一种健走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35015发布日期:2023-03-29 00:1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健走鞋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鞋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健走鞋。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和运动时,鞋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穿着物。鞋功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穿着体验感,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滑,肌肉的控制力下降,行走时前脚掌、足跟、膝关节、髋关节和颈椎容易引发疼痛,腰背不易直起,脊椎及腰椎压力较大,较易崴脚及跌倒等。
3.为此,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健走鞋底及健走鞋,公开号为cn 207721274u,其弹性柱一体成型制成,避免了现有的压力柱之间相粘接失效的情况发生,鞋底中空结构,行走时利用人体重量让脚心受力,改变足底受力分布,有助于行走。然而其鞋底本体前后两端都做了角度设置,整体呈弧形结构,使得不管是站立时还是行走时鞋底的平稳性和着力面都大幅下降,容易引发膝关节、髋关节和颈椎的紧张和疲劳,从而诱发疼痛和劳损,还容易摔跤。


技术实现要素:

4.经研究表明,不通过鞋底的改变而是通过对鞋垫的改进更能达到预期效果。鞋垫对穿着者的动态稳定限制范围和动态平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对双脚在受力上的对称性、膝关节以及对颈椎的保护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鞋子或鞋垫而言,能够促进人们的足部在行进的时候形成滚动运动的步态,更有利于分散足底压力、节省能量和预防疲劳。
5.本发明提供一种健走鞋,本发明健走鞋通过在鞋垫本体的底面设置一个狭长的刚性弹簧片,使力从跟骨传递到拇指前端,增加走路时的推进能力;通过其长杠杆状的大脚趾垫部有效缓解大拇趾关节,并藉由刚性弹簧片带来的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实现足部的自然滚动运动,充分分散足底压力,并节省能量和预防疲劳。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健走鞋,包括鞋体和设置在鞋体内的健走鞋垫,所述鞋体的底部前端略微向上翘起,所述鞋体的底部的中部对应于足弓处设置有足弓形结构,所述鞋体的底部后端亦略微向上翘起或呈圆润的形态;所述健走鞋垫包括鞋垫本体和设置在鞋垫本体底面的刚性弹簧片,所述刚性弹簧片为狭长的立体片材,所述刚性弹簧片包括大脚趾垫部、足弓支撑部和脚后跟垫部;所述大脚趾垫部对应于足部的大脚趾及其距骨位置,所述足弓支撑部对应于足部的足弓位置,所述脚后跟垫部对应于足部的后跟位置,所述脚后跟垫部对应于足部跟骨位置设置有减震通孔,以便设置跟骨减震缓冲垫。所述鞋垫本体的前端略微向上翘起,所述大脚趾垫部为狭长的结构,所述大脚趾垫部的前端略微向上翘起,所述大脚趾垫部由前端往后逐渐变宽,在大脚趾垫部与足弓支撑部交接处经圆弧过渡段形成与足弓宽度等宽的结构,以便促进足部形成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实现足部的自然滚动运动,充分分散足底压力,并节省能量和预防疲劳。
7.优选地,所述减震通孔的形状为鸡蛋形通孔,所述鸡蛋形通孔朝向足弓一端的曲率较大,而背离足弓一端的曲率较小。
8.优选地,所述刚性弹簧片的底面设置有编织纹理。
9.优选地,所述足弓支撑部与大脚趾垫部交接的部位为平整结构,所述足弓支撑部中部内侧设置有与内侧足弓相匹配的内拱形部,所述足弓支撑部中部外侧设置有与外侧足弓相匹配的外拱形部,在足弓支撑部的中部由内侧向外侧形成横向渐变的立体过渡曲面。
10.优选地,所述脚后跟垫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及后侧边缘较高,而其中部下凹,从而现成保护和稳定脚后跟的u形后跟杯。
11.优选地,所述鞋垫本体的顶面前脚掌中心处设置有横弓支撑凸起。
12.优选地,所述横弓支撑凸起为鸡蛋形凸起,所述鸡蛋形凸起高出鞋垫本体的顶面,所述鸡蛋形凸起朝向脚趾一端的曲率较小,而背离脚趾一端的曲率较大。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健走鞋不是通过对鞋底的改变,而是通过对鞋垫的改进,在保留鞋垫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鞋垫来改进健走鞋的功能,通过鞋垫对穿着者的动态稳定限制范围和动态平衡能力的增强作用,以及对双脚在受力上的对称性、膝关节以及对颈椎的保护上的协调作用,不仅能保证人们站立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感,舒缓膝关节、髋关节和颈椎的紧张和疲劳,减少疼痛和劳损,还能够促进人们的足部在行进的时候形成滚动运动的步态,更有利于分散足底压力、节省能量和预防疲劳。
14.本发明健走鞋通过在鞋垫本体的底面设置一个狭长的刚性弹簧片,使力从跟骨传递到拇指前端,增加走路时的推进能力;通过其长杠杆状的大脚趾垫部有效缓解大拇趾关节,并藉由刚性弹簧片带来的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实现足部的自然滚动运动,充分分散足底压力,并节省能量和预防疲劳。本发明中的健走鞋垫可适用于普通鞋体,从而将其改进成健走鞋。本发明健走鞋能够显著增加老年人的动态稳定限制范围(los)以及动态平衡能力。本发明健走鞋能够促进双脚在承力上的对称性,以及在行走和跑步时,更能保护跑者的膝关节和颈椎。
附图说明
15.图1为实施例中健走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实施例中健走鞋垫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实施例中健走鞋垫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实施例中刚性弹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图2中a—a断面示意图。
20.图6为图2中b—b断面示意图。
21.图7为图2中c—c断面示意图。
22.图中:p0—鞋体、p1—健走鞋垫、1—鞋垫本体、1.1—横弓支撑凸起、2—刚性弹簧片、2.1—大脚趾垫部、2.2—足弓支撑部、2.3—脚后跟垫部、2.4—圆弧过渡段、2.5—内拱形部、2.6—外拱形部、2.7—立体过渡曲面、2.8—减震通孔、3—减震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能被所述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理解,下面结合附
图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24.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的健走鞋包括鞋体p0和设置在鞋体内的健走鞋垫p1,所述鞋体p0的底部前端略微向上翘起,翘起角度约10~18
°
;所述鞋体的底部的中部对应于足弓处设置有足弓形结构,所述鞋体p0的底部后端亦略微向上翘起或呈圆润的形态,翘起角度约5~10
°
;所述健走鞋垫p1包括鞋垫本体1和设置在鞋垫本体1底面的刚性弹簧片2,所述刚性弹簧片2为狭长的立体片材,所述刚性弹簧片2包括大脚趾垫部2.1、足弓支撑部2.2和脚后跟垫部2.3。
25.参阅图1至图7,所述大脚趾垫部2.1对应于足部的大脚趾及其距骨位置,所述大脚趾垫部2.1为狭长的结构,所述大脚趾垫部2.1的前端略微向上翘起,翘起角度约10~18
°
。所述大脚趾垫部2.1由前端往后逐渐变宽,在大脚趾垫部2.1与足弓支撑部2.2交接处经圆弧过渡段2.4形成与人体足弓宽度等宽的结构,且所述鞋垫本体1的前端也略微向上翘起,所述足弓支撑部2.2与大脚趾垫部2.1交接的部位为平整结构。
26.参阅图4,所述足弓支撑部2.2对应于足部的足弓位置,所述足弓支撑部2.2中部内侧设置有与内侧足弓相匹配的内拱形部2.5,所述足弓支撑部2.2中部外侧设置有与外侧足弓相匹配的外拱形部2.6,在足弓支撑部的中部由内侧向外侧形成横向渐变的立体过渡曲面2.7。
27.所述脚后跟垫部2.3对应于足部的后跟位置,所述脚后跟垫部2.3对应于足部跟骨位置设置有减震通孔2.8,以便设置跟骨减震缓冲垫3,所述减震缓冲垫3与鞋垫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
28.通过上述刚性弹簧片2结构的创新设计,能够促进足部形成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实现足部的自然滚动运动,充分分散足底压力,并节省能量和预防疲劳。
29.参阅图2和图4,所述减震通孔2.8的形状为鸡蛋形通孔,所述鸡蛋形通孔朝向足弓一端的曲率较大,而背离足弓一端的曲率较小。
30.所述刚性弹簧片2的底面设置有编织纹理,图中标号d表示编织纹理。
31.参阅图7,所述脚后跟垫部2.3的左右两侧边缘及后侧边缘较高,而其中部下凹,从而现成保护和稳定脚后跟的u形后跟杯。
32.参阅图2,所述鞋垫本体1的顶面前脚掌中心处设置有横弓支撑凸起1.1,所述横弓支撑凸起1.1为鸡蛋形凸起,所述鸡蛋形凸起高出鞋垫本体1的顶面,所述鸡蛋形凸起朝向脚趾一端的曲率较小,而背离脚趾一端的曲率较大。
33.本发明的健走鞋经中国台湾阳明大学物理治疗暨辅助科技研究所测试证明:穿著健走鞋的高龄者在左右/前后方向总位移、总位移距离、左右位移范围、往右/往左/往前最大位移移动速度等方面皆有显著的差异,且临床量表方面,柏格式量表的分数平均增加了10分,增加百分比达23.9%,起立起走测试所花的秒数平均下降约4秒(由17.08 秒减少到13.13 秒),增加百分比达23%,功能性前伸测试的距离平均增加了4cm。结论:(1)穿著本发明的健走鞋能显著增加老年人的动态稳定限制范围(los)以及动态平衡能力;(2)穿著本发明的健走鞋的效果能够成功转移到功能性的动作表现上。
34.在台湾大学附设医院复健部的临床效果测试显示:健走鞋可以降低跟骨压力。经测试,本发明的健走鞋可以降低跟骨受力10-15%,使用健走鞋可以降低跟骨最大压力值20-25%。
35.另外,经另一项测试表明,本发明的健走鞋有助于使双脚的受力上更加对称,在跑步时更能保护跑者的膝关节、髋关节和颈椎,在跑步时髋关节质心变化小,重心变化小,跑步更加稳定。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