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餐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
背景技术:2.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逐渐提高,一次性餐盒逐渐被环保、循环使用的餐盒取代。
3.现有的餐盒没有配备餐具仓,餐盒和餐具包分开设计,造成携带不便的问题。此外,现有的餐盒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使用自发热袋在遇水膨胀时,容易导致热量聚集,无法让热量流通,从而烧穿餐盒。
4.因此,有必要现有技术中的餐盒进行改进,以解决餐盒在饭菜凉后可快速自发热、饭菜加热均匀和底部热量聚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盖,设置在所述盒盖下方的盒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盒体下方的底盒;
7.所述底盒内部形成有中空容腔,所述中空容腔中放置有若干自发热袋;所述底盒的截面为矩形、圆形或异形结构,所述底盒的周向设置有凸台;
8.所述盒盖的周向设置有若干抱攀,所述抱攀与所述凸台的底部卡接;所述盒盖上设置有餐具仓,所述餐具仓中固定连接有一安装餐具的餐具固定件;
9.所述盒体中设置有若干餐格,所述盒体为抗菌不锈钢材料;所述盒体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凸台顶部搭接;
10.所述底盒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凸起,用于支撑所述自发热袋;相邻所述凸起之间形成有用于流通水的微流道。
11.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凸起为柱状结构。
12.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凸起为线槽形结构。
13.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排布形成为所述微流道,所述凸起等间隔排布或错序排布。
14.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高度为0.1~10mm。
15.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凸起之间的间距为0.1~400mm。
16.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餐具固定件与所述盒盖可拆卸连接。
17.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盒为pp耐高温材料。
18.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餐格的底部均对应有一所述自发热袋。
19.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盒盖和所述盒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20.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自发热袋为无纺布袋,内部装有加热剂。
2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通过在底盒中增设凸起,起到支撑自发热袋的作用,底部微流道结构防止自发热袋在膨胀后热量的聚集,实现热量的流通。
23.(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加热餐盒的盒盖上增设餐具仓,并通过餐具固定件对餐具进行固定,实现餐具和餐盒的一体化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携带不便的问题。
24.(3)本实用新型中相邻凸起之间形成有用于流通水的微流道,该微流道中水不断与自发热袋进行反应和换热,也便于热量输出,实现均匀对盒体的加热。
25.(4)本实用新型中增设的凸起,形成利于水流的微通道结构,使得自发热袋底部无论何时都有水流通过,防止自发热袋的热量烧穿底盒。
附图说明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的爆炸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底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盒盖;2、抱攀;3、餐具仓;4、餐具固定件;5、盒体;6、底盒;7、凸台;8、凸起;9、微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32.如图1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加热餐盒包括:盒盖1,设置在盒盖1下方的盒体5,以及设置在盒体5下方的底盒6。
33.该盒盖1的周向设置有若干抱攀2,用于与底盒6的密封。该盒盖1上设置有餐具仓3,餐具仓3中固定连接有一安装餐具的餐具固定件4;餐具固定件4与盒盖1可拆卸连接。通过在加热餐盒的盒盖1上增设餐具仓3,并通过餐具固定件4对餐具进行固定,实现餐具和餐盒的一体化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携带不便的问题。
34.盒盖1和盒体5之间设置有密封圈,防止盒体5内部的饭菜进行混合,并进一步保证加热餐盒的密封性,防止饭菜撒漏。
35.如图2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便于携带的加热餐盒的爆炸示意图。底盒6内部形成有中空容腔,中空容腔中放置有若干自发热袋。本实用新型中底盒6的周向设置有凸台7,抱攀2与凸台7的底部卡接。底盒6为圆台结构或立方体结构,即底盒6的截面为圆形或矩形。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底盒6为立方体结构。
36.盒体5中设置有若干餐格,盒体5为抗菌不锈钢材料;盒体5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翻边与凸台7顶部搭接。
37.现有技术中自发热袋在吸水后发生膨胀并放出大量的热,自发热袋可能膨胀至几倍高度甚至十几倍,盒体5的底部和自发热袋相抵,盒体5的压力作用,使得自发热袋与底盒6的接触面积变大,造成自发热袋中心部位热量聚集,短时间无法扩散,热量在自发热袋聚集。因此,本发明对底盒6的结构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底盒6的立体结
构示意图。底盒6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凸起8,用于支撑自发热袋。通过在底盒6中增设凸起8,起到支撑自发热袋的作用,防止自发热袋在膨胀后热量的聚集,实现热量的流通。
38.相邻凸起8之间形成有用于流通水的微流道9,该微流道9中水不断与自发热袋进行换热,实现均匀对盒体5的加热。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凸起8结构不限于柱状或线槽结构中的一种,可以是组合,可以是其它异形结构或组合,也可以是在底盒上放入金属网状结构或其它结构,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支撑自发热袋,使得发热袋底部形成可使水流通过的微通道结构,进而减小自发热袋和底盒6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自发热袋的热量烧穿底盒6。
40.本实用新型中凸起8的排布形成为微流道,所述凸起等间隔排布或错序排布。凸起8的高度为0.1~10mm,相邻凸起8之间的间距为0.1~400mm。
41.底盒6为pp材料,优选为pp耐高温材料。
42.本发明中自发热袋的规格和数量根据实际餐格大小或所需的加热量而定。每个餐格的底部均对应有一自发热袋。
43.自发热袋为无纺布袋,内部装有加热剂。该自发热袋遇水发生膨胀并放出大量热量。
44.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若干自发热袋放置在底盒6中,并注入水,将盒体5安装在底盒6的凸台7上;自发热袋遇水膨胀并放出大量的热;自发热袋膨胀至接触盒体5的底面,并持续对盒体5进行加热;底盒6中水在微流道9之间运动,形成流动水,该流动水不断与自发热袋进行反应和换热,也便于热量输出,实现均匀对盒体的加热;底盒6中的支撑组件对膨胀的自发热袋形成支撑作用,底部微流道结构防止自发热袋在膨胀后热量的聚集。
45.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