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09619发布日期:2022-11-09 05:08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平板类电子产品,不仅可用于娱乐休闲,其功能的完备以及轻量化的便携式设计,还逐渐适用于随时随地办公。
3.政企等行业专用平板,会使用专用u盘进行开机认证,同时会配备手写笔用于签批、书写等;为了方便用户使用,作为支撑保护平板的平板保护套上通常会设置收纳专用u盘、手写笔对应的收纳结构。现有公开的平板保护套中,手写笔的收纳结构包括开设在平板保护套上的笔槽,专用u盘一般通过在不同于笔槽设置面的平板保护套的外表面上设置收纳袋进行收纳,当平板保护套处于折叠支撑使用状态时,要从收纳袋中取出或存放专用u盘,需要先将平板旋转一个角度,以使平板保护套设有收纳袋的外表面朝向使用者,使用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上手写笔以及专用u盘的收纳结构处于不同区域导致取用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可以实现使用过程中,实现对手写笔以及专用u盘的随用随取、用完归位,方便取放,简单实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包括底盖以及与所述底盖转动连接的面盖,所述底盖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板状电子设备的第一安置区、用于容纳手写笔的第二安置区以及用于容纳专用u盘的第三安置区。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分别安置板状电子设备、手写笔以及专用u盘的三个安置区均集成在底盖的内侧,可以使得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处于支撑板状电子设备的使用状态时,板状电子设备、手写笔和专用u盘均处于用户的同一视线范围内,从而方便手写笔和专用u盘的便捷取用和归位,防止手写笔和专用u盘的丢失。
8.优选地,所述底盖上设有第一凸出件和第二凸出件,所述第一凸出件与所述第二凸出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安置区;
9.所述第一凸出件朝向所述第二凸出件的侧面为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笔尾端弹性件;所述第二凸出件朝向所述第一凸出件的侧面为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上开设有笔尖端插入孔;所述第二安置区设有对笔尾端进行径向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或者
10.所述第一凸出件朝向所述第二凸出件的侧面开设有容纳孔,所述笔尾端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另一端悬伸出所述容纳孔设置;所述笔尾端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的自由端端面到所述笔尖端插入孔端面的距离小于手写笔的长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手写笔放入时,笔尾端抵触笔尾端弹性件,并将笔尾端弹性件压缩一定程度后,在笔尾端弹性件与第二凸出件之间留足手写笔的长度容纳空间,
笔尖端进入第二安置区后进入笔尖端插入孔,笔尾端在笔尾端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作用下处于抵紧固定状态,第一限位结构形成对笔身的径向限位,保证手写笔在第二安置区内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笔尾端弹性件的设置,便于手写笔的取出存放;或者,通过将笔尾端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容纳孔内,笔尾端弹性件的压缩伸展通过容纳孔对其限位导向,提高笔尾端弹性件的使用寿命以及笔尾端弹性件与第一凸出件的连接强度;笔尾端弹性件的自由端悬伸出容纳孔设置,提高手写笔在第二安置区放置时的便捷性,在安置过程中,笔尾端抵触笔尾端弹性件,并将弹性组件压缩一定程度后,在笔尾端弹性件与第二凸出件之间留足手写笔的长度容纳空间,便于笔尖在进入笔尖端插入孔处于与底盖平行的状态,然后在笔尾端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作用下,推动笔尖端进入笔尖端插入孔,通过笔尖端插入孔与笔尾端弹性件实现手写笔的抵紧固定。
12.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
13.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弧形段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段自由端的第一限位段;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第二弧形段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弧形段自由端的第二限位段;
14.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第二弧形段形成对笔身的限位腔;所述第一限位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限位段的端部形成用于笔身取放的弹性开口;所述弹性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限位腔的直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靠近笔尾端的区域,与笔尖端插入孔配合以提高手写笔的放置稳固性;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形成的弹性开口为缩口设置,在满足笔身放入的同时,对笔身的竖向移动限位,防止笔身在外力振动下脱出。
16.优选地,所述笔尾端弹性件包括弹簧和作用板,所述弹簧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凸出件,另一端与所述作用板固连;
17.所述作用板的外侧与手写笔的笔尾端匹配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在对手写笔抵紧时损伤笔尾,同时保证与手写笔笔尾的接触面积,提高抵接稳固性。
19.优选地,所述底盖上设有第一凸出件和第二凸出件,所述第一凸出件与所述第二凸出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安置区;
20.所述第一凸出件朝向所述第二凸出件的侧面为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开设有容纳孔,所述笔尾端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容纳孔呈喇叭口设置;
21.所述第二凸出件朝向所述第一凸出件的侧面为第二侧面;
22.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手写笔的长度。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笔尾端弹性件全部设置在容纳孔中,在笔尾端弹性件变形过程中,始终处于容纳孔中,容纳孔对其起导向、限位,保证笔尾端弹性件的变形趋势与自身的弹性变形趋势一致,减少对笔尾端弹性件的损伤;在手写笔放入过程中,笔尾端进入容纳孔中与笔尾端弹性件抵紧,并压缩笔尾端弹性件,在笔尾端弹性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凸出件的一侧之间留足笔身的长度,然后笔尖进入第二安置区后与底盖平行,在笔尾端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作用下,推动笔尖端进入笔尖端插入孔,通过笔尖端插入孔与笔尾端弹性件实现手写笔的抵紧固定,该方案为笔尾端弹性件的隐藏式设置,防止对笔尾端弹性件的损伤,提高使用寿命。
24.优选地,所述底盖上设有第三凸出件,所述第二凸出件与所述第三凸出件之间形
成所述第三安置区;
25.所述第三凸出件的朝向所述第二凸出件的侧面为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开设有专用u盘插入孔;
26.所述专用u盘插入孔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插入的专用u盘限位的弹性件;
27.所述第二凸出件的朝向所述第三凸出件的侧面为第四侧面,所述专用u盘插入孔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设置;
28.所述第三安置区设有对专用u盘尾端进行宽度方向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专用u盘卡入第二限位结构后,顺着第三安置区的纵向进入专用u盘插入孔,通过其内部设置的弹性件,对插入的专用u盘具有一定的夹紧作用,防止专用u盘松脱;第二限位结构实现对专用u盘的宽度方向限位,保证安置后的牢固性。
30.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止挡部、第二弹性止挡部,所述第一弹性止挡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止挡部相对设置。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靠近专用u盘尾端的限位区域,进一步提高对专用u盘的限位稳固性。
32.优选地,所述第二凸出件、所述第三凸出件的高度大于专用u盘的宽度。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专用u盘侧向倾倒放置后,第二凸出件形成对专用u盘的自由端支挡,在径向实现对专用u盘的限位。
34.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出件、所述第二凸出件、所述第三凸出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安置区的一侧;
35.和/或
36.所述第一凸出件的高度、所述第二凸出件的高度、所述第三凸出件的高度均不大于所述第一安置区的高度设置。
3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出件、第二凸出件、第三凸出件呈“一”字排开设置,不仅使底盖内侧的布局整齐美观,而且能够合理利用底盖上的空间,减少对底盖空间的占用,特别是第一凸出件、第二凸出件、第三凸出件设置在用于安置板状电子设备的第一安置区的靠近面盖的一侧时,更方便用户的取放归位;而所述第一凸出件的高度、所述第二凸出件的高度、所述第三凸出件的高度均不大于所述第一安置区的高度设置,能够保证面盖与底盖闭合后的平整。
38.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出件和/或所述第二凸出件的顶面上开设有适于手写笔插入的竖直插入孔,所述顶面为所述第一凸出件和/或所述第二凸出件远离所述底盖的一侧。
3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手写笔不用时的临时竖直存放,方便使用。
4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1.1.通过本技术公开的方案,将分别安置板状电子设备、手写笔以及专用u盘的三个安置区均集成在底盖的内侧,可以使得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处于支撑板状电子设备的使用状态时,板状电子设备、手写笔和专用u盘均处于用户的同一视线范围内,从而方便手写笔和专用u盘的便捷取用和归位,防止手写笔和专用u盘的丢失。
42.2.通过本技术公开的第一凸出件、第二凸出件以及第三凸出件,形成对手写笔以及专用u盘的收纳,在使用过程中,随取随用,用完便捷归位;同时,通过第一凸出件设置的笔尾端弹性件,第二凸出件设置的笔尖端插入孔以及两者之间的第一限位结构,实现对笔
身径向、纵向、竖向的限位,实现手写笔的稳定收纳;通过第三凸出件设置的专用u盘插入孔、第三凸出件与第二凸出件之间设置的第二限位结构、以及第二凸出件,实现对专用u盘横向、纵向、竖向的限位,实现专用u盘的稳定收纳。
43.3.第一凸出件、第二凸出件、第三凸出件呈“一”字排开设置,不仅使底盖内侧的布局整齐美观,而且能够合理利用底盖上的空间,减少对底盖空间的占用,特别是第一凸出件、第二凸出件、第三凸出件设置在用于安置板状电子设备的第一安置区的靠近面盖的一侧时,更方便用户的取放归位。
44.4.本技术结构简单实用,在底盖与面盖闭合后,手写笔、专用u盘处于隐藏状态,简洁美观,不易丢失。
附图说明
45.图1是本技术的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的安置有手写笔和专用u盘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是本技术的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未安置有手写笔和专用u盘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8.图4是本技术的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处于折叠支撑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说明:1、手写笔;2、专用u盘;3、板状电子设备;10、第一安置区;20、第二安置区;30、第三安置区;100、底盖;110、第一凸出件;111、竖直插入孔;120、第二凸出件;121、笔尖端插入孔;130、第三凸出件;131、专用u盘插入孔;140、笔尾端弹性件;141、弹簧;142、作用板;150、第一限位结构;151、第一卡合部;1511、第一弧形段;1512、第一限位段;152、第二卡合部;1521、第二弧形段;1522、第二限位段;160、第二限位结构;161、第一弹性止挡部;162、第二弹性止挡部;170、内套;180、磁吸件;200、面盖;210、第一折叠片;220、第二折叠片;230、第三折叠片。
具体实施方式
50.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
52.参照图1,对手写笔1的径向限位指的是对手写笔1的截面圆的直径方向的限位;对手写笔1的纵向限位指的是对手写笔1的长度方向的限位;对手写笔1的竖向限位、对专用u盘2的竖向限位均指的是垂直于底盖100的方向的限位;对专用u盘2的横向限位指的是面盖200与底盖100之间的方向;对专用u盘2的纵向限位指的是对专用u盘2的长度方向的限位;在本实施例中,专用u盘2为侧向倾倒后水平放置。
53.具体地,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包括底盖100以及与底盖100可转动连接的面盖20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面盖200内部设置有磁吸条,以保证闭合后与产品的磁吸;底盖100上设置有内套170,内套170所处的区域为第一安置区10,内套17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容纳手写笔1的第二安置区20以及用于容纳专用u盘2的第三安置区30;第二安置区20和第三安置区30在底盖100上的设置可以一同设置在内套170的任意一侧,也可以分处于内套170的其中两侧。
54.第二安置区20和第三安置区30在内套170的同一侧设置时,具体地,底盖100上设有第一凸出件110、第二凸出件120和第三凸出件130,第一凸出件110与第二凸出件120之间
形成该第二安置区20;第二凸出件120与第三凸出件130之间形成该第三安置区30;通过在底盖100内侧形成的不同区域,在该保护套处于折叠支撑使用状态时,无需旋转产品的使用角度,即可实现手写笔1、专用u盘2的随用随取,使用方便。
55.第一凸出件110、第二凸出件120、第三凸出件130均设置于第一安置区10的一侧,且第一凸出件110的高度、第二凸出件120的高度、第三凸出件130的高度均不大于第一安置区10的高度设置,在面盖200转动与底盖100闭合时,第二安置区20、第三安置区30不仅处于隐藏状态,而且还不会对面盖200的闭合产生影响,简洁、美观、实用;通过在内套170的一侧设置第二安置区20、第三安置区30,在使用电子产品时,便于手写笔1、专用u盘2的随用随取以及用完归位,简单实用,不易丢失。特别是第二安置区20、第三安置区30设置在用于内套170的靠近面盖200的一侧时,更方便用户的取放归位。
56.第一凸出件110朝向第二凸出件120的侧面为第一侧面;第二凸出件120朝向第一凸出件110的侧面为第二侧面;第三凸出件130的朝向第二凸出件120的侧面为第三侧面;第二凸出件120的朝向第三凸出件130的侧面为第四侧面。第二安置区20设有对笔尾端进行径向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150,第一限位结构150与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限位结构150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由于手写笔1一般呈细长柱状,通过第一限位结构150与第一凸出件110、第二凸出件120的匹配使用,在携带平板外出时,人体的晃动不会导致手写笔1在笔槽内的来回晃动撞击,提高对手写笔1的收纳稳定性,防止对作为电子产品的手写笔1的损坏。
57.第三安置区30设有对专用u盘2尾端进行宽度方向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160,第四侧面可形成对专用u盘2的纵向的止挡;第二凸出件120、第三凸出件130的高度大于专用u盘2的宽度,在本技术中,专用u盘2是侧向倾倒放置,第二限位结构160与第三凸出件130形成横向(即宽度方向)的基本限位,在携带平板外出人体产生晃动时,专用u盘2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径向向外移动,此时,第四侧面形成对专用u盘2的纵向止挡,与第二限位结构160的匹配依旧能保证专用u盘2的稳定收纳。
58.底盖100的远离面盖200的侧部设置有磁吸件180,当面盖200处于闭合状态时,磁吸件180翻转后与面盖200的外侧磁吸固定,提高闭合稳定性。
59.参照图2和图3,第一侧面设有笔尾端弹性件140,笔尾端弹性件140包括弹簧141和作用板142,弹簧141的一端固设于第一侧面,另一端与作用板142固连;作用板142的外侧与手写笔1的笔尾端匹配设置,防止手写笔1的笔尾端与弹簧141直接接触,在抵触作用过程中通过作用板142形成连接段,防止在对手写笔1抵紧时损伤笔尾;此外,作用板142的设置,保证与手写笔1笔尾的接触面积,提高抵接稳固性。
60.在本技术中,作用板142优选为弹性板,防止在抵紧手写笔1时对笔尾端产生摩擦损伤。
61.第二凸出件120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笔尖端插入孔121,笔尖端插入孔121的纵向轴线与弹簧141的伸缩轴线一致设置,保证第一凸出件110与第二凸出件120之间手写笔1预设位置的水平度,即保证与底盖100的平行设置,防止产生与弹簧141的弹性趋势不一致的力,提高笔尾端弹性件140的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手写笔1插入时,笔尖端插入孔121对插入的手写笔1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夹紧力,防止手写笔1随意脱出,同时又不影响手写笔1的便捷取出。
62.第一限位结构15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合部151、第二卡合部152;第一卡合部151包括第一弧形段1511以及设置于第一弧形段1511自由端的第一限位段1512;第二卡合部152包括第二弧形段1521以及设置于第二弧形段1521自由端的第二限位段1522;第一弧形段1511与第二弧形段1521形成对笔身的限位腔,第一限位段1512的端部与第二限位段1522的端部形成用于笔身取放的弹性开口。
63.弹性开口的宽度小于限位腔的直径,并且弹性开口的宽度略小于手写笔1的外径,即弹性开口为缩口设置,笔身在外力作用下从弹性开口处挤入限位腔内,弹性开口形成对笔身的竖向移动限位,防止笔身在外力振动下脱出;第一限位结构150设置在靠近笔尾端的区域,与笔尖端插入孔121配合以提高手写笔1的整体放置稳固性。
64.在手写笔1放入时,笔尾端抵触作用板142,并压缩弹簧141,将弹簧141压缩一定程度后,在作用板142与第二凸出件120之间留足手写笔1的长度容纳空间,笔尖端进入第二安置区20后进入笔尖端插入孔121,笔尾端在笔尾端弹性件140的弹性势能作用下处于抵紧固定状态,第一限位结构150形成对笔身的横向限位,保证手写笔1在第二安置区20内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笔尾端弹性件140的设置,便于手写笔1的取出;在手写笔1放置后,笔尖端插入孔121与笔尾端弹性件140形成对笔身的纵向限位,笔尖端插入孔121形成对笔身的竖向限位,第一限位结构150形成对笔身的径向限位,不同于现有的磁吸,对手写笔1收纳更加稳定可靠。
65.第三凸出件130的内侧开设有专用u盘插入孔131,专用u盘插入孔131与第二凸出件120的另一侧相对设置;第二限位结构160包括用于对专用u盘2的盘身横向限位的第一弹性止挡部161、第二弹性止挡部162,第一弹性止挡部161与第二弹性止挡部162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中,第一弹性止挡部161与第二弹性止挡部162均为弹性件,且第一弹性止挡部161与第二弹性止挡部162之间的距离略小于专用u盘2的宽度,提高对专用u盘2的容纳稳定性。
66.第二限位结构160与第二凸出件120的第四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限位结构160与专用u盘插入孔131端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二限位结构160设置在靠近专用u盘2自由端的区域,实现对专用u盘2整体的稳定放置;具体地,专用u盘2进入第二限位结构160后,其一端顺着第三安置区30的纵向进入专用u盘插入孔131,第二限位结构160实现对专用u盘2的横向限位,第二凸出件120形成对专用u盘2自由端的止挡,防止专用u盘2脱出,专用u盘插入孔131实现竖向的限位。
6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第一凸出件110的顶面上开设有适于手写笔1插入的竖直插入孔111,顶面为第一凸出件110远离底盖100的一侧,便于手写笔1不用时的临时竖直存放,方便实用。
68.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插入孔111优选为呈柱状设置,与手写笔1的端部匹配设置。
69.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第二凸出件120的顶面上开设适于手写笔1插入的竖直插入孔111,顶面为第二凸出件120远离底盖100的一侧。为了避免手写笔1插入竖直孔111阻挡平板电子设备的屏幕,优选将竖直插入孔111设置在靠底盖100一侧的边缘设置的第一凸出件110的顶面上。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二凸出件120与第一凸出件110的位置可以互换,此种实施方式下,优选将竖直插入孔111设置在第二凸出件120的顶面上。
70.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第二安置区20、第三安置区30设置对应长度的磁条,加强对手写笔1、专用u盘2的固定。
71.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作用板142的外端面还可以设置有凹槽(图中未示出),凹槽的形状与笔尾端的形状匹配设置;当需要放入手写笔1时,笔尾端与凹槽抵触,能够更加精准地对弹簧141压缩,为笔尾端在作用板142的施力提供可靠作用点,防止笔尾端在作用板142上打滑。
72.进一步地,第一凸出件110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容纳孔(图中未示出),笔尾端弹性件140的一端设置在容纳孔内,另一端悬伸出容纳孔设置;笔尾端弹性件140处于自然状态时的自由端端面到笔尖端插入孔121端面的距离小于手写笔1的长度,通过该方案,通过将笔尾端弹性件140的一端设置在容纳孔内,笔尾端弹性件140的压缩伸展通过容纳孔对其限位导向,提高笔尾端弹性件140的使用寿命以及笔尾端弹性件140与第一凸出件110的连接强度;笔尾端弹性件140的自由端悬伸出容纳孔设置,提高手写笔在第二安置区20放置时的便捷性。
73.在安置过程中,笔尾端抵触笔尾端弹性件140,并将笔尾端弹性件140压缩一定程度后,在笔尾端弹性件140与第二凸出件120之间留足手写笔1的长度容纳空间,便于笔尖在进入笔尖端插入孔121处于与底盖100平行的状态,然后在笔尾端弹性件140的弹性势能作用下,推动笔尖端进入笔尖端插入孔121,通过笔尖端插入孔121与笔尾端弹性件140实现手写笔的抵紧固定。
74.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凸出件110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容纳孔,笔尾端弹性件140全部设置在容纳孔内;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手写笔1的长度,容纳孔呈喇叭口设置,便于手写笔1笔尾端的导向进入;通过将笔尾端弹性件140全部设置在容纳孔中,在笔尾端弹性件140变形过程中,始终处于容纳孔中,容纳孔对其起导向、限位,保证笔尾端弹性件140的变形趋势与自身的弹性变形趋势一致,减少对笔尾端弹性件140的损伤;在手写笔1放入过程中,笔尾端进入容纳孔中与笔尾端弹性件140抵紧,并压缩笔尾端弹性件140,在笔尾端弹性件140的自由端与第二凸出件120的一侧之间留足笔身的长度,然后笔尖进入第二安置区20后与底盖100平行,在笔尾端弹性件140的弹性势能作用下,推动笔尖端进入笔尖端插入孔121,通过笔尖端插入孔121与笔尾端弹性件140实现手写笔1的抵紧固定,该方案为笔尾端弹性件140的隐藏式设置,防止对笔尾端弹性件140的损伤,提高使用寿命。
75.参照图4,面盖200包括依次柔性连接的第一折叠片210、第二折叠片220和第三折叠片230,第一折叠片210的宽度、第二折叠片220的宽度均大于第三折叠片230的宽度,板状电子设备3装设于内套170内。在折叠支撑状态下,第一折叠片210、第二折叠片220、第三折叠片230向外翻转形成对底盖100支撑的三角形支撑座,第三折叠片230的外侧与底盖100的外侧磁吸固定,此时,第一凸出件110、第二凸出件120、第三凸出件130以及其中放置的手写笔1、专用u盘2均与板状电子设备3处于底盖100上,在板状电子设备3使用过程中,便于手写笔1或者专用u盘2的便捷取用,每次使用完后无需动保护套的角度,无需翻转保护套既能实现便捷收纳,简单实用。
7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板状电子设备保护套的实施原理为:在打开板状电子设备3的面盖200后,可以实现专用u盘2的便捷取用,以进行板状电子设备3的开机认证,用完后,及时将专用u盘2归位,防止丢失;当在使用板状电子设备3过程中,对于手写笔1随用随取,用完归位放置,简单实用,无需在使用过程中来回翻转保护套;具体地,在手写笔1放入时,笔尾端抵触作用板142,并压缩弹簧141,将弹簧141压缩一定程度后,在作用板142与第二凸出
件120之间留足手写笔1的长度容纳空间,便于笔尖在进入笔尖端插入孔121处于与底盖100平行的状态,笔尖端进入第二安置区20后进入笔尖端插入孔121,笔尾端在笔尾端弹性件140的弹性势能作用下处于抵紧状态,第一限位结构150形成对笔身的横向限位,保证手写笔1在第二安置区20内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笔尾端弹性件140的设置,便于手写笔1的取出。专用u盘2卡入第二限位结构160后,顺着第三安置区30的纵向进入专用u盘插入孔131,第二限位结构160实现对专用u盘2的宽度方向限位,通过专用u盘插入孔131的内部设置的弹性件,对插入的专用u盘2的端部形成一定的夹紧作用,放置专用u盘2脱出,实现多种方向的限位;第二凸出件120可形成对专用u盘2自由端的止挡,防止专用u盘2脱出,专用u盘插入孔131实现竖向的限位。
7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