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服装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体衣领结构。
背景技术:2.衣领一般是指衣服的领子部分,当设置有衣领的衣服穿着于人体时,衣领起到对人体的保护和装饰作用。
3.相关技术中的衣领通常包括面层领和底层领,面层领和底层领尺寸大小一致,面层领通过设置于靠近自身边缘处的缝合线缝合固定于底层领的顶部。设置有上述衣领结构的衬衫在长时间穿戴使用后,衬衫的底层领容易外露翘起,从而使得面层领部分翻折起皱,进而容易造成穿着不舒适和外形不美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使得衬衫的底层领不易外漏翘起,从而使得面层领部分不易翻折起皱,进而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性和美观度,本技术提供一种立体衣领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立体衣领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立体衣领结构,包括面层领和底层领,所述面层领的尺寸大于底层领的尺寸,所述面层领通过粘接固定于底层领一侧,所述底层领位于面层领各侧边围设的区域内。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层领尺寸大于底层领尺寸的设置使得面层领能够对底层领的边缘部分进行压覆,从而使得底层领不易外露翘起,进而使得面层领部分翻折起皱,有利于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性和美观度,此外,通过粘接设置的面层领和底层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强,有利于进一步保证面层领和底层领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面层领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起皱。
8.可选的,所述面层领朝向底层领的一侧设置有面领双面胶层,所述底层领朝向面层领的一侧设置有与面领双面胶层对应的底领双面胶层,所述面领双面胶层和底领双面胶层的尺寸一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领双面胶层和底领双面胶层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保证面层领和底层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面领双面胶层和底领双面胶层均设有若干贯穿设置的透气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气孔的设置使得底层领和面层领通过粘接固定后的透气性好,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度。
12.可选的,若干所述透气孔呈矩形阵列分布或圆形阵列分布。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矩形阵列分布或圆形阵列分布的透气孔有利于在保证底层领和面层领粘接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保证使得底层领和面层领通过粘接固定后的透气均匀性。
14.可选的,所述透气孔的形状为圆形、条形或网格形的至少一种。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不同面料材质的需要可以设置不同形状的透气孔,
以满足不同情景的生产使用要求,适用性强。
16.可选的,所述面层领朝向底层领的一侧设置有一圈首尾闭合状的定位线,所述底层领位于定位线围设的区域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线起到对底层领安装于面层领时的定位指示作用,从而便于将底层领快速安装至与面层领相固定时的所在位置。
18.可选的,所述面层领设置有取料部,所述取料部和面层领之间设置有易撕痕。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料部的设置便于在底层领和面层领粘接安装时对面层领稳定施力取放,易撕痕的设置便于在底层领和面层领稳固安装后,将取料部从面层领撕下。
20.可选的,所述底层领和面层领的材质均选为氨纶丝编织而成的锦氨经编布面料。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氨纶丝编织而成的锦氨经编布面料具有高弹、超薄的优点,纬向和纵向均有较好的延伸性,压力均衡,有利于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度。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面层领尺寸大于底层领尺寸的设置使得面层领能够对底层领的边缘部分进行压覆,从而使得底层领不易外露翘起,进而使得面层领部分翻折起皱,有利于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性和美观度。
24.2、面领双面胶层和底领双面胶层的设置有利于保证面层领和底层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保证面层领和底层领的结构强度,使得面层领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起皱。
25.3、透气孔的设置使得底层领和面层领通过粘接固定后的透气性好,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度。
26.4、取料部的设置便于在底层领和面层领粘接安装时对面层领稳定施力取放,易撕痕的设置便于在底层领和面层领稳固安装后,将取料部从面层领撕下。
27.5、采用氨纶丝编织而成的锦氨经编布面料具有高弹、超薄的优点,纬向和纵向均有较好的延伸性,压力均衡,有利于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度。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面层领和底层领的剖视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面层领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底层领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面层领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面层领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底层领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面层领;2、底层领;3、面领双面胶层;4、底领双面胶层;5、定位线;6、透气孔;7、取料部;8、易撕痕。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实施例1。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立体衣领结构。参照图1,立体衣领结构包括面层领1和底层领2,其中,面层领1和底层领2均选为由氨纶丝编织而成的锦氨经编布面料,以使得面层领1和底层领2具有纬向和纵向的良好延伸性,且压力均衡,从而有利于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度。
40.参照图1和图2,面层领1的尺寸大于底层领2的尺寸,面层领1的一侧粘接固定有面领双面胶层3。底层领2的一侧粘接固定有与面领双面胶层3对应且与面领双面胶层3形状尺寸一致的底领双面胶层4,当底领双面胶层4稳定粘接固定于面领双面胶层3远离面层领1的一侧时,实现底层领2和面层领1之间的稳固固定。
41.参照图2和图3,为便于将底层领2快速安装至与面层领1相固定时的所在位置,面层领1设置有面领双面胶层3的一侧印设有一圈呈首尾闭合状的定位线5,底层领2粘接固定于面层领1时,底层领2的各侧边分别与定位线5相贴合,以使得定位线5起到对底层领2安装于面层领1时的安装定位作用。
42.参照图3和图4,为保证面层领1粘接固定于底层领2之间的透气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度,面领双面胶层3和底领双面胶层4均开设有若干贯穿设置的透气孔6,透气孔6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条形或网格形的至少一种,本技术实施例中透气孔6选为圆形,且若干透气孔6呈矩形阵列分布,以便于实现透气孔6的加工成型,同时保证底层领2和面层领1通过粘接固定后的透气均匀性。
43.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实际使用过程中,面层领1尺寸大于底层领2尺寸的设置使得面层领1能够对底层领2的边缘部分进行压覆,从而使得底层领2不易外露翘起,进而使得面层领1部分翻折起皱,有利于保证穿戴者的穿着舒适性和美观度,此外,通过面领双面胶层3和底领双面胶层4进行粘接的设置使得面层领1和底层领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强,有利于进一步保证面层领1和底层领2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面层领1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起皱。
44.实施例2。
45.参照图5,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透气孔6的形状不同,本技术实施例中透气孔6的形状均选为长条形,且若干长条形的透气孔6呈矩形阵列分布,以便于通过对透气孔6形状的改变使得衣领最终具有不同的透气性能,从而满足不同情景的使用要求,增强适用性。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46.实施例3。
47.参照图6,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透气孔6的阵列形状不同,本技术实施例中若干呈圆形设置的透气孔6沿面层领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组,每组透气孔6均呈圆形阵列分布,以便于通过对透气孔6阵列方式的改变使得衣领最终具有不同的透气性能,从而满足不同情景的使用要求,增强适用性。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48.实施例4。
49.参照图7,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面层领1还一体连接有两取料部7,两取料部7分别位于面层领1长度方向的两侧,以便于生产人员在对底层领2和面层领1粘接安装时实现对面层领1的稳定施力取放。两取料部7和面层领1之间均刻设有易撕痕8,
以便于生产人员在对底层领2和面层领1粘接固定后将取料部7取下,保证衣领最终生产成型质量。本技术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