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1400发布日期:2023-03-29 14:21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3.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下对运动鞋的性能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运动鞋的轻便性和耐磨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对运动鞋的支撑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结构进行缓冲,或者通过材料的选择以改变鞋底重量,这样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起到缓震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通槽,开设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脚尖、足弓至后跟掌心区域进行设置;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沿着前脚掌脚尖、前脚掌外侧、足弓外侧至后跟外侧所形成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若干条第一凸起,形状为长条形状,其长边与脚尖延伸至足弓的方向平行设置;以及若干条第二凸起,形状为正方形形状,分布在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形成的凹槽内;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所述第一大底、以及所述通槽未覆盖的区域;包括:若干个第三凸起,由若干个圆弧组成的波浪形状,沿着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其中,组成所述第三凸起的若干个圆弧的弧度方向朝向脚尖方向;若干个第四凸起,形状为“v”字形状,沿着所述通槽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其中,所述第四凸起的“v”字形状的开口也朝向脚尖方向进行设置;对应位置的第三凸起的一端与第四凸起的一端相互连接,以形成一条完整防滑纹理;第三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所述第一大底、以及所述通槽未覆盖的区域;包括:若干条第五凸起,形状为长条形状,且长边与脚尖延伸至足弓的方向平行设置;以及若干条第六凸起,分布在相邻两个第五凸起之间形成的凹槽内;第四大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与所述第三大底之间,且覆盖后脚跟外侧边缘的区域进行设置;包括:若干条第七凸起,由若干个圆弧组成的波浪形状,沿着所述第四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其中,组成所述第七凸起的若干个圆弧的弧度方向朝向脚尖方向;所述中底包括:第二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气垫,设置
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方;其中,所述气垫内部为中空空间,用于容纳若干个气腔,所述若干个气腔矩阵分布在所述气垫的中空空间中;以及第一外环部,环绕所述气垫的边缘设置在所述气垫的上表面。
6.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凸起彼此平行,且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以靠近所述通槽边缘的位置开始依次向两侧分布时,所述第一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小;所述若干个第二凸起的尺寸相同,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若干个第三凸起的长度相同,相邻两个第三凸起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若干个第四凸起的长度相同,相邻两个第四凸起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若干个第五凸起彼此平行,且相邻两个第五凸起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以靠近所述通槽边缘的位置开始依次向两侧分布时,所述第五凸起的长度逐渐减小;所述若干个第六凸起的尺寸相同,相邻两个第六凸起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若干个第七凸起的长度相同,相邻两个第七凸起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
7.其中,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上的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上的第三凸起、第四凸起,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上的第五凸起、第六凸起,以及分布在所述第四大底上的第七凸起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位于同一水平面。
8.其中,所述气腔的尺寸不同,从脚尖向后跟延伸逐个分布时,所述气腔的尺寸逐渐增加;相邻两个气腔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
9.其中,所述气垫的部分通过开设在所述大底上的通槽暴露出来。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11.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在所述后跟的表面设置第一防护部,所述第一防护部以所述后跟的中轴线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的鞋面延伸至与所外环部对应所述第三大底的位置固定连接。
12.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二防护部、第一固定部件,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还分布设置第三防护部、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二防护部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足弓位置的外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且一端与所述前片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沿着所述第二防护部远离第一外环部的一条侧边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且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防护部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足弓位置的内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且一端与所述前片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件沿着所述第二防护部远离第一外环部的一条侧边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且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
13.其中,所述第二防护部、第一固定部件、第三防护部、第二固定部件的形状均为梯形;所述第二防护部的短边与所述第二外环部固定连接,长边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长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短边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防护部的短边与所述第二外环部固定连接,长边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长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短边与所述鞋眼扣固定连接。
14.其中,所述第一防护部、第二防护部、第三防护部、第二固定部件均由皮革材料制成,且通过车缝工艺设置在所述鞋面的外侧、内侧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由tpu材料制成,且通过车缝工艺设置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
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对应脚尖至后跟所形成的区域设置气垫,从而在前脚掌形成平行支撑的区域,在整个脚掌形成缓震、回弹的区域,以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掌着地的受力趋势,从而起到缓震、回弹功能,以及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后跟着地时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缓冲和回弹功能,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部。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21.md底也叫phylon底,俗称飞龙,可以减少脚的负担,而且这种材质虽然有比较软,弹性效果又好,防震效果也非常的不错,但在碰到高温时,md底的这种鞋子容易收缩,还会起皱。
22.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其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
23.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4.请同时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25.所述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其中,所述中底2连接与所述大底1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底1、中底2均由3d高弹材料制成。
26.所述大底1包括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第三大底13、以及通槽14;其中,所述通槽14开设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对应脚尖、足弓至后跟掌心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一大底11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沿着前脚掌脚尖、前脚掌外侧、足弓外侧至后跟外侧所形成的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二大底12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所述第一大底11、以及所述通槽14未覆盖的区域,所述第三大底13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
覆盖后跟、所述第一大底11、以及所述通槽14未覆盖的区域。
27.所述第一大底11分布若干条第一凸起110、以及第二凸起111,其中,所述第一凸起110为长条形状,且长边与脚尖延伸至足弓的方向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凸起110之间形成的凹槽内分布若干个所述第二凸起1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个第一凸起110彼此平行,且相邻两个第一凸起110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若干个第一凸起110的长度不同,以靠近所述通槽14边缘的位置开始依次向两侧分布时,所述第一凸起110的长度逐渐减小。所述若干个第二凸起111的形状近似正方形,且相邻两个第二凸起111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并排依次分布在相邻两个第一凸起110之间形成的凹槽内;所述若干个第二凸起111的尺寸基本相同。
28.所述第二大底12上分布若干条第三凸起120、第四凸起121;其中,所述第三凸起120是由若干个圆弧组成的波浪形状,所述第四凸起121的形状近似“v”字形状,所述第三凸起120沿着所述第二大底12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三凸起120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第四凸起121沿着所述通槽14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且相邻两个第四凸起121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进一步地,对应位置的第三凸起120的一端与第四凸起121的一端相互连接,以形成一条完整防滑纹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组成所述第三凸起120的若干个圆弧的弧度方向朝向脚尖方向,所述第四凸起121的“v”字形状的开口也朝向脚尖方向进行设置。每个第四凸起121的长度基本相同,每个第三凸起120的长度也基本相同。
29.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上的第一凸起110、第二凸起111,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12上的第三凸起120、第四凸起121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30.所述第三大底13分布若干条第五凸起130、以及第六凸起131,其中,所述第五凸起130为长条形状,且长边与脚尖延伸至足弓的方向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第五凸起130之间形成的凹槽内分布若干个所述第六凸起13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个第五凸起130彼此平行,且相邻两个第五凸起130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若干个第五凸起130的长度不同,以靠近所述通槽14边缘的位置开始依次向两侧分布时,所述第五凸起130的长度逐渐减小。所述若干个第六凸起131的形状近似正方形,且相邻两个第六凸起131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并排依次分布在相邻两个第五凸起130之间形成的凹槽内;所述若干个第六凸起131的尺寸基本相同。
31.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13上的第五凸起130、第六凸起131,与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上的第一凸起110、第二凸起111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32.进一步地,所述大底1还包括第四大底15,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与所述第三大底13之间,且覆盖后脚跟外侧边缘的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四大底15上还分布若干条第七凸起150;其中,所述第七凸起150是由若干个圆弧组成的波浪形状,所述第七凸起150沿着所述第四大底12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七凸起150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组成所述第七凸起150的若干个圆弧的弧度方向朝向脚尖方向,每个第七凸起150的长度基本相同。
33.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布在所述第四大底15上的第七凸起150,与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上的第一凸起110、第二凸起111所形成的触地端外缘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34.如上所述,根据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部动作所受到的力不同,在所述大底1上划分覆盖不同区域的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以及第三大底13,且在覆盖脚尖、脚后跟区域的第一大底11和第三大底13上设置条状凸起与块状凸起交错分布以形成的防滑纹理,使得运动员在脚部着地和抬起时由鞋底产生相对的摩擦力,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在覆盖脚掌中心靠近内侧的区域的第二大底12上设置由波浪形状的凸起与“v”字形状的凸起,用于鞋底在各个方向产生的摩擦力而起到多方向防滑作用,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且通过不同排布方式的凸块相互配合,能够大大地增强鞋底的摩擦系数,从而满足户外运动时道路情况复杂的需求。
35.所述中底2包括第一外环部21、第二外环部22以及气垫23;其中,所述第二外环部22环绕所述大底1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上表面,所述气垫23设置在所述第二外环部22上方,所述第一外环部21环绕所述气垫23的边缘设置在所述气垫23的上表面。所述气垫23内部为中空空间,用于容纳若干个气腔230,所述若干个气腔230矩阵分布在所述气垫23的中空空间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气腔230的尺寸不同,从脚尖向后跟延伸逐个分布时,所述气腔230的尺寸逐渐增加;相邻两个气腔230之间保持相同的预设距离。
3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气垫24由tpu材料制成。
37.请再次参阅图1,所述气垫23的部分通过开设在所述大底1上的通槽14暴露出来。
38.如上所述,对应脚尖至后跟所形成的区域设置气垫23,从而在前脚掌形成平行支撑的区域,在整个脚掌形成缓震、回弹的区域,以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掌着地的受力趋势,从而起到缓震、回弹功能,以及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后跟着地时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缓冲和回弹功能,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部。
39.请同时参阅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
40.所述运动鞋200,包括鞋带41,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面42,且鞋面42的内部预留有鞋眼扣43,并且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44的上侧。
41.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422;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3。
42.所述后跟423的表面设置第一防护部424,所述第一防护部424以所述后跟423的中轴线b-b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的鞋面42延伸。具体地,所述第一防护部424以所述后跟423的中轴线b-b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的鞋面42延伸至与所外环部21对应所述第三大底13的位置固定连接。
43.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二防护部425、第一固定部件426,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表面还分布设置第三防护部427、第二固定部件428。
4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护部424、第二防护部425、第三防护部427、第二固定部件428均由皮革材料制成,且通过车缝工艺设置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内侧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6由tpu材料制成,且通过车缝工艺设置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表面。
45.具体地,所述第二防护部425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21对应足弓位置的外侧边缘向所述前片421延伸设置,且一端与所述前片4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部4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6沿着所述第二防护部425远离第一外环部21的一条侧边边缘向
所述前片421延伸设置,且与所述鞋眼扣43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防护部425、第一固定部件426的形状均近似为梯形;其中,所述第二防护部425的短边与所述第二外环部21固定连接,长边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6的长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6的短边与所述鞋眼扣43固定连接。
46.同样地,所述第三防护部427、第二固定部件428也如上所述地设置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表面,在此不加赘述。
47.利用本实用新型,对应脚尖至后跟所形成的区域设置气垫,从而在前脚掌形成平行支撑的区域,在整个脚掌形成缓震、回弹的区域,以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掌着地的受力趋势,从而起到缓震、回弹功能,以及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后跟着地时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缓冲和回弹功能,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部。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