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异味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7491发布日期:2023-02-14 15:1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异味口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口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异味口罩。


背景技术:

2.口罩作为一种卫生用品,可以很好地起到隔离病菌或有害颗粒的作用,其使用普及度也越来越广。随着口罩的用量需求增大,对于口罩的功能需求也越来越多,例如防晒口罩、护肤口罩、除异味口罩等等。
3.其中,除异味口罩可以很好地对使用者的口腔异味进行缓解,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的除异味口罩一般通过抗菌从而起到除异味的效果,但并不能去除口腔异味本身的味道,例如专利cn202010555842.9抗菌除异味口罩,通过添加抗菌液抗菌来达到杀菌除异味的效果。或者通过物理吸附异味的方式。但因口罩较厚会影响透气性,吸附达到饱和后也不再产生作用,例如专利cn201620993783.2防溅射防眩光除异味口罩,通过添加吸附层达到除异味的效果。
4.因此,亟需研究一种新的除异味口罩来解决使用者存在口腔异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除异味口罩,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使用者长时间佩戴口罩过程中产生的口腔异味问题。
6.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除异味口罩,包括:
7.外层,所述外层远离使用者的皮肤;
8.内层,所述内层靠近使用者的皮肤;
9.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位于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
10.所述外层和/或所述内层上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用于和使用者口腔中的造成异味的气体发生反应并生成无味气体。
1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层为无纺布,所述内层上设有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
12.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分为内层口腔区和内层脸颊区,所述内层口腔区用于和使用者的口腔位置对应,所述内层口腔区两侧的所述内层脸颊区用于和使用者的两侧脸颊位置对应;所述内层口腔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内层脸颊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
1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口腔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14-18g/m2,所述内层脸颊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3.5-14g/m2。
14.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口腔区和所述内层脸颊区之间的分界线向所述内层脸颊区一侧凹陷。
15.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包括口腔层和两片脸颊层,两片所述脸颊层分别固定在所述口腔层的两侧;所述口腔层上设有所述内层口腔区,所述脸颊层上设有所述内层脸颊区。
16.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层为无纺布,所述外层上设有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
1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分为外层口腔区和外层脸颊区,所述外层口腔区用于和使用者的口腔位置对应,所述外层口腔区两侧的所述外层脸颊区用于和使用者的两侧脸颊位置对应;所述外层口腔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外层脸颊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
1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口腔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14-18g/m2,所述外层脸颊区的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3.5-14g/m2。
19.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上均设有所述植物多酚除臭膜。
20.依据上述实施例中的除异味口罩,在口罩的内层和/或外层上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通过植物多酚除臭膜和使用者口腔中的造成异味的气体进行反应,并能够生成无味气体。当使用者佩戴本技术所设计的除异味口罩时,能够很好地对口腔中的引起恶臭的微生物起到明显抑制作用,能够将造成异味的气体变成无味气体,较好地解决使用者佩戴口罩过程中的口腔异味问题。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除异味口罩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除异味口罩平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除异味口罩内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除异味口罩外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为植物多酚除臭层和甲硫醇的反应机理示意图;
26.图6为为植物多酚除臭层和硫化氢的反应机理示意图;
27.图7为为植物多酚除臭层和氨气的反应机理示意图;
28.图8为为植物多酚除臭层和壬烯醛的反应机理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外层、2.过滤层、3.内层、11.外层口腔区、12.外层脸颊区、31.内层口腔区、32.外层口腔区、33.分界线、34.口腔层、35.脸颊层。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31.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32.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
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33.如图1-4所示,一种实施例中,除异味口罩,包括:
34.外层1,外层1远离使用者的皮肤。
35.内层3,内层3靠近使用者的皮肤。
36.过滤层2,过滤层2位于外层1和内层3之间。
37.外层1和/或内层3上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植物多酚除臭膜用于和使用者口腔中的造成异味的气体发生反应并生成无味气体。
38.采用该实施例中的除异味口罩,在口罩的内层3和/或外层1上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通过植物多酚除臭膜和使用者口腔中的造成异味的气体进行反应,并能够生成无味气体。当使用者佩戴本技术所设计的除异味口罩时,能够很好地对口腔中的引起恶臭的微生物起到明显抑制作用,能够将造成异味的气体变成无味气体,较好地解决使用者佩戴口罩过程中的口腔异味问题。
39.使用者口腔中能够引起异味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甲硫醇、氨气、壬烯醛等。如图5所示,为植物多酚除臭膜和甲硫醇的反应机理。如图6所示,为植物多酚除臭膜和硫化氢的反应机理。如图7所示,为植物多酚除臭膜和氨气的反应机理。图7中的

表示氢键和氨气结合,该步骤为植物多酚除臭膜和氨气的主要反应机理,

表示植物多酚除臭膜和氨气进一步反应,形成缓冲体系。如图8所示,为植物多酚除臭膜和壬烯醛的反应机理。
40.外层1和/或内层3上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例如只在内层3上设置植物多酚除臭膜,或者只在外层1上设置植物多酚除臭膜,或者在内层3和外层1之间都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
41.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内层3为无纺布,内层3上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并且内层3分为内层口腔区31和内层脸颊区32,内层口腔区31用于和使用者的口腔位置对应,内层口腔区31两侧的内层脸颊区32用于和使用者的两侧脸颊位置对应。内层口腔区31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不小于内层脸颊区32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
42.当用户佩戴口罩时,所产生的异味主要来自口腔,对应的口罩上的口腔区产生异味的气体浓度也会大一些,而口腔两侧的脸颊区对应的产生异味的气体浓度会小一些,因此将内层口腔区31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设置为不小于内层脸颊区32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以更好地对应解决使用者在佩戴口罩的过程中产生的口腔异味问题。
43.其中,内层口腔区31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14-18g/m2,内层脸颊区32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3.5-14g/m2。所设置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参数较好地兼顾使用者的使用期限和除异味问题。一般使用者使用的口罩有一定的期限性,会定期更换,对应的本技术所设置的内层3上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含量既能保障使用者佩戴口罩期间解决口腔异味问题,又不会造成更换口罩时浪费口罩上的植物多酚除臭膜。
44.更佳的,如图3所示,内层口腔区31和内层脸颊区32之间的分界线33向内层脸颊区32一侧凹陷。口腔区两侧对称的分界线33框出一个苹果状的口腔区,该种形状的口腔区更加贴合人体口腔部位的形状,在该种形状的口腔区设置克重相对较大的植物多酚除臭膜,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异味气体浓度大的口腔部位的口腔异味问题。
45.如图2所示,内层3包括口腔层34和两片脸颊层35,两片脸颊层35分别固定在口腔
层34的两侧。口腔层34上设有内层口腔区31,脸颊层35上设有内层脸颊区32。具体的,通过超声波或加热的方式将脸颊层35的边缘固定在口腔层34的边缘上。内层设置为三片式结构,便于生产加工具有不同克重含量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口腔层和脸颊层,也便于生产加工除异味口罩。其中,口腔层34相对脸颊层35更靠近外侧,即口腔层34相对脸颊层35向外层1一侧凹陷,该种结构可以给使用者口腔部留有更充足的空间,便于使用者呼吸。
46.更加的,外层1为无纺布,外层1上也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外层1分为外层口腔区11和外层脸颊区12,外层口腔区11用于和使用者的口腔位置对应,外层口腔区11两侧的外层脸颊区12用于和使用者的两侧脸颊位置对应。外层口腔区11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不小于外层脸颊区12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厚度。具体的,外层口腔区11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14-18g/m2,外层脸颊区12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为3.5-14g/m2。当外层1和内层3均设有植物多酚除臭膜时,口罩具有更好的除异味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外层脸颊区12和外层口腔区11的植物多酚除臭膜的克重均设置为3.5-14g/m2。
47.本技术设计的除异味口罩的制作工艺,说明如下:口罩的内层3和外层1均采用目前常用的无纺布材质,将植物多酚液体通过浸轧、喷洒或涂覆的方式整理到无纺布上形成需要的植物多酚除臭膜。本技术所选择的植物多酚为天然植物多酚有机化合物,例如从柿子中提取该植物多酚。内层3、外层1处理好后,将外层1、过滤层2以及内层3复合固定形成口罩主体,例如通过超声波的方式来固定口罩主体。固定好的口罩主体两侧再设置耳带,以便于使用者佩戴。
48.采用本技术所设计的除异味口罩,能够通过其上的植物多酚除臭膜将使用者口腔中的产生异味的气体转为无味气体,解决使用者长时间佩戴口罩所产生的口腔异味问题,给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呼吸环境。本技术所设计的除异味口罩可以用来作为平面口罩使用,也可以用来作为立体口罩使用。
49.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