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同时输出冷风和冷水的制冷装备。
背景技术:2.赛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公认的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体育赛事,比拼汽车技术的同时,也在比拼人的忍耐极限。为了追求速度,在高等级赛车中,车内空间和动力输出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达到了能省则省的地步,所以基本已经取消了空调的位置。可是在炎热的环境中没有空调又严重影响着赛车手的发挥,所以人们又希望在赛车有限的空间内能够给人体进行降温,而且还不能影响动力的输出。所以冷水服和冷风头盔就应允而生了。冷水服,顾名思义就是在衣服里面加入了很多毛细水管,让冷水在里面流动,以便带走人体的热量。冷风头盔就是可以从头盔里面吹出来冷风。这两种局部降温方法基本满足了体积小、能耗少、重量轻的特点,深受赛车手的欢迎。
3.但这是两套互相独立的制冷系统,不能互换,也不会互相干涉,有各自独立的制冷主机和循环系统。就单独一套制冷系统而言,虽然已经很小巧了,但是两套合在一起,占据就不一样了,而且往往需要两套一起使用,所以就有了冷风冷水一体机的需求。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案由此而生。
技术实现要素: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时输出冷风和冷水的制冷装备,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同时输出冷风和冷水的制冷装备,应用于赛车手特制的水冷服和气冷头盔同时降温,包括制冷主机和控制器,所述制冷主机包括制冷系统、水循环系统,制冷系统中沿制冷循环方向分别布置有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毛细铜管、换热器,并组成封闭回路,该封闭回路中循环流动有制冷剂;水循环系统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回水管和水泵,水循环系统中,所述进水管连入换热器,将外部进入的热水导入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回水管连接水泵,水泵把降温后的水通过出水管送出,所述出水管和进水管的外端分别连接有外部水管,外部水管通过混合式快速插头与水冷服接通,形成密封的水循环;所述换热器处还连接有一蒸发器,所述毛细铜管通过分流三通连接换热器和蒸发器,换热器和蒸发器再通过回流三通连接压缩机,所述蒸发器处衔接有一涡流风机,将送出的冷风导入气冷头盔。
9.优选的,所述换热器内部有两组通道,其中一组供给制冷剂循环,另一组供给水循环,制冷剂和水在此处进行热交换。
10.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回水管和出水管均安装在机体内部,由eva保温管抱箍。
11.优选的,所述换热器和蒸发器采用并联或串联中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12.优选的,所述换热器布置在设备内的相对前方,涡流风机布置在蒸发器的后方,所述冷凝器的上方布置有风罩。
13.优选的,所述制冷主机还包括结构件和电路系统,结构件包括外壳以及内部结构件,通过内部结构件将制冷系统、水循环系统、电路系统连接支撑并以形成一整体安置于外壳内。
14.优选的,所述电路系统包括电接头、压缩机驱动板、涡流风机驱动板和主控制板,所述电路系统中,电接头分别与压缩机驱动板、涡流风机驱动板、主控制板、涡流风机、水泵连接,所述压缩机驱动板与压缩机连接,所述电接头安装在外壳上,接口朝外,通过电缆线与混合式快速插头连接。
15.(三)有益效果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一种同时输出冷风和冷水的制冷装备,所采用的配件都是微型高效的,因此制冷主机的体积小巧,装备使用方便:连接好制冷主机与水冷服、电池、控制器之间的混合式快速插头,然后用控制器就能控制整套装备的工作。控制器可以拿在手上或放在口袋,按需设定水温,控制系统根据当前室温自行调节压缩机转速,高效节能,同时又能给人体提供最适宜的温度。
18.2、本实用新型一种同时输出冷风和冷水的制冷装备,在冷媒的循环过程中,增设一个与换热器并联的蒸发器,且采用涡流风机送出冷空气进入头盔,使得能够区别于以往的类似设备要么只能给身体降温,要么只能给头部降温,本方案设计的主机既能给身体降温,也能给头部降温,兼顾两者功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侧正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侧正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仰面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示意图。
23.图中:1、外壳;2、压缩机;3、冷凝器;4、干燥过滤器;5、毛细铜管;6、分流三通;7、换热器;8、蒸发器;9、进水管;10、出水管;11、回水管;12、水泵;13、冷水出口;14、热水进口;15、涡流风机;16、风罩; 17、电源接口;18、冷风口;19、回流三通;20、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25.如图1-4所示:一种同时输出冷风和冷水的制冷装备,主要包括制冷主机和控制器。制冷主机配合客户特制的水冷服和气冷头盔同时使用。控制器上有操作按键,可控制制冷主机的工作。
26.制冷主机包括结构件、制冷系统、水循环系统、电路系统。
27.结构件主要包括外壳1以及内部结构件,内部结构件用于连接支撑制冷系统、水循环系统、电路系统以形成一整体安置于外壳1内。
28.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2、冷凝器3、干燥过滤器4、毛细铜管5、蒸发器8 和换热器7。制冷系统中,压缩机2连接冷凝器3,冷凝器3连接干燥过滤器 4,干燥过滤器4连接毛细铜管5,毛细铜管5通过分流三通6连接换热器7 和蒸发器8(图1),换热器7和蒸发器8再通过回流三通19连接压缩机2 (图2),组成封闭回路,封闭回路中循环流动制冷剂。
29.其中换热器7和蒸发器8即可并联也可串联,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30.压缩机2为微型直流压缩机2。
31.换热器7内部有两组通道,其中一组供给制冷剂循环,另一组供给水循环,制冷剂和水在此处进行热交换。
32.蒸发器8内部由大量翅片状铝片和铜管组成,铜管内的制冷剂把流过铝片表面的空气热量带走,从而对空气制冷。
33.水循环系统包括进水管9、出水管10、回水管11和水泵12(图4)。水循环系统中,从外部进来的热水通过进水管9连接换热器7,换热器7通过回水管11连接水泵12,水泵12把降温后的水送出去,外部的水管通过混合式快速插头与水冷服接通,从而构成密封的水循环。
34.进水管9、回水管11和出水管10均安装在机体内部,由eva保温管抱箍。
35.电路系统包括电接头、压缩机2驱动板、涡流风机15驱动板和主控制板。电路系统中,电接头分别与压缩机2驱动板、涡流风机15驱动板、主控制板、涡流风机15、水泵12连接。压缩机2驱动板与压缩机2连接。电接头安装在外壳1上,接口朝外,通过电缆线与混合式快速插头连接。涡流风机15驱动板与涡流风机15连接。主控制板又与两块驱动板相互连接。
36.换热器7布置在机内的前方,涡流风机15布置在蒸发器8的后方,冷凝器3布置在风罩16下方(图3),制冷主机中的其他配件也都是紧凑布置,使得整个制冷主机体积小、重量轻。
37.风罩16用于进风,其中风罩16在冷凝器3的正上方,但中间隔了一个外壳,冷凝器3和风罩16均固定在外壳1上。需说明的是,外壳1在相应位置开有蜂窝状的孔,可以让空气通过。
38.工作原理如下
39.使用时,首先断开外部水管,将水管插入临时水箱,打开水泵12吸水,为水循环管路注满水。待管路里面全部注满水之后,移除临时水箱,将水管接回混合式快速插头,然后将控制器拿在手上或放在口袋。制冷主机的水路连接水冷服,冷风则导入至头盔,同时外置的电源、控制器也要和制冷主机中的电器件之间的电路接通。通过控制器开启制冷主机,整套装备就开始工作,冷水源源不断地流经水冷服,带走人体发出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水流在水泵12的作用下,依次循环流过水冷服、换热器7。在此过程中,水流将水冷服吸收的人体产生的热量不断地带到换热器7。
40.在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在压缩机2的作用下,依次在压缩机2、冷凝器3、干燥过滤器4、毛细铜管5和换热器7以及蒸发器8形成的闭环中循环流动。具体的循环流动状态为,压缩机2在压缩机2驱动板的驱动下高速转动,把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蒸汽;在冷凝器3中,气态制冷剂在管道风机的作用下将热量带到外部环境中去,从而凝结为液态;干燥过滤器4 过滤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保护制冷模块;毛细铜管5将制冷剂的压力降低,为蒸发做准备;换热器7和蒸发器8并联,在这里,由于空间突然加大,液态制冷剂会迅速蒸发成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
41.整套装备的热量流程为:人体将热量传给循环流过水冷服的水,水流将热量带到换热器7并传递给制冷剂,制冷剂将热量带到冷凝器3并最终散到环境中去。
42.为了给头部降温,在冷媒的循环过程中,加入了一个蒸发器8与换热器7 并联,这样将有一半的冷媒进入蒸发器8,经过蒸发器8冷却的空气被涡流风机15送出,通过风管进入头盔。
43.冷媒循环过程中,有一半进入换热器7,有一半进入蒸发器8,换热器的作用是给水冷却,达到出冷水的目的,蒸发器8是给空气冷却,让涡流风机 15抽走的空气是经过蒸发器8冷却的冷风。涡流风机15跟蒸发器8之间通过一个内置的集风罩连接。
44.整套装备的工作由外部控制器控制,可通过控制器对制冷主机进行开机、关机、温度设定等操作。当连接好混合式快速插头的公头和母头后,按下控制器上的开关键,电源给压缩机2、水泵12、风机供电,制冷主机开始工作。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控制器来设定目标温度。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温度值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实时水温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关系来调节压缩机2的启停和转速:当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压缩机2的转速提高,制冷量加大,温度降低;当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压缩机2的转速降低,制冷量减小,温度升高。
45.以上所述依据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使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