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换气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27399发布日期:2023-03-03 23:4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换气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鞋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可调节换气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2.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由于容易出汗,经常出现闷脚、脚湿的现象。为解决脚底出汗、脚湿现象,现有的换气鞋大多都采用在鞋底外部设置进气阀或排气阀,实现鞋内空气和鞋外空气进行交换。
3.公开号为cn10516731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持续通风功能的鞋底,包括本体,本体的脚跟处设有容纳部,具有持续通风功能的鞋底还包括进气通道、排气通道和弹性垫,弹性垫设置在容纳部中并设有气体腔室,本体侧边设有第一开口,进气通道中设有进气阀,进气通道分别与气体腔室和第一开口连通;本体的脚掌部上表面设有第二开口,排气通道中设有排气阀,排气通道分别与气体腔室和第二开口连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下雨天或路面积水较多时,水容易通过鞋底侧边的透气通道的开口处进入鞋底,从而影响鞋底的使用寿命,因此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避免下雨天或路面积水较多时,雨水或积水通过鞋底侧边的排气孔进入鞋底内,本技术提供可调节换气减震鞋底。
6.本技术提供的可调节换气减震鞋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可调节换气减震鞋底,包括鞋底主体,所述鞋底主体包括换气减震上底和下底,所述换气减震上底上设置有换气结构,所述换气结构包括设置于换气减震上底上的调节开关和开设于换气减震上底上的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延伸并贯通于换气减震上底的侧壁外与调节开关对应处,调节开关可滑动并封闭于换气通道。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气减震上底上的换气通道使鞋底主体实现换气效果,通过手动调节方式滑动调节开关,调节换气通道的封闭和打开的不同状态,从而适用于雨天或路面积水较多的情况,封闭换气通道避免雨水或积水进入鞋底主体内,达到延长鞋底使用寿命的目的且提高实用性。
9.优选的,所述换气通道设置于换气减震上底的底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换气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透气部、流动部、聚气腔和排气部,所述透气部设置于前掌部的前端,且透气部上间隔开设若干透气孔;流动部连通于透气部并延伸至足弓部,聚气腔开设于后跟部并连通于流动部,排气部连通于聚气腔并延伸至换气减震上底的后跟部侧壁上与调节开关对应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气部和排气部均用于气体的交换循环,聚气腔集中气体,行走时人体脚后跟向聚气腔施力形成挤压,使气体分别向前沿流动部流通至透气部排出,或向后沿排气部排出,从而使换气减震鞋底内形成良好的换气循环;排气部对应调节开关,通过调节开关的启闭控制排气部的裸露与封闭。
11.优选的,所述流动部由多组相互连通的直流通道和弧形通道组成,且相邻的每组相互连通的直流通道和弧形通道左右相对并交错设置;所述透气部朝向换气减震上底的两侧延伸。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弧形通道增加气体流动通道的面积,定型块增强结构稳定性。
13.优选的,所述弧形通道内固定有定型块;所述聚气腔处安装有定型垫片。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型块增强结构强度;定型垫片增加强度并起防止变形的作用。
15.优选的,所述换气结构还包括安装于换气减震上底侧壁上的挡板,挡板覆盖于排气部处,且挡板上开设有与排气部对应的排气孔;所述调节开关通过滑动结构滑动连接于挡板上并封闭于排气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覆盖于排气部的挡板可起封闭作用,调节开关打开时,排气孔与排气部对应进行换气循环;调节开关封闭于排气孔,则可避免雨水或积水流入。
17.优选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滑板和滑道,所述滑板固定于调节开关的侧壁上,滑道开设于挡板上且位于排气孔的一侧,滑板位于滑道内并沿滑道滑动。
18.优选的,所述鞋底主体还包括安装于换气减震上底上的防护垫,防护垫包覆于换气减震上底的上部边缘处;所述防护垫的足弓部处一体成型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方形成有支撑板,支撑板和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形变腔;挡板固定于防护垫的后端并向下延伸。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防护垫将换气减震上底的边缘全部包围保护起来,支撑板和防护垫之间形成的形变腔起减震作用,不仅能在受力时进行缓冲防止变形,还具有回弹效果。
20.优选的,所述下底为橡胶材质,所述下底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向上延伸包覆于换气减震上底对应的侧壁上;且下底上开设有与透气部、流动部、聚气腔和排气部形状配合的浅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下底可提升鞋底主体的耐磨性和抗刺穿性;下底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向上延伸,可保护换气减震上底的前端和后端,减少因受到碰撞而造成损坏的问题;下底上浅槽与聚气腔、流动部和透气部配合,增加气体流动量,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提升换气效果。
22.优选的,换气减震上底为e-tpu爆米花材料;所述防护垫为tpu材料;定型垫片为尼龙材料。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e-tpu爆米花材料的换气减震上底较轻巧、减震效果好,减轻脚底的疲劳度,还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高弹性,同时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tpu材料的防护垫回弹力高;尼龙材料的定型垫片增加后跟部的抗拉、抗压强度,也起防止变形的保护作用。
24.优选的,所述下底的底部固定有若干防滑凸块并在防滑凸块之间间隔设置若干排水槽;所述换气减震上底的前掌部开设若干小孔。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凸块提高鞋底主体的耐磨性,排水槽保证排水性;小孔的设置辅助换气。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换气减震上底上的换气通道使鞋底主体实现换气效果,通过手动调节方式滑动与换气通道对应的调节开关,调节换气通道的封闭和打开的不同状态,从而适用于雨天或路面积水较多的情况,封闭换气通道避免雨水或积水进入鞋底主体内,达到延长鞋底使用寿命的目的且提高实用性;
28.2.透气部和排气部均用于气体的交换循环,聚气腔集中气体,行走时人体脚后跟向聚气腔施力形成挤压,使气体分别向前沿流动部流通至透气部排出,或向后沿排气部排出,从而使换气减震鞋底内形成良好的换气循环;排气部对应调节开关,通过调节开关的启闭控制排气部的裸露与封闭;
29.3.流动部由多组相互连通的直流通道和弧形通道组成,通过弧形通道增加气体流动通道的面积,定型块增强结构稳定性;聚气腔处形成较大的凹腔,安装定型垫片可增加后跟部的抗拉、抗压强度,也起防止变形的保护作用;
30.4.由防护垫将换气减震上底的边缘全部包围保护起来,支撑板和防护垫之间形成的形变腔起减震作用,不仅能在受力时进行缓冲防止变形,还具有回弹效果;橡胶下底可提升鞋底主体的耐磨性和抗刺穿性;下底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向上延伸,可保护换气减震上底的前端和后端,减少因受到碰撞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鞋底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护垫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换气减震上底的底部及定型垫片的结构示意图,旨在展示换气通道的结构;
34.图4是凸显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挡板安装于换气减震上底上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凸显的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开关滑动连接于挡板上的结构;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底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底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1、鞋底主体;2、防护垫;21、连接板;22、支撑板;3、换气减震上底;31、安装槽;4、下底;41、包覆片;42、浅槽;43、防滑凸块;44、排水槽;5、换气结构;51、换气通道;511、透气部;5111、透气孔;512、流动部;5121、直流通道;5122、弧形通道;513、聚气腔;514、排气部;52、挡板;521、排气孔;53、调节开关;6、定型块;7、定型垫片;8、滑动结构;81、滑板;82、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可调节换气减震鞋底,参照图1,包括鞋底主体1,鞋底主体1包括防护垫2、换气减震上底3和下底4,防护垫2安装于换气减震上底3的上方,下底4固定于换气减震上底3的底部。
41.参照图1、2,防护垫2为回弹力较高的tpu材料,包覆于换气减震上底3的上部边缘处起防护作用;防护垫2的足弓部处一体成型有连接板21,连接板21的下方形成有“v”字型
的支撑板22,使支撑板22和连接板21之间形成形变腔,起减震作用,不仅能在受力时进行缓冲防止变形,还具有回弹效果。
42.参照图1、3,换气减震上底3上设置有换气结构5,换气结构5包括开设于换气减震上底3的底部的换气通道51;换气通道51包括透气部511,透气部511设置于前掌部的前端,且透气部511朝向换气减震上底3的两侧延伸,透气部511上间隔开设若干透气孔5111,用于排出换气减震上底3内的气体;换气减震上底3采用轻质、高弹性的e-tpu爆米花材料,减轻脚底的疲劳度,还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高弹性,同时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43.参照图3,换气通道51还包括流动部512,流动部512连通于透气部511并延伸至足弓部,流动部512由多组相互连通的直流通道5121和弧形通道5122组成,且相邻的每组相互连通的直流通道5121和弧形通道5122左右相对并交错设置;且弧形通道5122内固定有定型块6,通过弧形通道5122增加气体流动通道的面积,定型块6增强结构强度。
44.参照图3、4,换气通道51还包括聚气腔513和排气部514,聚气腔513凹陷开设于后跟部并连通于流动部512,且聚气腔513处安装有定型垫片7,且定型垫片7为尼龙材料,聚气腔513处形成较大的凹腔,尼龙的定型垫片7可增加后跟部的抗拉、抗压强度,也起防止变形的保护作用;排气部514连通于聚气腔513并延伸至换气减震上底3的后跟部侧壁上,换气减震上底3的上部与聚气腔513对应形成凸起,使人的脚后跟可对聚气腔513产生更大的挤压力,促进换气的进行。
45.参照图1、3,透气部511和排气部514均用于气体的交换循环,聚气腔513集中气体,行走时人体脚后跟向聚气腔513施力形成挤压,使气体分别向前沿流动部512流通至透气部511排出,或向后沿排气部514排出,从而使换气减震上底3内形成良好的换气循环。
46.参照图1、4,换气结构5还包括挡板52,挡板52固定于防护垫2的后端并向下延伸;换气减震上底3的后端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31,挡板52定位于安装槽31中;排气部514延伸至安装槽31处,挡板52覆盖于排气部514;且挡板52上开设有与排气部514对应的排气孔521,气体可从排气孔521处排出;且换气减震上底3的前掌部与透气孔5111错开处开设若干小孔,辅助提升换气效果。
47.参照图4、5,换气结构5还包括通过滑动结构8连接于挡板52上的调节开关53;滑动结构8包括滑板81和滑道82,滑板81固定于调节开关53靠近换气减震上底3的内侧壁上,滑道82开设于挡板52上且位于排气孔521的一侧,滑板81位于滑道82内并沿滑道82滑动;调节开关53可定位于排气孔521的一侧使排气孔521裸露进行排气,同时调节开关53又可滑动至封闭于排气孔521处,防止雨水或积水从排气孔521流入,通过手动调节方式,适应不同的使用情况,提高实用性。
48.参照图1、6,下底4为橡胶材质,可以提升鞋底主体1的耐磨性和抗刺穿性;下底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向上延伸形成包覆于换气减震上底3对应的侧壁的包覆片41,可保护换气减震上底3的前端和后端,减少因受到碰撞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49.参照图6,下底4的上部还开设有与透气部511、流动部512、聚气腔513和排气部514形状配合的浅槽42,增加气体流动量,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提升换气效果。
50.参照图7,下底4的底部固定有若干防滑凸块43并在防滑凸块43之间间隔设置若干排水槽44,防滑凸块43提高鞋底主体1的耐磨性,排水槽44提高鞋底主体1的排水性能。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