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脉仿生结构降温防护服及运行方法

文档序号:36899220发布日期:2024-02-02 21:30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叶脉仿生结构降温防护服及运行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脉仿生结构降温防护服,属于防护服隔热领域。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在消防、冶金、化工等特殊环境中,穿着热防护服一直被视为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热防护服装是指在火灾、高温工业场所等热危害环境下,用来保护人体皮肤免受烧伤的服装。其主要功能是减缓环境向人体皮肤传递热量的速度,延缓皮肤产生烧伤的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普通的热防护服已经无法满足高温环境中工作人员的热舒适度,因此设计一种主动降温式热防护服迫在眉睫。

2、已有部分专利提出了一些热防护服主动制冷技术及其应用。专利cn212139392u设计了一种冷热防护服,其在防护服夹层内设有可拆卸填充物,填充物可进行加热或降温处理,使得防护服功能多样、结构简单,该专利依靠预先对填充物进行冷热处理由此吸热、加热防护服内部,不能长时间吸热或放热且局部冷热导致热舒适度不高;专利cn211068819u设计了一种消防员隔热防护服,该隔热防护服装有储液袋,储液袋内冷却水可以喷至隔热防护服表面从而达到吸热、降温的效果且该隔热防护服具有结构紧凑,适用性强等特点,但是持续时间不稳定,且冷却水喷洒防护服表面后容易出现散热不均匀等现象。

3、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叶脉仿生结构降温防护服,该防护服具有主动降温的效果,利用半导体制冷片对防护服水箱中的工作流体进行降温,再通过散热器将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热量带走;该防护服主体部分冷却水管段仿树叶叶脉纹理布置,这种纹理能够有效地通过工作流体带走高温环境中透过防护服的热量和人体散发的热量,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热舒适度。该发明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热防护,并具有冷量分配均匀、高效换热和提高热舒适度等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出一种叶脉仿生结构降温防护服,本发明有助于推动主动降温技术与隔热防护服结合及仿生结构运用。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叶脉仿生结构降温防护服,由防护服主体和水箱两部分组成:

3、其中水箱28由电池组1、进水口2-1、出水口2-2、第一水管3-1、第二水管3-2、第三水管3-3、第四水管3-4、第五水管3-5、第六水管3-6、第七水管3-7、第八水管3-8、第九水管3-9、第十水管3-10、第十一水管3-11、第十二水管3-12、第十三水管3-13、第十四水管3-14、第十五水管3-15、微型水泵4、第一弯头5-1、第二弯头5-2、第三弯头5-3、第四弯头5-4、第五弯头5-5、第六弯头5-6、截止阀6、第一散热器7-1、第二散热器7-2、第三散热器7-3、第四散热器7-4、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第一弯管9-1、第二弯管9-2、第三弯管9-3、第四弯管9-4、第五弯管9-5、流量控制阀29、储液罐30组成;其中进水口2-1位于水箱28下侧,第一水管3-1有三个接口,第一水管3-1右侧接口与进水口2-1相连,第一水管3-1左侧接口与微型水泵4进水口相连,第一水管3-1上侧接口与第十五水管3-15下侧接口相连,储液罐30安装在水箱28内侧,第十五水管3-15有两个接口,第十五水管3-15上侧接口与储液罐30下侧接口相连,第十五水管3-15下侧接口与第一水管3-1上侧接口相连,在第十五水管3-15上装有流量控制阀29,微型水泵4有两个接口,微型水泵4右侧进水口与第一水管3-1左侧接口相连,微型水泵4左侧出水口与第二水管3-2右侧接口相连,第二水管3-2有两个接口,第二水管3-2右侧接口与微型水泵4左侧出水口相连,第二水管3-2左侧接口与第一弯头5-1右侧接口相连,第一弯头5-1上侧接口与第三水管3-3下侧接口相连,第三水管3-3有两个接口,第三水管3-3下侧接口与第一弯头5-1上侧接口相连,第三水管3-3上侧接口与截止阀6下侧接口相连,截止阀6有两个接口,截止阀6下侧接口与第三水管3-3上侧接口相连,截止阀6上侧接口与第四水管3-4下侧接口相连,第四水管3-4有两个接口,第四水管3-4下侧接口与截止阀6上侧接口相连,第四水管3-4上侧接口与第二弯头5-2下侧接口相连,第二弯头5-2有两个接口,第二弯头5-2下侧接口与第四水管3-4下侧接口相连,第二弯头5-2右侧接口与第五水管3-5左侧接口相连,第五水管3-5有两个接口,第五水管3-5左侧接口与第二弯头5-2右侧接口相连,第五水管3-5右侧接口与第三弯头5-3左侧接口相连,第三弯头5-3有两个接口,第三弯头5-3左侧接口与第五水管3-5右侧接口相连,第三弯头5-3下侧接口与第六水管3-6上侧接口相连,第六水管3-6有两个接口,第六水管3-6上侧接口与第三弯头5-3下侧接口相连,第六水管3-6下侧接口与第四弯头5-4上侧接口相连,第四弯头5-4有两个接口,第四弯头5-4上侧接口与第六水管3-6下侧相连,第四弯头6-4左侧接口与第七水管3-7右侧接口相连,第七水管3-7有两个接口,第七水管3-7右侧接口与第四弯头5-4左侧接口相连,第七水管3-7左侧接口与第五弯头5-5右侧接口相连,第五弯头5-5有两个接口,第五弯头5-5右侧接口与第七水管3-7左侧接口相连,第五弯头5-5上侧接口与第八水管3-8下侧接口相连,第八水管3-8有两个接口,第八水管3-8下侧接口与第五弯头5-5上侧接口相连,第八水管3-8上侧接口与第六弯头5-6下侧接口相连,第六弯头5-6有两个接口,第六弯头5-6下侧接口与第八水管3-8上侧接口相连,第六弯头5-6右侧接口与第九水管3-9左侧接口相连,第九水管3-9有两个接口,第九水管3-9左侧接口与第六弯头5-6右侧接口相连,第九水管3-9右侧接口与第一弯管9-1上侧接口相连,第一弯管9-1有两个接口,第一弯管9-1上侧接口与第九水管3-9右侧接口相连,第一弯管9-1下侧接口与第十水管3-10右侧接口相连,第十水管3-10有两个接口,第十水管3-10右侧接口与第一弯管9-1下侧接口相连,第十水管3-10左侧接口与第二弯管9-2上侧接口相连,第二弯管9-2有两个接口,第二弯管9-2上侧接口与第十水管3-10左侧接口相连,第二弯管9-2下侧接口与第十一水管3-11左侧接口相连,第十一水管3-11有两个接口,第十一水管3-11左侧接口与第二弯管9-2上侧接口相连,第十一水管3-11右侧接口与第三弯管9-3上侧接口相连,第三弯管9-3有两个接口,第三弯管9-3上侧接口与第十一水管3-11右侧接口相连,第三弯管9-3下侧接口与第十二水管3-12右侧接口相连,第十二水管3-12有两个接口,第十二水管3-12有两个接口,第十二水管3-12右侧接口与第三弯管9-3下侧相连,第十二水管3-12左侧接口与第四弯管9-4上侧接口相连,第四弯管9-4有两个接口,第四弯管9-4上侧接口与第十二水管3-12左侧接口相连,第四弯管9-4下侧接口与第十三水管3-13左侧接口相连,第十三水管3-13有两个接口,第十三水管3-13左侧接口与第四弯管9-4下侧接口相连,第十三水管3-13右侧接口与第五弯管9-5上侧接口相连,第五弯管9-5有两个接口,第五弯管9-5上侧接口与第十三水管3-13右侧接口相连,第五弯管9-5下侧接口与第十四水管3-14右侧接口相连,第十四水管3-14有两个接口,第十四水管3-14右侧接口与第五弯管9-5下侧接口相连,第十四水管3-14右侧接口与出水口2-2相连,其中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依次从上往下铺设在第四水管3-4、第八水管3-8上,第一散热器7-1、第二散热器7-2分别安装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表面,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铺设在第十水管3-10、第十一水管3-11上,第三散热器7-3安装在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表面,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铺设在第十二水管3-12、第十三水管3-13上,第四散热器7-4安装在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表面,电池组1安装在水箱28底部;所述防护服由左臂、右臂、左主体、右主体组成;所述防护服主体液体流动管路为仿树叶型结构;

4、所述右臂由第八管段18、第八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8-2-1、第八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8-2-2、第八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8-2-3、第八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8-2-4、第八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8-2-5、第八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8-2-6、第八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8-1-1、第八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8-1-2、第八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8-1-3、第八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8-1-4、第八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8-1-5、第十二管段22组成;其中防护服正面第八管段18,防护服反面第十二管段22为右臂主管道,在右臂正面,第八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8-2-1、第八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8-2-2、第八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8-2-3、第八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8-2-4、第八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8-2-5、第八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8-2-6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八管段18右侧,第八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8-1-1、第八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8-1-2、第八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8-1-3、第八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8-1-4、第八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8-1-5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八管段18左侧;在右臂反面,第八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8-2-1、第八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8-2-2、第八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8-2-3、第八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8-2-4、第八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8-2-5、第八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8-2-6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十二管段22左侧,第八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8-1-1、第八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8-1-2、第八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8-1-3、第八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8-1-4、第八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8-1-5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十二管段22右侧;

5、所述左臂由第四管段14、第四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4-1-1、第四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4-1-2、第四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4-1-3、第四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4-1-4、第四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4-1-5、第四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4-1-6、第四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4-2-1、第四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4-2-2、第四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4-2-3、第四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4-2-4、第四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4-2-5、第十一管段21组成;其中防护服正面第四管段14,防护服反面第十一管段21为左臂主管道,在左臂正面,第四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4-1-1、第四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4-1-2、第四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4-1-3、第四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4-1-4、第四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4-1-5、第四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4-1-6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四管段14左侧,第四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4-2-1、第四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4-2-2、第四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4-2-3、第四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4-2-4、第四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4-2-5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四管段14右侧;在左臂反面,第四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4-2-1、第四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4-2-2、第四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4-2-3、第四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4-2-4、第四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4-2-5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十一管段21左侧,第四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4-1-1、第四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4-1-2、第四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4-1-3、第四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4-1-4、第四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4-1-5、第四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4-1-6分别依次连接在第十一管段21右侧;

6、所述防护服左主体由第四管段14、第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3-2-2、第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3-2-1、第三管段13、第三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3-1-2、第三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3-1-1、第二管段12、第二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2-1-3、第二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2-1-2、第二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2-1-1、第一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1-2-5、第一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1-2-4、第一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1-2-3、第一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1-2-2、第一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1-2-1、第一管段11、第一主干管10-1、第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3-2-4、第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3-2-3、第二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2-1-4、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第三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3-1-3、第九管段19、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第十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3-2-4、第九管段19、第十一管段21、第十三管段23、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3-2-3、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3-2-2、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3-2-1、出水口2-2、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25-1-5、十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5-1-4、十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5-1-3、十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5-1-2、十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5-1-1、进水口2-1、第十五管段25、第二主干管10-2、第三主干管10-3组成;在防护服左正面,第一主干管10-1上侧接口与第四管段14右侧接口相连,第一主干管10-1下侧接口与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上侧接口相连;在防护服左反面,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上侧接口与第二主干管10-2下侧接口相连,第四管段14、第三管段13、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皆有两个接口,第四管段14、第三管段13、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右侧接口依次从上至下连接至第一主干管10-1左侧,第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3-2-1、第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3-2-2、第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3-2-3、第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3-2-4皆有两个接口,第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3-2-1、第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3-2-2、第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3-2-3、第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3-2-4上侧接口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四管段14下侧接口连接,其中第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3-2-2下侧接口与第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3-2-3右侧相连,第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3-2-1、第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3-2-3、第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3-2-4下侧接口与第三管段13左侧接口相连,第三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3-1-1、第三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3-1-2、第三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3-1-3皆有两个接口,第三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3-1-1、第三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3-1-2、第三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3-1-3上侧接口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三管段13下侧接口相连,第三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3-1-1、第三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3-1-2、第三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3-1-3下侧接口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二管段12上侧接口相连,第二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2-1-1、第二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2-1-2、第二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2-1-3、第二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2-1-4、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皆有两个接口;防护服左正面,第二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2-1-1、第二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2-1-2、第二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2-1-3、第二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2-1-4、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上侧接口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二管段12下侧接口相连,第二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2-1-1、第二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2-1-2、第二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2-1-3、第二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2-1-4下侧接口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九管段19上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反面;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与第十三管段23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正面,第一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1-2-1、第一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1-2-2、第一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1-2-3、第一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1-2-4、第一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1-2-5、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皆有两个接口,第一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1-2-1、第一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1-2-2、第一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1-2-3、第一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1-2-4、第一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1-2-5上侧接口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九管段19下侧接口相连,第一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1-2-1、第一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1-2-2、第一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1-2-3、第一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1-2-4、第一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1-2-5、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一管段11上侧相连;防护服左反面,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依次从左到右与第十五管段25上侧相连;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皆有两个接口,防护服左正面,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上侧接口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一管段11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反面,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上侧接口依次从右至左与第十五管段25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反面,第十一管段21有两个接口,第十一管段21左侧接口与第三主干管10-3上侧接口相连,第十一管段21左侧接口与左臂上第十一管段21相连,第二主干管10-2有两个接口,第二主干管10-2上侧接口与第十三管段23左侧接口相连,第二主干管10-2下侧接口与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上侧接口相连,第十三管段23、第十五管段25有两个接口,第十三管段23、第十五管段25左侧接口与第二主干管10-2右侧接口相连,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3-2-1、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3-2-2、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3-2-3、第十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3-2-4皆有两个接口,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3-2-1、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3-2-2、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3-2-3、第十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3-2-4上侧接口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三管段23下侧接口相连,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3-2-1、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3-2-2、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3-2-3、第十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3-2-4下侧接口依次从左至右与第九管段19上侧接口相连,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皆有两个接口,防护服左反面,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三管段23下侧相连;防护服左正面,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二管段12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反面,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五管段25上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正面,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一管段11下侧相连;防护服左反面,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皆有两个接口,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五管段25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正面,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一管段11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反面,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5-1-1、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5-1-2、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5-1-3、第十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5-1-4、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25-1-5皆有两个接口,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5-1-1、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5-1-2、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5-1-3、第十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5-1-4、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25-1-5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五管段25下侧接口相连,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5-1-1、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5-1-2、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5-1-3、第十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5-1-4、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25-1-5上侧接口依次从左至右与第九管段19下侧接口相连,进水口2-1安装在第十三管段23、第十五管段25与第二主干管10-2接口之间,出水口2-2安装在第三主干管10-3下侧接口处,出水口2-2、进水口2-1有两个接口,进水口2-1内侧接口与第二主干管10-2相连,出水口2-2内侧接口与第三主干管10-3相连,出水口2-2、进水口2-1外侧接口依次与水箱28内第十四水管3-14、第一水管3-1相连;

7、所述防护服右主体由第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7-1-4、第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7-1-3、第七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7-2-3、第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6-2-4、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第十管段20、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1-8、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第八管段18、第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7-1-2、第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7-1-1、第七管段17、第七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7-2-1、第七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7-2-2、第六管段16、第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6-2-1、第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6-2-2、第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6-2-3、第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5-1-1、第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5-1-2、第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5-1-3、第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5-1-4、第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5-1-5、第五管段15、第一主干管10-1、第二主干管10-2、第三主干管10-3、第十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7-1-4、第十管段20、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十二管段22、第十七管段27、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7-1-3、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7-1-2、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7-1-1、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26-2-5、第十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6-2-4、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6-2-3、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6-2-2、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6-2-1、第十六管段26、出水口2-2、进水口2-1组成;防护服右反面,第十二管段22下侧接口与第三主干管10-3上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左正面,第五管段15、第六管段16、第七管段17、第八管段18有两个接口,第五管段15、第六管段16、第七管段17、第八管段18分别依次从下至上与第一主干管10-1右侧接口相连,第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7-1-1、第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7-1-2、第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7-1-3、第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7-1-4有两个接口,第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7-1-1、第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7-1-2、第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7-1-3、第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7-1-4上侧接口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八管段18下侧接口相连,第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7-1-1、第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7-1-3、第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7-1-4下侧接口依次从左至右与第七管段17上侧接口相连,第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7-1-2下侧接口与第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7-1-3左侧接口相连,第七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7-2-1、第七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7-2-2、第七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7-2-3皆有两个接口,第七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7-2-1、第七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7-2-2、第七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7-2-3上侧接口依次从左至右与第七管段17上侧相连,第七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7-2-1、第七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7-2-2、第七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7-2-3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六管段16上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正面,第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6-2-1、第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6-2-2、第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6-2-3、第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6-2-4、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皆有两个接口,第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6-2-1、第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6-2-2、第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6-2-3、第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6-2-4、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上侧接口依次分别从左至右与第六管段16下侧接口相连,第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6-2-1、第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6-2-2、第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6-2-3、第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6-2-4下侧接口分别从左至右与第十管段20上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反面,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上侧接口与第十七管段27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正面,第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5-1-1、第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5-1-2、第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5-1-3、第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5-1-4、第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5-1-5、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1-8依次分别从左至右与第五管段15下侧接口相连,第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5-1-1、第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5-1-2、第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5-1-3、第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5-1-4、第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5-1-5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管段20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反面,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1-8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六管段26上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正面,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五管段15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反面,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六管段26下侧接口相连,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有两个接口,防护服右正面,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上侧接口与第一主干管10-1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反面,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上侧接口与第二主干管10-2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反面,第十二管段22下侧接口与第三主干管10-3上侧接口相连,第十七管段27、第十六管段26、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右侧接口分别依次从上至下与第二主干管10-2左侧接口相连,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有两个接口,防护服右反面,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七管段27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正面,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六管段16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反面,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7-1-1、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7-1-2、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7-1-3、第十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7-1-4皆有两个接口,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7-1-1、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7-1-2、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7-1-3、第十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7-1-4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十七管段27下侧接口相连,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7-1-1、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7-1-2、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7-1-3、第十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7-1-4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十管段20上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反面,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6-2-1、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6-2-2、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6-2-3、第十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6-2-4、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26-2-5、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1-8皆有两个接口,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6-2-1、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6-2-2、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6-2-3、第十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6-2-4、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26-2-5、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1-8下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十六管段26上侧接口相连,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6-2-1、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6-2-2、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6-2-3、第十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6-2-4、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26-2-5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十管段20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正面,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1-8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五管段15上侧接口相连,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皆有两个接口,防护服右反面,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右至左与第十六管段26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正面,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上侧接口分别依次从左至右与第五管段15下侧接口相连,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有两个接口,防护服右反面,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上侧接口与第二主干管10-2下侧接口相连;防护服右正面,第一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上侧接口与第一主干管10-1下侧接口相连。

8、进一步地,所述主干管10和支管内的流体介质为水,微型水泵4为微型隔膜水泵。

9、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服制冷方式为半导体制冷,在水管3上安装有四个半导体制冷片8,半导体制冷片8与水管3之间涂有导热胶,半导体制冷片8为peltier制冷片。

10、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7包含散热翅片与风扇,散热翅片材质为铜,风扇为轴流风扇,散热器与半导体制冷片之间涂有一层导热硅脂,主要成分是硅油和氧化铝。

11、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服外侧为隔热材质,覆盖于仿生管路表面,隔热材质为复合铝箔防火布、复合芳纶,防护服内层材料为全棉阻燃面料。

12、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服主管10与支管材质为聚四氟乙烯ptfe软管,防护服主管10与支管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分布于防护服内层表面,利用热压机将内层全棉阻燃面料、主管10、支管与外层的复合铝箔防火布、复合芳纶热压粘合。

13、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服工作策略分为两部分:水箱工作策略与防护服主体液体流动策略;

14、水箱工作策略:

15、当防护服使用时,流量控制阀29打开,截止阀6打开,工作流体从储液罐30下侧沿第十五水管3-15进入第一水管3-1,在微型水泵4的驱动下,工作流体从储液罐30中流出,工作流体流出第一水管3-1后进入微型水泵4,微型水泵4通过隔膜往复运动吸入工作流体再排出工作流体进入第二水管3-2,在工作流体流出第二水管时进入第一弯头5-1后工作流体流向转弯进入第三水管3-3,经过第三水管3-3后经过截止阀6控制工作流体流量后进入第四水管3-4,在第四水管3-4与之平行的第八水管3-8上依次从下至上装有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在两个平行的水管第十水管3-10、第十一水管3-11上装有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在两个平行的水管第十三水管3-13、第十四水管3-14上装有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使用导热胶固定在第四水管3-4与第八水管3-8上,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使用导热胶固定在第十水管3-10、第十一水管3-11上,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使用导热胶固定在第十二水管3-12、第十三水管3-13上,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上分别装有第一散热器7-1、第二散热器7-2、第三散热器7-3、第四散热器7-4,在散热器7与半导体制冷片8之间涂有一层导热硅脂,在散热器7的散热翅片上部装有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半导体制冷片8与电池组1电路相连,半导体制冷片8通电流后电流通过不同的导体组成的回路,通过帕尔贴效应半导体制冷片8一面制冷,一面放热,半导体制冷片8放热的一面产生大量热量,通过导热硅脂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翅片,半导体制冷片8将热量分布散热器7上翅片后,安装在散热器翅片上的轴流风扇运转,通过气流带走散热器翅片上的热量,由此水管3中高温工作流体放热至水管3本体,水管3上的热量通过导热胶传递至半导体制冷片8冷端,因此半导体制冷片8冷端吸热带走高温工作流体中的热量,高温工作流体流经第四水管3-4后依次经过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工作流体温度持续降低,进入第二弯头5-2后紧接着进入第五水管3-5,工作流体流出第五水管3-5后进入第三弯头5-3,从第三弯头5-3进入第六水管3-6,再从第六水管3-6经过第四弯头5-4进入第七水管3-7,在第七水管3-7中的工作流体再经过第五弯头5-5进入第八水管3-8,工作流体依次经过安装在第八水管3-8上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换热,工作流体温度进一步降低,在流过第一半导体制冷片8-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8-2后沿第八水管3-8进入第六弯头5-6,工作流体在经过第六弯头5-6后进入第九水管3-9,工作流体在进入第九水管3-9后经过第一弯管9-1进入第十水管3-10,在进入第十水管3-10后工作流体流经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工作流体温度降低,此时工作流体继续流动,经过第二弯管9-2后进入第十一水管3-11,在流经第十一水管3-11时,工作流体与第十一水管3-11上的第三半导体制冷片8-3持续换热,工作流体温度降低,工作流体通过第十一水管3-11后沿第三弯管9-3进入第十二水管3-12,工作流体与安装在第十二水管3-12上的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换热,工作流体温度降低,工作流体经过第十二水管3-12后沿第四弯管9-4进入第十三水管3-13,工作流体与安装在第十三水管3-13上的第四半导体制冷片8-4进行换热,工作流体温度进一步降低,最后工作流体沿第五弯管9-5进入第十四水管3-14,在进入第十四水管3-14后工作流体由第十四水管3-14进入出水口2-2,从出水口2-2进入防护服本体,高温工作流体在防护服本体中换热完成后,流动汇入至第二主管10-2后从进水口2-1进入水箱28内第一水管3-1,由此完成一个循环;当防护服使用完毕时,截止阀6关闭,工作流体回收至储液罐30,待工作流体回收完毕时,流量控制阀29关闭;

16、防护服本体工作策略:

17、降温完成的工作流体从水箱28的出水口2-2进入防护服反面的第三主干管10-3,工作流体沿第三主干管10-3流动,在流至第三主干管10-3顶端后工作流体分别流至第十一管段21、第十二管段22,流体进入第十一管段21管段后从上至下分别流入第十一管段21右侧的第四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4-1-1、第四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4-1-2、第四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4-1-3、第四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4-1-4、第四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4-1-5、第四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4-1-6与第十一管段21左侧的第四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4-2-1、第四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4-2-2、第四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4-2-3、第四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4-2-4、第四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4-2-5后,第四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4-1-1、第四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4-1-2、第四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4-1-3、第四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4-1-4、第四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4-1-5、第四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4-1-6从第四管段14右侧汇入,第四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4-2-1、第四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4-2-2、第四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4-2-3、第四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4-2-4、第四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4-2-5从第四管段14左侧汇入,流体进入第十二管段22管段后从上至下分别流入第十二管段22右侧的第八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8-1-1、第八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8-1-2、第八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8-1-3、第八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8-1-4、第八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8-1-5与第十二管段22左侧的第八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8-2-1、第八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8-2-2、第八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8-2-3、第八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8-2-4、第八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8-2-5、第八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8-2-6后,第八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8-1-1、第八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8-1-2、第八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8-1-3、第八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8-1-4、第八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8-1-5从第八管段18左侧汇入,第八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8-2-1、第八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8-2-2、第八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8-2-3、第八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8-2-4、第八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8-2-5、第八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8-2-6从第八管段18右侧汇入,工作流体在防护服左右臂沿各支管流动时,与人体散发的热量和外界透过隔热材料传递至防护服上的热量换热,热量被工作流体带走,工作流体温度升高;工作流体在汇入第四管段14、第八管段18后一部分工作流体共同汇入第一主干管10-1,汇入第四管段14的工作流体分别依次从右到左汇入第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3-2-4、第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3-2-3、第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3-2-2、第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3-2-1再一同汇入第三管段13,汇入第八管段18的工作流体分别依次从右到左汇入第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7-1-4、第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7-1-3、第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7-1-2、第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7-1-1再一同汇入第七管段17;汇入第一主干管10-1上侧的部分工作流体在与汇入第三管段13的工作流体混合依次进入第三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3-1-1、第三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3-1-2、第三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3-1-3,工作流体流出第三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3-1-1、第三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3-1-2、第三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3-1-3后再与第一主干管10-1与第二管段12接口汇入的工作流体混合,一部分工作流体进入第二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2-1-1、第二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2-1-2、第二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2-1-3、第二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2-1-4后汇入第九管段19,一部分工作流体进入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后流至防护服反面,汇入第十三管段23,第一主干管10-1中的工作流体向下流动,汇入第一管段11后向第一管段11两侧流动,第一管段11中一部分工作流体依次流入第一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1-2-1、第一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1-2-2、第一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1-2-3、第一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1-2-4、第一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1-2-5后汇入第九管段19,汇入第九管段19的流体流至防护服背面,分别从第九管段19两侧流动,工作流体从第九管段19上侧汇入第十三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3-2-4、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3-2-1、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3-2-2、第十三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3-2-3后汇入第十三管段23,与第二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2-1-5、第二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2-1-6、第二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2-1-7汇入第十三管段23的工作流体一同沿第十三管段23汇入第二主干管10-2,工作流体从第九管段19下侧分别从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25-1-5、第十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5-1-4、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5-1-3、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5-1-2、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5-1-1汇入第十五管段25,一部分工作流体从第一管段11依次流入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一部分工作流体从第一管段11依次流入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流入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的工作流体汇入第十五管段25,从第九管段19沿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25-1-5、第十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5-1-4、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5-1-3、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5-1-2、第十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5-1-1汇入第十五管段25的工作流体与第一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1-1-1、第一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1-1-2、第一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1-1-3、第一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1-1-4、第一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1-1-5、第一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1-1-6、第一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1-1-7汇入第十五管段25的工作流体和第一管段右侧第八支管11-2-8、第一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1-2-7、第一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1-2-6汇入第十五管段25的工作流体一同沿第十五管段25汇入第二主干管10-2;汇入第一主干管10-1上侧的部分工作流体在与第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7-1-1、第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7-1-2、第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7-1-3、第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7-1-4汇入第七管段17的工作流体混合进入第七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7-2-1、第七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7-2-2、第七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7-2-3,工作流体流出第七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7-2-1、第七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7-2-2、第七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7-2-3后再与第一主干管10-1与第六管段16接口汇入的工作流体混合,一部分工作流体进入第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6-2-1、第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6-2-2、第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6-2-3、第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6-2-4后汇入第十管段20,一部分工作流体进入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后流至防护服反面,汇入第十七管段27,第一主干管10-1中的工作流体向下流动,汇入第五管段15后向第五管段15两侧流动,第五管段15中一部分工作流体依次流入第五管段左侧第一支管15-1-1、第五管段左侧第二支管15-1-2、第五管段左侧第三支管15-1-3、第五管段左侧第四支管15-1-4、第五管段左侧第五支管15-1-5后汇入第十管段20,汇入第十管段20的流体流至防护服背面,分别从第十管段20两侧流动,工作流体从第十管段20上侧汇入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一支管27-1-1、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二支管27-1-2、第十七管段左侧第三支管27-1-3、第十七管段左侧第四支管27-1-4后汇入第十七管段27,与第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6-2-5、第六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6-2-6、第六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6-2-7汇入第十七管段27的工作流体一同沿第十七管段27汇入第二主干管10-2,工作流体从第十管段20下侧分别从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26-2-5、第十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6-2-4、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6-2-3、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6-2-2、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6-2-1汇入第十六管段26,一部分工作流体依次流入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2-8;防护服右反面,一部分工作流体依次流入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流入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2-8、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的工作流体汇入第十六管段16,从第十管段20沿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五支管26-2-5、第十六管段右侧第四支管26-2-4、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三支管26-2-3、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二支管26-2-2、第十六管段右侧第一支管26-2-1汇入第十六管段26的工作流体与第五管段右侧第一支管15-2-1、第五管段右侧第二支管15-2-2、第五管段右侧第三支管15-2-3、第五管段右侧第四支管15-2-4、第五管段右侧第五支管15-2-5、第五管段右侧第六支管15-2-6、第五管段右侧第七支管15-2-7汇入第十六管段26的工作流体和第五管段左侧第八支管15-1-8、第五管段左侧第七支管15-1-7、第五管段左侧第六支管15-1-6汇入第十六管段26的工作流体一同沿第十六管段26汇入第二主干管10-2;防护服正面,从第四管段14、第八管段18从上至下流经第三管段13、第七管段17、第二管段12、第六管段16、第一管段11、第五管段15剩下的工作流体从第一主干管10-1底部分别汇入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第二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工作流体沿第一主干管第一支管10-1-1、第二主干管第二支管10-1-2流至防护服背面后汇入第二主干管10-2,这时工作流体流经防护服主体,吸收人体散发热量和透过防护服隔热材质所散发的热量,使得防护服内温度降低,工作流体温度升高,最后由于水箱28内微型水泵4抽吸作用,工作流体从进水口2-1被抽吸进入水箱28,由此完成一个循环。

18、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服设有储液罐30,当防护服未使用时,防护服主体中的工作流体可回收至储液罐30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