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鞋底,具体涉及一种鞋底回弹缓震结构和鞋底。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在日常生活里更多的参与到运动健身当中。其中,在跑步等运动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在运动者鞋子底部触地瞬间,鞋底会受到人体本身重力对鞋底施加的下压力,以及受到底面对其施加的反冲击力(一般相当于人体体重的3至5倍),这股冲击力容易给运动者膝关节和/或踝关节等人体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鞋子是保护腿脚等部位不受伤的足上用品,而鞋子的缓震功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现有市面上的很多具备缓震功能的鞋子,都是在鞋底的材质或结构上进行改进,例如在鞋底材质上,采用具有较好缓震效果的发泡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在鞋底结构上,设计空气垫、缓震柱等结构。但是对于鞋底材质改进而言,鞋底不同位置所需要的缓震性能存在区别,采用同一材质制成的鞋底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对于鞋底结构改进而言,存在整体结构偏硬、舒适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鞋底回弹缓震结构和鞋底,该鞋底回弹缓震结构应用在鞋底时,可以提高鞋底的回弹和缓震性能。
2、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技术方案一:一种鞋底回弹缓震结构,其包括:在竖直方向上至少设有一层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由多个晶胞沿水平的左右和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形成;所述晶胞为立方体构型,其包括四个形状尺寸相同的晶格单元;定义水平且位于所述晶胞竖直方向的中间位置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竖直且属于所述晶胞的一个对角面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由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相交形成四个区域,四个所述晶格单元分别位于其中的一个区域;四个所述晶格单元在所述晶胞的中心位置连接为一体并形成第一连接部;每一所述晶格单元均包括位于水平位置的基体和位于竖直位置的四个支臂,其中两个支臂位于第一竖直面,另外两个支臂位于第二竖直面,第一竖直面垂直于左右方向,第二竖直面垂直于前后方向;位于第一竖直面的两个所述支臂的一端连接至基体的第一端,且该两个所述支臂分别沿前方和后方延伸;位于第二竖直面的两个所述支臂的一端连接至基体与其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且该两个所述支臂分别沿左方、右方延伸;其中,分别位于第一竖直面和第二竖直面且位置靠近的两个所述支臂的端部相接;所述晶胞中位于所述第二平面同一侧的两个所述晶格单元中,位于上方的晶格单元的各支臂向下延伸,位于下方的晶格单元的各支臂向上延伸,二者在竖直方向上位置对应的支臂的端部两两相接,并与同一晶格单元中端部相接的两个所述支臂配合在这四个支臂的端部位置形成第二相接部;所述晶胞中位于所述第二平面一侧的两个晶格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二平面另一侧的两个晶格单元之间,位置靠近且分别属于不同晶格单元的四个支臂的端部相接形成第三相接部,所述第三相接部在所述第二平面的延展方向上形成有两个。
4、基于技术方案一的技术方案二:所述基体和支臂包括两沿该基体或支臂延伸方向依次布设连接为一体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包括两呈弧形的环臂,两所述环臂的端部分别相接以形成中间具有环孔的环状结构。
5、基于技术方案二的技术方案三:所述晶胞中位于所述第二平面同一侧的两个所述晶格单元中,由两个基体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两个第三相接部起始,分别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筋。
6、基于技术方案三的技术方案四:所述晶胞中位于所述第二平面同一侧的两个所述晶格单元中,由所述基体、支臂包围形成腔室,所述腔室在水平且与第二平面平行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均设有开口。
7、基于技术方案四的技术方案五:在竖直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晶胞之间,位于上方的所述晶胞底部的基体与位于下方的所述晶胞顶部的基体位置对应地连接为一体。
8、基于技术方案五的技术方案六:在水平的左右和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晶胞之间,对应的各支臂位置对应地连接为一体。
9、基于技术方案六的技术方案七:所述晶胞为正立方体构型。
10、此外,本发明还提供技术方案八:一种鞋底,其采用了如上述技术方案一至七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回弹缓震结构。
11、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技术方案一提供的鞋底回弹缓震结构中,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层支撑层,支撑层可起到支撑作用,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支撑层的数量,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弹缓震性能;其中,支撑层由多个晶胞沿水平的左右和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形成,每个晶胞为一个独立的单元,通过多个晶胞在水平方向的连接形成完整的鞋底回弹缓震结构;每个晶胞均包括四个形状尺寸相同的晶格单元,这四个晶格单元分别位于由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交形成的四个区域,并在晶胞的中心位置连接为一体形成连接部;每个晶格单元都包括基体和支臂,基体和支臂都可起到承接受力的作用,同时支臂还可在晶胞受力时发生变形,从而起到缓震和回弹的作用;上方的晶格单元的支臂与下方的晶格单元的支臂相接,在水平方向上相邻的晶格单元的支臂也相接,形成第二相接部和第三相接部,通过这两个相接部以及第一相接部,使整个晶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晶胞受力的时候,压力会施加到晶胞上方位置的晶格单元的基体,之后压力会通过支臂传递到下方位置的晶格单元,同时整个晶胞向外扩张变形,并且这个变形是均匀的,从而达到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的目的,起到缓震作用;之后当受力撤除时,晶胞恢复形变,恢复形变的过程中起到回弹作用;通过晶胞的形变和恢复形变,该鞋底回弹缓震结构能够具有较好的缓震性能和回弹性能。
13、技术方案二中,基体和支臂均由两个连接环相接形成,在受力时,连接环会发生变形,中间的环孔会从原本的竖长扁平形状变为更趋近于圆形,这种形态上的变化可以提高基体和支臂在受力时吸收能量的能力,避免支臂过度弯折,提高晶胞的回弹能力。
14、技术方案三中,还设有连接筋,连接筋加强了每个晶格单元与中心位置的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强度,加强了晶格单元之间的结构稳定性,晶胞在受力时能够以整体作为一个受力的单元,有效提高鞋底回弹缓震结构整体的缓震和回弹性能。
15、技术方案四中,由基体、支臂包围形成腔室,并设置有与腔室连通的开口,设置腔室可以降低晶胞的重量,并为晶胞的变形提供让位空间,开口的设置可以让支臂在变形时具有更大的变形幅度,提供更好的回弹。
16、技术方案五中,在竖直方向的晶胞之间通过各自的基体连接为一体,在上方的晶胞受力时,可以将力传递至下方的晶胞,经过层层传递,提高整个鞋底回弹缓震结构的回弹缓震性能。
17、技术方案六中,在水平方向上晶胞之间通过支臂连接为一体,鞋底回弹缓震结构受力时,支臂的变形会受到其他晶胞的限制,使得晶胞的变形程度降低,由此可以避免晶胞受力时过度变形导致缓震性能下降。
18、技术方案七中,限定晶胞为立方体构型,便于多个晶胞规整地互相连接形成鞋底回弹缓震结构。
19、技术方案八中,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采用有上述的鞋底回弹缓震结构,因此其具有较好的缓震和支撑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