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套件。
背景技术:在临床医疗中,使用穿刺器械、引流管对人体管道、体腔、组织器官内的病理性积气、积液、脓血、体液等进行引流、冲洗等操作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是一种普遍而广泛应用的医疗方法。现有的穿刺方法一般凭借医生的操作手感和经验,依靠穿刺针穿透组织时的挫空感以及观察回液、回血情况综合判断,但在临床操作中常因个体、组织以及医生经验的差异性而发生反复操作、穿刺失败等情况,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技术人员对穿刺针的结构做了改进,如授权公告号为:CN257133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穿刺针》中公开了一种人体手术时腹腔穿刺的穿刺针,该穿刺针在现有穿刺针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棒和自锁装置,安全棒位于三棱锥内,并可在三棱锥内移动,自锁装置包括弹杆、锁环、压缩弹簧、扭转弹簧和外套,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弹杆上,另一端与外套相连接,扭转弹簧固定在锁环上,外套通过螺纹与锁环相连接,且安全棒与自锁装置相匹配;使用时,在力的作用下,安全棒缩进三棱锥内,三棱锥刃伸出并刺入人体的腹腔,同时,安全棒失去外力迅速弹出并被自锁装置锁定,由此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被有效地保护,不至于受到伤害。但该穿刺针与传统的穿刺针相比结构较复杂,使用前需要一定的培训,且该穿刺针局限于穿刺针针内置管方法中的穿刺、置管分步进行法。引流管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在胸腹腔、胃肠道、胆道、尿道、颅脑、脊柱等都有大量应用。在引流管的选材上一般使用较高生物相容性、柔韧性的硅胶等材料,但这种材料硬度差、成型难,支撑力低以及成本高,在高负压作用下极易回瘪、堵塞,影响引流效果,为此一般采用加厚管壁、管内做防压脊等方法来解决,但这样做同时也会影响引流管的有效内径,造成高管径、低流量的困局,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常发生堵塞现象,为此技术人员对引流管的结构做了多种改进,如:在引流管上设置专门的冲洗、给药等管路,这样通过注入生理盐水等浸润、灌洗引流部位,达到排堵目的,但该种方法只适合于轻度积液性堵塞,对于结痂、较大的固态破碎体仍然难以排除;在引流管里设置专门的排堵通条,通过物理推力疏通引流管排堵,该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同时易将淤积物逆行重新推入体内,且只能对引流管内壁进行纵向推拉,对附着于引流孔及外周堵塞物不起作用;将引流管尖端设计成为卷曲的猪尾巴等异形或增大引流孔孔径,意图减少、阻隔被引流物、增加引流量,这种引流管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对膀胱等引流部位的导管固定,因被引流物为固液混合物,具有流动性,因此该种方法对防止堵塞作用较小,同时引流孔径并非越大越好,应随引流目的的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对其做相应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使用安全、不易堵塞的引流套件。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引流套件,包括引流主管和穿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主管的前端设置有贯穿所述引流主管管壁的引流孔,所述引流主管的后端设置有引流接头;所述引流主管包括具有相对高生物相容性、相对柔韧的外管和容置在所述外管内比所述外管硬度高、支撑力强的内管。所述内管上设置有排堵结构,可对所述引流主管进行清洗,防止堵塞影响引流效果。所述引流主管的后端管壁上贯穿设置一侧孔,该侧孔上设置有侧管,侧管管口上设有侧管盖,可通过所述侧管对所述引流主管进行冲洗以及对组织液进行给药、取样等操作。所述侧管前端的引流主管管壁上套设一固定翼,这样可通过固定翼将引流主管固定在插管处,防止引流主管移动或掉落影响引流效果,同时方便通过侧管进行操作。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可有多种组合方式,其中一种方式为: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为分体结构,即所述内管插设在所述外管的内部空腔内;同时所述引流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管前端管壁上的多个第一引流孔、设置于所述内管前端管壁上的多个第四引流孔,以及设置于所述内管头部的多个第二引流孔,并且所述第一引流孔与所述第四引流孔能重合形成主引流孔;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的这种活动连接方式,使得所述内管可通过在所述外管内的位移来调控所述第一引流孔与所述第四引流孔的重合度,从而控制引流主管前端引流孔孔径的大小,可根据引流物固体颗粒的大小来调节引流速度,且可利用内管上的排堵结构对所述引流主管内壁、引流孔外周等进行复合、立体、精细化清洗,分解淤塞物并可在负压作用下吸引引流;所述穿刺部件为一能内置于所述外管、带尖锐头部的内芯,所述外管前端嵌设有弹簧,这样在穿刺前该弹簧可保护医护人员或病人免遭意外刺伤,穿刺过程中可最大程度减少对组织的创伤,穿刺结束后可保护组织内腔免受过穿的伤害,且弹簧具有良好的支撑力,因此具有防回瘪、防堵塞的功能。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为分体结构的组合方式下,所述排堵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内管头部的刷头,同时所述内管头部贯穿设置多个第二引流孔,所述内管除发挥引流功能外可利用头部的刷头对所述外管内壁、侧孔以及侧孔外周边进行彻底清洗。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为分体结构的组合方式下,所述引流主管前端管壁上的主引流孔由所述第一引流孔与所述第四引流孔重合而成,所述侧孔也由设置于外管与内管上的对应孔重合而成,因此在所述外管后端设置透明指示窗,通过该透明指示窗,可观察所述主引流孔与所述侧孔是否已叠加到位,并且可根据需要对所述主引流孔的孔径大小进行调节。所述外管在所述指示窗后侧设置有内管固定旋钮,引流过程中,旋开所述内管固定旋钮,推拉、旋转所述内管,对所述引流主管进行清洗排堵,排堵结束后旋紧所述内管固定旋钮,对所述内管进行固定。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的另一种组合方式为: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为一体结构,所述穿刺部件为一穿刺针,该穿刺针的针尖处套设有一穿刺套管,且该穿刺套管内嵌设有弹簧,该穿刺套管同样可最大程度减少穿刺过程中对组织的创伤,穿刺结束后可保护组织内腔免受过穿的伤害,具有防回瘪、防堵塞的功能。在这种组合方式下,所述排堵结构包括可容置在所述内管内的排堵管,且该排堵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排堵管前端的刷头,设置于所述排堵管前端的第三引流孔,以及设置于所述排堵管尾端的排堵管接头,可在需要时将所述排堵管插入所述内管内,该排堵管在引流的同时,可通过推拉、旋转对所述引流主管内壁进行复合、立体排堵,清洗。所述外管后端设置有活动接头,可方便地将所述引流主管的前端裁剪成合适的长度或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引流管;所述外管的尾端设置有引流接头,可方便地外接吸引器进行引流。上述各方案中,所述外管为硅胶管或聚氨酯管,所述内管为PVC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引流主管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由高生物相容性、柔韧性材料制成,而内管由高硬度和高支撑力材料制成,既可保证引流主管与人体组织安全、柔性贴合,又保证了压力作用下,有限管径的最大引流量和良好的支撑力,以较小的创伤达到较大的引流量,本发明中的引流套件使用安全,且可有效防堵。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穿刺针(内芯)置入外管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内管置入外管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分步法穿刺置管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排堵管置入引流主管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排堵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引流套件包括引流主管1和穿刺部件,其中穿刺部件为一内芯14,该内芯14为一能内置于外管、带尖锐头部的管件,引流主管1包括外管2以及插设于外管2内部空腔中的内管3,外管2由高生物相容性、柔韧性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为硅胶管,内管3由高硬度和高支撑力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为PVC管,内、外管共同组成引流主管1,既可保证引流管与人体组织安全、柔性贴合,又保证了压力作用下,有限管径下的最大引流量和良好的支撑力,以较小的创伤达到较大的引流量。引流主管1前端设置有多个大流量的主引流孔4,主引流孔4贯穿引流主管1管壁,即该主引流孔4由设置于外管前端管壁的第一引流孔41和设置于内管前端管壁的第四引流孔42重合而成;外管2前端嵌设有弹簧15,这样在穿刺前弹簧15可保护医护人员或病人免遭意外刺伤,穿刺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组织的创伤,穿刺结束后可保护组织内腔免遭过穿的伤害,且弹簧15具有良好的支撑力,因此具有防回瘪、防堵塞的功能。引流主管1的后端管壁上贯穿设置有一侧孔7,该侧孔7上设置有侧管8,侧管8上套有侧管盖9,可通过侧管8对引流主管1进行冲洗,对组织液进行给药、取样等操作。侧管8前端的管壁上套设一固定翼10,这样可通过固定翼10将引流主管1固定在插管处,防止引流主管1移动或掉落影响引流效果,同时方便通过侧管8进行操作。由于主引流孔4和侧孔7均由外管管壁和内管管壁上的对应孔叠加而成,因此在外管2后端设置透明指示窗12,通过透明指示窗12可观察主引流孔4与侧孔7是否已重合到位,并可根据需要对主引流孔4的孔径大小进行调节。内管3上设置有排堵结构,排堵结构包括密布于内管头部的毛刷状刷头6,同时内管头部贯穿设置多个第二引流孔5,因此内管3除发挥引流功能外可利用头部的刷头6对外管2内壁、侧孔7以及侧孔7外周边进行彻底清洗。外管2在指示窗12后侧设置有内管固定旋钮11,引流过程中,旋开内管固定旋钮11,推拉、旋转内管,对引流主管1进行清洗排堵,排堵结束后旋紧内管固定旋钮11,对内管3进行固定;外管2的尾端设置有引流接头13,可方便地通过引流接头13连接吸引器进行引流操作。具体引流过程如下:术前常规消毒,对穿刺部位部位皮肤行局部分层麻醉。标志穿刺部位后,左手轻抚穿刺部位,右手持带内芯14的外管2,外管2头端对准穿刺部位。此时,因为外管2前端略长于内芯14头部,将内芯14头部刺入组织壁后,组织壁挤压位于外管2前端的弹簧15,内芯14头部前突,外管2前端后缩,内芯14头部切割组织前行,外管2前端于其后对组织挤压并钝性分离,当内芯14头部突破组织壁,进入腔隙时,伴随一种落空感,组织壁对外管2头端失去挤压,重新回弹至内芯14头部外,内芯14继续前行,保护组织内腔免受过穿伤害。此时,组织积液经中空内芯14内腔流出,取注射器抽吸取样,将外管2适当移入,拔除内芯14,用固定翼10固定外管2,穿刺完毕。接着将引流主管1内管3经引流主管1外管2内部容腔插入,当内、外管尾段的透明指示窗口12重合时,表明内管3已到位,旋紧位于外管2尾端的内管固定旋钮11,将内管3尾端引流接头13与吸引器连接,开动吸引器,开始引流。清洗排堵时,旋开侧管盖9,对引流主管1行冲洗、给药、取样操作,旋上侧管盖9,旋开内管固定旋钮11,推拉、旋转内管3,通过内管刷头6及内管体对外管内壁、侧孔7及侧孔7外周边进行彻底清洗。根据需要,推拉内管3,通过透明指示窗口12观察、调节侧孔7孔径至合适大小,重新旋紧内管固定旋钮11,清洗排堵结束。实施例2:如图3、4、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引流套件,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外管2与内管3为一体结构,穿刺部件为一穿刺针14,该穿刺针14的针尖处套设有一穿刺套管16,且该穿刺套管16内嵌设有弹簧17,实施例2中的排堵结构包括可容置在内管内的中空排堵管18,该排堵管18包括设置于排堵管18前端的刷头181,设置于排堵管18前端的第三引流孔182,以及设置于排堵管18尾端的排堵管接头183,可在需要时将排堵管18插入内管3内,该排堵管18在引流的同时,可通过推拉、旋转对引流主管1内壁进行复合、立体排堵,清洗。外管2后端设置有活动接头19,可方便地将引流主管1的前端裁剪成合适的长度或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引流管。具体引流过程如下:术前常规消毒,对穿刺部位部位皮肤行局部分层麻醉,标志穿刺部位后,左手轻抚穿刺部位,右手持穿刺针14的头端对准穿刺部位,将穿刺针14针尖刺入组织壁,组织壁挤压位于穿刺套管16前端的弹簧17,针尖前突,穿刺套管16头端后缩,针尖切割组织前行,穿刺套管16头端于其后对组织挤压并钝性分离,当穿刺针14针尖突破组织壁,穿出体外时,组织壁对穿刺套管16头端失去挤压,重新回弹至针尖外,继续牵拉穿刺针14将引流主管1移入引流部位,于引流主管1中部合适长度处剪断引流主管1,移除穿刺针14,将引流主管1与连接件部分的活动接头19连接,用固定翼10固定引流主管1,通过引流接头13与引流瓶或吸引器连接,开始引流。清洁排堵时,旋开侧管盖9,对引流主管1行冲洗、给药、取样操作,旋上侧管盖9,旋开活动接头19,将排堵管18插入引流主管1内腔中,连接引流接头13于引流瓶或吸引器上,推拉、旋转排堵管18,通过排堵管刷头181对引流主管1内壁、侧孔7、及侧孔7外周边进行彻底清洗、吸引。清洗排堵完成,撤出排堵管18,将吸引器重新与引流主管1连接,行引流治疗。如需更换引流主管1头部,只需将原引流主管1头部移除,放入新引流主管1头部与原引流主管1活动接头19连接即可。以上以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为启示,分别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试以其在一步法穿刺引流术和分步法穿刺引流术方面的典型应用,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该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因各种套件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临床应用不一,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实际实施中,该套件可在不偏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依据临床实际应用需要酌情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