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是一种治疗蛔虫症的药物。
背景技术:
蛔虫症,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较短、成本低、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蛔虫症的药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蛔虫症的药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乌梅12-18份、白芍12-18份、使君子12-18份、槟榔12-18份、川楝子8-12份、大黄8-12份、柴胡8-12份、枳实8-12份、花椒4-8份、干姜2-4份、甘草2-4份。
优选地,各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为:
乌梅15份、白芍15份、使君子15份、槟榔15份、川楝子10份、大黄10份、柴胡10份、枳实10份、花椒6份、干姜3份、甘草3份。
所述的原料药在中药店及市场有售。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可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具体方法为:按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加入5-10倍原料药总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文火煮10-20分钟,过滤去渣,即得。
服用方法:每日二次,每次35毫升,一般4-5日即有效果。
本发明药物也可制成丸剂、散剂或胶囊。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功效如下:
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
白芍:味苦酸、性凉微寒,归肝、脾经。具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
使君子:味甘、性温有毒,归脾、胃经。具有杀虫、消积、健脾的功效。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攻积滞的功能。
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能。
大黄:味苦,性寒,归经: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肝利胆、疏气解郁、升举阳气、散火去除烦之功效。
枳实:味苦、辛,寒。归脾、胃、肝、心经。具有治疗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的功效。
花椒:性温,味辛, 归脾、胃、肾经有温中散寒、健胃除湿、止痛杀虫、解毒理气、止痒祛腥的功效。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
本发明治疗蛔虫症的药物选取11种天然中药配伍,各原料药协同作用起到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清热解毒、温中散寒、健胃除湿、止痛杀虫等作用,对病毒和细菌有抑制作用,标本同治,对治疗蛔虫症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备方法简单、疗程较短、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达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蛔虫症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乌梅12 份、白芍12 份、使君子12 份、槟榔12 份、川楝子8 份、大黄8 份、柴胡8 份、枳实8 份、花椒4 份、干姜2 份、甘草2 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蛔虫症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乌梅15份、白芍15份、使君子15份、槟榔15份、川楝子10份、大黄10份、柴胡10份、枳实10份、花椒6份、干姜3份、甘草3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蛔虫症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乌梅 18份、白芍 18份、使君子 18份、槟榔 18份、川楝子 12份、大黄12份、柴胡 12份、枳实 12份、花椒 8份、干姜 4份、甘草 4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验例: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选择30例病人,对本发明药物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疗效判定以症状消失为主,并参考效果等改变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及效果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及效果有一定改善。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效果不明显。
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蛔虫症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基本症状为:食欲不振,喜食异物等。口服本发明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其中显效27例,有效30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