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用腿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1155发布日期:2018-08-24 17:56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治疗用腿枕,尤其涉及适用颅骶骨疗法的脚踝静止点诱导技法(Ankle still point induce technique)的物理治疗用腿枕。



背景技术:

颅骶骨疗法(Cranio Sacral Therapy-CST)是由美国开始研究以来至今已有100年以上历史的治疗方法。颅骶骨疗法能够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膜性障碍引起的脑脊液循环低下引起的多种问题。

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是以每分钟8-12次为周期按照屈曲(吸气、外旋转) 与伸展(呼气、内旋转)模式循环(屈曲、伸展1次周期为6-9秒),脑脊液全身循环一次的周期按时间来讲是6-7小时,1天循环4-5次,1天的生成量为500cc。

脑脊液(CSF)的正常流动缓解包围着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脑与脊髓的膜的紧张,并且缓解外部连接有所有组织的筋膜的紧张程度,从而增进全身毛细血管与细胞等所有部分的循环能力,启动自愈免疫系统。

颅骶骨疗法是用5g左右细微的手力触摸头盖骨与骶骨使受限的脑内膜与硬膜松弛,进而使脑脊液的流动周期达到正常均衡的治疗方法。

脑脊液的均衡具有减轻头痛、后颈部肌肉紧张、后颈发硬及肩膀肌肉痛、发热、急慢性筋骨系统疾病、腰痛、退行性关节炎、大脑淤血(cere bral congestion)与肺淤血(pulmonary congestion)及浮肿现象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通过适用颅骶骨疗法的腿枕将利用静止点技法诱导脑脊液正常循环的手法治疗技术应用到产品使得在家庭中也能像接受颅骶骨疗法一样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

第一,提供任何人都能够轻松地接受颅骶骨疗法的物理治疗用腿枕。

第二,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地接受颅骶骨疗法。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以上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记载明确理解未记载的其他目的。

技术方案

为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固定底面部,其形成放置使用者的脚的固定槽的底面;以及侧壁部,其从所述固定底面部向上侧延伸形成所述固定槽的侧面,所述侧壁部包括:外侧壁部,其立在使用者的两脚外侧抑制使用者的脚外侧的旋转以抑制使用者的两脚向彼此远离的外侧方向移动;以及内侧壁部,其抑制使用者的跟骨旋转,所述内侧壁部与所述外侧壁部之间形成有向使用者的大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收容使用者的小腿的收容槽的底面的收容底面部及将所述固定底面部与所述收容底面部连接成台阶的连接台,所述连接台形成所述收容底面部中最高点。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固定底面部,其形成放置使用者的脚的固定槽的底面;收容底面部,其与所述固定底面部连接成台阶且形成容纳使用者的小腿与使用者的大腿的收容槽的底面;以及侧壁部,其形成所述固定槽与所述收容槽的侧面,所述侧壁部的高度从使用者的端部趋向使用者的小腿方向逐渐降低使得所述固定槽比所述收容槽深,将所述固定底面部与所述收容底面部连接成台阶的连接台形成所述收容底面部中最高点。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固定底面部,其形成放置使用者的脚的固定槽的下侧面;侧壁部,其向所述固定底面部向上侧延伸形成所述固定槽的侧面;以及收容底面部,其从所述固定底面部延伸形成收容使用者的小腿的收容槽的底面,所述侧壁部抑制使用者的两脚的活动以抑制通过脑脊液的流动诱发的颅骶骨律动中脚踝的屈曲周期,所述收容底面部从放置使用者的跟腱的部分向使用者的小腿的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含于具体说明及附图中。

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一个或多个如下效果:

第一,把脚放上去就能够得到颅骶骨疗法的治疗效果。

第二,只要有能够躺下的地方就能接受颅骶骨疗法,因此能够减少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限于以上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记载明确理解未记载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施术者对患者实施颅骶骨疗法的样子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正面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背面图;

图5简要显示人体的腿部;

图6为图3的A-A剖面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平面图;

图8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作用的概念图;

图9显示脑脊液充满脑与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样子;

图10为利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及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便可明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实现方法。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以不同的多种形态实现,本实施例只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更加完整,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由技术方案的范畴定义。在整篇说明书中,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构成要素。

以下参见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以往人们以为成人的头盖骨已变硬石灰化,头盖骨以变硬的状态彼此融合,因此不能动。但目前发现头盖骨能够微动,与骶骨的活动一起产生影响。颅骶骨疗法与头盖骨的活动紧密关联。颅骶骨疗法对自闭症、多动症儿童、头痛、腰痛、忧郁症、绝症效果显著。尤其,颅骶骨疗法没有副作用,是对追求身心舒适、精神稳定、安逸生活的人群有效利用的领域。

颅骶骨律动可通过手感测到。颅骶骨的律动含有关于精神压力或免疫力等的信息。健康人体的颅骶骨活动是非常稳定的。颅骶骨的活动有屈曲与伸展。屈曲相当于扩张或膨胀。可以将传递到手的屈曲感理解为‘膨胀感’或‘整个身体向外侧旋转变宽的感觉’,也称作‘外旋转’。

伸展是与屈曲相反的概念或相反的感觉。可以将伸展理解为收缩。可以将伸展理解为‘被深深吸入的感觉’。有时将伸展说明成整个身体向内侧旋转变窄的感觉。伸展也称作‘内旋转’。颅骶骨滑动周期由‘屈曲’与‘伸展’或‘扩张’与‘收缩’两个过程构成。可以将屈曲与伸展之间称作‘中立点’。人体在中立点时具有静止感且处于紧张消除的‘松弛’状态。优选的是屈曲与伸展具有预定的周期且相同。屈曲与伸展的周期不同或不一致的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出现异常。首先,对颅骶骨疗法的施术方法进行说明。

施术者不得过激对待人体,而且不得用很大的力造成冲击或惊吓。不得为了引起颅骶骨系统的非生理性活动而过度施力。接触颅骶骨系统的力的大小约为4~5g,用这种小的力接触的目的在于使头盖骨的活动找到新的路径活动。这样形成的新的可动性路径的发现引起新的活动性与自由活动。

图1为显示施术者对患者实施颅骶骨疗法的样子的示意图。参见图1,如果想学到柔和地调节颅骶骨系统活动的方法,优选的是先利用患者的脚。施术者应该用两手包住患者的脚后跟,静静地集中注意力感知颅骶骨系统的律动性活动,感知患者的颅骶骨系统不停地发生的外旋转(=颅骶骨活动的屈曲过程)、恢复中立位置及内旋转(=颅骶骨的伸展过程)过程。人体随着头盖骨的律动与呼吸·心脏的律动等多种复合活动而按照体外·中间位置·体内的顺序活动,再按照体内·中间位置·体外的顺序具有极其细微的律动性活动。施术者的手应感触该细微活动并一起动起来。

施术者感知患者的两脚是否在对称地活动,哪一侧的脚更容易外旋转活动或更容易内旋转活动。例如,可能会某一只脚更向外侧旋转或虽然外旋转均匀但内旋转不均匀。施术者的手为改变这种非完全状态而追随到患者的脚能够活动的最大可动范围。之后抓住固定欲进一步外旋转的脚使得不再活动,以抑制患者的脚回到中立位置。即,优选的是施术者在患者的脚最大程度地外旋转的位置抑制回到中立状态。

施术者为抑制患者的脚回到中立而柔和地施力期间,接触患者头部的其他施术者能够感觉到对头盖骨欲回到中立位置即颅骶骨欲回到伸展方向的努力的微小阻力。虽然不容易同时察觉到,但头部侧发生欲回到中立位置和伸展的活动。由于从头部感触到的这种变化是因施术者调节患者的脚而发生的阻力。颅骶骨系统重新回到屈曲过程时,施术者能够感觉到一侧或两侧脚的外旋转增大的活动。

此时,施术者的手追随外旋转。当该外旋转到达新活动的最大限度范围后欲重新回到中立位置时,施术者的手不再活动而是保持固定。此时,颅骶骨系统的多个部位不得不回到中立位置。之后对抗新增阻力重新向伸展过程活动。

重复小心地拉紧再次放松的部分以抑制内旋转期间,可外旋转范围每次略增。重复几次这种过程后,大约重复5~20次左右后整个颅骶骨系统的活动消失,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这叫做静止点(still-point)。静止点通过施术者对患者的脚处发生的生理性活动的阻力半强制性地形成。这通常是通过整个人体组织发生颅骶骨系统的整体非规律性活动。

颅骶骨系统可表现出痉挛、搏动或摇摆等活动,施术者对患者的脚欲回到生理性活动的中立位置持续施加阻力的情况下,颅骶骨系统的活动最终中止。即发生静止点。发生该静止点的情况下,患者将能感受到几种变化。达到静止点状态时患者能够感觉到曾经发生过的腰部疼痛或非活动性的之前的各种疼痛复发。并且,患者的呼吸发生变化,而且额头还会轻微地流汗。

在静止点过程中,人体开始松弛。之前发生的疼痛从这时开始逐渐消失。并且,腰与骨盆部位的骶髂骨身体功能障碍开始自然地矫正。有时,关节伴随着‘咯噔’的声音得到矫正。之后,患者的呼吸稳定、紧张的肌肉开始松弛。该静止点短则持续数秒长则持续数分钟。静止点现象结束后颅骶骨系统重新开始活动。一般,通过观察可以感知到对称且上升的活动振幅。

发生静止点后,应该只观察脚处发生的可动范围和活动的质变。如果内旋转与外旋转按相同范围活动且左右活动对称的情况下无需再施术。施术者若判断认为脚的活动并未充分达到对称,则应重新使得回到静止点。通过重复这种方法使患者达到静止点的情况下,病理性的状态逐渐好转达到正常。因此,即便实施多次静止点,患者至多达到极度松弛状态而进入睡眠状态,除此之外并不发生其他副作用。

施术者的手追随患者的某个部分发生的活动的生理性终点并抑制重新回到中立状态。之后,拉紧放松的状态直至发生颅骶骨系统功能的静止点。并且,静止点结束、颅骶骨的活动好转且活动恢复对称的情况下,施术者应重新调查新生成的颅骶骨系统生理性活动的形态并进行评价。静止点最常发生于头与骶骨。对该部位适用各种技法时相比于适用到其他部位更快出现静止点效果。静止点对顺畅地调节颅骶骨系统活动方面非常凑效。

以下说明适用上述颅骶骨疗法的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以使用者朝向顶棚躺下且脚放置在脚枕的姿势为基准,将使用者的躯干方向称为前方、使用者的脚底方向称为后方、使用者的右脚方向称为右侧、使用者的左脚方向称为左侧、使用者的前方称为上侧、使用者的后方称为下侧。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立体图。

参见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形成用于放置使用者的脚的固定槽10的底面的固定底面部11及从固定底面部1 1向上侧延伸形成固定槽10的侧面的侧壁部1,侧壁部1向使用者的脚施加另外的力或反力F1、F2以防止使用者的两脚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固定槽10大致为U字或V字等形状,收容使用者的脚。固定槽10 的上侧是开口的,因此便于使用者在躺下状态将脚放置在固定槽10。

固定底面部11形成固定槽10的底面,其形状对应于使用者的脚后跟即跟骨。固定底面部11能够支撑跟骨49。固定底面部11为收容跟骨49 的弯曲形状。

侧壁部1可配置在与使用者的踝骨47相对的方向上。侧壁部1从固定底面部11向上侧延伸形成。侧壁部1向使用者的脚施加另外的力或反力。侧壁部1向使用者的脚施加另外的力或反力F1、F2使颅骶骨系统的活动消失。侧壁部1通过支撑使用者的脚抑制屈曲周期以诱导静止点。

侧壁部1包括立在使用者两脚外侧的外侧壁部5。侧壁部1可以由通过使用者脚的自重发生变形且向使用者的脚施加弹力的弹性部件形成。侧壁部1可以由向固定槽10的内侧方向施加弹力F1、F2的弹性部件形成。

外侧壁部5立在对应于使用者外侧踝骨47的位置。外侧壁部5立在对应于使用者小脚趾的位置。外侧壁部5从固定底面部11向上侧延伸形成。

从伸展周期转换到屈曲周期时,使用者的脚外旋转即向外侧方向旋转。脚在屈曲周期期间向侧壁部1施加外力。侧壁部1在屈曲周期期间向使用者的脚施加另外的力或反力。因此,使用者的脚被抑制外旋转,当周期性地重复这种现象的情况下颅骶骨系统的律动暂停、没有活动,从而感受到静止点。

外侧壁部5是朝向使用者的脚竖立的构件,向使用者的脚施加适当的另外的力或反力。颅骶骨疗法应该对于身体的细微活动相应地向身体施加微弱的反力,因此优选的是使用记忆泡沫(memory foam)等恢复力与弹力强且柔和的材料,但也可以随着人种、文化、自然环境而异,因此可以在固定到柔和程度范围内相应地调节硬度。侧壁部1与固定底面部11可以形成为一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形成收容使用者的脚的固定槽10的下侧面的固定底面部11及从固定底面部11向上侧延伸形成固定槽10的侧面的侧壁部1,侧壁部1向使用者的两脚施加另外的力或反力诱导静止点状态以抑制使脑脊液的流动正常化的骶骨的屈曲周期。

侧壁部1抑制使用者两脚的活动以抑制由脑脊液的流动诱发的颅骶骨律动中脚踝的屈曲周期。侧壁部1向使用者的两脚施加另外的力或反力以抑制诱导静止点状态使得脑脊液的流动正常化的骶骨的屈曲周期。

伸展周期与屈曲周期诱发脑脊液的流动,因此抑制屈曲周期的情况下能够暂停脑脊液的流动。侧壁部1向使用者的两脚施加弹力。因此,侧壁部1通过抑制使用者的两脚外旋转以抑制屈曲周期。因此,使用者被诱导至静止点。

固定槽10的数量为多个,侧壁部1包括形成于多个固定槽10之间的内侧壁部3及配置于与内侧壁部3相对的方向形成固定槽10的外侧界限的外侧壁部5。优选的是形成两个固定槽10使得使用者的两脚都能插入。

侧壁部1由内侧壁部3与外侧壁部5形成,内侧壁部3形成于固定槽 10之间。应该形成多个外侧壁部5,但内侧壁部3可以是一体形成的对称结构。外侧壁部5分别形成于左右方向。外侧壁部5抑制使用者的脚向外侧的旋转。内侧壁部3抑制使用者跟骨49的旋转。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正面图。

参见图3,内侧壁部3与外侧壁部5沿着使用者的大腿42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收容使用者的小腿41及大腿42的收容槽20。收容槽20收容使用者的大腿42与小腿41。如上所述,颅骶骨疗法应对应身体颅骶骨律动(C SR)的微动,因此优选的是使使用者的身体尽可能地保持舒适的姿势。因此,优选的是还支撑大腿42与小腿41。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背面图。

参见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形成收容槽20的底面的收容底面部21,可以使固定底面部11与收容底面部21 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物理治疗用腿枕也可以包括将固定底面部11与收容底面部21连接成台阶的连接台30。连接台30形成于收容底面部21与固定底面部11之间。连接台30形成于收容底面部21与固定底面部11的连接处。

收容底面部21形成收容槽20的底面,收容底面部21支撑大腿42与小腿41的荷重。连接台30是连接收容底面部21与固定底面部11的部分。连接台30为台阶形状,用以区分收容底面部21与固定底面部11。

又例如,可以沿水平方向形成连接处,但也可以使收容底面部21与固定底面部11的密度或硬度不同,使使用者的脚后跟移向下侧以使得使用者的跟腱弯曲。

图5简要显示人体的腿部。

参见图5,在连接台30处,收容底面部21可以高于固定底面部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形成收容使用者的小腿41与大腿42的收容槽20的底部的收容底面部21,使用者的跟腱45 放置在收容底面部21与固定底面部11之间的连接台30。收容底面部21 可以高于固定底面部11。因此,收容于固定底面部11的脚的脚背伸展。并且,由于使用者的跟腱45放置在连接台30的上侧,因此脚的自重使得脚在固定槽10向下弯曲时跟腱45也松弛。因此,脚背的肌肉和连接脚背与腿的肌肉及跟腱45等松弛,因此使用者能够保持较为舒适的姿势。

图6为图3的A-A剖面图。

参见图6,收容槽20可以是沿着离开连接台30的方向逐渐下降后上升并再下降的形状。内侧壁部3与外侧壁部5的高度H可以沿着趋向使用者的大腿42长度方向逐渐降低。

收容槽20的高度沿着趋向离开连接台30的方向即前方延伸而逐渐下降。由于使用者的小腿41是鼓起的形状,因此收容槽20的高度下降的部分可对应于使用者的小腿41形状。并且,收容槽20可以从预定位置重新上升增高。重新上升增高的部分可以是对应于使用者膝关节的位置。使用者膝关节的肌肉量少于大腿42或小腿41的肌肉量,因此该部分的直径能够减小。因此,优选的使高度高于支撑小腿41的部分。

收容槽20可以是经过支撑使用者的膝关节的部分后再次下降的形状。该部分支撑使用者的大腿42。大腿42的肌肉量多,因此优选的是收容槽 20的高度低于支撑小腿41的部分。并且,大腿42连接于构成臀部的大臀肌,因此构成收容槽20端部的收容底面部21向大臀肌方向延伸形成。然而,由于收容底面部21无需支撑大臀肌,因此在大臀肌前方的高度为0 便足矣。

内侧壁部3与外侧壁部5的形状可以和收容槽20、固定槽的高度无关,但由于使用者的脚是为了抑制屈曲周期而需要固定的部分。因此,从确保使用者舒适的角度来讲,优选的尽可能地抑制离使用者的脚越来越远的小腿41与大腿42的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形成放置使用者的脚的固定槽10的底面的固定底面部11、与固定底面部11连接成台阶且形成收容使用者的小腿41与使用者的大腿42的收容槽20的底面的收容底面部21及形成固定槽10与收容槽20的侧面的侧壁部1,侧壁部1的高度H可以从固定槽10趋向使用者的大腿42方向逐渐下降。侧壁部1的高度可以从后方趋向前方逐渐下降。固定槽10可以是U或V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形成放置使用者的脚的固定槽10的底面的固定底面部11、与固定底面部11连接成台阶且形成收容使用者的小腿41与使用者的大腿42的收容槽20的底面的收容底面部21及形成固定槽10与收容槽20的侧面的侧壁部1,侧壁部1的高度可以从固定槽10趋向使用者的大腿42方向逐渐下降。固定槽10收容使用者的脚,收容槽20收容使用者的大腿42与小腿41。

伸展周期与屈曲周期期间周期性地微动的部分是脚,因此为了通过抑制屈曲周期诱导静止点,侧壁部1抑制脚的活动。因此,侧壁部1具有能够使脚深深地插入固定的高度。另外,需要抑制对小腿41与大腿42的干涉使得使用者能够舒适地躺下。使用者的小腿41与大腿42的肌肉量因使用者的饮食习惯及运动量而异,因此优选的是使侧壁部1的高度H低,以避免约束使用者的大腿42与小腿41。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平面图。

参见图7,内侧壁部3的水平方向厚度可以趋向使用者的大腿42方向逐渐变薄。收容槽20的宽度d1趋向离开固定槽10的方向逐渐增大。内侧壁部3与使用者两脚的内侧面相对。大腿42的肌肉量多于小腿41的肌肉量,因此内侧壁部3的水平方向厚度(宽度d2)趋向使用者的大腿42 方向(前方)逐渐减小。收容槽20的宽度d1可以随着内侧壁部3的厚度 d2相应地趋向前方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包括形成收容槽20的底面且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凹陷的孔23的收容底面部21。收容底面部21 形成有孔23。孔23向上下方向具有预定的深度。收容底面部21可以由记忆泡沫之类的弹性材料形成。收容底面部21在受到使用者腿部肌肉的荷重时能够发生变形。收容底面部21形成有多个孔23,被施加荷重时能够变形成孔23的空间减小。多个孔23使得收容底面部21的变形量增大,因此收容槽20能够变形成包围使用者的腿部肌肉。因此使用者能够保持更加舒适的躺下姿势。

图8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物理治疗用腿枕的作用的概念图。

参见图8,侧壁部1抑制使用者的两脚脚后跟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以使用者的脚趾为基准,在伸展周期期间,使用者的脚趾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在屈曲周期期间,使用者的脚趾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以使用者的脚后跟为基准,在伸展周期期间,使用者的两脚向脚后跟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在屈曲周期期间,使用者的两脚向脚后跟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外侧壁部5分别形成于左右方向。外侧壁部5抑制使用者的脚向外侧的旋转。内侧壁部3抑制使用者的跟骨49的旋转。由于侧壁部1 抑制屈曲周期,因此抑制使用者的脚后跟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及使用者的脚趾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侧壁部1向使用者的脚施加另外的力或反力F1、F2抑制屈曲周期。反力F1、F2可以是弹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