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跟腱断裂接合装置。
背景技术:
跟腱断裂在小腿部和足部损伤中较为常见,主要好发于青壮年。跟腱位于小腿后方,起始于小腿中部三分之一,止于跟骨结节。肌腱由上而下逐渐变厚变窄,全长约为15厘米。对于跟腱完全断裂,临床医生经常采用手术缝合。跟腱断裂的主要术式包括:Krackow缝合法、Kessler缝合法和Bunnel缝合法。在采用以上缝合方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术者为获得更好的接合强度,难免会因为缝合过紧而出现跟腱两个断端攒聚的现象或跟腱断端对位不良的现象,继而会导致接合不良并最终出现不愈合而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同时各种缝合术缝合时间长,不但患者须承受、承担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而且术者须消耗更大的体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跟腱断裂可吸收接合器,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弊端。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这种跟腱断裂可吸收接合器其特征在于它为一椭圆管型结构,所述椭圆管管壁设有一个以上的开孔,椭圆管管壁还均匀开设有钉孔。
所述椭圆管管壁为开合式结构,开合端之间卡接连接或挂接连接。
所述开孔为矩形孔、圆孔或椭圆孔。
沿所述椭圆管管壁内表面延伸出有效数量的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在椭圆管管壁内表面均匀分布,所述柱状体与椭圆管管壁内表面垂直。
所述柱状体为圆柱体、三棱柱体、四棱柱体或多棱柱体,其端部为尖锐状。
所述柱状体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所述柱状体的高度为2~5mm,所述柱状体间的距离为等距。
所述椭圆管管壁厚度为0.1~0.5mm。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由于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跟腱断裂可吸收接合器,在临床跟腱结合手术中可避免采用各种复杂的缝合术,只需将两跟腱断端插入椭圆型管内后钉入固定钉或使两跟腱断端用本发明包绕使两开合端卡接(或挂接)后钉入固定钉或使管壁内延伸出的柱状体刺入跟腱后使两开合端卡接(或挂接)即可完成手术,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操作,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且椭圆型管、管壁内表面延伸出的柱状体及固定钉均为可降解、可塑形的inion或镁合金可吸收材质,跟腱断端易于准确对位并可保证对位后的牢靠固定,便于断端的术后正常愈合,可避免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不但减少了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术者的体力消耗,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开合式管壁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设置柱状体的管壁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管壁免设钉孔展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这种跟腱断裂可吸收接合装置采用可降解、可塑形的可吸收材质(如inion或镁合金),其主体为一椭圆管型结构,所述椭圆管管壁厚度为0.1~0.5mm,在所述椭圆管2管壁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开孔1,所述开孔1为矩形孔(或圆孔或椭圆孔),在椭圆管管壁2上还均匀开设有钉孔3,术中可将患者跟腱的断端暴露在所设置的开孔3处,术后通过该开孔3可随时方便观察到患者跟腱的愈合情况。
实施例2: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所述椭圆管管壁为开合式结构,其开合端形成限位凸起4和限位凹陷5,限位凸起4与限位凹陷5间卡接连接。
实施例3:如图4所示为椭圆管展开结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沿椭圆管2管壁内表面延伸出有效数量的柱状体6,所述柱状体6在椭圆管2管壁内表面均匀分布,所述柱状体6与椭圆管2管壁内表面垂直,所述柱状体6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所述柱状体6的高度为2~5mm,所述柱状体6间的距离为等距设置,所述柱状体6为圆柱体(或三棱柱体或四棱柱体或多棱柱体),柱状体6端部为尖锐状,在椭圆管管壁2上均匀开设有钉孔3并设有开孔1,椭圆管2管壁其开合端之间固连(或卡接连接或挂接连接)。术中在该钉孔3内钉入可吸收材质或镁合金材质的金属钉,可进一步提高本发明包绕跟腱后的跟腱对位准确度和对位后的牢靠性。所述开孔1为两个,两开孔1在椭圆管管壁2上横向平行设置。
实施例4: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是在管壁2上免设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