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专门用于指骨骨折克氏针髓内逆行穿针内固定治疗的克氏针导向装置。简称是一种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指骨骨折为手外科常见病例,髓内逆向穿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为一种普遍采用的经典治疗方式。但这种传统的克氏针固定方法存在一定弊端:1、一次穿针成功几率低,术者易疲劳,并易造成手术时间延长:克氏针需与指骨纵轴保持一定夹角,夹角过小则有可能固定关节,夹角过大则有可能无法固定骨折线近(或远)端指骨,而指骨髓腔内壁较光滑,在术者手持沉重的电钻钻入克氏针的过程中,克氏针很难稳定地保持在这个最佳角度范围内。2、多次穿针会造成克氏针松动、局部骨坏死、骨吸收,软组织医源性损伤几率高、骨折固定不稳定等后果,术中反复多次透视会增加X线对医患双方身体损害。故此该方法对术者的经验、体力要求较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逆向穿针过程中使克氏针针尖之与髓腔内壁形成“面-面”接触,而非传统技术中仅靠克氏针针尖与髓腔内壁的“点-面”接触,从而提高穿针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克氏针相对稳定地在髓腔内壁上始终保持一固定角度钻孔,并可利用方向指针帮助术者判断克氏针出针点,从而在提前调整进针位置,而传统进针方法仅能在克氏针已穿出皮质,甚至穿过软组织后术者才可知道其出针点及方向,故此利用此设备及技术可大大降低对关节囊、韧带、软组织的损伤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内容:
一种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空心导针1,方向指针2,把手3;其中在空心导针的上方有一个与之平行的方向指针,主要用于在穿入克氏针之前预先判断出针的方位。方向指针和把手均以套筒方式与空心导针部相连,方向指针和把手均可绕空心导针纵轴旋转。
本发明所述的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其中所述的空心导针类似空针头,可将克氏针6插入其中。
本发明公开的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主要是通过与导针相平行的方向指针预先判断克氏针出针点、出针方向,为精准穿针提供参考判断依据,通过导针尖端的斜面与指骨骨髓腔内壁形成的“面-面”接触模式,为克氏针穿针过程提供一个相对较稳定的钻入环境,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类似空针头的空心导针,可将克氏针插入其中;一个把手,便于使用时持握;空心导针与方向指针平行,主要用于在穿入克氏针之前预先判断出针方位,见图1。这样就可以解决克氏针在光滑的指骨髓腔内壁上打滑而造成穿针失败的问题,以及因出针方向、出针点不正确、多次穿针而造成软组织损伤的问题。
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时将导针尖端插入骨折端髓腔内,根据方向指针所指方向判断克氏针出针点,并可据此可调整导针位置及方向,完毕后将导针尖端平滑处贴敷在髓腔内壁上,将克氏针自导向器尾端插入其内,钻入克氏针,详见图2。
本发明更进一步公开了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在提高穿针准确率减轻术后指体肿胀疼痛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减轻术后指体肿胀疼痛效果明显。临床试验结果证明:
(1)提高穿针的准确率,可减少穿针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2)降低对软组织的损伤,减轻术后指体肿胀及患者疼痛感
(3)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医患双方放射性损害。
(4)减轻术者体力消耗,从而提高准确率,缩短手术时间。
(5)减少了对术者体力和经验的依赖。
本发明公开的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积极效果在于:
(1)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可使克氏针稳定地在光滑的指骨髓腔内壁上钻孔;同时可在克氏针穿针之前预先判断出针位置,避免反复多次穿针造成软组织损伤。
(2)本发明公开的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可提高一次穿针成功率,减少术中X线对医患双方身体损害,较少了对术者体力、经验的依赖。
附图说明:
图1是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导向空心导针,2、方向指针,3、把手
4、骨皮质,5、皮肤,6、克氏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叙述本发明。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另外,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这些实施方案中的物料成分和用量进行的各种改变或改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进行详细的说明。下面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它包括空心导针方向指针、把手;在导向空心针的上方有一个与之平行的方向指针,方向指针和把手均以套筒方式与空心导针相连,方向指针和把手均可绕导针纵轴旋转,其目的是方便在不同部位、伤口位置形状及皮肤软组织条件、骨折条件下操作。其空心导针远端的斜面可使克氏针稳定地在光滑的指骨髓腔内壁上钻孔;另外利用方向指针在克氏针穿针之前预先判断出针位置,避免反复多次穿针造成软组织损伤。
实施例2
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将导针尖端插入骨折端髓腔内,根据方向指针所指方向判断克氏针出针点,并可据此可调整导针位置及方向,完毕后将导针尖端平滑处贴敷在髓腔内壁上,将克氏针自导向器尾端插入其内,钻入克氏针。这样可在克氏针穿针之前预先判断出针位置,避免反复多次穿针造成软组织损伤。
实施例3
常规的指骨骨折的克氏针内固定方法:一例示指近节指骨开放性骨折病例,同一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清创后暴露骨折端,将克氏针先逆行钻入骨折远端部分的皮质,根据术者经验和解剖知识判断并确定出针点后将克氏针针尖以与骨皮质呈约30-40°夹角位置钻入,将克氏针另一端退出骨折线后进行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再由同刚才相反的方向钻回克氏针,固定对侧皮质,从而完成整个克氏针内固定过程。
结果:术中克氏针多次打滑,多次调整,进针角度多次调整,故总共穿针4次方获满意效果,术中透视三次,手术耗时1小时10分钟,术者有明显疲劳感,持握电钻的手明显酸疼不适;术后患指指体较肿胀,患者疼痛较明显,应用止疼药。
存在的问题:在此传统方法过程中。首先在钻入克氏针之前要根据术者经验和解剖知识判断并确定出针点;然后在钻孔的过程中术者手持沉重的电钻必须保持克氏针的稳定,但髓腔内壁的骨皮质较光滑,且进针角度为锐角,故此过程中常常出现克氏针针尖在皮质上打滑,位置发生移动,从而使术者不得不中断钻孔,重新调整好进针位置,再次重新钻入,在成功钻入克氏针之前上述这种失败可能多次发生,术者也不得不多次重新钻孔,使得术者体力下降,从而更降低了电钻钻孔过程的稳定性,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多次在骨皮质上钻孔,高速旋转的克氏针会使与之接触的皮质出现高温,形成微小骨坏死,坏死骨质会逐渐吸收,使针孔扩大,从而造成克氏针松动,降低内固定牢固性;另外假如在同一进针点多次变换角度钻孔,也会造成针孔扩大从而造成克氏针松动,降低内固定牢固性。所以这种传统手术对术者体力要求和经验要求高。
实施例4
使用本发明的指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向器的克氏针内固定方法:同样是一例示指近节指骨开放性骨折病例,清创后暴露骨折端,将克氏针先逆行钻入骨折远端部分的皮质,首先将导向器尖端的插入骨折远端髓腔内壁,这时就可以根据方向指针预先判断克氏针的出针位置,并据此进行调整导向器放置的位置,直至满意后将克氏针自导向器尾部插入,顺着空心导针的方向钻入克氏针,由于导针与骨皮质是“面-面”的接触方式,故可大大提高钻针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了穿针的成功率,第一步逆向穿针成功后,将克氏针另一端退出骨折线后进行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再由同刚才相反的方向钻回克氏针,固定对侧皮质,从而完成整个克氏针内固定过程。
同样本导向器也可用于复位后顺行穿针固定:骨折复位满意后将导向器顶在骨折远端或近端的皮质上,根据方向指针预先判断克氏针的出针位置,并据此进行调整导向器放置的位置,直至满意后将克氏针自导向器尾部插入,顺着空心导针的方向钻入克氏针,由于导针与骨皮质是“面-面”的接触方式,故可大大提高钻针过程的稳定性,也提高了顺行穿针的成功率。
结果:穿针一次便成功,术中仅透视一次,手术时间仅为35分钟,术者无明显疲劳感;术后患指指体肿胀较轻,患者疼痛较轻,未应用止疼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