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鼻红粒病的搽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765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搽剂,具体为一种治疗鼻红粒病的搽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鼻红粒病主要发生于儿童的鼻部,或鼻翼附近,上唇、颊部,额部亦可出现。皮疹在红斑基础上,有似针头大小圆形柔软的小丘疹,数目密集,不互相融合,色呈淡红,患处经常多汗,有轻微痒感。好发于7一14岁的儿童。

西药治疗是补充多种维生素,但效果却不明显。中医认为属于湿热蕴结所发。因中药味苦,难以内服。

对于此病而言,目前临床上中西药物暂无较好疗法,仍乏一种有明显治疗效果的外用中药制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使患处皮疹消退,皮肤恢复正常,使患儿恢复原来美貌,宜研制出一种中药搽剂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是发明此药之目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鼻红粒病的搽剂,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黄芩100一10份,芡实100一10份,地肤子100一10份,赤茯苓100一10份,蒸馏水2500一100份。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鼻红粒病的搽剂,最佳配比范围是:黄芩12份,芡实12份,地肤子12份,赤茯苓12份,蒸馏水120份。

本发明所述的搽剂制备方法是:将黄芩、芡实、地肤子、赤茯苓,磨成细粉,过100目筛,然后入蒸馏水中,充分搅匀,分装塑料瓶中即可。

本发明的用药依据是: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热燥湿之佳品;芡实,味甘、涩,性平。据其功效,取本品外治湿热蕴于皮肤病变,获效显著;地肤子,味辛、苦,性寒。能清利而疏散,清湿热并止痒。现代研究,含维生素A类物质;赤茯苓,味甘,性平。外用渗利湿热效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临床观察,由于该搽剂是纯中药制剂,诸药相用,涂抹于病变部位后,较快发挥渗湿清湿热良效,湿热得以清解,则皮疹随着消退。据患儿用后反应,治疗效果显著,且有一种比较舒适感,皮疹消退后并具美容良效。不用内服任何药物,单纯外治,无副作用,非常愿意接受此疗法,确实能够给鼻红粒患儿解除痛苦,恢复原来美貌。

搽剂的使用方法:用前摇匀,棉签蘸搽患处,每日3次。直至皮疹消退,肌肤正常。治疗期间或愈后一个时期,应忌食热辣油腻之物。

临床疗效观察:临床治疗118例,男52例,女66例,年龄7一14岁。病程3一10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鼻红粒病诊断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小儿皮肤病学))中鼻红粒病的诊断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退,痒感消失,恢复正常皮肤;好转:皮疹消退50%以上,基本不痒;未愈:皮疹及自觉症状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治疗结果:118例中,痊愈93例,好转25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实施例一:黄芩12g,芡实12g,地肤子12g,赤茯苓12g,蒸馏水120ml。

该搽剂的制备方法是:将黄芩、芡实、地肤子、赤茯苓,磨成细粉,过100目筛,然后入蒸馏水中,充分搅匀,分装塑料瓶中即可。

实施例二:黄芩20g,芡实15g,地肤子20g,赤茯苓15g,蒸馏水350ml。

该搽剂的制备方法按上述实施例一制备工艺加工即可。

实施例三:黄芩60g,芡实50g,地肤子30g,赤茯苓60g,蒸馏水1300ml。

该搽剂的制备方法按上述实施例一制备工艺加工即可。

从实践中对三个实施例方案进行了疗效比较,认为实施例一疗效优于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所以实施例一为最佳实施例,治疗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