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合丹原料药的提取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1608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六合丹原料药的提取工艺,属于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六合丹由大黄、黄柏、白芨、白芷、乌梅等几位中药组成,作为传统中药外敷治疗急性胰腺炎已有20多年,具有活血化淤,行气止痛等作用,能促进急性胰腺炎胰腺及其周围炎症反应的消退和积液的吸收,临床疗效显著。

六合丹的传统剂型主要为散剂、糊剂。使用时将原料药粉碎成粉末,用面粉作为粘合剂加入蜂蜜调成糊状,用保鲜膜或新鲜菜叶覆盖以保湿。使用过程繁琐,操作不便,且易干燥,影响了药效的发挥,在应用过程中受到极大限制。由于散剂、糊剂具有上述缺陷,开发六合丹新剂型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作为开发新剂型的研究基础,提供一种原料药的提取工艺非常关键。

王琳芝等公开了一种六合丹提取物的制法,但大黄、黄柏、白芨醇提物的浸膏得率仅能达到17%左右,大黄酚等指标成分含量较低;另外,上述提取工艺未对白芷、乌梅的水提条件进行深入研究,仅提供了初步的煎煮方法,提取条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王琳芝.六合丹巴布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因此,提供一种能最大限度从六合丹原料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的制备工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六合丹原料药的提取工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述重量配比原料药的提取工艺:

大黄120~180份、白及73~109份、黄柏120~180份、乌梅60~90份、白芷26~40份、甘草60~90份,

包括如下步骤:

a、取各重量配比的大黄、黄柏、甘草、白芷,乙醇提取,得醇提物;

b、另取各重量配比的白及、乌梅,加水提取,得水提物;

c、合并醇提物与水提物,即得。

进一步的,a步骤乙醇提取的条件为:提取溶剂为40%~60%v/v乙醇水溶液,每次回流时间1.0~2.0h,回流提取次数2~3次,料液比1:8~1:12。

优选的,a步骤乙醇提取的条件为:提取溶剂为40%v/v乙醇水溶液,每次回流时间1.5h,回流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为1:12。

进一步的,b步骤加水提取的条件为:每次回流时间1.0~2.0h,回流提取次数1~3次,料液比1:10~1:12。

优选的,b步骤加水提取的条件为:每次回流时间1.5h,回流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为1:12。

进一步的,所述的提取工艺还包括如下浓缩步骤:将所述醇提物、水提物分别浓缩至相对密度为0.8-1.10;合并浓缩物,过300目筛,筛下滤液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1.30,即得浸膏液。

进一步的,所述相对密度于70℃测定。

进一步的,提取原料为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

大黄140份、白及81份、黄柏140份、乌梅65份、白芷30份、甘草65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六合丹原料药的提取工艺。发明人在原六合丹处方中增加了药味甘草,增强其清热解毒、缓解痈肿疮毒的功效。甘草的传统工艺采用水煎煮,但发明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煎煮提取的甘草苷、甘草酸的转移率均较低,有效成分难以被充分提出,会影响药效的发挥;而在本发明提供的醇提条件下,甘草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则得到了大幅提升。另外,发明人分别对大黄、黄柏、甘草、白芷四味药的醇提条件以及白及、乌梅的水提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提取工艺相比,本发明浸膏得率、药物指标成分转移率均较显著提高,能最大限度提取出原料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后续开发六合丹新剂型提供了研究基础。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原料、设备均为已知产品,通过购买市售产品获得。

实施例1本发明提取工艺

原料药处方:大黄140g、白及81g、黄柏140g、乌梅65g、白芷30g、甘草65g。

称取处方量的大黄、黄柏、甘草、白芷四味药材,加入12倍药材体积量的40%v/v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每次1.5小时,提取2次,滤过,合并2次滤液,浓缩,得到醇提液;

称取处方量的白及、乌梅,加入10倍药材体积量的纯化水,回流提取,每次1.5小时,提取2次,滤过,合并2次滤液,浓缩,得水提液;

将上述醇提、水提液分别浓缩至相对密度为0.8-1.10(60~70℃下测定);将浓缩后的水提液加入浓缩后的醇提液中(此时的醇提液乙醇已大量挥出,几乎无乙醇味),过300目筛,筛下滤液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1.30(60~70℃下测定),得浓浸膏液195g。

以下通过实验例证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材料

1.1仪器

bp211d电子分析天平;hzt-a+200电子分析天平;kq3200e超声清洗机;kq2200超声清洗机;re-5203旋转蒸发仪;lc-15c高效液相色谱仪(lc-15c一元泵,spd-15c检测器);ph计;dzf-6050型减压真空干燥箱。

1.2药材

大黄;黄柏;白芷;乌梅;甘草;白及。

1.3药品与试剂

芦荟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酸对照品,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酚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柠檬酸对照品,欧前胡素对照品,甘草苷对照品,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乙醇,怡宝水,磷酸,磷酸二氢铵,盐酸,氯仿,甲醇(色谱级别),乙腈(色谱级别)。

2检测方法

2.1原料药材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大黄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中大黄药材含量测定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药材中总蒽醌的含量。

黄柏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中黄柏药材含量测定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柏药材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乌梅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中乌梅药材含量测定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柏药材中柠檬酸的含量。

甘草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中甘草药材含量测定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和甘草酸单铵盐的含量。

白芷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中白芷药材含量测定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芷药材中欧前胡素的含量。

所得药材中各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如表1。

表1各原料药材中指标成分含量

2.2总蒽醌含量测定方法

(1)色谱条件:色谱柱:tsk-21456柱(4.6td×250mm,粒径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85:15);检测波长:254nm;柱温:25℃;流量:1.0ml/min。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各80μg,大黄素甲醚40μg的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ml,混匀,即制得每1ml中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各16μg,含大黄素甲醚8μg。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浸膏粉末(过四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烧瓶中,挥去溶剂,加8%盐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2min,再加三氯甲烷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置分液漏斗中,用三氯甲烷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三氯甲烷层,酸液再用三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加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结果表明样品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色谱峰分离度好。

2.3柠檬酸含量测定方法

(1)色谱条件:色谱柱:tsk-21456柱(4.6td×250mm,粒径5μm);流动相:乙腈-0.5%磷酸二氢铵溶液(3:97)(用磷酸调ph至3.0);检测波长:210nm;柱温:35℃;流量:1.0ml/min。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柠檬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制成每1ml含0.590mg。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水提正交试验中过滤后的滤液过微孔滤膜直接进样。

(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结果表明样品中柠檬酸色谱峰分离度好。

实验例1原料药大黄、黄柏、白芷的醇提工艺参数比较

根据处方配比,按表2所示用量分别称取大黄、黄柏、白芷药材9份,在表3所示的乙醇浓度、回流时间、回流次数和料液比条件下进行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至无醇味,浓缩,转移已干燥的容器中,65摄氏度减压干燥后称重。测定并计算浸膏得率、浸膏中总蒽醌的转移率,以浸膏得率、总蒽醌转移率各占50%的权重进行打分(得分=每组浸膏实际得率/各次最佳得率*5+每组总蒽醌实际转移率/各次最佳转移率*5),结果见表3。

表2各药材的取样量和浸膏收率

表3采用不同工艺参数所得提取物的比较

实验结果:试验组3、5、7的评分均能达到9.0分以上,浸膏得率、总蒽醌转移率较高,表明在乙醇浓度为40%~60%v/v、回流时间1.0~2.0h、回流次数2~3次、料液比1:8~1:12的条件下,提取效果较好。其中,第3组评分最高,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40%v/v,回流时间1.5h/次,回流次数2,料液比=1:12。

实验例2原料药甘草的提取工艺比较

1、水提工艺

甘草的传统工艺采用水煎煮,本实验因此将甘草与乌梅、白及药材一起采用水煎煮,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处方配比,按表4所示用量分别称取乌梅、甘草、白及药材10份,在表5所示的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条件下进行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至无醇味,浓缩,转移已干燥的容器中,65℃减压干燥后称重。测定并计算浸膏得率、浸膏中甘草苷、甘草酸的转移率,以甘草苷、甘草酸转移率总和以及浸膏收率各占50%的权重进行打分,结果见表5。

表4各药材的取样量和浸膏收率

表5采用不同工艺参数所得提取物的比较

实验结果:水煎煮提取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转移率均较低,最高仅能达到7.0%、8.1%,难以将有效成分充分提出,影响药效的发挥。

2、醇提工艺

根据处方配比,按表6所示用量分别称取大黄、黄柏、白芷和甘草药材,每次加入12倍药材体积量40%v/v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三次,每次2.0h,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无醇味。转移至已干燥的容器中,减压干燥后称重,计算并测定浸膏收率和浸膏中甘草苷、甘草酸的转移率,结果见表6。

表6甘草醇提工艺结果

实验结果:本实验采用实验例1中最佳醇提工艺对大黄、黄柏、白芷和甘草四味药材进行提取,得到的浸膏收率为29.9%,甘草苷的转移率为10.1%,甘草酸的转移率为33.8%,甘草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较水煎煮法得到了大幅提高。

以上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醇提工艺能最大限度提取出甘草的有效成分。

实验例3原料药乌梅、白及的水提工艺参数比较

根据处方配比,按表7所示用量分别称取乌梅、白及药材9份,在表8所示的回流时间、回流次数和料液比条件下进行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2-1.26,至已干燥的容器中,减压干燥后称其质量,计算并测定浸膏中柠檬酸的转移率,以浸膏收率和柠檬酸转移率各占50%的权重进行打分。结果见表8。

表7各药材的取样量和浸膏收率

表8采用不同工艺参数所得提取物的比较

实验结果:试验组3、5、7、9的评分均能达到9.0分以上,浸膏得率、柠檬酸转移率较高,表明在回流时间1.0~2.0h、回流次数1~3次、料液比1:10~1:12的条件下,提取效果较好。其中,第5组提取条件最佳,即:回流时间1.5h,回流次数2次,料液比=1:12。

在上述提取工艺基础上进行浓缩工艺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最佳浓缩工艺为:将上述醇提、水提液分别浓缩至相对密度为0.8-1.10(70℃下测定);将浓缩后的水提液加入浓缩后的醇提液中(此时的醇提液乙醇已大量挥出,几乎无乙醇味),过300目筛,筛下滤液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1.30(70℃),得浸膏液。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