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2819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辅助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



背景技术:

肩胛骨也叫胛骨、琵琶骨,位于胸廓的后面,介于第2~7肋之间,为三角形扁骨。肩胛骨包括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其中前面为肩胛下窝,是一大而浅的窝;后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冈上、下的浅窝,分别称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扁平,称肩峰,外侧角肥厚,有梨形关节面,称关节盂;上角和下角位于内侧缘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可作为计数肋的标志;内侧缘长而薄,对向脊柱,外侧缘肥厚,对向腋窝。肩胛骨、锁骨和肱骨构成肩关节,肩胛骨位于背部的外上方,肩胛骨前面微凹,后面有一向外上的高嵴,称为肩甲冈,其外侧端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

肩胛骨分类体系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份分类标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Hardegger分型、Mille分型和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美国骨创伤骨科协会(OTA)分型,其中Hardegger分型可具体细分为肩胛体骨折、肩胛盂边缘骨折、肩胛盂窝骨折、解剖颈骨折、外科颈骨折、肩峰骨折、肩胛冈骨折和喙突骨折。肩胛骨的几何形体非常不规则,且解剖位置较深、附着肌肉多,因此发生骨折不愈合的几率较高,而肩胛骨骨折的愈后,一方面取决于骨折的损伤程度,另一方面与手术良好复位与固定有密切关系,内固定治疗的可选择材料种类比较多,如:重建钢板、T形钢板、微型钢板、异形钢板、跟骨钢板以及克氏针、钢丝、可吸收与不可吸收螺钉等。专利号为ZL200420089952.7的实用新型专利《肩胛骨解剖型钢板》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肩胛骨骨折的内固定钢板,该钢板为薄板,钢板形状与肩胛骨的生理解剖形状相适应,钢板形态如二个T形钢板相连,可分别把肩胛骨外侧缘、肩胛盂及肩胛冈立体固定在一起。钢板使用前为平面,使用时可按照肩胛骨外形进行塑形,钢板上设计有多个螺钉固定孔及一个螺钉固定调节孔。该钢板采用钛质钢板,薄而具有弹性,强度好,接近骨弹性模量,易于术中安置,但该钢板需要在术中根据肩胛骨外形的需要将钢板进行弯曲、扭转、剪除等塑型处理,这样造成手术操作过程复杂且繁琐,并且肩胛骨骨折状况较复杂,该钢板也不能较好地对骨折部位敷贴和固定。

目前没有能够与肩胛骨较为理想敷贴的骨折用固定件,因此研究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将对肩胛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能够较为理想地对肩胛骨内侧的骨折部位进行敷贴和固定,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保证骨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折部位较好的恢复。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包括与肩胛骨内侧解剖学结构相匹配的固定件本体,所述固定件本体包括相互弯折连接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肩胛冈的内下缘相敷贴,所述第二固定件与肩胛骨的内侧缘相敷贴,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一呈圆柱形的可扭转弯曲变形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固定件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55~65°,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β为100°~105°,所述第一固定件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锁定螺孔,所述第二固定件沿其长度方向上也设置有多个锁定螺孔。

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均呈板状。

所述第一固定件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3~5个锁定螺孔,所述第二固定件沿其长度方向上也设置有3~5个锁定螺孔。

所述第一固定件的长度为3~6cm,所述第二固定件的长度为3~8cm。

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1~2cm,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为2.5~3.0mm。

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多节柱状支链,各节所述柱状支链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相邻的所述锁定螺孔之间,使得所述第一固定件呈链状。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多节柱状支链,各节所述柱状支链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相邻的所述锁定螺孔之间,使得所述第二固定件呈链状。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与肩胛冈的内下缘相敷贴,第二固定件与肩胛骨的内侧缘相敷贴,并且,第一固定件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固定件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55~65°,第一固定件的中轴线与第二固定件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β为100°~105°,使得固定件本体与肩胛骨内侧的解剖学结构相匹配,第一固定件通过可扭转弯曲变形的连接部与第二固定件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角度的扭转,且连接部也能够与肩胛骨内侧的弯折处相敷贴,使得固定件本体更好地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因此,本发明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无需预先塑型,能够较为理想地对肩胛骨内侧的骨折部位进行敷贴和固定,避免二次手术的风险,保证骨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折部位较好的恢复。

进一步,由于肩胛骨的几何形体非常不规则,发生的骨折状况也较为复杂,因此对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结构进行改进:第一固定件包括多节柱状支链,使得第一固定件呈链状,第二固定件包括多节柱状支链,使得第二固定件呈链状。这样设置,使得在固定螺钉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可随着肩胛骨内侧的解剖学结构做一定程度的弯曲,更好地与肩胛骨内侧的骨折部位敷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的另一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

固定件本体 1 第一固定件 11

锁定螺孔 111 柱状支链 112

第二固定件 12 锁定螺孔 121

柱状支链 122 连接部 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与肩胛骨内侧解剖学结构相匹配的固定件本体1,固定件本体1包括相互弯折连接的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12,第一固定件11与肩胛冈的内下缘相敷贴,第二固定件12与肩胛骨的内侧缘相敷贴,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12均呈板状。

为实现固定件本体1与肩胛骨内侧的解剖学结构相匹配,第一固定件1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固定件1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60°,第一固定件11的中轴线与第二固定件12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β为100°,第一固定件11的长度为4cm,第二固定件12的长度为6cm。

为实现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12之间角度的扭转,第一固定件11通过一呈圆柱形的可扭转弯曲变形的连接部2与第二固定件12连接,连接部的长度为2cm,连接部的直径为3.0mm。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以及连接部2均由钛制作而成,第一固定件11、连接部2和第二固定件12为一体成型。同时,连接部2也能够与肩胛骨内侧的弯折处相敷贴,使得固定件本体1更好地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第一固定件1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3个锁定螺孔111,第二固定件12沿其长度方向上也设置有4个锁定螺孔121,锁定螺孔的数量和设置,不仅能对骨折部位进行较好的固定,而且可对断骨面形成合理的压力,以利于术后恢复。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一种改进型肩胛骨内侧骨折固定件,无需预先塑型,能够较为理想地对肩胛骨内侧的骨折部位进行敷贴和固定,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保证骨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折部位较好的恢复。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由于肩胛骨的几何形体非常不规则,发生的骨折状况也较为复杂,因此对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12的结构进行改进:第一固定件11包括2节长度相同的柱状支链112,使得第一固定件11呈链状,此两节柱状支链112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1的相邻的锁定螺孔111之间,从而将各个锁定螺孔111连接起来;第二固定件12包括3节长度相同的柱状支链122,使得第二固定件12呈链状,此三节柱状支链122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件12的相邻的锁定螺孔121之间,从而将各个锁定螺孔121连接起来。这样设置,使得在固定螺钉时,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12可随着肩胛骨内侧的解剖学结构做一定程度的弯曲,更好地与肩胛骨内侧的骨折部位敷贴。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