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9502阅读:32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涉及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



背景技术:

痛风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与“历节”、“白虎历节”等病证候相类。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痛风“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室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等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龚廷贤在《万病因春》中指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尿酸持续升高而引起的疾病。它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所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多为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如治疗不及时,病程迁延,可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痛风石的形成,甚至可导致皮肤溃破,形成瘘管。

现代临床上痛风病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如果血中尿酸浓度长期高于这个饱和点,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主要在于人体正气不足,脾肾功能失调,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聚于体内,留滞经络,复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气血凝滞不通,湿浊流注关节,发为痛风。久病入络,气血失畅,淤血凝滞,痰淤互结而导致的关节肿大畸形,病久不愈。脾肾阳虚,阴毒内蕴。可发为尿酸性肾病、肾功能不全。以上所述可归结为一点,即正虚邪实。临床上痛风多呈发作性,多由疲劳、房室不节、厚味多餐或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诱发,发作时表现为某一局部剧烈疼痛,重则背不能动,或手不能举,或足不能履地,并且有日轻夜重和转移性疼痛的特点。经休息和治疗虽可好转,但时息时发,日久可致受损部位出现肿胀、畸形,恢复较为困难,甚至可出现水肿。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我国不科学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人们摄入含嘌呤食物增多,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一大样本调查显示,我国约5%的人患有高尿酸血症,其中约10%~20%的人将已患或发生为痛风。痛风的发病已证实与进食高嘌呤饮食有关,与经济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所以人们把痛风称为现代“富贵病”,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目前普遍使用的西药进行治疗痛风病的,其所使用的药物都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副作用,并且其疗效也都不十分令人满意。如何能做到即可以预防痛风病的发生,又可以起到治疗效果的药物,则是目前人们急需的良药。

另外,现有的治疗痛风的中药配方存在配伍复杂,药物成本相对较高,如公开号为CN105362798A的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如公开号为CN105362967A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在如公开号为CN105395721A的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等均存在配伍复杂,药方成本高的缺陷。

因此,需要一种治疗痛风效果好、药方配伍简单且成本低的新中药配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该中药药方以苗药理论为核心,提出了一种治疗痛风效果好且配伍简单的新药方。

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按照重量份量计,由下述原料药制成:三七草40—20份、大泽兰20—10份、田七草20—10份、观音草20—10份、芭蕉根 40—20份。

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按照重量份量计,由下述原料药制成:三七草30份、大泽兰15份、田七草15份、观音草15份、芭蕉根 30份。

本发明在制备时将各原料药配备成制药可接受的常规载体,采用通常的工艺制备方法加工制成胶囊。

本发明用药剂量和方法:服用本发明药物,一日三次,即早中晚各一次,每次2至4粒。服用本发明药物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另外,利用本发明所述药物配方和常用加工方法还可以加工制作成膏剂、粉状制剂、散剂、丸剂、丹剂、颗粒剂、口服液、糖浆、片剂等制剂,所述药物制剂均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本发明药材的药理药性及功效:以三七草(苗语中俗称锐徒清)清热活血解毒为领头药(各碑嘎,苗语),大泽兰(苗语中俗称锐米菜)、田七草(苗语中俗称锐徒清)、观音草(苗语中俗称锐油沙)清热利湿、凉血化瘀为铺底药(各薄嘎,苗语),芭蕉根清热利浊为监护药(各管嘎,苗语),三位一体“玛汝务翠”(即赶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浊之功效。

三七草: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脾二经;其功效为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治适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

大泽兰:性平味辛;归脾、胃经;其功能为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主要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田七草:味甘性平;入肝、脾二经;其功效为活血、止血、解毒;主治跌打损伤、衄血、咳血、吐血、乳痈、无名肿毒、毒虫螫伤。

观音草:味咸辛、性寒;入肝、胆二经;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血;主治毒蛇咬伤、小儿惊风、口腔炎、疖、痈、尿路感染、中耳炎、风湿性关节炎。

芭蕉根:味淡,性凉;归脾、心包经;其功效为清热,止渴,利尿,解毒;主治天行热病,烦闷,消渴,黄疸,水肿,脚气,血淋,血崩,痈肿,疔疮,丹毒。

本发明所述药剂的功效在于:按照中医药理论及苗药用药理论,研发的纯中药制剂,能有效缓或治疗痛风病症,大幅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且本发明所述的痛风药物具有配伍简单、成本较低、制备容易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按照重量份量计,由下述原料药制成:三七草40份、大泽兰20份、田七草20份、观音草20份、芭蕉根 40份。

本发明在制备时将各原料药配备成制药可接受的常规载体,采用通常的工艺制备方法加工制作胶囊剂。

实施例2

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按照重量份量计,由下述原料药制成:三七草20份、大泽兰10份、田七草10份、观音草10份、芭蕉根20份。

本发明在制备时将各原料药配备成制药可接受的常规载体,采用通常的工艺制备方法加工制作胶囊剂。

实施例3

一种苗药痛风停胶囊,按照重量份量计,由下述原料药制成:三七草30份、大泽兰15份、田七草15份、观音草15份、芭蕉根 30份。

本发明在制备时将各原料药配备成制药可接受的常规载体,采用通常的工艺制备方法加工制作胶囊剂。

以下为服用本发明药物的典型病例:

病例1:王某,男48岁,患者无诱因于3年前出现手指、足趾关节肿痛,去医院就诊,以类风湿关节炎处理,经治疗,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重,未根治,后经化验,血尿酸高达894umol/L,确诊为“痛风”。 在服用本发明药物两个疗程后,病情有所好转,以上病症全部消失。

病例2:杨某,男61岁,农民。患者左足趾、足背反复性肿痛10年。患者多年前饮酒后,突然发生左足背,大拇指肿痛,难以入睡,局部灼热红肿。在服用本发明药物3个疗程后,以上病症全部消失。

病例3:吴某,女,54岁,患者患有痛风性关节炎,常在夜间突发,踝、膝关节肿痛,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服用本发明药物2个疗程,症状明显缓解,继续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没有复发。

病例4:黄某,男,65岁,双趾关节剧痛,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口渴,舌质红,小便黄,苔黄腻,脉弦滑。经抽血检查,血尿酸高为738μmol/L。服用本发明药物2个疗程,症状明显缓解,继续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没有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