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3593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科技发展,蛋白、多肽类药物快速呈现,当前已有多种生物技术药物上市。冻干粉针类制剂是这类药物的传统剂型,尽管其疗效确切,但在体内容易被降解,半衰期短,需要频繁注射给药。

SPG 膜乳化法 是一种新型乳化法,其原理是在分散相上施加一定大小的压力使其通过孔径均匀的微孔玻璃膜即SPG 膜后分散为粒径较均一的液滴,通过不断流动的连续相冲刷,当液滴直径达到从膜表面剥离的临界值即压力达到临界压力之上,即可形成一个均匀粒径的乳液液滴。之后再结合溶剂挥发法即可制备出微球,其粒径可由SPG 膜孔径来控制。此法乳化条件温和、制备过程不易使药物变性且制备出的微球单分散性较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40mg溶菌酶溶解于200μl、pH7.4的PBS液中,形成内水相;

(2)取PLGA溶于5ml二氯甲烷中形成有机相;

(3)将内水相加入有机相中,用超声细胞破碎仪在冰浴条件下进行初乳化,初乳液即膜乳化法中的分散相在氮气压力下通过SPG膜,被压入1%聚乙烯醇外水相中,400rpm转速下搅拌,使有机溶剂完全挥发,得固化微球;

(4)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3次,即得溶菌酶PLGA微球。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溶菌酶微球载药量为11.84%。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溶菌酶微球的包封率为72.4%。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溶菌酶微球的粒径为63-65μm。SPG 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一大特点,制备方式温和,制备过程的乳滴碰撞较少,因此形貌圆整无粘连。通过粒度分析,证明微球的平均粒径为63.89μm,径距为0.675。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搅拌时间为4-4.5h。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以溶菌酶为模型药物,制备微球,比较制备过程中处方因素对微球性质的影响,并对所制得的微球进行理化性质、微球的体内相容性和降解特性,乳化条件温和、制备过程不易使药物变性且制备出的微球单分散性较好,且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操作,适于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40mg溶菌酶溶解于200μl、pH7.4的PBS液中,形成内水相;

(2)取PLGA溶于5ml二氯甲烷中形成有机相;

(3)将内水相加入有机相中,用超声细胞破碎仪在冰浴条件下进行初乳化,初乳液即膜乳化法中的分散相在氮气压力下通过SPG膜,被压入1%聚乙烯醇外水相中,400rpm转速下搅拌,使有机溶剂完全挥发,得固化微球;

(4)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3次,即得溶菌酶PLGA微球。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溶菌酶微球载药量为11.84%。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溶菌酶微球的包封率为72.4%。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溶菌酶微球的粒径为63-65μm。SPG 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一大特点,制备方式温和,制备过程的乳滴碰撞较少,因此形貌圆整无粘连。通过粒度分析,证明微球的平均粒径为63.89μm,径距为0.675。

本发明所述的溶菌酶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搅拌时间为4h。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干法测定微球的粒径及其度分布情况。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考察微球的相转变温度。分别称取5 mg 的溶菌酶粉末、空白微球、溶菌酶粉末与空白微球的物理混合物以及载溶菌酶微球,在20℃-200℃范围内,以氮气为载气,以10℃的速度升温,分别测定各个样品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溶菌酶微球进行表征。分别扫描溶菌酶、空白微球、溶菌酶与空白微球的物理混合物、溶菌酶载药微球。

空白微球的Tg 为52. 98℃;溶菌酶Tg 为83. 33℃,但峰型不尖锐,是因为当能量达到了固体溶菌酶的二、三级结构的域能时,该样品的热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固体溶菌酶将吸热逐渐伸展变性成肽链;溶菌酶与空白微球的物理混合物出现了两个Tg,其中53. 08℃的可认为材料的Tg,但另一个是71. 36℃,可能是溶菌酶受到空白微球的影响,Tg发生了近12 ℃的变化;载药微球只出现了一个Tg,为56. 24℃,与空白微球的Tg 相差近4℃,而且药物的Tg 消失。说明溶菌酶确实是被包裹在微球里面,并致使其相转变出现的峰消失不见,也使得材料的Tg 有所改变,增加了4℃。

将溶菌酶微球注入大鼠肌肉后,未见肌肉组织有异常反应,但是有少许的炎症反应。特别是在第一周时,微球周围充满了蓝色的炎症细胞。1 周之后炎症反应减轻许多,说明微球的组织相容性良好。而微球在体内的降解情况是:微球的粒径从第一周的较大粒径,逐渐减小。第4 周之后微球已经降解到球体内部,导致微球的强度下降,球形保持的不是很完整,有破裂的趋势。但微球的降解趋势并不明显,可能是取样制作标本的差异及大鼠体质差异,也有可能是形成了囊状物包裹住微球,影响了微球的降解,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PLGA 黏度的增大,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都有所提高。因为有机相的黏度增大,微球的粒径就可能增大,而载药能力随着微球粒径的增大而有所增加。在体外释放实验中,微球的突释效随着黏度的增加,从40%降低至4%,这是因为黏度大的材料,制备出的微球会更致密,药物释放慢。PLGA 的用量决定了乳化过程中有机相的浓度及其黏度,有机相浓度越大,制备的微球表面越致密,微球中溶剂挥发也越快,使微球固化速度加快、包封率增高。体外释放的突释程度也会越低。

在内水相添加不同的物质,一方面保护蛋白类药物在初乳乳化过程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可充当致孔剂,使微球内部的药物可以顺利释放出来,增加释放总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添加剂对微球的包封率及载药量比未添加任何物质所制备的微球要大。研究结果:蛋白的包封率随着内水相黏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体外释放结果显示不同添加剂对微球中药物的释放趋势没有太大影响,而主要影响的是微球中药物的突释程度。其中PVA 的突释最为严重,其次为甘露醇。通过对微球进行显微观察发现,在内水相加入添加剂后,微球表面出现较多较大的孔洞,这也是突释增加的一个原因。

投药量不仅影响药物包封率,而且是影响微球累积释放曲线的关键因素。随着溶菌酶投药量的增加,包封率降低,体外溶出的突释从5. 18% 增加至13. 41%。投药量高时在复乳液滴中就含有较高的溶菌酶,增加了溶菌酶在内外水相的浓度梯度,从而增加溶菌酶扩散到外水相的量以及药物在微球表面累积。而且在较高的载药量时,溶菌酶在最初突释之后,跟着一个较快速的释放。

当内水相的体积增加,而有机相体积不变,药物包封率下降,体外释放的突释效应则由5% 增加至12%,且经最初突释后溶菌酶累积释放较快。外水相PVA 浓度对溶菌酶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影响不大,而对微球的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外水相PVA 浓度增大时,黏度增大,同时乳化作用增强,使制备出的微球体积偏小,比表面积增大,因此释药速率加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