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缝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属于医用手术用器具。
背景技术:
人体某些部位的手术缝合,由于受人体自身解剖结构、手术切口大小等限制,缝合时进针、出针困难;下面以胸壁切口为例说明。
胸壁切口的关胸缝合,通常需要作骨性胸壁的跨肋间间断缝合。现在通常的胸壁切口缝合方法是,左手持镊子,右手把持持针器夹持手术缝合针,自胸壁切口的一侧胸壁外进针、刺入胸腔内;左手持镊子,自胸壁切口伸入胸腔内,把持住缝针;右手松开持针器;然后左手持镊子或血管钳伸入胸腔内,在盲视下,凭经验,寻找到针尖,把缝针拉入胸腔内;或左手把持住针尖,右手将持针器自胸壁切口伸入胸腔内,在左手配合下,在盲视下,凭经验,夹持住缝针,将缝针、缝线拉入胸腔内,再继续将缝针自胸腔内、从拟缝合胸壁切口处再拿到胸腔外;完成手术切口缝合第一针的前一半操作过程,即第一步骤“进针、进线”过程。手术切口缝合第一针的后一半操作过程,即第二步骤“出针、出线”过程,其流程为:用左手持镊子夹持缝针前部,右手松开持针器;右手把持持针器重新夹持缝针的适当部位(后部),完成手术缝针角度、夹持位置等的调整;左手持镊子配合,右手把持持针器,将缝针自胸壁外、自手术拟缝合切口,再送回到胸腔内;移动到拟缝合切口的另一侧,在盲视下,凭经验,在胸腔内、在胸壁内侧选择相应的、合适的进针点,右手把持持针器将缝针伸入胸腔内,自胸壁内侧刺入胸壁、肋间肌;右手继续送针动作,将手术缝针于拟定的、合适的出针点,推出到胸壁外;左手持镊子夹持住已穿出胸壁的针尖;右手松开胸腔内的持针器,将持针器自胸腔内、自拟缝合切口,拿出到胸壁外;右手把持持针器,在左手配合下,右手用持针器夹持住露出胸壁外的缝针前部或针尖;右手把持持针器用力将手术缝针自胸腔内、胸壁内拉出,同时拉出手术缝线,从而完成手术切口缝合第一针的后一半操作过程,即第二步骤“出针、出线”过程;从而整体完成手术切口缝合第一针的全部操作过程,即第一步骤“进针、进线”过程,及第二步骤“出针、出线”过程。
胸部切口的特殊之处在于,骨性胸壁坚硬,很难变形,胸部切口相对深邃,视野受限,尤其是胸腔内胸壁下出针点、进针点,几乎是盲区;无论是胸腔内出针、还是胸腔内进针,胸腔内操作部分,都很受限;在缝合切口两端时,缝合更受限;在胸部小切口手术操作时,这种关胸缝合,就变得更加困难,胸腔内的出针、进针,几乎都是在不能直视的情况下完成,既费时、费力,更是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目前,临床外科手术用缝针主要为金属制、弯针,约1~3厘米跨度,拔针器具使用镊子、小止血钳等直接或辅助持针器拔出,基本适用于大部分手术缝合用;但在很多胸外科手术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关闭胸部切口的缝合中,现有缝合针具略嫌短小,相应的拔针辅助器具如镊子或小止血钳等,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夹持不很牢固,甚至夹持、拔出缝针等操作较困难,不能很好地满足关胸缝合的需要;而且如前文所述,胸腔内操作部分,包括从胸腔内拔出缝针时,以及自胸腔内进针、胸壁出针时,都存在不可克服的视觉死角,使关胸时胸部切口的缝合,成为胸外科手术的一个主要的限时步骤,并成为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缝闭胸部切口两端的时候,特别是在缝闭胸部微创小切口的时候,往往费时、费力,甚至缝合不满意,造成关胸效果不满意,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关胸止血不彻底,造成术后出血、进行性血胸等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因此,目前的关闭胸部切口缝合方法,至少有四处缺点:
一是金属缝针较短,对于胸部切口的大跨度的跨肋间间断缝合而言,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总让术者感到缝合不顺手,甚至很别扭;
二是完成缝针操作的过程相对繁琐,需要左、右手反复多次伸入胸腔内,而且胸腔内的操作,多数情况下又是在盲视下,凭经验来完成;
三是完成胸壁外进针、胸腔内出针后,时有需要术者空手将手或手指伸入胸腔内,寻找针尖的状况发生,时有针尖刺伤术者手指的情况发生;
四是完成胸腔内胸壁内进针、胸壁外出针时,也多是在盲视下,凭经验来完成,“胸壁内进针点”、“胸壁外出针点”都很难精确掌控、时有出针位置不满意,尚需要将缝针再退回到胸腔内,重新再一次在盲视下,再一次凭经验,重新完成自胸腔内胸壁进针、胸壁外出针的操作过程。
对于胸部切口两端的缝合而言,上述操作会更加不顺手。缝合切口两端时,由于操作空间更狭小、加之骨性胸壁在此处顺应性更差、视野更加受限,采用传统关胸缝合方法通过繁琐的“进针”、“出针”来完成跨肋间间断缝合关闭骨性胸壁切口,就变得更加地不顺手,“更加别扭”,更多需要在盲视下、凭经验来完成缝合过程,平添了更多的盲目性,更加费时、费力,甚至缝合不满意,造成关胸效果不满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刺破肺组织、肋间血管等导致术后持续漏气、肺泡瘘、关胸止血不彻底、术后出血、进行性血胸等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对于缝合胸部小切口时,同样由于切口变小(约10厘米),骨性胸壁顺应性变得更小,小到术者的一只手都难以伸入胸腔内,手术操作空间显著受限,视野显著受限,采用需要两只手配合、反复伸入胸腔内出针、进针的传统关胸缝合方法,几乎更加难以满意地完成骨性胸壁的跨肋间间断结节缝合,从而使微创小切口手术在本来不必要过多关注的步骤费时、费力,甚至关胸不满意,引起刺破肺组织、肋间血管等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总体而言,现在常规的关闭胸部切口手术缝合方法,一直存在一定的弊端,既延长关闭胸部切口手术缝合时间,又有可能影响缝合效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安全;胸外科医生一直在寻求改进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目的在于用于关闭胸部切口手术缝合时的穿针引线,使关闭胸部切口缝合流程更加简单,操作更加容易,更多在直视、可控下操作,更加安全、省时、顺利,最大限度地避免盲视下操作的盲目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并发症,从而更好地保护病人,也最大限度地保护术者免受缝针刺伤的危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针芯及一端连有线圈(9)的引线针杆。
其中,所述外套管包括套管帽(2)和中空的套管(3),套管帽(2)的上孔(1)与套管(3)的下孔(4)上下贯通。
其中,所述针芯包括针芯帽(5)、针芯主体(6)和针尖(7),针芯主体(6)的底端为针尖(7),针芯主体(6)的顶端为针芯帽(5)。
其中,所述套管(3)的下孔(4)与水平面呈0°或45°。
其中,所述针尖(7)为圆锥体结构或截面为45度斜坡形的圆柱体结构。
其中,所述针芯帽(5)的上部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针芯帽(5)的下部为中空的圆台结构。
其中,所述套管帽(2)的上部为圆柱体结构,套管帽(2)的下部为圆台结构,套管帽(2)与针芯帽(5)的内部紧密贴合。
其中,所述针芯主体(6)的外径小于套管(3)的内径,便于针芯主体(6)在套管(3)内活动。
其中,所述外套管、针芯及引线针杆分别设置为长短不同的缝合装置组合,根据不同的切口情况配合使用。
其中,所述外套管、针芯及引线针杆由金属或医用PC材料制成;所述线圈(9)由丝线或记忆金属丝制成。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简化缝合的操作流程。使用本装置,使“胸壁外进针、胸腔内出针,然后胸腔内进针、胸壁外出针”,这一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完成关闭胸部切口缝合“第一针”(每一针)所需要的第一步骤“进针、进线”、第二步骤“出针、出线”两个步骤不同的操作流程全部统一,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操作流程,即“肋间隙穿刺、插入针杆、拔除针杆”,即可完成进线、出线。
2.胸壁内出针点更容易掌控。使用本装置,可以将传统关闭胸部切口缝合“第一针”(每一针)的第一步骤“进针、进线”、即“胸腔外胸壁外进针、胸腔内胸壁出针”,完全转化为一个更为简单的流程,即“肋间隙穿刺、插入针杆、拔除针杆”,即可完成进线、出线。相对于使用现有的较短的弯针而言,使用本装置可在胸壁外直视下就能判断出针路经,并很容易调整出针角度、进针深度,很容易地配合完成胸腔内的操作。
3.胸壁外出针点更容易掌控。使用本装置,可以将传统关闭胸部切口缝合“第一针”(每一针)的第二步骤“出针、出线”、即“胸腔内胸壁进针、胸腔外胸壁外出针”,完全转化为前述同样一个简单的流程,即“肋间隙穿刺、插入针杆、拔除针杆”,即可完成进线、出线。使用本装置,用“自胸壁外进针”,代替“从胸腔内胸壁进针”,更容易操作;而且“胸壁外进针点”即为传统缝合方法的“胸壁外出针点”,很容易精确掌控,完全克服传统缝合方法“胸壁内进针点”、“胸壁外出针点”都很难精确掌控、甚至需要反复退针、重新进针、出针的弊端。
4.胸腔内操作流程更简化。传统方法,左右手交替伸入胸腔内,相对繁琐;相比之下,本方法明显简单、易操作,胸腔内只有“引线入线圈”一个操作步骤,即将手术缝线引入连在针杆远端的线圈内,仅此而已,可以很容易地、在直视下完成。
5.胸腔内操作流程可在直视下完成,步骤更少,操作更容易,更准确,更安全。传统方法,胸腔内的操作,包括胸腔内的拔针,以及胸腔内的进针,基本在盲视下、凭经验完成。使用本装置,明显简化步骤,显著降低操作难度,胸腔内操作只是简单的引线一个步骤(随后胸壁外拔针即可完成穿孔引线了),而且引线入针杆远端的线圈内,随后的引线等过程全部可在直视下更加准确、安全地完成,因此说可谓天壤之别。
6.更大程度减少由于传统缝针缝合引起的并发症,保证病人更安全。传统方法,由于胸腔内操作基本为盲视状态下、凭经验来完成,缝针容易误伤胸腔内组织,如刺伤肺组织、血管等引起相应的肺组织破损漏气、刺破肋间血管出血等并发症;而使用本装置,胸腔内、外的操作过程均在直视下完成,操作步骤更简单,操作方法更容易,进针、出针定位更准确,胸腔内针尖的位置、角度的调整,很容易掌控,可保证针尖全部在直视下,完成操作过程,最大限度保证病人安全,整体过程更安全,几乎可避免前述的传统缝合方法可能引起的副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7.更大程度保护了术者的安全。传统缝合方法,时有需要术者空手将手或手指伸入胸腔内、空手摸针、寻针的状况发生,术者被针尖刺伤,时有发生;使用本装置,可完全避免术者空手摸针、寻针这一危险动作,最大限度保护术者安全。
8.本发明对于胸部切口两端的缝合时的优势:当采用传统关闭胸部切口缝合方法,需要术者两只手配合、需要两只手反复伸入胸腔内、反复繁琐地“进针”、“出针”,来完成跨肋间间断缝合关闭骨性胸壁切口时,由于缝合切口两端时,操作空间更狭小、加之骨性胸壁在此处顺应性更差、视野更加受限,就使得关闭胸部切口缝合变得更加地“不顺手”,“更加别扭”,更多需要“在盲视下”、“凭经验”来完成缝合过程,平添了更多的盲目性,更加费时、费力,甚至缝合不满意,造成关闭胸部切口缝合效果不满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刺破肺组织、肋间血管等导致术后持续漏气、肺泡瘘、关闭胸部切口止血不彻底、术后出血、进行性血胸等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而应用本发明的装置,可以很好地克服上述弊端,完全可在直视下完成穿针、引线的过程,可以很准确的掌控进针点、出针点,胸腔内针尖的位置、角度等都可以准确地掌控,使手术切口两端的缝合变得简单、安全、顺畅、缝合效果满意。
9.本发明对于缝合胸部小切口时的优势:当采用传统关闭胸部切口缝合方法,需要术者两只手配合、需要两只手反复伸入胸腔内、反复繁琐地“进针”、“出针”,来完成跨肋间间断缝合关闭骨性胸壁切口时,由于胸部小切口手术时切口显著变小(约10厘米,只有传统手术切口长度的1/3或1/4),骨性胸壁顺应性变得更小,切口小到术者的一只手都难以伸入胸腔内,手术操作空间显著受限,视野显著受限,几乎更加难以满意地完成骨性胸壁的跨肋间间断结节缝合,从而使微创小切口手术在本来不必要过多关注的步骤费时、费力,甚至关闭胸部切口缝合不满意,引起刺破肺组织、肋间血管等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而应用本发明的装置,可以很好地克服上述弊端,完全可在直视下完成穿针、引线的过程,可以很准确的掌控进针点、出针点,胸腔内针尖的位置、角度等都可以准确地掌控,使微创小切口的关闭胸部切口缝合变得简单、安全、顺畅、缝合效果满意。
10.本发明对于胸腹部小切口手术或腔镜手术时的制作牵引线的优势:由于微创手术切口小,手术操作空间显著受限,视野显著受限,自手术切口不能放置过多的手术器械,常常因暴露不足而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如果能够自胸腹壁外简单地制作一个甚至数个牵引线,将对辅助手术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术后撤出此牵引线可完全不留疤痕、几乎无损伤(一个穿刺针眼而已),使微创手术变得更加简单、安全、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外套管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针芯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引线针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针芯与外套管组合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引线针送线入外套管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引线针送线入体腔内完成进线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于切口对侧拟定出针点插入外套管并送入引线针线圈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将进线头引入出线口线圈内即引线入外套管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引线出体腔外完成出线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实施例2的外套管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实施例3的针芯结构图。
图中:1、上孔,2、套管帽,3、套管,4、下孔,5、针芯帽,6、针芯主体,7、针尖,8、针杆,9、线圈,10、手术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包括外套管、针芯和引线针,外套管包括套管帽(2)和中空的套管(3),套管帽(2)的上孔(1)与套管(3)的下孔(4)上下贯通;针芯包括针芯帽(5)、针芯主体(6)和针尖(7),针芯主体(6)的底端为针尖(7),针芯主体(6)的顶端为针芯帽(5);引线针包括针杆(8)和线圈(9),针杆(8)和线圈(9)固定相连。
其中,套管(3)的下孔(4)与水平面呈0°;针尖(7)为圆锥体结构;针芯帽(5)的上部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针芯帽(5)的下部为中空的圆台结构;套管帽(2)的上部为圆柱体结构,套管帽(2)的下部为圆台结构,套管帽(2)与针芯帽(5)的内部紧密贴合;针芯主体(6)的外径小于套管(3)的内径,便于针芯主体(6)在套管(3)内活动。外套管、针芯及引线针杆由金属或医用PC材料制成;线圈(9)由丝线或记忆金属丝制成。
针芯与外套管之间紧密贴合,且针芯在外套管内进出顺畅。外套管、针芯及引线针杆可分别设置长短不同的组合,根据不同的切口情况配合使用。
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用针芯插入外套管中,刺入胸壁肋间隙进入胸腔;
2)拔出针芯;
3)将手术缝线(10)的一端放入引线针一端的线圈(9)内,将带有手术缝线(10)的引线针的一端插入外套管中,送入胸腔,完成进线过程;
4)在切口对侧拟定出针点刺入另一个带有针芯的外套管,拔出针芯;
5)将引线针一端的线圈(9)插入外套管中,将步骤3)中的胸腔内手术缝线(10)放入出针点引线针的线圈(9)内;
6)提拉引线针的针杆(8),即可将手术缝线(10)提拉入外套管中,并继续向胸腔外提拉,拔出外套管,完成出线过程;
7)重复上述步骤1)-6),直至完成手术。
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包括外套管、针芯和引线针,外套管包括套管帽(2)及中空的套管(3);套管帽(2)的上孔(1),与套管(3)的下孔(4)上下贯通;套管(3)的下孔(4)与水平面呈45°。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11所示,一种辅助手术缝合进线出线装置,包括外套管、针芯和引线针,针芯包括针芯帽(5)、针芯主体(6)及针尖(7);针尖(7)为截面呈45度斜坡形的圆柱体结构。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使用直视下简单、安全的新方法,代替传统的盲视下凭经验完成的繁琐、容易误伤病人、误伤术者的老方法;即将所用针芯插入外套管中,刺入胸壁肋间隙进入胸腔;拔除针芯后,插入针杆,将手术缝线引入胸腔内;在切口对侧拟定出针点插入外套管及引线针,将胸腔内手术缝线放入出针点引线针线圈内,拉出体外即完成出线过程;即两次全程进针、出针均可视、可控的引线过程,完成一次穿针引线的操作。
具体表述为:
1.术者使用附图2所示的针芯,插入附图1所示的外套管中,如附图4所示;
2.术者将附图4所示的针芯及外套管复合体,自胸壁拟定缝合进针点刺入肋间隙进入胸腔;穿刺过程无需器械辅助,单手拇指加食指或并用中指,很轻松地、很容易地即可拿起、把持住针芯及外套管复合体;胸腔内的出针点、针芯尖部很容易掌控,可将针芯尖部完全置于直视下,并可根据需要很容易地调整针芯尖部位置、角度,单手即可轻松掌控;
3.拔出针芯,将手术缝线的一端放入附图3所示的连在引线针一端的线圈内,如附图5所示;将附图3所示的引线针插入附图1所示的外套管中,送入胸腔,如附图6所示,完成进线过程;同样,单手即可轻松掌控针尖的位置、方向,使其完全轻松地控制在术者直视范围内,从而避免副损伤;
4.拔出外套管,即完成传统手术缝合“第一针”(每一针)的第一步骤“进针、进线”;
5.如附图7所示,在切口对侧拟定出针点处插入另一个外套管及引线针;如附图8所示,将上述送入胸腔内的手术缝线,在直视下轻巧、准确地放入引线针的线圈内;
6.如附图9所示,轻松提拉引线针,即可将手术缝线提拉入外套管中,并继续向胸腔外提拉,拔出外套管,完成出线过程;手术缝线可轻松地提拉到胸腔外、胸壁外;
7.拔出外套管,即完成传统手术缝合“第一针”(每一针)的第二步骤“出针、出线”;
8.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完成手术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