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管,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颅内血肿、囊性病变的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治疗各种颅内血肿及囊性病变、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颅内出血、脑内囊肿及囊性肿瘤等疾病的方法为开颅手术,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创伤大、费用高、并对医疗设备及病人自身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目前也有采用软管引流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是才颅内上钻孔,将钻头取出,再将引流管放入颅内进行抽吸,由于需要二次置针,软管不易到达坚硬的血肿中心,且软管易变形闭塞,所以此种方法易造成病人脑组织损伤、脑组织二次出血及血肿引流不畅等问题。
申请号为200520005093.3公开了一种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包括中控的管体、与管体尾部连接的底座以及管体前端的扩孔头,扩孔头具有两个平端、呈锯齿状的切削刃,呈170°~180°对称布置。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两个对称的切屑刃,降低了针管的整体强度,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双刃的摆动偏差会增加对颅脑及脑血管的损失几率和程度,易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和脑内再发血肿,降低临床疗效和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针管结构设计不足,降低了针管的整体强度,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对颅脑及脑血管的损失几率和程度,易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和脑内再发血肿,降低临床疗效和使用安全性等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能够有效的降低对颅脑的损伤,提高临床疗效和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包括中空的管体,与管体尾部连接的底座以及位于管体前端的扩孔头,扩孔头具有一个平端、呈锯齿状的切削刃,切削刃的前刃与管体前端面的夹角为95°~105°,与前刃相对的斜边和前刃形成呈“V”型的排屑槽。切削刃的前刃与前端面形成一个钝角能够有效增加针管的强度,同时减少扩孔时对脑组织及脑血管损伤的几率,“V”型排屑槽能够时排屑顺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作为优选方式,斜边呈直线状或为略向上或略向下方向突出或凹陷的弧线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作为优选方式,排屑槽的夹角为40°~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作为优选方式,槽的夹角为50°~90°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作为优选方式,管体端部与排屑槽相对一侧设有一个侧引流孔。引流孔设置在排屑槽的对侧能够避免引流孔对切削刃强度产生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针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由于将切削刃进行单刃设计,且前刃与前端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加针管的强度,同时还能够减少扩孔时对脑组织及脑血管损伤的几率,同时仅在排屑槽对侧设置一个引流孔,能够避免引流孔对切削刃强度产生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针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主视图;
图2为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的前端局部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1、管体;11、前端面;12、引流孔;2、底座;3、扩孔头;31、前刃;32、斜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包括中空的管体1,与管体1尾部连接的底座2以及位于管体1前端的扩孔头3,扩孔头3具有一个平端、呈锯齿状的切削刃,切削刃的前刃31与管体前端面11的夹角为95°,与前刃31相对的斜边32和前刃31形成呈“V”型的排屑槽,排屑槽的夹角为80°,斜边32呈略向下方向凹陷的弧线状,管体1端部与排屑槽相对一侧设有一个侧引流孔12。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包括中空的管体1,与管体1尾部连接的底座2以及位于管体前端的扩孔头3,扩孔头3具有一个平端、呈锯齿状的切削刃,切削刃的前刃31与管体1前端面11的夹角为105°,与前刃31相对的斜边32和前刃31形成呈“V”型的排屑槽,排屑槽的夹角为90°,斜边32呈略向上方向突出的弧线状,管体1端部与排屑槽相对一侧设有一个侧引流孔12。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穿刺、引流的针管,包括中空的管体1,与管体1尾部连接的底座2以及位于管体前端的扩孔头3,扩孔头3具有一个平端、呈锯齿状的切削刃,切削刃的前刃31与管体1前端面11的夹角为95°,与前刃31相对的斜边32和前刃31形成呈“V”型的排屑槽,排屑槽的夹角为50°,斜边32直线状,管体1端部与排屑槽相对一侧设有一个侧引流孔12。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的任何修改、变化或等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