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脉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1440阅读:1117来源:国知局
压脉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脉带。



背景技术:

由于新生儿手(脚)腕细,皮下脂肪少,行静脉穿刺时,系传统压脉带打结不方便,打结处还容易拧到婴儿皮肤。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压脉带,以避免拧到患者皮肤。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脉带包括带体和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包括第一夹片、第二夹片、连接片、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所述第一夹片的一端、第二夹片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片相连,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能够绕着所述连接片转动,所述第一夹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卡片,所述卡片上开设有卡孔,所述第二夹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能够卡入所述卡孔中,从而使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互相贴合;

所述第一夹片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主动转轴穿过主动齿轮的中心孔,所述主动转轴的两端固定于第一通孔内,所述主动齿轮能够绕着主动转轴转动;所述第二夹片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从动转轴穿过从动齿轮的中心孔,所述从动转轴的两端固定于第二通孔内,所述从动齿轮能够绕着从动转轴转动,当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互相贴合时,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互相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片垂直于所述第一夹片,所述卡块沿着第二夹片表面的方向水平凸起,当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互相贴合时,所述卡块卡入所述卡孔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齿轮包括圆形齿座,所述圆形齿座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所述圆形齿座的外表面设置有波浪形锯齿,相邻的梯形锯齿之间形成有波浪形缺口;所述从动齿轮包括圆形齿座,所述圆形齿座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所述圆形齿座的外表面设置有波浪形锯齿,相邻的梯形锯齿之间形成有波浪形缺口;所述主动齿轮的波浪形锯齿与从动齿轮的波浪形缺口能够互相啮合,所述主动齿轮的波浪形缺口与从动齿轮的波浪形锯齿能够互相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片上设置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位于主动齿轮的一侧,所述限位片在远离第一夹片的端部凸起形成弧形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卡入所述主动齿轮的波浪形缺口中,从而使所述主动齿轮进行单向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均平行于该直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转轴的中间部位向内凹陷形成卡环,所述主动齿轮的中心孔卡入卡环内,以将主动齿轮限制在该卡环内转动;和/或

所述从动转轴的中间部位向内凹陷形成卡环,所述从动齿轮的中心孔卡入卡环内,以将从动齿轮限制在该卡环内转动。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脉带通过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的贴合,并进一步通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实现对带体的松紧度的调节,避免拧到患者的皮肤。使用时,将带体戴到患者手(脚)腕需静脉穿刺点上方,将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贴合,使带体的端部固定,继而通过转动主动齿轮,从动齿轮随之转动,从而改变带体的松紧度,穿刺完毕后,将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分离即可。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脉带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拧到患者皮肤,尤其是适用于新生儿。另外,该压脉带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脉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夹片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动转轴或者从动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脉带包括带体和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包括第一夹片、第二夹片、连接片、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所述第一夹片的一端、第二夹片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片相连,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能够绕着所述连接片转动,所述第一夹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卡片,所述卡片上开设有卡孔,所述第二夹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能够卡入所述卡孔中,从而使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互相贴合;所述第一夹片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主动转轴穿过主动齿轮的中心孔,所述主动转轴的两端固定于第一通孔内,所述主动齿轮能够绕着主动转轴转动;所述第二夹片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从动转轴穿过从动齿轮的中心孔,所述从动转轴的两端固定于第二通孔内,所述从动齿轮能够绕着从动转轴转动,当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互相贴合时,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互相啮合。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脉带的结构示意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脉带包括带体1和固定夹,如图2所示,所示固定夹用于夹住带体1的两端,从而使带体1能够固定在患者的(脚)腕处,便于后续调整带体1的松紧度。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夹包括第一夹片2、第二夹片3、连接片4、主动齿轮23、从动齿轮33、主动转轴5和从动转轴(参见图6),所述第一夹片2的一端、第二夹片3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片4相连,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能够绕着所述连接片4转动,所述第一夹片2的另一端设置有卡片21,所述卡片21上开设有卡孔22,所述第二夹片3的另一端设置有卡块32,所述卡块32能够卡入所述卡孔22中,从而使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互相贴合。因此,当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互相贴合时,该固定夹可以夹住带体1的两端。优选地,所述卡片21垂直于所述第一夹片2,所述卡块32沿着第二夹片3表面的方向水平凸起,当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互相贴合时,所述卡块32卡入所述卡孔22中。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片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4,所述主动转轴5(参见图6)穿过主动齿轮23的中心孔231,如图4所示,所述主动转轴5的两端固定于第一通孔24内,所述主动齿轮23能够绕着主动转轴5转动。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夹片3上开设有第二通孔31,所述从动转轴穿过从动齿轮33的中心孔,所述从动转轴的两端固定于第二通孔31内,所述从动齿轮33能够绕着从动转轴转动,当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互相贴合时,所述主动齿轮23与从动齿轮33互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主动齿轮23包括圆形齿座232,所述圆形齿座232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231,所述圆形齿座的外表面设置有波浪形锯齿233,相邻的波浪形锯齿233之间形成有波浪形缺口234,相应地,所述从动齿轮33包括圆形齿座332,所述圆形齿座332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331,所述圆形齿座332的外表面设置有波浪形锯齿333,相邻的波浪形锯齿333之间形成有波浪形缺口334;如图6所示,所述主动齿轮23的波浪形锯齿233与从动齿轮33的波浪形缺口334能够互相啮合,所述主动齿轮23的波浪形缺口234与从动齿轮33的波浪形锯齿333能够互相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互相贴合时并不能牢固地固定带体1,而主动齿轮23与从动齿轮33互相啮合则可以将带体1牢固固定,并且可以通过旋转主动齿轮23,使主动齿轮23与从动齿轮33一起转动,从而调整带体1的松紧。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主动转轴5和从动转轴均平行于该直线。当转动主动齿轮23时,从动齿轮33随之转动,从而调整带体1的松紧,以避免拧到患者皮肤。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夹片2上设置有限位片6,所述限位片6位于主动齿轮23的一侧,所述限位片6在远离第一夹片2的端部凸起形成弧形的限位凸起61,所述限位凸起61用于卡入所述主动齿轮23的波浪形缺口234中,从而使所述主动齿轮23进行单向转动。优选地,所述限位片6最好具有弹性,以使主动齿轮23顺畅地单向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主动转轴5的中间部位向内凹陷形成卡环51,所述主动齿轮23的中心孔231卡入卡环51内,以将主动齿轮23限制在该卡环51内,使主动齿轮23可以在卡环51内转动。同样地,所述从动转轴的中间部位向内凹陷形成卡环,所述从动齿轮的中心孔卡入卡环内,以将从动齿轮33限制在该卡环内转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脉带通过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的贴合,并进一步通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实现对带体的松紧度的调节,避免拧到患者的皮肤。使用时,将带体戴到患者手(脚)腕需静脉穿刺点上方,将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贴合,使带体的端部固定,继而通过转动主动齿轮,从动齿轮随之转动,从而改变带体的松紧度,穿刺完毕后,将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分离即可。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脉带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拧到患者皮肤,尤其是适用于新生儿。另外,该压脉带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