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318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外科手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手术的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微创手术的外科手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视野不佳,又或操作空间受限的外科手术,尤其是腔镜下的手术,常常需要较多的手术器械进入体腔内,以捏持,牵拉组织或缝线,辅助组织分离,缝扎,固定,切割等操作的进行,这就需要有能穿过体腔表皮进入体腔内的捏持器械。但目前技术,有能穿刺入体腔内的器械,因其危险的穿刺尖端操作,只余捏持缝线的器械尚可使用。而没有具穿刺且能捏持组织器官的器械。

最大的难题是危险的穿刺尖端操作。原因在于手术器械进入体腔的途径,除了腔镜下可利用腹壁切口套管进入外,只能靠穿刺入体腔内,故此类手术器械必须具备尖锐的前端,才能穿刺通过体腔壁.但相关手术器械在穿刺后,进行体腔内操作时,其尖锐的前端,存在意外刺穿脏器(尤其肠管)或血管神经的危险。因此,市场上此类带尖锐前端的手术器械不能用于捏持组织器官,而仅能局限应用于携带/摄取缝线进出体腔,且操作时必须极为谨慎,对操作者的经验和临床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其次的难题是摄取脱漏。目前市场上最优的设计,是采用弹簧令张开伸展于缝线两侧的两臂(捏持臂)弹力回缩入圆管(压臂管)内,即圆管被动地压合两臂,使之合拢而能捏持其中的缝线。可存在的问题是:该类设计在实际操作中,会因捏持臂回缩产生摄取的位移偏差而导致偏离目标摄取物(如缝线),这种固有的设计误差只能通过操作者的视覚和经验,恰当地前移器械予以弥补,否则目标摄取物就会脱出摄取范围外而导致摄取失败。对于这种 摄取脱漏,操作者往往需要获得多次操作经验才能掌握。而实际上,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也不能确保每一次摄取都能成功,更何况在光纤镜二维影像下施行的手术操作,除了要练就良好的空间体位感来对抗手眼误差以外,还需操作长力矩臂的远端恰到好处地前移,故每次操作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个概率事件。所以这种摄取脱漏延长了手术时间,也增加危险尖端的操作风险。

操作上还有一个极为不便之处就是只有单一的缝线捏持模式。在手术中摄取缝线后,术者大多需要揑紧缝线(紧线捏持),使缝线不能滑动的情况下进行缝线操作。但某些情况下,又需要松揑缝线,即线在器械移动时,被套在器械内滑动而不脱出(松线捏持),以适应操作时的需要。现时市场上并没有同时能兼具紧线和松线捏持模式的工具,令术者操作时甚为不便,耗用较多的手术时间。

另外,因穿刺头对皮肤而言,多不够锋利,穿刺前常要先用小刀在腹壁切一小口才易于进行穿刺。而在手术中,穿刺和捏持的操作往往是交替地进行的,术者一般需要在单手操作下进行手指的转位以达成操作的转换,但现有的转换设计都不方便,术者有时需要另一手协助才能完成转换操作。因此,整个器械的操作颇为繁琐。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文本102485174A公开了一种微创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系统穿刺组件,具有穿刺针和套接在其外的穿刺套管,穿刺针针尖伸出穿刺套管,穿刺针上端设有穿刺针把手,穿刺套管上端设有穿刺套管把手,穿刺针把手与穿刺套管把手可通过锁定机构进行锁定。本发明穿刺针把手与穿刺套管把手可通过锁定机构进行锁定,方便存放和手术操作;通过锁扣与锁扣槽配合卡接,并通过限位环加以限位锁定,锁定效果好;限位环上设置转动拨钮,操作方便,实用性高。

上述装置和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改进,但是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依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外科手术装置,其用于各种微创手术中,能够以微小损伤穿过体腔壁,并能捏持组织器官,辅助组织器官分离、缝扎、切割等操作,并且不会有刺穿组织器官或血管神经的危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外科手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

工作杆,包括:

两个捏持臂,融合成实心管,用于捏持目标物;

压臂管,为圆形的中空管,用以容纳所述的两个捏持臂,以将所述的两个捏持臂合拢,捏持目标物;以及

穿刺管,为圆形的中空管,用以容纳所的两个捏持臂和所述压臂管,以形成三管叠套的结构;

接驳部,用于连接所述的穿刺管,以将所述的穿刺管接驳直径更大的管,构成穿刺稳衡管;以及

穿刺部,其通过设置在所述的穿刺管上的穿刺运动机构伸出或收回,以通过所述的工作杆捏持目标物并伸出所述的穿刺部进行穿刺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两个捏持臂的一端分别设有左上钩和右下钩,且钩内设有半圆的沟道,以在合拢时形成完整的圆管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两个捏持臂合拢后形成三角形间隙,以用作缝线的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穿刺部由穿刺部前管、穿刺部中室和穿刺部后管连接而成,其中,所述的中室为方形,所述的前管和后管均为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穿刺部前管容纳所述的穿刺稳 衡管,使所述的穿刺稳衡管在所述的穿刺部前管内穿插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穿刺部设有穿刺运动的机构,其包括穿刺运动向前的装置、两穿刺转轮和穿刺运动向后的装置,以使所述的穿刺部向前运动或自动的向后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两个穿刺转轮由转轮中轴连接管连接,其中所述的转轮中轴连接管为四通结构,以稳定转轮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压臂管与捏持臂的一部分被外套管20和设置其中的外套管21包裹,其中内外套管20之间有间隙,且外套管20的一端与基座2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推杆,与所述的穿刺管相连,所述的推杆包括推杆头,其一端与推杆限制条连接,另一端设为半圆的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中,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模式调节部,其包括模式转轮、模式调控杆和模式调控动体,所述的模式调控动体为圆形中空状,中间穿设有所述的推杆和推杆头,以调节所述的外科手术装置处于紧线模式或松线模式或组织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外科手术装置的结构设计新颖,能用于各种微创手术中,并以微小损伤穿过体腔壁,携带缝线进入腔内,且能于其中摄取缝线,捏持组织器官,辅助组织器官分离、缝扎、切割等操作。而最重要的是穿刺尖端只在穿刺时突出,其它情况均龟缩于器械内,没有刺穿组织器官或血管神经的危险。该装置适用于某些需要频繁地使用缝线的开放式手术或视野不佳且操作空间受限的微创外科手术,尤其是腔镜下的手术。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阐述,其中: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工作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接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穿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所示为图3的俯视图;

图3b所示为图3的A处的放大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压臂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所示为图4的B处的放大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捏持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模式调节部的左视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的模式调节部的俯视图;

图7a所示为图7的C的放大图;以及

图7b所示为图7的D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7b,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100包括工作杆110,所述的工作杆,包括捏持臂1,其包括上捏持臂和下捏持臂两个,两个长度相等,融合成实心的管状,用于捏持需要进行手术的目标物;压臂管2,为圆形的中空管,用以容纳所述的捏持臂1,以将所述的上下两个捏持臂合拢,便于捏持目标物;以及穿刺管3,其为圆形的中空管,用以容纳所的捏持臂1和所述压臂管2,以形成三管叠套的结构,即所述的穿刺管3包囊了所述的压臂管2和捏持臂1,且所述的捏持臂1在所述的压臂管2中。穿刺部有穿刺斜面4。

进一步,所述的两臂等长,所述的上捏持臂可用镍钛记忆金属或不锈钢制成,具塑形弹性.当被压臂管2压合然后释放时,所述的上捏持臂可因塑 形弹性回复与下捏持臂成角,最优的数值约为30゜。两臂在后部相融合成一条实心圆管,延续后行与推杆头相连接,故推杆移动时,捏持臂1跟着连动。

较佳地,所述的捏持臂1设有两小钩,钩内均有半圆的沟道,相合时正好形成完整的圆管通道(图中未示)。这种设计能有效防止缝线或组织在捏持操作时脱出,而缝线留在滑线孔内的情况发生。滑线孔径约为0.4mm。另外,两臂相合时,圆管上方尖端形成一个三角孔隙5,其专门作为携线穿刺时,缝线通过的通道,携线时,缝线应包绕捏持上捏持臂,且缝线长端应在上捏持臂的上方,而短端在上捏持臂的下方,两臂相合后被压臂管压合时,缝线长端就被推到上方三角孔隙5内。可将此长端拉在缝线缠绕钉上缠紧,这样穿刺时,因穿刺管尖锐斜面不会越过上方的三角孔隙,故缝线长端不会被割断,而短端在滑线孔出。

所述的外科手术装置100包括接驳部120,用于连接所述的穿刺管3,以将所述的穿刺管3接驳直径更大的管,构成穿刺稳衡管7。因为穿刺管7非常的细小且壁薄,故不易被施力,或易受力损毁,故首先与较大管径的穿刺管延续管相结合,后者再与较大圆管牢固结合,构成穿刺稳衡管7。当穿刺时,其可在穿刺部前管腔内移动,可以起到稳定和平衡受力的作用。所述穿刺管延续管离开穿刺稳衡管7向后进入穿刺部前管腔内与穿刺连动向前的装置结合,而后者与推钮底部相连,完成穿刺管和推钮间的连动。所述穿刺部120前管由数管结合而成,用于容纳穿刺稳衡管,并与穿刺部中室在结构上焊接牢固相连接。

所述的外科手术装置100包括穿刺部130,其通过设置在所述的穿刺管3上的穿刺运动机构伸出或收回,以通过所述的工作杆捏持目标物并伸出所述的穿刺部进行穿刺工作。进一步,所述的穿刺部由穿刺部前管、穿刺部中室和穿刺部后管连接而成,其中,所述的中室为方形,所述的前管和后管均为圆形,其中,所述的穿刺部前管容纳所述的穿刺稳衡管,使所述的穿刺稳衡管在所述的穿刺部前管内穿插活动。

较佳地,所述的穿刺部前管内容纳穿刺稳衡管7,穿刺连动向前的装置前有弹簧,故推钮不施力的情况下,穿刺管被弹性压缩在内,不会伸向前方,提高了安全性。所述穿刺部130的机械运作的核心组件由穿刺连动向前的装置11,两穿刺转轮15,穿刺连动向后的装置19构成。当穿刺时,施力于推钮(仅可向前)时,连动11向前,连动穿刺管3向前伸出;而11上的大孔圈套着外侧面转轮小凸柱18,故亦连动15,使其下方内侧面18圈套着19,使其连动向后。这时,若穿刺部后管腔内的模式调控杆22已有向前位移时,将被后移的19压回原位;同时,模式调控杆22受压后行,将通过转轮15使模式调控动体24恢复原始设定,连动推杆头后移,故捏持臂后移复位。而模式调控杆23受模式转轮41连动向前移复原位,完成穿刺时的自动重设功能。

进一步,转轮中轴连接管16是四通结构,连接左右两转轮的中轴,稳定转轮15的运动;而压臂管和捏持臂从转轮中轴连接管16中间穿过向后延伸。穿刺部后管腔的外套管21内相应地均有让模式调控杆22和23穿过的壁孔。

所述的外科手术装置100包括压臂部140和捏持部150,所述的压臂部140和捏持部150的主体部份共同被同一外套管20和置于其中的外套管21包裹,内外套管20之间有空隙,而外套管20下部,平外套管21下缘水平处横断后,与基座25相结合;基座25内有通道,容纳模式调控杆22和23,基座25再下连接扣环,基座25末端连接捏持模式部。

压臂部140包括拉钩26和滑动环29,所述的拉钩26和滑动环29与压臂管三者连动,并能平稳。它们连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当推杆头前弹簧32被推压的力;二是拉钩26被手指向后拉的力。

所述拉钩26拉力尽头处有操作按钮27,以承受意外或不慎时向后拉力过大的情况发生。

所述的连动体系只在操作按钮27没有被按下方能移动,即压臂管只在 精准操作时,方能移动。所述滑动环29前移尽头处有一模式调控杆23,当模式调为松线捏持或组织捏持时,模式调控杆23会向后相应地移位,使滑动环前移动距离缩短,即压臂管前伸压合捏持臂的长度缩短。

所述的操作按钮27由外売、按钮头、按钮芯、弹簧组成,并牢固地结合在外套管20上。内外套管20对应于按钮芯处有圆孔,设计为按钮芯的下移通道。所述外売前壁较厚,其上内面刻有龟形凹槽,而按钮头前壁上也有一横向的凹槽,凹槽是小钢珠的轨道,用于控制操作按钮的运动。

所述的捏持部150和压臂部140有重复的部件,所述捏持部占据大部份外套管20和内套管21。所述的捏持部150的核心是处于内套管中的圆形的推杆头34,其上接推杆限制条31,自身下方半圆有凹槽,有钢珠于其中;前方结合捏持臂和推杆头前弹簧32。其后方结合推杆36和推杆头后弹簧39,并毗邻模式调控动体24,故所述的模式调控动体24可将推杆头34推前,而连动捏持臂1向前移。

所述推杆限制条31结合推杆头34,可于内外套管上空隙间移动。所述模式调控动体24位于内套管21内,呈圆形中空的结构,在内管下半圆内面,对应于推杆头34下半圆处是刻有扇形的凹槽38,所述凹槽38像扇柄的部份,位于内管下半圆曲面的正下方中央。所述钢珠的一半处于推杆头凹槽35,一半即处于这扇柄内。

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捏持模式部,该捏持模式部包括模式转轮41,模式调控杆22和23以及模式调控动体24。所述的动体为圆形中空的结构,供所述的推杆36和推杆头后弹簧39通过,其下方结合模式调控杆22。所述的捏持模式部可调整的模式包括紧线捏持模式、松线捏持模式和组织捏持模式等三种模式。

具体地,如图所示,通过基座通道内的所述模式调控杆22和23分别与转轮小凸柱18进行圈套,所述模式调控杆22末端并向上穿过内套管21与所述的模式调控动体24相结合,且其前方相应于内套管21和基座上板的地 方都设有孔隙,以让所述的模式调控动体24可以前移。当模式转轮41向前转动时,连动所述的模式调控杆22和模式调控动体24向前移,而所述的模式调控杆23则向后移。

当进行穿刺时,装置具自动重设功能,故所述的模式调控杆22可向后移复位,带动模式调控动体24也后移,并连动所述的模式转轮41,使所述的模式调控杆23向前移,完成复位动作。

所述的模式转轮41连接有模式转轮调节管42和调节钮43,以用于稳定模式转轮41,由所述的调节钮43通过弹簧将力旋压在模式转轮41上,使其相对固定,不易于变位。

基于以上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外科手术装置能用于各种微创手术中,并能以微小损伤穿过体腔壁,携带缝线进入腔内,且能于其中摄取缝线,捏持组织器官,辅助组织器官分离、缝扎、切割等操作。设计的穿刺尖端只在穿刺时才会突出,其它情况均龟缩于器械内,不会带来任何的伤害和发生危险。该装置可广泛应用与需要频繁地使用缝线的开放式手术或视野不佳且操作空间受限的微创外科手术,尤其是腔镜下的手术。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