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CT室检查床。
背景技术:
CT检查时,病人需要躺在检查床上进行检查,但是大部分CT检查床的高度不能调节,或者调节过程繁琐,不利于对不同情况病人的检查,并且,有的病人在CT检查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输液,现有的技术主要是由专人配合移动输液架或高举输液瓶,而且现有的CT检查床大部分是不可移动的,这样使用起来不方便,而带有轮子的CT检查床虽然移动方便,但由于其依靠轮子支撑CT检查床,所以稳定性能不好,对于检查容易造成误差。
因此需要一种使用便捷、实用性强的CT检查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T室检查床,以克服现有的CT室检查床中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CT室检查床,包括检查床本体、床板、一级电动升降柱、支撑腿、输液架、挂钩、电磁铁、折页铰链、二级电动升降柱、移动导轮固定杆、移动导轮、蓄电池、控制芯片、控制箱、操控面板、连接线、底座、液压缸、连接件、万向轮固定座、万向轮、轨道,所述检查床本体上设置有床板,所述床板的下端设置有四个一级电动升降柱,所述一级电动升降柱的伸缩端与支撑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的另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依次设置有液压缸、连接件、万向轮固定座和万向轮,所述液压缸的上端与底座连接,所述液压缸的下端与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与万向轮固定座的上端连接,所述万向轮置于万向轮固定座上,所述床板上设 置有控制箱,并且控制箱置于床板的下端,所述控制箱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和控制芯片,所述控制箱与操控面板连接,所述床板上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上设置有输液架,所述输液架上设置有挂钩、电磁铁、折页铰链、二级电动升降柱、移动导轮固定杆和移动导轮,所述挂钩通过折页铰链与输液架连接,所述电磁铁置于输液架的顶端,所述输液架的下端设置有二级电动升降柱,所述二级电动升降柱的下端与移动导轮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导轮固定杆的下端与移动导轮连接,所述二级电动升降柱通过连接线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连接件、万向轮固定座和万向轮置于底座的内部,且底座、液压缸、连接件、万向轮固定座和万向轮共中心线。
优选的,所述折页铰链折页开合角度为0-90度。
优选的,所述移动导轮固定杆与轨道上的轨道槽相适应。
优选的,所述二级电动升降柱上设置有伸缩开关按钮。
优选的,所述一级电动升降柱与控制箱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挂钩设置有两个,所述挂钩对称设置在电磁铁的两侧,所述挂钩的端部设置有铁块,闭合的所述输液架其挂钩端部的铁块与电磁铁置于同一高度。
优选的,所述输液架上设置有电磁铁开关,所述电磁铁开关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CT室检查床,通过在床板的下端设置四个一级电动升降柱,一级电动升降柱与控制箱电性连接,控制操控面板上的相关按钮,调节一级电动升降柱的伸缩量,实现对床板进行高度的调节;通过在底座内设置液压缸、连接件、万向轮固定座和万向轮,利用控制箱控制其运行,控制操控面板上的相关按钮,在需要移动CT检查床时,控 制液压缸将万向轮从底座内顶出,当CT检查床移动到指定位置,控制液压缸将万向轮收进底座,通过底座支撑CT检查床,使CT检查床放置稳定;通过将输液架通过轨道设置在床板上,输液架利用底端的移动导轮在轨道内移动,由于移动导轮固定杆与轨道轨道槽相适应,而移动导轮固定杆上端的二级电动升降柱的尺寸规格要远大于移动导轮固定杆,因此二级电动升降柱不仅控制输液架的伸缩,其底面也起到支撑输液架的作用,避免输液架倾倒,输液架上的挂钩设置为可开合式的,利用控制输液架顶端的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产生磁力,而挂钩的端部设有铁块,因此电磁铁将挂钩收起,断电,电池铁磁力消失,挂钩的端部会自动落下,由于挂钩上的折页铰链的开合角度为0-90度,因此挂钩端部下落角度为0-90度,使用非常便捷。本实用新型移动方便而又稳定性高,输液架不仅可以自由伸缩,也具备移动的能力,实用性非常强,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床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性型输液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检查床本体、2-床板、3-一级电动升降柱、4-支撑腿、5-输液架、51-挂钩、52-电磁铁、53-折页铰链、54-二级电动升降柱、55-移动导轮固定杆、56-移动导轮、6-蓄电池、7-控制芯片、8-控制箱、81-操控面板、9-连接线、 10-底座、11-液压缸、12-连接件、13-万向轮固定座、14-万向轮、15-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CT室检查床,包括检查床本体1、床板2、一级电动升降柱3、支撑腿4、输液架5、挂钩51、电磁铁52、折页铰链53、二级电动升降柱54、移动导轮固定杆55、移动导轮56、蓄电池6、控制芯片7、控制箱8、操控面板81、连接线9、底座10、液压缸11、连接件12、万向轮固定座13、万向轮14、轨道15,所述检查床本体1上设置有床板2,所述床板2的下端设置有四个一级电动升降柱3,所述一级电动升降柱3的伸缩端与支撑腿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4的另一端与底座10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0上依次设置有液压缸11、连接件12、万向轮固定座13和万向轮14,所述液压缸11的上端与底座10连接,所述液压缸11的下端与连接件12连接,所述连接件12与万向轮固定座13的上端连接,所述万向轮14置于万向轮固定座13上,所述床板2上设置有控制箱8,并且控制箱8置于床板2的下端,所述控制箱8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6和控制芯片7,所述控制箱8与操控面板81连接,所述床板2上设置有轨道15,所述轨道15上设置有输液架5,所述输液架5上设置有挂钩51、电磁铁52、折页铰链53、二级电动升降柱54、移动导轮固定杆55和移动导轮56,所述挂钩51通过折页铰链53与输液架5连接,所述电磁铁52置于输液架5的顶端,所述输液架5的下端设置有二级电动升降柱 54,所述二级电动升降柱54的下端与移动导轮固定杆55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导轮固定杆55的下端与移动导轮56连接,所述二级电动升降柱54通过连接线9与蓄电池6电性连接。
所述液压缸11、连接件12、万向轮固定座13和万向轮14置于底座的内部,且底座10、液压缸11、连接件12、万向轮固定座13和万向轮14共中心线。
所述折页铰链53折页开合角度为0-90度。
所述移动导轮固定杆55与轨道15上的轨道槽相适应。
所述二级电动升降柱54上设置有伸缩开关按钮。
所述一级电动升降柱3与控制箱8电性连接。
所述挂钩51设置有两个,所述挂钩51对称设置在电磁铁52的两侧,所述挂钩51的端部设置有铁块,闭合的所述输液架5其挂钩51端部的铁块与电磁铁52置于同一高度。
所述输液架5上设置有电磁铁开关,所述电磁铁开关与蓄电池6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该CT室检查床,通过在床板2的下端设置四个一级电动升降柱3,一级电动升降柱3与控制箱8电性连接,控制操控面板81上的相关按钮,调节一级电动升降柱3的伸缩量,实现对床板2进行高度的调节;通过在底座10内设置液压缸11、连接件12、万向轮固定座13和万向轮14,利用控制箱8控制其运行,控制操控面板81上的相关按钮,在需要移动CT检查床时,控制液压缸11将万向轮14从底座10内顶出,当CT检查床移动到指定位置,控制液压缸11将万向轮14收进底座10,通过底座10支撑CT检查床,使CT检查床放置稳定;通过将输液架5通过轨道15设置在床板2上,输液架5利用底端的移动导轮56在轨道15内移动,由于移动导轮固定杆55与轨道15轨道槽相适应,而移动导轮固定杆55上端的二级电动升降柱54的尺寸规格要远大于移动 导轮固定杆55,因此二级电动升降柱54不仅控制输液架5的伸缩,其底面也起到支撑输液架5的作用,避免输液架5倾倒,输液架5上的挂钩51设置为可开合式的,利用控制输液架5顶端的电磁铁52,通电时电磁铁52产生磁力,而挂钩51的端部设有铁块,因此电磁铁52将挂钩51收起,断电,电池铁52磁力消失,挂钩51的端部会自动落下,由于挂钩51上的折页铰链53的开合角度为0-90度,因此挂钩52端部下落角度为0-90度,使用非常便捷。本实用新型移动方便而又稳定性高,输液架不仅可以自由伸缩,也具备移动的能力,实用性非常强,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