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3475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的输血治疗过程中,对于血液中血脂的去除(即“血液去脂”,下同),其采用的操作流程是利用血浆采集机进行血液采集、血液成份分离与血脂去除;而红细胞臭氧加入(即血液的臭氧处理)又是另一套专门装置与操作方法。

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如果病员的输血既需要进行血脂去除,同时也需要将血液进行臭氧处理,就必须先采用一套血浆采集机进行血液采集、血液成份分离,再进行血脂去除,从而完成对血液中的过高血脂进行处理;接下来,需要再用另一套专门装置与操作方法对血液进行臭氧处理,最后才能对病员进行输血治疗,不仅操作流程多,操作复杂,导致输血成本高、效率低,病员也因此而承受较多的痛苦,而且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也很容易导致血液的污染,从而导致输血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有效地避免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液污染的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采血器和血液成份分离杯,所述臭氧发生器与血液成份处理袋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血液成份处理袋分别与采血器、血液成份分离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血液成份分离杯分别与采血器、血液成份收集袋通过管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血液成份过滤器,所述血液成份过滤器设置在采血器与血液成份处理袋之间的连接管路中。

优选地,还包括压力监测器,所述压力监测器与血液成份过滤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穿刺器,所述第一穿刺器与血液成份过滤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穿刺器与血液成份过滤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药液过滤器。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穿刺器,所述第二穿刺器与血液成份过滤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穿刺器与血液成份过滤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流量调节器。

优选地,所述的臭氧发生器与血液成份处理袋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细菌过滤器。

优选地,所述的臭氧发生器与血液成份处理袋内腔之间通过臭氧混合管连接相通,且位于血液成份处理袋内腔中的臭氧混合管出口端为封闭端,在位于血液成份处理袋内腔中的臭氧混合管上开设与臭氧混合管内腔相通的通气孔。

优选地,所述的与臭氧混合管内腔相通的通气孔设置若干个,且环臭氧混合管均匀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血液成份密度的差异,通过血液成份分离杯进行去除血脂后,再将浓缩的红细胞收集到血液成份处理袋中,并通过臭氧发生器向血液成份处理袋中加入臭氧,使血液成份处理袋中的红细胞与臭氧充分混合,从而完成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该一体化处理过程是在一个封闭的管路系统中进行的,并且操作简单,因此,在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血液污染的安全风险,从而提高了输血治疗的安全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的构造图。

图中标记:1-臭氧发生器,2-血液成份过滤器,3-三通,4-第一蠕动泵,5-采血器,6-药液过滤器,7-第一穿刺器,8-压力监测器,9-第二穿刺器,10-滴斗,11-流量调节器,12-第二蠕动泵,13-第一导管,14-第二导管,15-第三导管,16-第四导管,17-第五导管,18-第六导管,19-血液成份收集袋,20-血液成份分离杯,21-止液夹,22-第七导管,23-臭氧混合管,24-血液成份处理袋,25-臭氧加入器,26-细菌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主要包括臭氧发生器1、采血器5和血液成份分离杯20,所述臭氧发生器1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臭氧加入器25连接,所述臭氧加入器25与臭氧混合管23连接相通,所述臭氧混合管23的出口端位于血液成份处理袋24内腔中,通过设置臭氧加入器25,可以方便臭氧发生器1与血液成份处理袋24之间的管路连通,在臭氧发生器1输出端与臭氧加入器25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细菌过滤器26,在臭氧混合管23上设置止液夹。所述的血液成份处理袋24与第七导管22连接,所述第七导管22通过三通分别与第二导管14、第三导管15连接,在第七导管22上设置止液夹。

所述采血器5与三通3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三通3同时分别与第一穿刺器7、血液成份过滤器2通过管路连接,从而使第一穿刺器7与血液成份过滤器2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在采血器5与三通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止液夹21,在三通3与第一穿刺器7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置药液过滤器6,即第一穿刺器7与血液成份过滤器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药液过滤器6。所述的血液成份过滤器2与压力监测器8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同时,所述血液成份过滤器2通过三通分别与第一导管13、第二导管14形成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导管13与第二穿刺器9之间形成管路连接,在第一导管13上设置滴斗10、流量调节器11和药液过滤器6。

所述的血液成份分离杯20分别与第五导管17、第六导管18连接,所述第六导管18与血液成份收集袋19连接相通,所述第五导管17通过三通分别与第三导管15、第四导管16连接相通,所述第四导管16与血液成份处理袋24连接相通,在第四导管16上设置止液夹21。

当采用上述的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进行输血治疗时,将第一穿刺器7连接血液抗凝剂,将第二穿刺器9连接生理盐水。

实施方式1

在第一导管13、第二导管14、第三导管15、第四导管16、第五导管17、第六导管18、第七导管22上分别设置止液夹21,在第一穿刺器7与三通3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置第一蠕动泵4,在第三导管15中设置第二蠕动泵12。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1步,血液的去脂。关闭第一导管13、第七导管22、第四导管16、第六导管18,通过采血器5将采集到的血液送入到血液成份分离杯20中,并利用血液成份分离杯20进行血液成份的分离。通过设置血液成份过滤器2,可以及时滤除流经血液成份过滤器2的血液中的血凝块。然后,打开第六导管18,使血液成份分离杯20分离出的带血脂的血浆可以通过第六导管18送入到血液成份收集袋19中,从而完成血脂的去除。

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蠕动泵4、第二蠕动泵12使管路中产生负压,以便血液抗凝剂可以顺利地通过第一穿刺器7并与采血器5所采集的血液相互混合,以减少血液中的血凝块,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采血器5的采集速度。由于第一穿刺器7与三通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药液过滤器6,通过药液过滤器6可以起到一定的阻菌作用,有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

第2步,生理盐水的补偿与维持静脉血管的畅通。在上述血液的去脂作业中,控制第二蠕动泵12停止工作,采血器5停止从人体采集血液时,使采血器5与第二穿刺器9之间的管路连通,并使第二穿刺器9与生理盐水袋连通,以便使生理盐水依次通过第二穿刺器9、滴斗10、血液成份过滤器2、三通3、采血器5输出到所述人体的静脉中,以维持静脉的畅通与人体血容量的补偿平衡;通过流量调节器11可以控制盐水的流量。

第3步,红细胞的提取。在完成血液中血浆及血脂的去除后,关闭第二导管14、第四导管16、第六导管18,利用第二蠕动泵12的反转,使血液成份分离杯20中的红细胞可以依次通过第三导管15、第七导管22送入到血液成份处理袋24中。

第4步,臭氧的加入与混合。启动臭氧发生器1,并使其输出的臭氧依次通过细菌过滤器26、臭氧加入器25、臭氧混合管23送入到血液成份处理袋24内腔中,在血液成份处理袋24内腔中,臭氧得以与红细胞充分混合反应,从而完成红细胞的臭氧加入与混合。

由于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将位于血液成份处理袋24内腔中的那部分臭氧混合管23的出口端设计为封闭端,并在位于血液成份处理袋24内腔中的臭氧混合管23上开设与臭氧混合管23内腔相通的通气孔。优选地,所述的与臭氧混合管23内腔相通的通气孔设置若干个,且环臭氧混合管23均匀分布。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进入到血液成份处理袋24内腔中的臭氧尽可能地均匀分散,提高臭氧与红细胞之间的耦合度,确保臭氧与红细胞的充分混合反应,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因臭氧与血液成份处理袋24直接接触而损害血液成份处理袋24。

第5步,臭氧红细胞的回输。在完成红细胞的臭氧加入与混合后,关闭第一导管13上的流量调节器11,使生理盐水的补偿与静脉维持停止。关闭第五导管17、第七导管22、第一导管13,通过第二蠕动泵12的反转,以便使血液成份处理袋24内腔中的臭氧红细胞得以从血液成份处理袋24袋尾流出,再依次通过第四导管16、第三导管15、第二导管14进入到血液成份过滤器2中,然后从血液成份过滤器2流出,再依次流经三通3、采血器5而回输到人体中,从而完成臭氧红细胞的回输。

实施方式2

将上述的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装置安装到血浆采集机上,利用血浆采集机的自身构造与设备配置,可以将血浆采集机上的抗凝泵作为第一蠕动泵4,将血浆采集机上的全血泵作为第二蠕动泵12,并且,可以利用血浆采集机上相应的管路钳来控制各个相应管路的通断,以完成各个相应管路中要求的流体流向。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可以取消第一导管13、第二导管14、第三导管15、第四导管16、第五导管17、第六导管18、第七导管22上相应的止液夹21。其他操作步骤与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采用血浆采集机,只需要在血浆采集机上设置完相应的运行参数,即可实现病员血液的血脂处理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自动处理过程,与实施方式1中的人工操作方式相比较,不仅操作更加简单,自动化程度更高,而且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投入。

本实用新型利用了血液成份密度的差异,并通过血液成份分离杯20、臭氧发生器1与相应的管路系统相配合,来完成血液去脂与红细胞臭氧加入的一体化处理,该一体化处理过程是在一个封闭的管路系统中进行的,无血液污染的安全风险;通过压力监测器8还可以随时监测系统压力,确保血员与系统压力处于正常值范围,从而提高了输血治疗的安全可靠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