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6700阅读:1724来源:国知局
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甲状腺疾病的手术和头颈部肿瘤的手术的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喉返神经监测气管。



背景技术: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x-geal nerve,RLN)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该类手术导致的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2%~17%。因此,寻找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并避免该损伤就十分重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Flisberg首先在手术中使用肌电图描记法(electromyography,EMG)来监测和识别喉返神经,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肌电图原理为:将生物刺激电极和表面电极作为引导,当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发生变化时,其支配的肌肉运动就产生生物电活动,通过一定仪器的放大、显示、监听、摄影等步骤,从而显示出相应的肌电图波。即将表面肌电图电极与气管导管一同放置于声带处,另一神经刺激针状电极用来寻找喉返神经。当寻找到喉返神经时,后者受到电流刺激反应很强,使其支配的肌肉强烈收缩产生振动,肌肉表面的电极同步记录下喉肌的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此时术者可观察到一定的肌电图波形并监听到特别的预警声音,从而实现术中监测识别喉返神经。

根据我国每年甲状腺手术量估计,大约有3万人需要甲状腺手术时喉返神经的检测。对减少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预防严重并发症尤其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甲状腺手术中特别是甲状腺全切除手术中广泛推广应用。

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Chan等在其文章中指出,他们在171例甲状腺手术中使用该方法,发现在预测喉返神经是否受损时,神经探测仪的灵敏度为53%,特异性为94%,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现有的技术有几大不足:1、因为电极脱出而记录不到反应,从而显示假阴性的结果;人为对结果的曲解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的结果。2、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导管周围电极不足,在不少临床病例中出现了麻醉医师插管时和手术医师分别控制电极时,和声带接触不够,需要反复反复调整管子的方向,这在手术中容易造成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3、该导管硬度较大,电极钢丝裸露在外,给带来一些副作用,如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声带血肿时常可见。

中国专利文献CN104955389A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测患者的喉部肌肉的EMG信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外部表面和两个腔的支气管内导管用于提供换气。导电油墨电极被形成在该支气管内导管的外部表面上。该导电油墨电极被配置为当该支气管内导管被置于患者的气管中时接收来自该喉部肌肉的EMG信号。至少一个导体被耦合至该导电油墨电极并且被配置为将由该导电油墨电极接收的EMG信号传送到处理装置。中国专利文献CN102762251A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测患者喉肌的EMG信号的设备,包括具有外表面的气管内导管。导电墨水电极形成在气管内导管的外表面上。当气管内导管放置在患者的气管内时,导电墨水电极构造成接收来自喉肌的EMG信号。至少一个导体联接于导电墨水电极,并且构造成将由导电墨水电极所接收的EMG信号传送至处理设备。但是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喉返神经监测气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喉返神经监测气管,所述的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由气管插管(1)、呼吸机接头(2)、可膨胀气囊(3)、充气管路(4)、阀门(5)、导电油墨电极(6)、电极互联部(7)、EMG导线(8)和EMG接头(9)组成;气管插管(1)的尾部连接呼吸机接头(2),气管插管(1)的内径为5mm~10mm,外径为8mm~13mm;气管插管(1)距离头端20mm~30mm处设有可膨胀气囊(3),可膨胀气囊(3)连接充气管路(4),充气管路(4)的尾端连接阀门(5);气管插管(1)的外表面具有8条均匀分布的、轴向设置的导电油墨电极(6),导电油墨电极(6)的头端距离可膨胀球囊(3)30mm~50mm,导电油墨电极(6)的头端20mm~40mm的区段裸露;4根相邻的导电油墨电极(6)的尾端连接在一起形成A组导电油墨电极(6),另外4根导电油墨电极(6)的尾端连接在一起形成B组导电油墨电极(6),导电油墨电极(6)尾端附近的气管插管(1)设有定位凸起(11);电极互联部(7)为管状,套在气管插管(1)上,电极互联部(7)的内侧壁设有与定位凸起(11)匹配的定位凹槽(12),电极互联部(7)连接2根EMG导线(8),2根EMG导线(8)分别与A组和B组导电油墨电极(6)接触,2根EMG导线(8)为实芯导线,EMG导线(8)的尾端连接EMG接头(9)。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以往气管插管的电极过于僵硬,造成气管损伤和水肿。柔性电路的覆盖改变了气管插管的顺应性。比现有的电极多出一倍的电极出现,能极大的改善与声带的接触面积。

2、我们改用柔性电路材料覆盖于气管导管表面使得气管导管的硬度降低,顺应性大大增加,不会对气管内壁造成损害。

3、现有的产品在导管的外壁上有四根电极,分布较为稀疏,不容易和声带肌肉形成接触。我们在原有的电极4根上增加了,柔性电极线变为8根,使得声带更容易和电极线接触。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的示意图。

附图2是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置入人体后的剖视图。

附图3是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气管插管

2、呼吸机接头

3、可膨胀气囊

4、充气管路

5、阀门

6、导电油墨电极

7、电极互联部

8、EMG导线

9、EMG接头

10、导电油墨电极裸露区

11、定位凸起

12、定位凹槽

实施例1

请参照附图1、附图2,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由气管插管(1)、呼吸机接头(2)、可膨胀气囊(3)、充气管路(4)、阀门(5)、导电油墨电极(6)、电极互联部(7)、EMG导线(8)和EMG接头(9)组成。

气管插管(1)为由透明的医用材料制成的柔性管,气管插管(1)的内侧壁设有弹簧丝。气管插管(1)的头端较尖,且头端附近的侧壁上开有小孔。气管插管(1)的尾部连接呼吸机接头(2),呼吸机接头(2)可与呼吸机连接,用于从肺部抽出气体或者向肺部输送气体。

气管插管(1)距离头端20mm~30mm处设有可膨胀气囊(3),可膨胀气囊(3)连接充气管路(4),充气管路(4)的尾端连接阀门(5)。阀门(5)可与压缩气体源连接,用于对可膨胀气囊(3)充胀。充气管路(4)可以沿着气管插管(1)外表面,也可以设于气管插管(1)的管壁内。

气管插管(1)的外表面具有8条均匀分布的、轴向设置的导电油墨电极(6),导电油墨可从银、碳、金铂、钯、银-钨、银-钽之类的各种可流动材料得到,导电油墨可使用移印、丝网印刷、喷墨分配、数字印刷、微型笔分配、涂刷、气相沉淀以及等离子溅射之类的各种已知技术沉积到基材上。导电油墨电极(6)的头端20mm~40mm的区段导电油墨电极裸露区(10),导电油墨电极裸露区(10)的气管插管(1)为蓝色;导电油墨电极(6)的其余部分不与患者接触,或埋设于气管插管(1)的侧壁,或在导电油墨电极(6)的表面覆盖绝缘材料。导电油墨电极(6)的头端距离可膨胀球囊(3)30mm~50mm,8根导电油墨电极(6)的尾端通过电极互联部(7)分别与8根EMG导线(8)连接,EMG导线(8)为普通的实芯导线,EMG导线(8)的尾端连接EMG接头(9),EMG接头(9)可与EMG监测仪连接。8根EMG导线(8)中相邻的4根标记为红色,另外4根标记为蓝色。

实施例2

请参照附图1、附图2、附图3,喉返神经监测气管由气管插管(1)、呼吸机接头(2)、可膨胀气囊(3)、充气管路(4)、阀门(5)、导电油墨电极(6)、电极互联部(7)、EMG导线(8)和EMG接头(9)组成。

气管插管(1)为由透明的医用材料制成的柔性管,气管插管(1)的内侧壁设有弹簧丝。气管插管(1)的头端较尖,且头端附近的侧壁上开有小孔。气管插管(1)的尾部连接呼吸机接头(2),呼吸机接头(2)可与呼吸机连接,用于从肺部抽出气体或者向肺部输送气体。气管插管(1)的内径为5mm~10mm,外径为8mm~13mm。

气管插管(1)距离头端20mm~30mm处设有可膨胀气囊(3),可膨胀气囊(3)连接充气管路(4),充气管路(4)的尾端连接阀门(5)。阀门(5)可与压缩气体源连接,用于对可膨胀气囊(3)充胀。充气管路(4)可以沿着气管插管(1)外表面,也可以设于气管插管(1)的管壁内。

气管插管(1)的外表面具有8条均匀分布的、轴向设置的导电油墨电极(6),导电油墨电极(6)的头端距离可膨胀球囊(3)30mm~50mm。导电油墨可从银、碳、金铂、钯、银-钨、银-钽之类的各种可流动材料得到,导电油墨可使用移印、丝网印刷、喷墨分配、数字印刷、微型笔分配、涂刷、气相沉淀以及等离子溅射之类的各种已知技术沉积到基材上。导电油墨电极(6)的头端20mm~40mm的区段导电油墨电极裸露区(10),导电油墨电极裸露区(10)的气管插管(1)为蓝色;导电油墨电极(6)的其余部分不与患者接触,或埋设于气管插管(1)的管壁内,或在导电油墨电极(6)的表面覆盖绝缘材料。4根相邻的导电油墨电极(6)的尾端连接在一起形成A组导电油墨电极(6),另外4根导电油墨电极(6)的尾端连接在一起形成B组导电油墨电极(6),导电油墨电极(6)尾端附近的气管插管(1)设有定位凸起(11)。电极互联部(7)为管状,可套在气管插管(1)上,电极互联部(7)的内侧壁设有与定位凸起(11)匹配的定位凹槽(12),电极互联部(7)连接2根EMG导线(8),2根EMG导线(8)分别与A组和B组导电油墨电极(6)接触。2根EMG导线(8)为普通的实芯导线,分别标记为红色和蓝色,EMG导线(8)的尾端连接EMG接头(9),EMG接头(9)可与EMG监测仪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