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背带式脊椎矫正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脊椎亦称脊柱、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
脊椎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一旦脊椎受伤,可能导致身体瘫痪,因此对于脊椎受伤的患者的康复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节背带式脊椎矫正器,使之适用于大多数人不同程度的病情,用于人在脊椎在意外受伤后的矫正、康复和保护。同时使伤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尽量舒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节背带式脊椎矫正器,包括背部支架5、腰部支架15、脖枕支架6、脖枕7、腰枕2、肩带支架以及角度调节器A10、角度调节器B13、角度调节器C14;所述背部支架5下端与腰部支架15上端之间铰接,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C14,腰部支架15下端设有腰枕2,腰枕2上固定有腰带1;背部支架5上端与脖枕支架6铰接,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B13,脖枕支架6上端铰接有脖枕7,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A10,肩带支架固定在脖枕支架6上,肩带支架两侧连有肩带9。
优选的,所述腰枕2一侧装腰带卡扣16,腰带1两端分别固定在腰带卡扣16和腰枕2上。
优选的,所述肩带支架包括方管12和连接件11,连接件11固定在脖枕支架6左右两侧,方管12横向固定在连接件11中,肩带9固定在方管12两端。
优选的,所述肩带9上设有肩带卡扣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三个角度调节器将几个支架连接起来,患者通过腰带和肩带将整个脊椎矫正器穿在身上。可通过调节角度调节器A、B使脖枕固定在最适合使用者的位置,以此来支撑使用者的颈椎,通过调节角度调节器C,使腰枕、腰部支架和背部支架固定在最适合使用者腰部和背部的位置,以此来支撑使用者的脊椎。因此该脊椎矫正器能够根据不同人的脊椎的身体构造和受伤情况进行调节,以达到最适合患者的形态来进行对脊椎的有效的支撑、保护与矫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能根据不同人的脊椎的身体构造和受伤情况进行调节,以达到最适合患者的形态来进行对脊椎的有效的支撑、保护与矫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个角度调节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1-腰带,2-腰枕,3-倚板,4-轴,5-背部支架,6-脖枕支架,7-脖枕,8-肩带卡扣,9-肩带,10-角度调节器A,11-连接件,12-方管,13-角度调节器B,14-角度调节器C,15-腰部支架,16-腰带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可调节背带式脊椎矫正器,包括背部支架5、腰部支架15、脖枕支架6、脖枕7、腰枕2、肩带支架以及角度调节器A10、角度调节器B13、角度调节器C14;所述背部支架5下端与腰部支架15上端之间铰接,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C14,腰部支架15下端设有腰枕2,腰枕2上固定有腰带1;背部支架5上端与脖枕支架6铰接,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B13,脖枕支架6上端铰接有脖枕7,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A10,肩带支架固定在脖枕支架6上,肩带支架两侧连有肩带9。
实施例2:一种可调节背带式脊椎矫正器,包括背部支架5、腰部支架15、脖枕支架6、脖枕7、腰枕2、肩带支架以及角度调节器A10、角度调节器B13、角度调节器C14;所述背部支架5下端与腰部支架15上端之间铰接,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C14,腰部支架15下端设有腰枕2,腰枕2上固定有腰带1;背部支架5上端与脖枕支架6铰接,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B13,脖枕支架6上端铰接有脖枕7,铰接处设有角度调节器A10,肩带支架固定在脖枕支架6上,肩带支架两侧连有肩带9。
所述肩带支架包括方管12和连接件11,连接件11固定在脖枕支架6左右两侧,方管12横向固定在连接件11中,肩带9固定在方管12两端。
所述肩带9上设有肩带卡扣8。所述腰枕2一侧装腰带卡扣16,腰带1两端分别固定在腰带卡扣16和腰枕2上。
腰部支架15上设有倚板3,角度调节器C14固定在背部支架5和腰部支架之间的连接轴4上。
通过三个角度调节器将背部支架5、脖枕支架6、腰部支架15连接起来,患者通过腰带1和肩带9将整个脊椎矫正器穿在身上。可通过调节角度调节器A10、角度调节器B13使脖枕7固定在最适合使用者的位置,以此来支撑使用者的颈椎,通过调节角度调节器C14,使腰枕5、腰部支架15和背部支架5固定在最适合使用者腰部和背部的位置,以此来支撑使用者的脊椎。因此该脊椎矫正器能够根据不同人的脊椎的身体构造和受伤情况进行调节,以达到最适合患者的形态来进行对脊椎的有效的支撑、保护与矫正。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