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5487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耳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塞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塞入外耳道用于隔音或阻水的耳塞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耳塞呈圆柱状,通常是由柔软的发泡塑料或橡胶制成,配戴时,使用者先将该耳塞予以压缩变形后塞入一个外耳道,再通过其弹性回复力膨胀以封塞该外耳道,可隔绝声音或液体进入中耳和内耳,进而达到隔音或阻水的目的。然而在该耳塞塞入的过程中,将会往内挤压耳内空气而造成耳内耳压升高,且当耳内温度升高时,耳内空气即会膨胀而将该耳塞往外推移,致使该耳塞松脱或掉落,因此使用性不佳。

图1、2为一种美国第US7314047B2号专利所公开的耳塞1,其包含一支中心柱11,及三个伞翼12。该中心柱11包括一个手持段111,及一个形成于该手持段111的一端的芯杆段112。所述伞翼12由邻近该手持段111的一侧至远离该手持段111的一侧,体积逐渐变小地间隔排列在该芯杆段112外围,每一个伞翼12包括一个远离该手持段111且圈围连接于该芯杆段112的内端缘121,及一个朝向该手持段111且与该芯杆段112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112外围的外端缘122。

配戴使用时,使用者手持该手持段111,依序将所述伞翼12塞入一外耳道(图未示),所述伞翼12接触阻塞该外耳道,即可阻止声音或液体进入该外耳道内。然而该耳塞1在塞入的过程中,耳内空气也会被该耳塞1往内挤压形成气压阻力,不但不易配戴,而且也会造成耳内耳压升高,导致使用者产生胀闷不舒适感,又当耳内温度升高时,耳内空气即会膨胀而将该耳塞1往外推移,致使该耳塞1松脱或掉落,进而发生漏音或渗水等使用不良的现象,因此设计上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供舒适紧密地配戴的耳塞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包含一支中心柱,该中心柱包括一个手持段,及一个由该手持段沿着一个塞入方向延伸的芯杆段;及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一伞翼,该第一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手持段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手持段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一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一沟槽部,每一个第一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耳塞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二伞翼,该第二伞翼与该第一伞翼相间隔且位于该第一伞翼远离该手持段的一侧,该第二伞翼包括一个远离该第一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二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二沟槽部,每一个第二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及该外端缘。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耳塞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三伞翼,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间隔位于该第一伞翼与该第二伞翼间,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包括一个邻近该第二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且大于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三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三沟槽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而不连通该外端缘。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耳塞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的第三伞翼,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间隔位于该第一伞翼与该第二伞翼间,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包括一个邻近该第二伞翼且圈围连接该芯杆段的内端缘、一个邻近该第一伞翼且与该芯杆段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外围的外端缘,及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的外周面,该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且大于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的直径,该第三伞翼的该外周面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三沟槽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由该内端缘往该外端缘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及该外端缘。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的第一杆部,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一杆部远离该手持段的一端的杆端部,该第一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杆端部间,且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对应位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手持段间。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的第一杆部、一个由该第一杆部往远离该手持段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杆部,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二杆部远离该第一杆部的一端的杆端部,该第一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该第二杆部间,且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对应位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手持段间,该第二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二杆部与该杆端部间,且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邻近该第一杆部并与该第一伞翼相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的该芯杆段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的第一杆部、一个远离该手持段的第二杆部、一个形成于该第二杆部远离该第一杆部的一端的杆端部,及至少一个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该第二杆部间的第三杆部,该第一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一杆部与相邻的该第三杆部间,且该第一伞翼的该外端缘对应位于该第一杆部与该手持段间,该第二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该第二杆部与该杆端部间,且该第二伞翼的该外端缘邻近相邻的第三杆部并与该第三伞翼相间隔,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的该内端缘连接于相对应的该第三杆部与该第二杆部间,且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的该外端缘邻近该第一杆部并与该第一伞翼相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第一伞翼还包括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内侧的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沟槽部的第一内突部,每一个第一沟槽部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一内突部的凸出高度,使得该第一伞翼的各剖面厚度相等,该第二伞翼还包括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内侧的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二沟槽部的第二内突部,每一个第二沟槽部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二内突部的凸出高度,使得该第二伞翼的各剖面厚度相等,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还包括一个连接该内端缘与该外端缘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内侧的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三沟槽部的第三内突部,每一个第三沟槽部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三内突部的凸出高度,使得该至少一个第三伞翼的各剖面厚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所述第二沟槽部与所述第三沟槽部角度错位,每一个第二沟槽部对应朝向相邻的两个第三沟槽部间,而且所述第三沟槽部与所述第一沟槽部角度错位,每一个第三沟槽部对应朝向相邻的两个第一沟槽部间。

本实用新型的耳塞装置,该中心柱界定出一个由该手持段远离该芯杆段的一端面往该芯杆段的方向连通的中心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沟槽部的设计,可在塞入耳内时,能供耳内的空气顺畅地排出耳外,以保持耳内的耳压平衡,所以可具有优良的使用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种现有耳塞装置的一立体图;

图2是图1耳塞装置的一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纵向剖视图;

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横向剖视图;

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以一条连接线连接两个该第一实施例的耳塞装置;

图7是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纵向剖视图;及

图9是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四实施例的一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以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3、4、5,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是由可弯挠变形的可塑性塑料或橡胶材料一体制成,并包含一支中心柱2、一个第一伞翼3、一个第二伞翼4,及一个第三伞翼5。

该中心柱2包括一个供人手持拿的手持段21,及一个由该手持段21往一个塞入方向20直线延伸的芯杆段22。该芯杆段22具有一个连接该手持段21且供该第一伞翼3设置的第一杆部221、一个由该第一杆部221往远离该手持段21的方向延伸且供该第三伞翼5设置的第三杆部222、一个由该第三杆部222往远离该第一杆部221的方向延伸且供该第二伞翼4设置的第二杆部223,及一个形成于该第二杆部223远离该第三杆部222的一端的杆端部224。

此外,该中心柱2界定出一个由该手持段21远离该芯杆段22的一端面往该芯杆段22的方向连通的中心孔23,其不但可以节省材料用量,而且还可如图6所示供一条连接线6的一端部61插置连接,因此实施时即可利用该连接线6连接两个该第一实施例的耳塞装置,以便于连接吊挂使用。

该第一伞翼3包括一个圈围连接于该芯杆段22的该第一杆部221与该第三杆部222间的内端缘31、一个对应位于该第一杆部221与该手持段21间且与该芯杆段22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22外围的外端缘32、一个弯弧连接该内端缘31与该外端缘32的外周面33,及一个弯弧连接该内端缘31与该外端缘32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33内侧的内周面34。该外周面33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一沟槽部331,每一个第一沟槽部331由该内端缘31往该外端缘32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31而不连通该外端缘32。该内周面34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沟槽部331的第一内突部341。每一个第一沟槽部331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一内突部341的凸出高度,使得该第一伞翼3的各剖面厚度相等。

该第二伞翼4与该第一伞翼3相间隔且位于该第一伞翼3远离该手持段21的一侧,并包括一个圈围连接于该芯杆段22的该第二杆部223与该杆端部224间的内端缘41、一个邻近第三杆部222且与该芯杆段22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22外围的外端缘42、一个弯弧连接该内端缘41与该外端缘42的外周面43,及一个弯弧连接该内端缘41与该外端缘42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43内侧的内周面44。该外端缘42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3的该外端缘32的直径。该外周面43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二沟槽部431,每一个第二沟槽部431由该内端缘41往该外端缘42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41及该外端缘42。该内周面44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二沟槽部431的第二内突部441。每一个第二沟槽部431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二内突部441的凸出高度,使得该第二伞翼4的各剖面厚度相等。

该第三伞翼5间隔位于该第一伞翼3与该第二伞翼4间,并包括一个邻近该第二伞翼4且圈围连接于该芯杆段22的该第三杆部222与该第二杆部223间的内端缘51、一个邻近该第一杆部221且与该芯杆段22相间隔地围绕于该芯杆段22外围的外端缘52、一个弯弧连接该内端缘51与该外端缘52的外周面53,及一个弯弧连接该内端缘51与该外端缘52且间隔位于该外周面53内侧的内周面54。该外端缘52邻近该第一伞翼3并与该第一伞翼3相间隔,该外端缘52的直径小于该第一伞翼3的该外端缘32的直径且大于该第二伞翼4的该外端缘42的直径。该外周面53具有数个彼此角度间隔的第三沟槽部531,每一个第三沟槽部531由该内端缘51往该外端缘52的方向延伸,且连通该内端缘51而不连通该外端缘52。该内周面54具有数个分别对应所述第三沟槽部531的第三内突部541。每一个第三沟槽部531的凹入深度等于各自第三内突部541的凸出高度,使得该第三伞翼5的各剖面厚度相等。要注意的是该第三伞翼5的数量相同于该第三杆部222,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态样中,该第三伞翼5与该第三杆部222的数目不限于一组,依实际需求可以是两组、三组…等,并由邻近该第一伞翼3的一侧到邻近该第二伞翼4的一侧,体积渐小地依序排列在该第一伞翼3与该第二伞翼4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沟槽部431与所述第三沟槽部531角度错位,也就是每一个第二沟槽部431对应朝向相邻的两个第三沟槽部531间,而且所述第三沟槽部531与所述第一沟槽部331角度错位,也就是每一个第三沟槽部531对应朝向相邻的两个第一沟槽部331间。

配戴使用时,使用者手持该手持段21,并沿着该塞入方向20将该芯杆段22由一外耳道(图未示)的一开口塞入,在塞入过程中,该第二伞翼4先进入该外耳道,再依序由该第三伞翼5与该第一伞翼3进入,直到该第一伞翼3的外周面33的第一沟槽部331与该外端缘32间的部位对应接触阻塞该外耳道的开口为止,通过该第二伞翼4、该第三伞翼5与该第一伞翼3接触阻塞该外耳道,即能阻止声音或液体进入该外耳道内。因为该耳塞装置由可弯挠变形的材质制成,且该第一伞翼3、该第三伞翼5与该第二伞翼4的体积沿着该塞入方向20逐渐变小,所以能够符合不同外耳道的形状,密合地塞入该外耳道内,可达到吸震、隔音、防水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塞入过程中,由于耳内气体会经由所述第二沟槽部431、所述第三沟槽部531,及所述第一沟槽部331被导引排出耳外,而不致被推挤压缩于耳内而造成气压阻力,所以配戴时可顺畅容易地塞入,又因该外耳道内多余的空气已被导引排出,所以可平衡该外耳道内外的耳压使其不会升高,不致让使用者感觉闷胀不适,配戴舒适感良好,当耳温升高时,也不会发生因空气膨胀而将该耳塞装置推出耳外或松脱的情形。同时通过该第二伞翼4的外周面43设有所述第二沟槽部431、该第三伞翼5的外周面53设有所述第三沟槽部531,及该第一伞翼3的外周面33设有所述第一沟槽部331,不但能具有止滑的功效,以稳固地配戴在耳内,而且还能截断错开所述内外直通的沟槽,破坏音波直向传递的波型,所以可更进一步地防止音波由耳外直接传入耳内的机率,能提升隔音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能通过所述第二沟槽部431、所述第三沟槽部531与所述第一沟槽部331的引流设计,在该第二伞翼4该第三伞翼5与该第一伞翼3塞入耳朵时,能使耳内的空气被导引排出耳外,保持该外耳道内外的耳压平衡不会气闷,以便于紧密地塞入耳内而不致被气压反推掉落,可具有优良的使用性,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于该第一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改变该第三伞翼5的所述第三沟槽部531的设计,本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第三沟槽部531连通该内端缘(图未示)及该外端缘52,以利于气流顺畅地导引排出,同样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于该第一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本第三实施例仅包含该第一伞翼3及该第二伞翼4,而省略图4的该第三伞翼5的设置。本第三实施例的该第一伞翼3同样设有所述第一沟槽部331,该第二伞翼4同样设有所述第二沟槽部431,所以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耳塞装置的一第四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于该第一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本第四实施例仅包含该第一伞翼3,而省略图4的该第二伞翼4及该第三伞翼5的设置。本第四实施例的该第一伞翼3同样设有所述第一沟槽部331,所以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