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388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上,脑科危重病人常需行腰大池引流或脑室外引流术,引流血液、脑脊液或感染性脑液,要求引流瓶的引流管口保持在外耳道口平面以上约10~15cm,每小时引流量约10ml,以便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引流通畅情况、保持引流管口恒定的高度及引流液性状、引流量。该类危重病人多为昏迷状态,容易并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栓塞,按护理常规,需要每2小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防褥疮及深静脉栓塞。该类患者同时需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将床头摇高约30度左右,目的是降低颅内压。

目前脑科病人术后翻身拍背流程如下:(1)关闭脑室外引流管或腰大池引流管,将床头摇平,翻身拍卖背;(2)摇高床头约30度左右(目测,估计角度),重新调整引流瓶的引流管口高度(用直角尺度量,常规高于外耳道平面口约10~15cm),再开放引流管。常规每个患者两小时摇平床头翻身拍背,每天12次,每次用于开关闭引流管及重新调整引流瓶的引流管口高度的时间3分钟,每天耗费时间为36分钟,存在操作复杂及耗费时间长的缺点。

目前脑科病人术后测CVP临床操作流程如下:(1)测中心静脉压(CVP)时,首先关闭引流管,摇平床头,调整液中线为零点,测中心静脉压(CVP);(2)重新将床摇高约30度左右(目测,估计角度),重新调整引流瓶的引流管口高度(用直角尺度量,常规高于外耳道平面口约10~15cm),再开放引流管。假如一个患者每天测中心静脉压(CVP)每4小时一次,则要重复上述操作6次,则每次用于开关闭引流管及重新调整引流管高度的时间4分钟,每天需耗时18分钟,合计每一例患者耗费时间54分钟,也存在操作复杂及耗费时间长的缺点。

另外,现有的上述操作还存在以下弊端:(1)容易忘记关闭引流管,可能会导致反流,增加颅内感染概率;也容易忘记开放,增加颅内压,可能诱发脑疝事件;(2)床头角度凭目测,不准确,误差大;(3)直角尺度量中心静脉压(CVP)及调整脑室引流瓶的引流管高度也有不少的误差。

因此,急需要一种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来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该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操作简单快捷,耗时少,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的操作,床头摇高角度更为准确,中心静脉压(CVP)度量更为准确,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准确更为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夹;

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夹上;

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呈可转动调整的插接于所述固定套筒内;

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绕一垂直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水平轴呈可转动调整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

第一标尺,所述第一标尺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挂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

第一引流瓶,所述第一引流瓶固定于所述第一标尺上;

第一对位指示灯,所述第一对位指示灯沿所述第一标尺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所述第一标尺上;

角度盘,所述角度盘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且所述角度盘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轴;及

指针,所述指针绕一垂直所述角度盘的第二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所述角度盘上并指示所述角度盘上的刻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水平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支撑杆枢接于所述第一水平轴上。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枢接座及第二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所述第二枢接座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所述第一水平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上,所述第一枢接座枢接于所述第一水平轴上。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旋转驱动器,所述旋转驱动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水平轴传动连接于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主动齿轮及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从动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一水平轴上,所述从动齿轮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固定于所述角度盘上,且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旋转驱动器;所述第二支撑杆处于竖直位置时,所述指针位于所述传感器的感应位置,所述旋转驱动器停止转动;所述指针远离于所述传感器的感应位置时,所述旋转驱动器转动驱使所述第二支撑杆枢转恢复至竖直位置。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挂座,所述第一挂座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标尺可拆卸的挂置于所述第一挂座上。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标尺、第二引流瓶及第二对位指示灯,所述第二标尺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挂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二引流瓶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二对位指示灯沿所述第二标尺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所述第二标尺上。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挂座及第三挂座,所述第二挂座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二标尺可拆卸的挂置于所述第二挂座上;所述第三挂座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二引流瓶可拆卸挂置于第三挂座上。

较佳地,所述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还包括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螺纹连接于所述固定套筒并抵触于所述第一支撑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的固定套筒固定连接于固定夹上,第一支撑杆呈可转动调整的插接于固定套筒内,第二支撑杆绕一垂直第一支撑杆的第一水平轴呈可转动调整的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第一标尺沿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挂置于第二支撑杆上,第一引流瓶固定于第一标尺上,第一对位指示灯沿第一标尺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第一标尺上;角度盘固定于第二支撑杆的顶部,且角度盘垂直于第一水平轴,指针绕一垂直角度盘的第二水平轴自由转动的枢接于角度盘上并指示角度盘上的刻度。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时,只需通过固定夹夹紧固定于床板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头位置上,此时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均处于竖直位置,指针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至指示角度盘上的0度位置。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至观察到指针指示角度盘上所需的角度位置,则指示床头摇高至所需角度。故,通过指针和角度盘能够方便准确的观察床头摇高的角度,避免目测床头摇高角度带来的误差,保障床头摇高角度准确,减小误差。然后,再将第二支撑杆转动调整至竖直状态,使得第一标尺也处于竖直状态,再调整第一对位指示灯至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所需的距离,再调整第一标尺在第二支撑杆上的竖直位置,使得第一对位指示灯对准病人的外耳道口,通过第一对位指示灯的指示,更为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进行对位的操作,从而实现调整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至所需的竖直距离,操作简单,方便,且更为快捷,并使得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调整更为准确,减少误差。其中,当需要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时,将床板的床头摇至水平位置,因床头的角度变化较小,则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变化极小,并保持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及保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能够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情况,故,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的操作过程中不用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也不用重新调整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口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操作更为简单快捷,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通过第一标尺能够准确度量颅内压或中心静脉压(CVP)数值。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的引流管的操作,避免导致反流,并降低颅内感染概率,以及避免增加颅内压而诱发脑疝事件,减少不良医疗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3拆除保护壳后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包括固定夹11、固定套筒12、第一支撑杆13、第二支撑杆14、第一标尺15、第一引流瓶16、第一对位指示灯17、角度盘18及指针19,固定套筒12固定连接于固定夹11上,固定夹11可夹紧固定于床板的床头位置,且固定夹11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赘述。第一支撑杆13呈可转动调整的插接于固定套筒12内,通过转动调整第一支撑杆13,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能够更方便的适应在床头的左右两侧使用。第二支撑杆14绕一垂直第一支撑杆13的第一水平轴141呈可转动调整的连接于第一支撑杆13上,以方便调整第二支撑杆14的位置。第一标尺15沿第二支撑杆14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挂置于第二支撑杆14上,第一引流瓶16固定于第一标尺15上,第一对位指示灯17沿第一标尺15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第一标尺15上,以通过第一对位指示灯17准确进行对准定位,定位更为方便准确。其中,第一对位指示灯17优选为红外线指示灯,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此不再赘述。角度盘18固定于第二支撑杆14的顶部,且角度盘18垂直于第一水平轴141,指针19绕一垂直角度盘18的第二水平轴191自由转动的枢接于角度盘18上并指示角度盘18上的刻度181,在摇高调整床头时,能够通过指针19在角度盘18上指示的角度来方便观察床头摇高的角度,使得医护人员能够准确的观察判断床头的摇高角度,使用更为方便。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时,只需通过固定夹11夹紧固定于床板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头位置上,此时第一支撑杆13及第二支撑杆14均处于竖直位置,指针19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至指示角度盘18上的0度位置。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至观察到指针19指示角度盘18上所需的角度位置,则指示床头摇高至所需角度。故,通过指针19和角度盘18能够方便准确的观察床头摇高的角度,避免目测床头摇高角度带来的误差,保障床头摇高角度准确,减小误差。然后,再将第二支撑杆14转动调整至竖直状态,使得第一标尺15也处于竖直状态,再调整第一对位指示灯17至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所需的距离,再调整第一标尺15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竖直位置,使得第一对位指示灯17对准病人的外耳道口,通过第一对位指示灯17的指示,更为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进行对位的操作,从而实现调整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至所需的竖直距离,操作简单,方便,且更为快捷,并使得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调整更为准确,减少误差。其中,当需要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时,将床板的床头摇至水平位置,因床头的角度变化较小,则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变化极小,并保持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及保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能够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情况,故,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的操作过程中不用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161,也不用重新调整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操作更为简单快捷,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通过第一标尺15能够准确度量颅内压或中心静脉压(CVP)数值。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161的操作,避免导致反流,并降低颅内感染概率,以及避免增加颅内压而诱发脑疝事件,减少不良医疗事故。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1及图3,第一水平轴141固定于第二支撑杆14上,第一支撑杆13枢接于第一水平轴141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枢接座21及第二枢接座22,第一枢接座21固定于第一支撑杆13的顶部,第二枢接座22固定于第二支撑杆14的底部,第一水平轴141固定于第二枢接座22上,第一枢接座21枢接于第一水平轴141上,以实现第一水平轴141固定于第二支撑杆14上,第一支撑杆13枢接于第一水平轴141上的安装结构,结构更为牢固可靠。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旋转驱动器23,旋转驱动器23固定于第一支撑杆13上,第一水平轴141传动连接于旋转驱动器23的输出端,以通过旋转驱动器23驱使第一水平轴141带动第二支撑杆14转动调整,使用更为方便。其中旋转驱动器23优选为步进电机,但并不以此为限。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主动齿轮24及从动齿轮25,主动齿轮24固定于旋转驱动器23的输出端,从动齿轮25固定于第一水平轴141上,从动齿轮25啮合于主动齿轮24,从而实现第一水平轴141传动连接于旋转驱动器23的输出端的结构,结构简单合理。较优是,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器23、主动齿轮24及从动齿轮25的外部好包覆有保护壳29,以对旋转驱动器23、主动齿轮24及从动齿轮25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并防止医护人员或病人被主动齿轮24和从动齿轮25夹伤,结构更为安全合理。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传感器27,传感器27固定于角度盘18上,且传感器27电连接于旋转驱动器23,其中,传感器27优选为接近开关,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支撑杆14处于竖直位置时,指针19位于传感器27的感应位置,旋转驱动器23停止转动;指针19远离于传感器27的感应位置时,旋转驱动器23转动驱使第二支撑杆14枢转恢复至竖直位置。故,在摇高调整床板的床头角度时,指针19远离于传感器27的感应位置,传感器27不能检测到指针19,故,在旋转驱动器23接通电源后,旋转驱动器23会自动驱使主动齿轮24旋转,并带动从动齿轮25来驱使第二支撑杆14朝竖直位置转动调整,直至指针19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竖直位置,即位于传感器27的感应位置,则第二支撑杆14恢复至竖直位置,旋转驱动器23即停止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杆14能够自动恢复至竖直位置,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使用更为方便省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摇高调整床头角度的过程中,需要断开旋转驱动器23的电源,以避免旋转驱动器23在摇高调整床头角度的过程中发生转动,待床头摇高至所需的角度后,即可接通旋转驱动器23的电源,传感器27不能检测到指针19,则旋转驱动器23会自动驱使第二支撑管恢复至竖直位置。故,在本实施例中,较优是,第一支撑杆13上还设置有一电源开关26,电源开关26电连接于旋转驱动器23旋转驱动器23,以控制旋转驱动器23的电源通断,使用更为安全方便。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挂座28,第一挂座28沿第二支撑杆14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于第二支撑杆14上,以方便调整第一挂座28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位置,第一标尺15可拆卸的挂置于第一挂座28上,从而实现第一标尺15随第一挂座28一起调整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位置,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

请参阅图2及图3,较优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标尺15的左侧形成有凹槽结构(图中未示),第一引流瓶16固定于第一标尺15的右侧,且第一标尺15左右两侧均形成有刻度线152,可用于读取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以及准确读取颅内压或中心静脉压数值,而第一引流瓶16用于脑室外引流,从而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标尺31、第二引流瓶32及第二对位指示灯33,第二标尺31沿第二支撑杆14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挂置于第二支撑杆14上,第二引流瓶32沿第二支撑杆14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第二支撑杆14上,第二对位指示灯33沿第二标尺31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第二标尺31上,以通过第二对位指示灯33准确进行对准定位,定位更为方便准确。其中,第二对位指示灯33优选为红外线指示灯,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挂座34及第三挂座35,第二挂座34沿第二支撑杆14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于第二支撑杆14上,以方便调整第二挂座34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位置,第二标尺31可拆卸的挂置于第二挂座34上,从而实现第二标尺31随第二挂座34一起调整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位置,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第三挂座35沿第二支撑杆14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夹紧于第二支撑杆14上,以方便调整第三挂座35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位置,第二引流瓶32可拆卸挂置于第三挂座35上,从而实现第二引流瓶32随第三挂座35一起调整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位置,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其中,第三挂座35优选为弹力夹(图中未标注),第二引流瓶32夹紧固定于弹力夹的两弹力夹紧臂351之间,但第三挂座35的具体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及图2,较优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标尺31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刻度线311,可用于参照读取第二引流瓶32的引流管口322的设置高度,以及准确测量中心静脉压数值,而第二引流瓶32用于腰大池引流,从而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还包括锁紧螺栓36,锁紧螺栓36螺纹连接于固定套筒12并抵触于第一支撑杆13,从而能够通过拧紧锁紧螺栓36夹紧抵触于第一支撑杆13,使得第一支撑杆13能够夹紧固定于固定套筒12上。当需要转动调整第一支撑杆13时,只需拧松锁紧螺纹,使得锁紧螺栓36松开第一支撑杆13,即可转动调整第一支撑杆13,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能够更方便的适应在床头的左右两侧使用。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时,只需通过固定夹11夹紧固定于床板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头位置上,此时第一支撑杆13及第二支撑杆14均处于竖直位置,指针19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至指示角度盘18上的0度位置。

接着,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至观察到指针19指示角度盘18上所需的角度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以30度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则指示床头摇高至30度。

然后,再接通旋转驱动器23的电源开关26,使得旋转驱动器23接通电源,则旋转驱动器23会自动驱使主动齿轮24旋转,并带动从动齿轮25来驱使第二支撑杆14朝竖直位置转动调整,直至指针19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竖直位置,即位于传感器27的感应位置,则第二支撑杆14恢复至竖直位置,旋转驱动器23即停止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杆14能够自动恢复至竖直位置,第一标尺15也处于竖直状态。

接着,调整第一对位指示灯17至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所需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以10~15cm度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再调整第一标尺15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竖直位置,使得第一对位指示灯17对准病人的外耳道口,从而实现调整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至所需的竖直距离10~15cm。

其中,当需要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时,将床板的床头摇至水平位置,因床头的角度变化较小,则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变化极小,并保持在允许的变化范围10~15cm内,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及保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能够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情况,故,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的操作过程中不用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161,也不用重新调整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操作更为简单快捷,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再者,当需要进行腰大池引流操作时,调整第二标尺31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位置,使得第二对位指示灯33对准病人的外耳道口,再调整第二引流瓶32至第二对位指示灯33至所需的距离,通过第二标尺31上的刻度线311来观察第二引流瓶32至第二对位指示灯33距离刻度值,从而实现调整第二引流瓶32的引流管口322至外耳道口平面至所需的竖直距离。同样,在进行腰大池引流操作的过程中,不用进行开闭第二引流瓶32的引流管321,也不用重新调整第二引流瓶32的引流管口32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操作更为简单快捷,同样能够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以及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的固定套筒12固定连接于固定夹11上,第一支撑杆13呈可转动调整的插接于固定套筒12内,第二支撑杆14绕一垂直第一支撑杆13的第一水平轴141呈可转动调整的连接于第一支撑杆13上;第一标尺15沿第二支撑杆14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挂置于第二支撑杆14上,第一引流瓶16固定于第一标尺15上,第一对位指示灯17沿第一标尺15的长度方向呈位置可调整的设于第一标尺15上;角度盘18固定于第二支撑杆14的顶部,且角度盘18垂直于第一水平轴141,指针19绕一垂直角度盘18的第二水平轴191自由转动的枢接于角度盘18上并指示角度盘18上的刻度181。故,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引流固定装置100时,只需通过固定夹11夹紧固定于床板的位于水平位置的床头位置上,此时第一支撑杆13及第二支撑杆14均处于竖直位置,指针19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至指示角度盘18上的0度位置。操作摇高床板的床头,至观察到指针19指示角度盘18上所需的角度位置,则指示床头摇高至所需角度。故,通过指针19和角度盘18能够方便准确的观察床头摇高的角度,避免目测床头摇高角度带来的误差,保障床头摇高角度准确,减小误差。然后,再将第二支撑杆14转动调整至竖直状态,使得第一标尺15也处于竖直状态,再调整第一对位指示灯17至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所需的距离,再调整第一标尺15在第二支撑杆14上的竖直位置,使得第一对位指示灯17对准病人的外耳道口,通过第一对位指示灯17的指示,更为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进行对位的操作,从而实现调整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至所需的竖直距离,操作简单,方便,且更为快捷,并使得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调整更为准确,减少误差。其中,当需要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时,将床板的床头摇至水平位置,因床头的角度变化较小,则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变化极小,并保持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故仍然能够保持引流通畅,及保持正常的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能够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诱发出血等事件和引流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情况,故,在医护人员需要给病人翻身拍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的操作过程中不用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161,也不用重新调整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口162至外耳道口平面的竖直距离,操作更为简单快捷,大大缩短了操作所需的时间,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通过第一标尺15能够准确度量颅内压或中心静脉压(CVP)数值。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开闭第一引流瓶16的引流管161的操作,避免导致反流,并降低颅内感染概率,以及避免增加颅内压而诱发脑疝事件,减少不良医疗事故。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