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1624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装置,尤其是便于术中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的物理诊断仪器,属于脊柱外科手术和实验技术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一类疾病(简称交感型颈椎病),他的发病特点主要是患者主诉多,症状少,体征少,缺乏特征性检查手段和仪器,诊断困难,治疗方案难以形成共识。针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节段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难以根据某一类的症状确定病变节段位于何处。即便是在手术当中,往往也很难观察到确切的证据,证实存在颈椎致压物压迫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相应的交感症状。这些难点都给临床诊治交感型颈椎病带来不确定性。目前,针对这一类颈椎病的机制和疾病发展过程也尚未明确,主要的学说有颈椎不稳、后纵韧带交感神经激惹、椎动脉刺激等。其中,后纵韧带交感神经激惹学说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并且在动物实验、免疫组化、临床病例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多方位的证实。对这一学说较为有利的现有证据是,通过刺激实验动物的颈椎后纵韧带,可以记录到韧带另一端有异常放电,同时引发相应的交感神经症状,比如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血压升高以及脑部血供变化等,而利用局麻药阻断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后,再次进行电刺激则记录不到上述的变化。并且,不同颈椎节段后纵韧带对应不同的症状。但这一理论还有一定的欠缺,比如尚缺乏一种有效的手段对该类颈椎病患者进行活体上的客观记录,仅具有主观症状描述和动物实验的理论是不完善的。基于此可以发现,目前急需一类能记录颈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纤维异常放电、诱发交感神经症状、定位病变节段、指导手术方案,同时又不会对人造成损伤的仪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能一种同时解决确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定位责任节段、保证患者安全等三大问题的颈椎后纵韧带神经信号记录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颈椎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具有弹性的“人字形”绝缘支架、进行电刺激的信号输入极、收集神经信号的信号输出极、传递信号的金属导线、与生物信号处理器端口连接的信号刺激输入线和信号刺激输出线;所述的绝缘支架底部向外弯折,所述的金属导线附着于绝缘支架内侧,信号刺激输入线和信号刺激输出线从“人字形”绝缘支架头部引出分别接于生物信号处理器的电刺激端口和信号采集端口,信号输入极和信号输出极分别从“人字形”绝缘支架底部两侧放入椎间隙上下缘,信号输入极和信号输出极处的金属导线贴合在后纵韧带表面。所述的支架各有一根细金属导丝安放于绝缘塑料片内侧,以便于和颈椎椎体及软组织进行有效的物理绝缘,确保信号输入和输出时不受其他人体组织影响,保证了信号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优选的,“人字形”绝缘支架形成具有张力的“镊子状”,向远端延伸贴合至韧带表面。用于将电极支撑在两个椎体之间,仅确保两个信号极稳妥安放于后纵韧带表面,避免两个信号极压迫韧带下方的脊髓而造成损害。折弯部分伸入椎体后缘,贴合后纵韧带表面进行电刺激和收集信号。

优选的,所述的信号输入极、信号输出极的末端向外折弯90°。

优选的,所述的金属导线为铜线。

优选的,所述的金属导线为直径0.2mm铜线。

优选的,所述的生物信号处理终端的电刺激选择10或20或50毫伏的间断刺激电压。

优选的,所述的装置主体宽度为1cm,厚度0.5mm。

优选的,所述的装置本体结构“人字形”的每侧长度为8cm。

所述的信号刺激输入线和信号刺激输出线分别接于生物信号处理器的电刺激端口和信号采集端口,前者通过放电激发位于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诱发相应的交感神经症状以及通过这些纤维传导电信号到后者;后者通过处理器分析信号的强弱、频率,同时患者相应部位连接心电导联、呼吸换能器、血压器等记录心率、血压、呼吸等参数,定位病变节段并分析该部位的病变严重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术中模拟神经压迫,再现交感神经症状从而确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增加了诊断的确定系数;通过不同节段刺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可以迅速定位到责任节段,避免手术节段的不必要增加甚至错误定位;同时,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保证了使用时患者的安全,值得各医院脊柱外科医师在术中和动物实验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颈椎后纵韧带神经信号记录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信号输入极,2、信号输出极,3、金属导线,4、信号刺激输入线,5、信号刺激输出线,6、绝缘支架,7、颈椎椎体,8、后纵韧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颈椎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具有弹性的“人字形”绝缘支架6、进行电刺激的信号输入极1、收集神经信号的信号输出极2、传递信号的金属导线3、与生物信号处理器端口连接的信号刺激输入线4和信号刺激输出线5;所述的绝缘支架6底部向外弯折,所述的金属导线3附着于绝缘支架6内侧,信号刺激输入线4和信号刺激输出线5从“人字形”绝缘支架6头部引出分别接于生物信号处理器的电刺激端口和信号采集端口,信号输入极1和信号输出极2分别从“人字形”绝缘支架6底部两侧放入椎间隙上下缘,信号输入极1和信号输出极2处的金属导线贴合在后纵韧带表面。所述的支架6各有一根细金属导丝安放于绝缘塑料片内侧,以便于和颈椎椎体7及软组织进行有效的物理绝缘,确保信号输入和输出时不受其他人体组织影响,保证了信号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所述的“人字形”绝缘支架6形成具有张力的“镊子状”,向远端延伸贴合至韧带表面8。用于将电极支撑在两个颈椎椎体7之间,仅确保两个信号极稳妥安放于后纵韧带8表面,避免两个信号极压迫韧带下方的脊髓而造成损害。折弯部分伸入椎体后缘,贴合后纵韧带8表面进行电刺激和收集信号。

所述的信号输入极1、信号输出极2的末端向外折弯90°。

所述的金属导线3为铜线。

所述的金属导线3为直径0.2mm铜线。

所述的生物信号处理终端的电刺激选择10或20或50毫伏的间断刺激电压。

所述的装置主体宽度为1cm,厚度0.5mm。

所述的装置本体结构“人字形”的每侧长度为8cm。该尺寸符合大多数患者或动物实验的需要,根据特殊要求可以有不同的规格。

所述的信号刺激输入线4和信号刺激输出线5分别接于生物信号处理器的电刺激端口和信号采集端口,前者通过放电激发位于后纵韧带8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诱发相应的交感神经症状以及通过这些纤维传导电信号到后者;后者通过处理器分析信号的强弱、频率,同时患者相应部位连接心电导联、呼吸换能器、血压器等记录心率、血压、呼吸等参数,定位病变节段并分析该部位的病变严重程度。

本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将导线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生物信号处理器的端口连接,心电导线、呼吸频率探测器、血压计等连接于患者和处理器之间。术者切除椎间盘或椎体后,捏扁装置的两个脚,将信号输入端和输出端平稳放入椎间隙上下缘,折角处金属极紧密贴合后纵韧带8,两极因塑料片的张力贴合于颈椎椎体7上下缘。打开生物信号处理器的电刺激控制键,根据需要选择10、20、50毫伏的刺激电压,进行间断刺激后纵韧带9。如患者确患有交感型颈椎病,则信号输出端可以检测到相应的脉冲信号,并且记录到心率、血压、呼吸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装置放置于颈椎的不同节段,可以发现,相应的交感神经症状分别由颈椎的哪个节段的后纵韧带8所激发。由此,术者可以根据一定数量的患者总结这类颈椎的发病特点、对应的颈椎节段、根据责任节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等。

显然,本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之一,并不能涵盖所有类似、有明显延续性或高度于相关本实用新型的样式。还可制成其他合适的材质、规格以适合不同身材患者的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