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9398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置器具。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6184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处置器具,其在顶端侧的固定电极与朝向固定电极沿着长度轴线方向滑动移动的可动电极之间夹着生物体组织,且能够使生物体组织凝固。例如在体腔内等存在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分别从不同的套管针放入内窥镜和处置器具并进行处置。

日本特开2001-61848号公报所公开的处置器具虽然容易将血管密封等使其凝固,但是有时难以进行切开生物体组织或者剥离生物体组织等适当的处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经由套管针等替换放入与日本特开2001-61848号公报的处置器具不同的其他处置器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生物体组织凝固、并且不用更换就能够进行例如切开生物体组织或者使生物体组织剥离的处置等适当的处置的处置器具。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处置器具包括:护套,其利用顶端和基端限定长度轴线;第1处置部,其具有第1构件和第2构件,该第1构件具有与生物体组织相接触的第1接触面,该第2构件具有与所述第1接触面相对并在比所述第1接触面沿着所述长度轴线靠基端侧的位置与所述生物体组织相接触的第2接触面,通过对夹持在所述第1接触面与所述第2接触面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从而该第1处置部能够使所述生物体组织凝固;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中的至少一者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移动,从而切换所述第1接触面与所述第2接触面接近的闭合位置和所述第1接触面与所述第2接触面远离的打开位置;以及第2处置部,其与所述第1处置部并列设置,当所述第1接触面和所述第2接触面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其顶端位于比所述第1处置部的顶端沿着所述长度轴线靠顶端侧的位置,当所述第1接触面和所述第2接触面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其顶端位于与所述第1处置部的顶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第1处置部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a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是表示在闭合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使第2处置部的顶端相对于第1处置部沿着长度轴线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b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是表示在打开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相对于第1处置部的第1接触面将第2处置部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配置在基端侧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2a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系统,是表示在闭合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使第2处置部的顶端相对于第1处置部沿着长度轴线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2b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器具,是表示在打开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相对于第1处置部的第1接触面将第2处置部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沿着长度轴线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a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置器具,是表示在闭合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使第2处置部的顶端相对于第1处置部沿着长度轴线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b是表示从图3a中的箭头3b的方向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置器具看到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a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是表示在适当地打开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使第2处置部的顶端相对于第1处置部沿着长度轴线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b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是表示在打开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相对于第1处置部的第1接触面将第2处置部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沿着长度轴线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c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是表示在闭合了第1处置部的状态下相对于第1处置部的第1接触面将第2处置部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沿着长度轴线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a是表示操作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的移动机构并将处置区域的第1处置部切换到闭合位置、且将第2处置部拉入到第1处置部的内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b是表示操作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的移动机构并将处置区域的第1处置部切换到打开位置、且将第2处置部拉入到第1处置部的内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c是表示操作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的移动机构并将处置区域的第1处置部切换到闭合位置、且使第2处置部相对于第1处置部的顶端突出的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使用图1a和图1b说明第1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处置器具单元)10具有处置器具12和控制器14。在此,在控制器14上连接有脚踏开关16。与脚踏开关16一起,或者取代脚踏开关16,能够在处置器具12上配置未图示的手动开关。另外,在控制器14上连接有对电基板p。

如图1a和图1b所示,处置器具12具有筒状的护套22、自护套22的顶端22a突出的处置区域24以及移动机构26。护套22利用其顶端22a和基端22b限定长度轴线l。护套22具有电绝缘性。处置区域24具有第1处置部32和第2处置部34。在图1a~图2中、第2处置部34的顶端部的形状形成得笔直,但是并不特别限定,能够设为钩形状、铲形状等适当的形状的形状进行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处置部32能够进行双极型处置。第1处置部32具有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优选的是,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分别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而且,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既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一起电连接于控制器1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构件42具有相对于长度轴线l例如平行地延伸出的轴部42a和轴部42a的顶端向与长度轴线l交叉的方向弯曲而成的作用部42b。作用部42b例如弯曲为大致l字状。在图1a~图2中,作用部42b相对于轴部42a的角度表示为90°,但是并不限于90°,只要弯曲为适当的角度即可。另外,当然优选的是,后述的附图标记54、58所示的部位之间、即轴部42a与作用部42b之间的交界部分被进行了倒角等形成为曲面。同样地,当然优选的是,附图标记52、56所示的面彼此的交界部分被进行了倒角等形成为曲面。第2构件44与第1构件42的轴部42a同样地相对于长度轴线l例如平行地延伸出来,例如形成为柱状的杆。

第1构件42的作用部42b具有在接触到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第1接触面52。第1构件42的作用部42b相对于护套22的顶端22a突出。第1接触面52朝向护套22的顶端22a。即,第1接触面52沿着长度轴线l朝向基端侧。

第2构件44具有第2接触面62,该第2接触面62位于沿着长度轴线l比第1接触面52靠基端侧的位置,并与第1接触面52相对,且在与第1接触面52一起接触到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第2接触面62沿着长度轴线l朝向顶端侧。优选的是,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相互平行。

另外,当然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并不限于沿着长度轴线l取向的状态,优选的是形成为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的法线自长度轴线l偏移的斜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分别作为高频电极使用。而且,以在第1处置部3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之间夹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施加了能量时,第1处置部3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能够进行能够使所夹持的生物体组织密封等凝固的双极型处置。如果生物体组织是血管,则可以利用双极型处置使所夹持的血管密封。

第1构件42具有用于防止在以接触到生物体组织的状态施加了上述能量时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电绝缘部54。电绝缘部54例如由绝缘涂层形成。优选的是,电绝缘部54具有耐热性。电绝缘部54形成于与第1接触面52相对的背面。即,电绝缘部54位于第1构件42的顶端面,沿着长度轴线l朝向顶端侧。

位于第1构件42的轴部42a中的与作用部42b之间的交界附近、而且是接近第2构件44的顶端的附图标记56所示的部位既可以与第1接触面52同样地形成为电极,也可以形成为电绝缘部。附图标记56所示的部位的背面(远位面)形成有电绝缘部58。优选的是,电绝缘部54、58无接缝地连续地进行形成。电绝缘部58例如由绝缘涂层形成。第1构件42不仅利用电绝缘部54,而且利用电绝缘部58来防止在以接触到生物体组织的状态施加了上述能量时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优选的是,第1接触面52与电绝缘部54之间的侧面、附图标记56所示的部位与电绝缘部58之间的侧面、以及第1构件42的作用部42b中的、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线l较长的轴部42a的远位端42c也形成为电绝缘部59。另外,远位端42c形成在与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之间配置生物体组织的开口入口。

第2构件44具有用于防止在以接触到生物体组织的状态施加了上述能量时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电绝缘部64。电绝缘部64形成于除第2接触面62之外的部分。具体地说,在第2构件44中的绕长度轴线的外周面上实施了绝缘涂覆。因此,第1构件42与第2构件44之间的滑动面电绝缘。另外,优选的是,电绝缘部64具有耐热性。

图1a和图1b所示的第1构件42相对于护套22固定,第2构件44能够相对于护套22沿着长度轴线l进行移动。移动机构26能够使第2构件44沿着长度轴线l在预定范围内移动。移动机构26能够使用适当的机构。例如能够使用线性电动机使第2构件44相对于护套22沿着长度轴线l在预定范围内移动。关于移动机构26,在此,简单地说明使用者手动使第2构件44相对于护套22沿着长度轴线l移动的例子。

在护套22上形成有槽72,该槽72相比于长度轴线l的周向沿着长度轴线l较长,并限定使第2构件44沿着长度轴线l移动的移动范围。在槽72内,作为操作体配置有滑动杆(滑动件)74。滑动杆74能够沿着长度轴线l在槽72的顶端与基端之间移动。滑动杆74具有电绝缘性。而且,滑动杆74连结于第2构件44。即,作为一例,移动机构26具有形成于护套22的槽72和连结于第2构件44的滑动杆74。

移动机构26在使滑动杆74沿着长度轴线l朝向护套22的顶端侧移动时能够使滑动杆74抵接于槽72的顶端。而且,移动机构26在使滑动杆74沿着长度轴线l朝向护套22的基端侧移动时能够使滑动杆74抵接于槽72的基端。这样,利用槽72,能够限定滑动杆74的可动范围。

在使滑动杆74沿着长度轴线l抵接于护套22的槽72的顶端时,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离开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因此,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成为远离的打开位置。在使滑动杆74沿着长度轴线l抵接于护套22的槽72的基端时,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接近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因此,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成为接近的闭合位置。此时,第1接触面52与第2接触面62不抵接,形成有些许间隙。通过操作滑动杆74,能够调整第1接触面52与第2接触面62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开口量。即,移动机构26使第1构件42沿着长度轴线l移动,能够切换第1接触面52与第2接触面62接近的闭合位置和第1接触面52与第2接触面62远离的打开位置。

第2处置部34形成为比第2构件44细的杆状。在图1a~图2中,第2处置部34示出了沿着长度轴线l笔直地延伸出的形状,但是如上所述,其形状能够适当地进行设定。作为一例,第2处置部34作为高频电极使用。第2处置部34能够进行在第2处置部34以接触到第2处置部34与安装在患者身上的对电基板p之间的生物体组织的状态施加了能量时切开或者剥离所接触到的生物体组织的单极型处置。

第2处置部34与第1处置部32并列设置。若第1处置部32切换为闭合位置,则第2处置部34位于比第1处置部32的顶端面的电绝缘部54沿着长度轴线l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在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位于闭合位置时,第2处置部34位于比第1处置部32沿着长度轴线l靠顶端侧的位置,通过对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而能够切开或剥离生物体组织。

若第1处置部32切换为打开位置,则第2处置部34位于沿着长度轴线l与第1处置部32的顶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1处置部32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若第1处置部32切换为打开位置,则第2处置部34位于沿着长度轴线l与第1处置部32的第1接触面52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1处置部32的第1接触面52靠基端侧的位置。

另外,第1处置部32与第2处置部34未电连接,而是电绝缘。另外,也通过绝缘涂覆等,使第1处置部32与第2处置部34电绝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4利用例如来自脚踏开关16的指示,能够进行以下控制:向第1处置部32输出能量,能够进行利用第1处置部32进行双极处置的控制,并且向第2处置部34输出能量,能够进行利用第2处置部34进行单极处置的控制。

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的脚踏开关16具有第1开关16a和第2开关16b。第1开关16a通过按压操作而在利用第1处置部32进行双极型处置时从控制器14发出输出能量的指示。第2开关16b通过按压操作而在利用第2处置部34进行单极型处置时发出输出能量的指示。

接着,简单地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的作用。作为一例,处置器具12借助套管针与未图示的内窥镜一起进行使用。

使用者将对电基板p安装于患者的适当的部位。使用者适当地保持处置器具12,一边确认内窥镜的观察图像,一边使处置区域24与体内的膜组织、层状组织相对峙。由于处置区域24的第2处置部34形成得较细,因此能够维持靠近性。

如图1a所示,将第1处置部32设为闭合位置,使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l向顶端侧突出。按压操作第2开关16b,利用处置区域24的第2处置部34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单极处置。将单极型的高频能量施加于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通过利用安装在患者身上的对电基板p来回收高频电流,从而将接触到第2处置部34的生物体组织切开,或者使层间剥离。另外,第2开关16b的按压操作仅在欲实际上进行切开等处置的情况下进行,通常释放第2开关16b的按压。

第1处置部32与第2处置部34电绝缘。因此,在使用第2处置部34进行单极处置的情况下,在第1处置部32中未流有电流。在第1处置部32的电绝缘部54、58、59接触到适当的位置的生物体组织的情况下,在该接触到的生物体组织中不会流有电流。因此,利用第1处置部32的电绝缘部54、58、59,防止了不经意地向生物体组织流入高频电流。即,防止了由处置区域24引起的、不期望的处置。

在反复进行切开薄膜状的生物体组织或者使层间剥离的处置的情况下,有时血管暴露。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来自血管的出血,使血管密封、即凝固。

具体地说,使用者沿着槽72操作滑动杆74,如图1b所示,将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切换为打开位置。使第1处置部32的顶端相对于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突出。特别是使第1处置部32的第1接触面52相对于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突出。因此,例如在使血管接触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时,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难以成为障碍。在该状态下,将血管配置在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与第2处置部34的第2接触面62之间。

如图1a所示,使用者使滑动杆74移动,将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与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切换为闭合位置。此时,血管接触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两者。第1接触面52与第2接触面62未电连接。在该状态下,按压操作第1开关16a,利用第1处置部32对血管等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进行双极处置。通过对处置对象的血管(生物体组织)施加高频能量,从而利用焦耳热使接触到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两者的血管凝固。因此,防止了从凝固的部分出血。在切断血管的情况下,在将第1处置部32切换为打开位置而释放了血管之后,切换为闭合位置。然后,使用第2处置部34,切断血管中的凝固的部分。此时,仅使处置区域24活动即可,不必将处置器具12自身从套管针中拔出等进行更换。

另外,在将第1处置部32从打开位置切换为闭合位置或者从闭合位置切换为打开位置的情况下,仅是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相对前后移动。因此,结构简单且难以妨碍将血管等配置在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与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之间时的可视性。

之后,一边进行借助于第2处置部34的切开等单极处置,一边在例如血管暴露的情况下进行借助于第1处置部32的双极处置。必要时,进行借助于第2处置部34的单极处置,通过双极处置切断密封的血管等,结束期望的处置。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可以说起到以下效果。

当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位于闭合位置时,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位于比第1处置部32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l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在将第1处置部32设为闭合位置的状态下,针对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能够利用第2处置部34适当地进行切开、剥离等处置。

当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位于打开位置时,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位于与第1处置部32的顶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1处置部32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例如即使血管暴露,在将第1处置部32切换为打开位置时,也能够将第1处置部32的顶端、特别是第1接触面52配置在比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容易使血管抵接于第1接触面52。而且,若使血管配置于第1接触面52,则在难以受到第2处置部34的存在的影响的状态下,使血管易于接触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两者。因而,即使在第1处置部32位于闭合位置时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位于比第1处置部32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l靠顶端侧的位置,当第1处置部32切换为打开位置时,第1处置部32的一部分也位于沿着长度轴线l比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靠顶端侧的位置。因此,使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能够容易地进行利用第1处置部32适当地使血管等生物体组织密封等处置。

在将血管密封之后,能够一边维持使处置区域24接近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一边再次利用第2处置部34对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推进切开、剥离等处置。因而,针对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能够维持使处置区域24接近的状态,不用进行更换,利用一个处置器具12推进处置。因此,能够谋求处置时间的缩短,能够使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处置性大大提高。

在例如与内窥镜一起使用处置器具12的情况下,不必更换处置器具12。因此,能够将处置区域24配置在内窥镜的观察视场内,并且维持使处置区域24总是接近处置对象的状态。因此,若一度在内窥镜的视场内置入处置区域24,则能够省去在内窥镜的视场内配置处置区域24的工夫。即,仅通过使处置区域24一度与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相对峙,就能够在将处置区域24配置于内窥镜的视场内的状态下推进处置。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中,说明了使用第2处置部34进行单极处置的例子。第2处置部34形成得比第1处置部32细。因此,第2处置部34与第1处置部32相比能够适当地进行细微的处置。不需要第2处置部34勾挂暴露的血管并使其自生物体组织分离等来自控制器14的能量的施加,就能够推进生物体组织的处置。

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作为高频电极使用,取而代之,也优选的是作为未图示的第1加热器使用。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作为高频电极使用,取而代之,也优选的是作为未图示的第2加热器使用。这样,在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不作为高频电极使用的情况下,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也可以相互接触。另外,优选的是,第1加热器和第2加热器形成为能够在数秒钟内升温至数百度左右的板状。该处置器具12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置器具12同样地进行使用。通过使用第1加热器和第2加热器,能够利用第1处置部32使生物体组织凝固,能够进行如果是血管就可以使其密封的处置。另外,若使用第1加热器和第2加热器,则通过能量的设定,不仅能够使生物体组织凝固,而且能够切开生物体组织。这样,在该处置器具12的处置中使用的能量并不限于高频能量,能够适当地使用热能。

另外,处置器具12只要具有第1加热器和第2加热器中的至少一者即可。

也可以将第1处置部32的第1接触面52形成为电极,将第1加热器埋设于第1接触面52。也可以将第1处置部32的第2接触面62形成为电极,将第2加热器埋设于第2接触面62。即,第1处置部3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既可以作为高频电极使用,也可以作为加热器使用。在该情况下,使第1接触面52和第2接触面62不抵接。而且,能够一边利用高频能量将血管等生物体组织密封,一边利用来自加热器的热能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或者切开生物体组织。如果是例如比较粗的血管等,则利用高频能量密封血管所需的时间可能变长,但是通过一起使用高频能量和来自加热器的热能,则能够提高处置能力,能够缩短密封血管的时间。

另外,针对第2处置部34,进行单极型的高频能量处置,取而代之,能够使用借助于加热器的传热。也能够通过使用传热来切开生物体组织或者使层间剥离等与使用高频能量的处置相同的处置。

接着,使用图2a和图2b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2构件44固定于护套22的顶端。第2构件44具有第1通孔44a和第2通孔44b。优选的是,第1通孔44a和第2通孔44b被进行了绝缘涂覆。在第1通孔44a内贯穿有第1构件42的轴部42a。在第2通孔44b内贯穿有第2处置部34。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2构件44电绝缘。第2处置部34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2构件44电绝缘。

在此,在护套22的外周面上配置有第1开关18a和第2开关18b。控制器14根据例如基于第1开关18a的按压操作的指示,在利用第1处置部32进行双极型处置的情况下,从控制器14发出输出能量的指示。另外,控制器14根据例如基于第2开关18b的按压操作的指示,在利用第2处置部34进行单极型处置的情况下发出输出能量的指示。另外,当然,不仅能够利用护套的外周面的开关18a、18b,也能够通过脚踏开关16的操作控制能量的输出。

该变形例的处置器具12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置器具12同样地进行使用,因此省略关于作用的说明。

接着,使用图3a和图3b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如图3a所示,第2构件44固定于护套22的顶端。第2构件44具有通孔44a。优选的是,通孔44a被进行了绝缘涂覆。在通孔44a内贯穿有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轴部42a。

如图3b所示,在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轴部42a上形成有通道(凹面)43。通道43在观察与长度轴线l正交的横截面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通道43从轴部42a的顶端形成至基端。优选的是,通道43被进行了绝缘涂覆。在通道43内配置有第2处置部34。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2构件44电绝缘。第2处置部34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电绝缘。

该变形例的处置器具12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置器具12同样地进行使用,因此省略关于作用的说明。

另外,在此,作为u字状的通道43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也可以形成为筒状的通道。另外,例如在第2处置部34的顶端部为钩形状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通道43的顶端、即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顶端面上形成有能够收纳第2处置部34的顶端部的形状的槽。

接着,使用图4a~图4c说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包括各个变形例在内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可能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4a~图4c所示,在此,滑动杆74不是固定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而是固定于第2构件44。

如图4a所示,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利用施力体46相连结。优选的是,第2构件44中的连结于施力体46的部位具有电绝缘性。因此,第1构件42与第2构件44之间相互电绝缘。另外,也优选的是,施力体46自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作为施力体46,例如优选的是使用压缩螺旋弹簧等压簧。因此,施力体46使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与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远离。

接着,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的作用。

如图4a所示,将滑动杆74配置于槽72的基端。此时,第1构件42的卡定部48沿着长度轴线l向比护套22的顶端22a靠基端侧的位置离开。此时,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比第1处置部32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l向顶端侧突出。例如通过使用第2处置部34进行单极处置,切开生物体组织,或者使层间剥离。

通过借助于第2处置部34的处置,例如在血管暴露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使滑动杆74从槽72的基端朝向顶端移动。第2构件44的第1接触面62沿着长度轴线l向顶端侧移动。此时,在施力体4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第1构件42与第2构件44连动地沿着长度轴线l向顶端侧移动。即,施力体46能够使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一体移动。而且,施力体46维持使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与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远离的状态。

若使滑动杆74从槽72的基端朝向顶端移动,则第1构件42的卡定部48卡定于护套22的顶端22a。此时,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位于与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靠顶端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例如使血管等抵接于第1接触面52。

然后,若使滑动杆74从槽72的基端朝向顶端进一步移动,则第1构件42利用卡定部48卡定于护套22,第1构件42被限制沿着长度轴线l向顶端侧移动。在使用者对滑动杆74的操作力的作用下,第2构件44克服施力体46的作用力,沿着长度轴线l向顶端侧移动。

如图4c所示,若使滑动杆74朝向槽72的顶端移动,则在维持着第1构件42相对于护套22的顶端22a的位置的状态下,克服施力体46的作用力使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接近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因此,在第1构件42相对于护套22被卡定部48卡定的状态下,滑动杆74随着克服施力体46的作用力沿着长度轴线l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移动而能够使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接近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即,该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6使第2构件44沿着长度轴线l移动,能够切换第1接触面52与第2接触面62接近的闭合位置和第1接触面52与第2接触面62远离的打开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第1处置部32对血管进行双极处置。因而,能够利用第1处置部32密封血管等。

这样,通过仅操作一个滑动杆74,就能够使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两者相对于护套22进行移动。而且,从第1构件42卡定于护套22的顶端22a的状态开始,通过根据使用者的意图操作滑动杆74,能够使第2构件44接近第1构件42。因此,仅通过相对于护套22活动滑动杆74,就能够在对第1构件42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使第2构件44沿着长度轴线l移动,并利用第1处置部32进行适当的处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施力体46的一端连结于第1构件42、将另一端连结于第2构件44的例子。此外,即使将施力体46的一端连结于第1构件42、将另一端连结于滑动杆(滑动件)74,也能够使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同样地进行移动。

使用图5a~图5c说明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相对于护套22的顶端22a沿着长度轴线l移动、能够将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配置在与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靠顶端侧的位置的情况。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相对于护套22的顶端22a沿着长度轴线l移动、将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配置在与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靠顶端侧的位置的情况。

如图5a~图5c所示,也可以是,能够使第2处置部34相对于护套22的顶端22a沿着长度轴线l进行移动。即,也可以是,能够调整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相对于护套22的顶端22a的突出量。即使如此,也能够将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配置在与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2处置部34的顶端34a靠顶端侧的位置。

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具有与长度轴线l平行形成的、内周面绝缘的通道92。在此,通道92相对于附图标记56所示的部位形成于背面侧。

移动机构26具有槽72、第1滑动杆74a以及第2滑动杆74b。槽72共通使用于第1滑动杆74a和第2滑动杆74b。第1滑动杆74a相对于第2滑动杆74b沿着长度轴线l配置于槽72内的顶端侧。第1滑动杆74a连结于第2处置部34。第2滑动杆74b连结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轴部42a。

在未进行处置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相对于槽72使第1滑动杆74a和第2滑动杆74b位于最基端侧的位置。即,将第1处置部32切换为闭合位置,并且使第2处置部34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作用部42b的顶端位于基端侧的位置。

在利用第1处置部32密封血管等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相对于槽72使第1滑动杆74a和第2滑动杆74b位于最顶端侧的位置。即,将第1处置部32切换为打开位置,并且使第2处置部34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作用部42b的顶端位于基端侧的位置。

在利用第2处置部34切开薄膜或者使生物体组织剥离的情况下,如图5c所示,相对于槽72使第1滑动杆74a位于最顶端侧的位置,使第2滑动杆74b位于最基端侧的位置。即,将第1处置部32切换为闭合位置,并且使第2处置部34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作用部42b的顶端突出。因此,第2处置部34能够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沿着长度轴线l向顶端侧突出。

在使用者使用处置器具12进行处置时,在将处置区域24配置于适当的位置的情况下,使移动机构26的第1滑动杆74a和第2滑动杆74b移动为图5a所示的状态或图5c所示的状态。

然后,使第1滑动杆74a和第2滑动杆74b移动为图5c所示的状态,使第2处置部34相对于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作用部42b的顶端突出。在该状态下,例如按压操作脚踏开关16的第2开关16b,利用处置区域24的第2处置部34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单极处置。因此,切开接触到第2处置部34的薄膜等生物体组织,或者使层间剥离。

例如在血管暴露的情况下,使用者使第1滑动杆74a和第2滑动杆74b移动为图5b所示的状态,将第1处置部32切换为打开位置,将第2处置部34相对于第1处置部32拉入通道92内。在该状态下,将血管配置在第1处置部32的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与第2处置部34的第2接触面62之间。使用者使第1滑动杆74a和第2滑动杆74b移动为图5a或图5c所示的状态,将第1处置部32切换为闭合位置,使血管接触第1构件42的第1接触面52和第2构件44的第2接触面62两者。在该状态下,例如按压操作脚踏开关16的第1开关16a,利用第1处置部32对血管等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进行双极处置,密封血管。

这样,例如在利用第1处置部32进行处置的情况下,如图5a和图5b所示,能够将第2处置部34收纳于第1处置部32内。因此,能够防止第2处置部34成为障碍。

至此,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括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