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016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吸收经血、分泌物、尿等体液的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垫、一次性纸尿布等吸收性物品,详细而言,涉及在表面设置有凹凸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根据通过减少向肌肤的接触面积抑制潮湿感、或者产生质感并且提高感受等各种目的而带有适当的压花图案的材料被提供给市场。另外,作为上述表面材料,根据提高体液的吸收速度、使表面的残液消失从而消除粘稠感等各种目的而形成有适当的开孔的表面材料也被开发。作为这种表面材料,能够例举出下述专利文献1、2等。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形成有导液管以及肌肤接触区域的表面材料,上述导液管具有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开孔并且向下方伸出地排列,上述肌肤接触区域与上述导液管的上表面开口的周边连接。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表面材料,即,由位于表面侧的上层、和与上层邻接且位于背面侧的下层一体地形成且具有多个开孔的无纺布构成,上述上层的构成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比上述下层的构成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小,在上述下层中,含有70~30重量%的纤维直径5~20μm的纤维,且含有30~70重量%的纤维直径20~40μm的纤维,上述纤维的纤维直径不同,在上述上层中,上述开孔的周边到达至表面片的背面。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491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2399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上述肌肤接触区域平坦地形成,所以上述开口的周边直接与肌肤接触从而肌肤触感不好。特别是在通过加热、超声波实施了开口处理的情况下,由于开口的周边固化,所以肌肤触感更加不好。另外,在吸收体液时,存在体液容易存积于平坦的上述肌肤接触区域从而在表面有残液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发明中,在吸收粘度高的体液如粘稠的经血等的情况下,存在在呈凸状弯曲的垄状部、开孔周边的槽部粘度高的体液容易残留从而在表面有残液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使肌肤触感良好并且减少表面的残液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提供如下吸收性物品,即,该吸收性物品在透液性表面片与背面片之间夹设有吸收体,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向肌肤侧鼓出的凸部,并且在上述凸部的周围,分别独立地形成有从肌肤侧挤压而得的压花部、与贯通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的开孔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向肌肤侧鼓出的凸部,所以透液性表面片与肌肤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且缓冲性提高,由此肌肤触感良好。

另外,由于在上述凸部的周围,分别独立地形成有上述压花部以及开孔部,所以被凸部吸收的体液通过纤维的密度梯度所带来的毛细管现象,向压花部侧扩散,并且通过压花部、开孔部向吸收体侧转移,因此表面的残液能够减少。

作为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即,在上述开孔部的周边,设置有上述透液性表面片以比上述凸部的高度低的高度朝向肌肤侧突出烦人肌肤侧伸出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开孔部的周边设置有朝向肌肤侧突出的肌肤侧伸出部,所以扩散至压花部侧的体液与上述肌肤侧伸出部接触,通过毛细管现象被导入开孔部内,向吸收体侧转移。另外,由于在上述开孔部的周边朝向肌肤侧突出的上述肌肤侧伸出部以比上述凸部的高度低的高度形成,所以肌肤侧伸出部的前端不会与肌肤接触,能够维持肌肤触感良好的状态。

作为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即,在上述透液性表面片,在俯视观察下,上述凸部配置为交错状,并且在四周被上述凸部围起的区域配置有上述开孔部,且在相邻的上述开孔部之间,沿连结这些开孔部的方向连续或者间歇地配置有上述压花部。

上述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具体地示出上述凸部、开孔部以及压花部相对于透液性表面片的平面的配置图案,图案构成为,通过将上述凸部配置为交错状,并且在四周被该凸部围起的区域形成上述开孔部,整体将上述开孔部配置为交错状,且在相邻的开孔部之间,沿连结这些开孔部的方向连续或者间歇地配置有上述压花部。由此,通过纤维的密度梯度从凸部扩散至压花部的体液容易通过压花部向下层侧转移,并且容易沿在连结相邻的开孔部彼此的方向连续或者间歇地设置的压花部扩散,通过设置于压花部的两端部的开孔部,向下层侧转移。

作为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即,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由具有位于肌肤侧的肌肤侧层与位于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层的层叠构造构成,构成上述肌肤侧层的纤维的细度小于2.0dtex。

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使构成透液性表面片的肌肤侧层的纤维的细度为小于2.0dtex的细纤维,所以与肌肤的摩擦减少,肌肤触感更进一步变良好。

作为技术方案5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即,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上述压花部通过将上述透液性表面片以及第二片一体地挤压而形成,并且上述开孔部通过一体地贯通上述透液性表面片以及第二片而形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中,与透液性表面片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透液性表面片以及第二片成为一体,分别形成上述压花部以及开孔部,从而被透液性表面片以及第二片吸收的体液容易向吸收体侧转移。

作为技术方案6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即,在上述开孔部的周边设置有以比上述凸部的高度低的高度朝向肌肤侧突出的肌肤侧伸出部,上述肌肤侧伸出部通过上述透液性表面片以及第二片从上述开孔部的周边朝向肌肤侧突出而形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中,在与透液性表面片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的情况下,上述肌肤侧伸出部通过使上述透液性表面片以及第二片从上述开孔部的周边朝向肌肤侧突出而形成。因此,沿压花部扩散了的体液通过透液性表面片以及第二片的毛细管现象被导入开孔部内而被吸收体吸收。

作为技术方案7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即,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由具有位于肌肤侧的肌肤侧层与位于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层的层叠构造构成,与上述非肌肤侧层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构成上述非肌肤侧层的纤维的细度设定为比构成上述第二片的纤维的细度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中,在使上述透液性表面片为具有肌肤侧层与非肌肤侧层的层叠构造并且在上述非肌肤侧层的非肌肤侧配设有第二片的情况下,由于将构成上述非肌肤侧层的纤维的细度设定为比构成第二片的纤维的细度大,所以通过从表面片的非肌肤侧层至第二片的纤维密度梯度所带来的毛细管现象,体液容易从表面片向第二片转移。

作为技术方案8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即,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由具有位于肌肤侧的肌肤侧层与位于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层的层叠构造构成,并且与上述非肌肤侧层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的肌肤侧层、上述非肌肤侧层以及上述第二片的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满足上述肌肤侧层≦上述非肌肤侧层<上述第二片的关系。

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将各薄片的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以表面片的肌肤侧层≦非肌肤侧层<第二片的关系设置梯度,所以体液向下层侧的导入变良好,能够更加减少表面的残液。

如以上详说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肌肤触感变良好,减少表面的残液。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向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向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向视图。

图6是变形例的凸部10的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向视图。

图10是图8的x-x线向视图。

图11是第三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的剖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生理用卫生巾1的基本构造〕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具备由聚乙烯片、聚丙烯片等构成的不透液性背面片2、使经血、分泌物等迅速透过的透液性表面片3、由夹设于上述两片2、3间的棉状纸浆或者合成纸浆等构成的吸收体4、以及根据需要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邻接配设的亲水性的第二片5。

以下,进一步详细详述上述生理用卫生巾1的构造,

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片等至少具有隔水性的片材,但除此之外,能够使用在聚乙烯片等层叠无纺布的而得的层压无纺布,还能够在夹设防水膜实际确保有不透液性的基础上使用无纺布片(此时,由防水膜与无纺布构成不透液性背面片)等。近年来,从防止闷湿的观点看,存在使用具有透湿性的材料的趋势。该隔水·透湿性片材是微多孔性片,该微多孔性片通过在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熔融混炼无机填充剂而成形薄片之后沿单轴或者双轴方向延伸从而获得。

接下来,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优选使用无纺布。作为构成无纺布的材料纤维,例如有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除此之外,还能够为人造丝、铜铵丝(cupro)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并且能够使用通过水刺法(spunlace)、纺粘法(spunbond)、热粘合法(thermalbond)、熔喷法(meltblown)、针刺法(needlepunch)等适宜的加工方法获得的无纺布。在这些加工方法中,水刺法的优点在于富于柔软性,纺粘法的优点在于富于悬垂性,热粘合法以及气流(air-through)法的优点在于蓬松且压缩复原性高。另外,能够使用将熔点高的纤维作为芯且将熔点低的纤维作为鞘的芯鞘型纤维、并列(sidebyside)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如后段中详细所述,对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实施压花加工以及开孔处理。另外,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既可以是由1层构成的单层构造,如后段中详细所述,也可以是由2层以上构成的层叠构造。

夹设于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与透液性表面片3之间的吸收体4例如由棉状纸浆与高吸水性聚合物构成。作为上述高吸水性聚合物,能够使用高吸水聚合物粒状粉(sap)、高吸水聚合物纤维(saf)。作为上述纸浆,列举出由木材制得的化学纸浆、溶解纸浆等纤维素纤维、由人造丝、醋酸等人造纤维素纤维构成的纸浆,与阔叶树纸浆相比,在功能和价格方面,优选使用纤维长度较长的针叶树纸浆。尽管吸收体4优选由纤维堆积纸浆制成以使其富于柔软性,但也可以为能够缩小体积的气流成网吸收体(airlaidabsorber)。为了保持形状以及提高扩散性,上述吸收体4也可以由包覆片(未图示)包围,该包覆片由皱纹纸、无纺布等构成。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吸收体4中混合合成纤维。上述合成纤维例如能够使用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聚烯烃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系、尼龙等聚酰胺系以及它们的共聚合物等,也可以混合有上述两种。另外,也能够使用将熔点高的纤维作为芯且将熔点低的纤维作为鞘的芯鞘型纤维、并列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

根据需要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邻接配置的亲水性的第二片5只要相对于体液具有亲水性即可。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如下纤维:通过使用人造丝、铜铵丝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从而材料本身具有亲水性;或者通过亲水化剂对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从而带有亲水性。另外,能够使用将熔点高的纤维作为芯且将熔点低的纤维作为鞘的芯鞘型纤维、并列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如后述所述,该第二片5通过热熔敷(压花部11)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接合,并且在层叠有两片的状态下该第二片5与透液性表面片3一起实施开孔部12的加工处理。

优选上述第二片5与吸收体4通过热熔胶粘合剂等接合。通过接合上述第二片5与吸收体4,能够使经血等体液从上述第二片5迅速移至吸收体4。

〔透液性表面片3〕

(第一实施例)

对于第一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而言,如图3~图5所示,向肌肤侧鼓出的凸部10、10…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并且在上述凸部10的周围,分别独立地形成有从肌肤侧挤压的压花部11与贯通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开孔部12。上述压花部11与开孔部12分别独立地形成是指压花部11与开孔部12不重叠地分别形成于各自的区域。

在图3所示的俯视观察下,凸部10、压花部11以及开孔部12相对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配置由如下图案形成,即,上述凸部10、10…配置为交错状,并且在上部、下部以及两侧部这四周被上述凸部10、10…围起的区域的中央部配置一个上述开孔部12,上述开孔部12、12…作为整体配置为交错状,且在相邻的上述开孔部12、12彼此之间,沿连结上述开孔部12、12的方向间歇地配置有多个上述压花部11。

另外,如图4所示,优选在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5的情况下,上述第二片5配置为在上述凸部10中肌肤侧面沿透液性表面片3的内表面(非肌肤侧面)向肌肤侧鼓出,并且上述压花部11通过将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从肌肤侧一体地挤压而形成,且上述开孔部12通过一体地贯通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而形成。

对于第二片5相对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配置而言,可以如图4以及图5所示那样配置为上述凸部10内部的空间被第二片5填充的实心状,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在具备上述凸部10的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配设平坦的第二片5而配置为在凸部10内的透液性表面片3与第二片5之间设置有空间的中空状。为了配置为实心状,能够通过在将透液性表面片3层叠于蓬松的第二片5的肌肤侧的状态下实施上述压花部11,挤压凸部10以外的区域,并且使上述凸部10相对地向肌肤侧鼓出,由此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由热收缩性的纤维构成上述第二片5,并且在上述压花部11的加压时加热,使上述压花部11的纤维热收缩,使没有热收缩的上述凸部10相对地向肌肤侧鼓出,由此形成。通过用第二片5填充上述凸部10内的空间部分,凸部10的缓冲性提高,即便施加压力,凸部10也难以压塌。另一方面,为了配置为中空状,能够通过在在凸辊与凹辊之间通过从而形成为凹凸状的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接合第二片5来实现,上述凸辊在辊表面具备多个凸部,上述凹辊在辊表面具备多个供上述凸部嵌入的凹部。通过使凸部10的内部形成为中空状,肌肤接触变柔软。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通过使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一体地向肌肤侧鼓出,在第二片5与吸收体4之间形成中空状的空间。

上述凸部10是至少使透液性表面片3向肌肤侧呈凸状(穹顶状)地鼓出由此形成的部分。如上述所述,上述凸部10的内部也可以是中空状,但为了提高缓冲性,如图4以及图5所示,优选形成为填充有第二片5的实心状。上述凸部10的平面形状优选如图示例子那样为圆形,但也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在俯视观察下,在图3中,上述凸部10、10…配置为每列交替地偏移一半间距的交错状,但也可以配置为纵横排列的正格子状(未图示)。优选在上述凸部10配置为正格子状的情况下,通过在四周被上述凸部10、10…围起的区域的中央部设置一个上述开孔部12,上述开孔部12也配置为正格子状。通过设置上述凸部10,与肌肤的接触面积减少,缓冲性提高,因此肌肤触感良好。

上述压花部11以及开孔部12以沿上述凸部10的周围的基端部包围该凸部10的周围的方式空开规定的间隔分别独立地配置。

上述压花部11是在相邻的凸部10与凸部10之间通过从透液性表面片3的肌肤侧的挤压从而比上述开孔部12的周边更向非肌肤侧凹陷的部分。如上述所述,在将第二片5配设于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的情况下,通过在将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层叠的状态下,从透液性表面片3的肌肤侧一体地挤压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而形成。优选通过实施上述压花部11时的加热熔敷,将透液性表面片3与第二片5接合。在上述压花部11中,通过压花加工时的挤压,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的纤维密度变得比上述凸部10的部分高。因此,产生如下纤维密度梯度,即,在凸部10中,纤维密度相对较低,在压花部11中,纤维密度相对较高。另外,在上述压花部11的附近,在连结相邻的开孔部12、12的方向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有凸部10,并且在连结相邻的开孔部12、12的方向的两端,分别空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有开孔部12。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上述压花部11沿连结相邻的开孔部12、12的方向间歇地配置。具体而言,俯视观察大致呈圆形的压花部11在连结相邻的开孔部12、12的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有多个。在图示例子中,在相邻的开孔部12、12之间配置有2个压花部11、11,但也可以配置3个以上的压花部11。另外,在图示例子中,具有俯视观察大致呈圆形的压花部11,但也可以为长圆形、多边形。

配置于相邻的开孔部12、12间的压花部11、11彼此的分离宽度a既可以和压花部11与开孔部12的分离宽度b相同,也可以不同,该压花部11与开孔部12邻接。优选如图3所示那样,压花部11、11彼此的分离宽度a和压花部11与开孔部12的分离宽度b相同、或者比压花部11与开孔部12的分离宽度b大(a≧b)。通过a≧b,因纤维的密度梯度扩散至压花部11的体液容易在邻接的开孔部12通过移至吸收体4。上述分离宽度a可以为分离宽度b的1~2倍左右(a=b~2b)。

通过在相邻的开孔部12、12之间间歇地配置上述压花部11,能够抑制基于压花部11的透液性表面片3的固化,保持透液性表面片3的柔软质地。另外,由于压花部11的每处的面积较小,所以因纤维的密度梯度扩散至压花部11的体液不会滞留在纤维密度较高的压花部11及其附近,而是通过压花部11、开孔部12迅速移至吸收体4。另外,由于在凸部10的周围配置有多个细小的压花部11,所以将该压花部11作为基端的凸部10的立起性、形状稳定性良好,凸部10的缓冲性提高,能够使肌肤触感更舒适。

上述开孔部12是在四周被凸部10、10…围起的区域的中央部至少贯通透液性表面片3的肌肤侧面与非肌肤侧面而形成的通孔。在将第二片5配置于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的情况下,一体地贯通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而形成。上述开孔部12只要至少设置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所抵接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即可,但优选如图1所示那样设置于透液性表面片3的整体。优选上述开孔部12的平面形状如图示例子那样为圆形,但也能够为椭圆形、多边形。上述开孔部12的面积可以为0.01~8mm2,优选为1~5mm2。上述开孔部12通过将贯通薄片的销(ピン)刺穿而形成。如图3所示,上述开孔部12的大小(直径)优选比凸部10小,以使肌肤触感不会降低,另外优选比压花部11的槽宽(与连结相邻的开孔部12、12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大以使粘度高的体液也能够容易地通过。

基于图4说明由以上的结构构成的该生理用卫生巾1的体液吸收的机制。在该生理用卫生巾1中,由于在凸部10的周围,分别独立地形成有压花部11以及开孔部12,所以通过纤维的密度梯度所带来的毛细管现象,被凸部10吸收的体液迅速向压花部11侧扩散,并且体液容易通过压花部11、开孔部12向下层的吸收体4侧转移,能够减少表面的残液。具体而言,在吸收粘度低的体液如顺畅的经血、尿等的情况下,被凸部10吸收的体液因纤维的密度梯度向压花部11扩散,并且通过该压花部11向下层的吸收体4侧转移。另一方面,在吸收粘度高的体液如粘稠的经血等的情况下,如该图4所示,因纤维的密度梯度从凸部10扩散至压花部11的体液在压花部11中因纤维被膜化无法吸收,所以沿上述压花部11、11在连结相邻的开孔部12、12的方向扩散,并且通过在该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的开孔部12向吸收体4转移。这样,由于粘度低的经血以及粘度高的经血分别向吸收体4侧转移,所以能够减少表面的残液。

(第二实施例)

如图7~图10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比较,第二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在以下两点存在不同,第一点是,在开孔部12的周边,设置有至少透液性表面片3以比上述凸部10的高度低的高度朝向肌肤侧突出的肌肤侧伸出部13;第二点是,上述压花部11在相邻的开孔部12、12彼此之间沿连结上述开孔部12、12的方向连续地配置。这些不同点既可以双方同时采用,也可以仅采用任意一方。

在上述开孔部12的周边形成的肌肤侧伸出部13是将从开孔部12的周围朝向开孔部12延伸的片材在上述开孔部12的周边朝向肌肤侧突出的部分,并且是通过上述开孔部12的开孔处理而形成的绒毛状部分。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由于前端朝向肌肤侧起毛,所以容易利用与体液的接触通过毛细管现象将体液导入开孔部12内。

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既可以通过以从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朝向肌肤侧贯通的方式刺穿销时的销的压入力,使开孔部分的纤维向肌肤侧突出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在以从透液性表面片3的肌肤侧朝向非肌肤侧贯通的方式刺穿销之后,拉拔销时,开孔部分的纤维因与销的摩擦力而伴随着销的拉拔向肌肤侧拉回,由此向肌肤侧突出而形成。

另外,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优选在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5的情况下,通过使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以及第二片5一体地从上述开孔部12的周边朝向肌肤侧突出,形成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

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形成为从开孔部12的周边大致垂直地立起、或者前端朝向开孔部12的中心侧倾斜。因此,肌肤侧伸出部13的前端的面积形成为与开孔部12的面积大致相等、或者比开孔部12的面积小。因此,能够防止通过开孔部12移至吸收体4侧的体液倒流。另一方面,在体液吸收时,由于在开孔部12的周边设置有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所以易于通过毛细管现象将体液导入开孔部12内。在将第二片5配置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的情况下,在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中,在内周侧配置第二片5,在外周侧配置透液性表面片3。

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的高度h1(从上述第二片5的非肌肤侧面至肌肤侧伸出部13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比凸部10的高度h2(从上述第二片5的非肌肤侧面至凸部10的顶点的高度)小(h1<h2)。因此,在佩戴时,肌肤侧伸出部13的前端不与肌肤表面接触,凸部10与肌肤表面一定接触,因此能够保持肌肤触感良好的状态。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的高度h1可以为0.05~2.0mm,优选为0.1~1.5mm。在测定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的高度h1时,将切断为规定的大小的透液性表面片3与第二片5的层叠体配置为在显微镜的工作台上使上述第二片5位于下侧,通过上述显微镜,对从侧方拍摄薄片的层叠体时的肌肤侧伸出部13正下方的第二片5的下端与肌肤侧伸出部13的上端这两点间距离进行测定,将其设为高度h1。

通过在上述开孔部12的周边设置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凭借纤维的密度梯度从凸部10扩散至压花部11的体液、特别是如粘稠的经血等那样粘度高的体液在上述开孔部12的周边与朝向肌肤侧突出的肌肤侧伸出部13接触,凭借毛细管现象被导入开孔部12内,向下层的吸收体4侧转移。

接下来,说明上述压花部11,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上述压花部11沿连结开孔部12、12的方向连续地形成。即,在相邻的开孔部12、12间配置有1个压花部11,并且上述压花部11的平面形状如该图8所示那样形成为在连结开孔部12、12的方向较长的槽状。由此,上述压花部11在槽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别接近地配置有凸部10,并且在槽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空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有开孔部12。即,在图8所示的俯视观察下,压花部11与开孔部12以包围凸部10的周围的方式分别各有4个交替地以大致等间隔配置。

通过将上述压花部11沿连结相邻的开孔部12、12的方向连续地形成,凭借纤维的密度梯度从凸部10扩散至压花部11的体液易于沿压花部11在槽长度方向扩散,并且易于通过与该压花部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邻接的开孔部12而被吸收体吸收。另外,在开孔部12的周边形成有朝向肌肤侧突出的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的情况下,沿压花部11在槽长度方向扩散了的体液与上述肌肤侧伸出部13接触,凭借毛细管现象被导入开孔部12内,向下层的吸收体4转移。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为由多层构成的层叠构造。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既可以由单层构造构成,也可以如该第三实施例那样,如图11所示,由具有位于肌肤侧的肌肤侧层3a与位于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层3b的层叠构造构成。在图示例子中,为上述肌肤侧层3a与非肌肤侧层3b的双层构造,但也可以通过在上述肌肤侧层3a与非肌肤侧层3b之间设置1个或者多个中间层,成为3层以上的多层构造。此时,优选构成上述肌肤侧层3a的纤维的细度(繊度)为小于2.0dtex的细纤维。由此,能够减少与肌肤的摩擦,肌肤触感进一步变良好。

另外,构成上述非肌肤侧层3b的纤维的细度优选比构成肌肤侧层3a的纤维的细度大,更加优选比构成上述第二片5的纤维的细度大。具体而言,构成上述非肌肤侧层3b的纤维的细度可以为3.3dtex左右,构成第二片5的纤维的细度可以为比构成非肌肤侧层3b的纤维的细度小的2.2dtex左右。由此,体液容易通过纤维的密度梯度从透液性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层3b移至第二片5,表面的残液能够更加减少,并且在开孔部12周边形成有肌肤侧伸出部13的情况下,体液容易浸透在开孔内。

作为单位面积重量,透液性表面片3的肌肤侧层3a可以为5~20g/m2,优选为8g/m2左右,非肌肤侧层3b可以为10~25g/m2,优选为17g/m2左右,第二片5可以为15~60g/m2,优选为18~30g/m2左右。

在使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为肌肤侧层3a与非肌肤侧层3b的双层构造并且与非肌肤侧层3b的非肌肤侧邻接地配设有第二片5的情况下,优选将上述肌肤侧层3a、非肌肤侧层3b以及第二片5的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设定为满足肌肤侧层3a≦非肌肤侧层3b<第二片5的关系。由此,由于下层侧(第二片5侧)的亲水油剂的耐久性提高,所以体液容易从透液性表面片3的肌肤侧层3a向第二片5透过,能够减少表面的残液。上述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是指在液体通过时维持亲水油剂不从纤维表面脱落与液体一起流出而是固定于纤维的状态的程度,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小是指在液体通过时亲水油剂容易与液体一起流出。

作为上述亲水油剂,例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酰化水解蛋白、磺酸盐、硫酸酯盐、磷酸酯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基表面活性剂、羧酸酯、羧酸酰胺、聚亚烷基氧化物嵌段共聚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盐、两性表面活性剂、咪唑啉衍生物等,除此之外,也能够广泛应用公知的物质作为涂覆于纤维的亲水油剂。

作为上述亲水油剂的涂覆方法,能够例举通过喷涂的涂覆、通过凹版印刷或柔版印刷的涂布、通过各种涂布机的帘式涂布。另外,也可以在纤维的阶段中将亲水油剂加进去。此外,为了容易使体液向吸收体4侧浸透,优选亲水度具有肌肤侧层3a≦非肌肤侧层3b<第二片5的关系。亲水度的调整能够通过调整亲水油剂的涂覆量来实现。

为了调整上述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能够通过将粘合性树脂和亲水油剂并用,或者将丙烯酸水溶性树脂、橡胶胶乳、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乙烯树脂等作为催化剂和亲水油剂并用,并且调整它们的添加量,来进行。

上述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能够通过10点法评价。该10点法为,在重叠有8片滤纸的基础上,将样本与肌肤碰触的一侧朝上放置,在其上放置10点法测定板,该10点法测定板设置有10个直径15mm、厚度5mm的圆形空隙。然后,在上述10点法测定板的各空隙之中,充满37℃的人工经血,数出人工经血在2秒间未吸收而残留的数量,将该过程每隔3分钟反复进行,通过至人工经血在全部10个空隙中残留为止的次数(反复次数)n,来进行评价。上述次数n越小,表示亲水油剂的耐久性的强度越小。此外,上述人工经血的组成为,丙三醇为12.30重量%,离子交换水为85.18重量%,cmc(羧甲基纤维素钠)为0.45重量%,nacl(氯化钠)为0.97重量%,na2co3(碳酸钠)为1.04重量%,蓝色粉末为0.06重量%。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的透液性表面片3如下:使设置上述开孔部12的范围仅位于宽度方向中央区域,或者使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开孔部12的大小比其他区域大。设置上述开孔部12的范围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为遍及透液性表面片3的整个面的范围,也可以如该第四实施例那样,如图12所示那样仅为包含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抵接的范围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并且比中央区域更靠宽度方向两侧为未设置开孔部12的区域。另外,上述开孔部12的开孔直径既可以遍及整个面地大致均等,也可以如该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那样使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开孔直径比宽度方向两侧区域的开孔直径大。由于被排出的经血主要被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吸收,所以通过使该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开孔部12的直径增大,体液会被迅速吸收。

附图标记说明:

1…生理用卫生巾;2…不透液性背面片;3…透液性表面片;4…吸收体;5…第二片;10…凸部;11…压花部;12…开孔部;13…肌肤侧伸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