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8233发布日期:2019-03-16 00:4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处置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处置器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能够通过对活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该活体组织进行处置(接合(或吻合)和切除等)的处置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处置器具(热凝固切开钳)包括:具有第一抓持面的第一钳爪(第一抓持部);和具有第二抓持面的第二钳爪(第二抓持部),其能够在上述第二抓持面与上述第一抓持面之间抓持活体组织。在第一钳爪设置有发热体,其能够因通电而发热从而对第一抓持面进行加热。在该处置器具中,能够用第一钳爪和第二钳爪抓持活体组织,利用发热体的发热对活体组织进行加热(对活体组织施加热能),从而对该活体组织进行处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491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是,在进行使用热能的处置的情况下,向活体组织传递的热以热源(发热体)为中心呈辐射状逐渐扩展。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活体组织中的被第一钳爪和第二钳爪抓持的处置对象组织中,热在厚度方向(抓持方向)传递耗费时间,难以缩短处置时间。当热在该厚度方向传递耗费了很长的时间的情况下,因为热以热源(发热体)为中心呈辐射状逐渐扩展,所以存在热能作用至活体组织中的位于处置对象组织的周边的周边组织,妨碍低创治疗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短处置时间并且低创地进行处置的处置器具。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处置器具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抓持面的第一钳爪;具有第二抓持面的第二钳爪,能够在所述第二抓持面与所述第一抓持面之间抓持活体组织;设置在所述第一抓持面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抓持面或所述第二抓持面,能够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供给高频电功率;和能够因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钳爪和所述第二钳爪中的至少一者,在使所述第一抓持面与所述第二抓持面彼此相对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一抓持面与所述第二抓持面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配置在能够由它们夹着所述发热体的中心位置的位置。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处置器具,能够得到能够缩短处置时间并且低创地进行处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处置系统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抓持部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抓持部的图。

图4是表示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热能施加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a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5b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5c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处置器具的抓持部的图。

图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处置器具的抓持部的图。

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处置器具的抓持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下面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受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在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1)

[处置系统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处置系统1的图。

处置系统1能够通过对活体组织施加能量(热能和电能(高频能量))来对该活体组织进行处置(接合(或吻合)和切除等)。如图1所示,该处置系统1包括处置器具2、控制装置3和脚踏开关4。

[处置器具的结构]

处置器具2例如是用于穿过腹壁对活体组织进行处置的直线型的外科医疗用处置器具。如图1所示,该处置器具2包括把手5、杆部件6和抓持部7。

把手5是术者用手握持处置器具2的部分。如图1所示,在该把手5上设置有操作捏手51。

如图1所示,杆部件6具有大致圆筒形状,杆部件6的一端(图1中的右端部)与把手5连接。在杆部件6的另一端(图1中的左端部)安装有抓持部7。在该杆部件6的内部设置有开闭机构(省略图示),其与术者对操作捏手51的操作相应地使构成抓持部7的一对钳爪8、9(图1)开闭。在该杆部件6的内部,与控制装置3连接的电缆c(图1)从一端侧(图1中的右端部侧)经由把手5设置至另一端侧(图1中的左端部侧)。

[抓持部的结构]

图2和图3是表示抓持部7的图。具体而言,图2是表示被设定为张开状态(使一对钳爪8、9张开(隔开间隔)的状态)的抓持部7的立体图。图3是将被设定为抓持了活体组织lt的闭合状态(使一对钳爪8、9闭合(使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状态)的抓持部7用沿着该抓持部7的宽度方向(与连结抓持部7的前端和根端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图2、图3中的左右方向))的切断面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图。

抓持部7是用于抓持活体组织lt(图3)并对该活体组织lt进行处置的部分。如图1至图3所示,该抓持部7包括一对钳爪8、9。

一对钳爪8、9在箭头r1(图2)方向可开闭地被杆部件6的另一端轴支承,能够与术者对操作捏手51的操作相应地抓持活体组织lt。

[钳爪的结构]

一对钳爪8、9中的一个钳爪8相对于另一个钳爪9设置在图2和图3中的上方侧,具有沿着连结该一个钳爪8的前端和根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作为该一个钳爪8的材料,可以列举具有高耐热性、导热系数低并且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ptfe(聚四氟乙烯)、peek(聚醚醚酮)、pbi(聚苯并咪唑)等树脂。作为一个钳爪8的材料,并不限于上述树脂,也可以采用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等。此外,也可以对它们附着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ptfe、dlc(diamond-likecarbon:类金刚石碳)、陶瓷类、二氧化硅类、硅酮类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该一个钳爪8的图2和图3中的下方侧的面作为抓持面81发挥作用,能够在该抓持面81与另一个钳爪9之间抓持活体组织lt。下面,为了与另一个钳爪9的后述的抓持面91区分,将抓持面81记载为一个抓持面81,将抓持面91记载为另一个抓持面91。

在本实施方式1中,一个抓持面81形成为平坦状。

在该一个抓持面81中,在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图2和图3中的左右两端部侧)的该一个抓持面81的全长(长度方向的全长,下面也是同样)范围的区域,如图2或图3所示,分别嵌入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例如分别由铜、铝、碳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分别由沿着一个抓持面8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板体构成,且以一个板面(图2、图3中的下方侧的面)分别构成一个抓持面81的一部分的方式(以该下方侧的面露出的状态)分别被嵌入到该一个抓持面81中。构成从杆部件6的一端侧设置至另一端侧的电缆c的一对高频用引线(省略图示)分别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接合。通过经由一对高频用引线由控制装置3供给高频电功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能够产生高频能量。当在用一对钳爪8、9(一对抓持面81、91)抓持活体组织lt的状态下供给高频电功率时,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产生高频电位差,因此,能够在该活体组织lt中流动高频电流。即,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是一个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的一对电极。

作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并不限于板体,也可以是以具有比一对钳爪8、9的间隔小的凸部的方式嵌入的圆棒等异形形状。作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不需要是块状(bulk)的材料,也可以是由通过蒸镀或溅射等形成的铂等的导电性薄膜构成。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的表面并不仅限于上述的物理性露出,只要电性露出即可。即,即使在附着了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ni-ptfe膜或导电性dlc(diamond-likecarbon:类金刚石碳)薄膜等导电性的涂敷材料的状态下,由该面提供作为电极的电位,也并不脱离发明的意图。

另一个钳爪9具有沿着连结该另一个钳爪9的前端和根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作为该另一个钳爪9的材料,与一个钳爪8同样,可以列举ptfe、peek、pbi等树脂、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等。

另一个钳爪9的图2和图3中的上方侧的面作为另一个抓持面91发挥作用,能够在该另一个抓持面91与一个抓持面81之间抓持活体组织lt。

在本实施方式1中,另一个抓持面91与一个抓持面81同样形成为平坦状。

在该另一个抓持面91中,在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图2和图3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的该另一个抓持面91的全长范围的区域,如图2或图3所示,嵌入有热能施加部12。

如图2或图3所示,热能施加部12包括发热体121(图3)和传热部件122。

发热体121例如由从另一个钳爪9的根端侧(图2中的右侧)沿着长度方向向前端侧(图2中的左侧)延伸、进而弯曲并向根端侧延伸的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电阻图案构成。构成从杆部件6的一端侧设置至另一端侧的电缆c的一对发热用引线(省略图示)分别与发热体121的两端部接合。发热体121能够通过经由发热用引线由控制装置3施加直流或交流电压(通电)而发热。

上面说明的发热体121是对作为导电性材料的不锈钢(sus304)进行加工而得到的,通过热压接而被贴合在传热部件122的图3中的下方侧的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

作为发热体121的材料,并不限于不锈钢(sus304),也可以是其它的不锈钢材料(例如400系列),还可以采用铂、钨等导电性材料。作为发热体121,并不限于通过热压接而被贴合在传热部件122的图3中的下方侧的面上的结构,也可以是采用通过蒸镀或溅射等而形成在该下方侧的面上的结构。

传热部件122由具有高耐热性、导热系数高并且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例如由在ptfe、peek、pbi等树脂中含有陶瓷等作为导热性填料而得到的复合材料、氮化铝等陶瓷、或对铜/铝/碳等导电性物质涂敷ptfe等绝缘性的涂层而得到的材料等构成。传热部件122由沿着另一个抓持面9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板体构成,以图2和图3中的上方侧的面构成另一个抓持面91的一部分的方式(以该上方侧的面露出的状态)被嵌入到该另一个抓持面91中。传热部件122能够将来自发热体121的热传递至活体组织lt(能够对活体组织lt施加热能)。

作为传热部件122,也可以采用宽度方向的大小不同的分体部件(下方的传热部件和上方的传热部件)在一对钳爪8、9的开闭方向(图2、图3中的上下方向)高导热接合的结构。例如,采用如下结构:作为发热体121使用在下方的传热部件上通过溅射形成有导电性薄膜的陶瓷加热器,将其通过纳米ag颗粒等的高导热接合与上方的传热部件接合。即,也可以将下方的传热部件和上方的传热部件合在一起视为传热部件122。

也可以对上面说明的另一个抓持面91附着上述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1中,一个钳爪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钳爪。一个抓持面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抓持面。另一个钳爪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钳爪。另一个抓持面9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抓持面。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热能施加部的位置关系]

图4是表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与热能施加部12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4是在闭合状态(使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状态)下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一对抓持面81、91的法线方向)看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和热能施加部12的图。

当在闭合状态下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分别配置在能够由它们夹着热能施加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o1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o2设定成与热能施加部12的中心位置o1一致。并且,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相对于发热体121分别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外侧。

[控制装置和脚踏开关的结构]

脚踏开关4是术者用脚操作的部分。能够与术者对脚踏开关4的操作相应地,切换从控制装置3对处置器具2(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和发热体121)的通电的on(开)和off(关)。

作为切换该on和off的机构,并不限于脚踏开关4,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用手操作的开关等。

控制装置3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等,按照规定的控制程序综合地控制处置器具2的动作。更具体而言,控制装置3与术者对脚踏开关4的操作(通电on的操作)相应地经由一对高频用引线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供给预先设定的输出的高频电功率,并且在预先设定的时刻,经由一对发热用引线对发热体121施加预先设定的输出的电功率,适当地控制各自的能量。

[处置系统的动作]

下面,对上述的处置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

术者手持处置器具2,将该处置器具2的前端部分(杆部件6的一部分和抓持部7)例如使用套管针等穿过腹壁插入到腹腔内。术者操作操作捏手51,用一对钳爪8、9抓持活体组织lt。

接着,术者操作脚踏开关4,将从控制装置3对处置器具2的通电切换为on。当切换为该on时,控制装置3经由一对高频用引线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供给高频电功率。伴随着该高频电功率的供给,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流动高频电流,在活体组织lt的位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的处置对象组织lt1(图3)中产生焦耳热。控制装置3在供给该高频电功率的同时,经由一对发热用引线对发热体121施加电功率(通电)。伴随着该通电,发热体121发热,热经由传热部件122被传递至处置对象组织lt1。通过该焦耳热的产生和来自传热部件122的热的传递,对处置对象组织lt1进行处置。

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供给高频电功率的时机和对发热体121施加电功率(通电)的时机并不限于是同时,也可以是不同的时机。

采用上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1,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

图5a至图5c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具体而言,图5a是表示模拟的结果的图,是表示不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供给高频电功率,将发热体121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温度的情况(仅使热能作用于活体组织lt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的图。图5b是表示模拟的结果的图,是表示不使发热体121发热,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供给预先设定的输出的高频电功率的情况(仅使高频能量作用于活体组织lt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的图。图5c是表示模拟的结果的图,是表示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供给预先设定的输出的高频电功率,并且对发热体121施加预先设定的输出的电功率的情况(使热能和高频能量两者作用于活体组织lt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的图。

在图5a至图5c中,越接近“黑”,表示温度越高的区域,越接近“白”,表示温度越低的区域。即,在图5a至图5c中,表示出颜色越浅的区域的温度越低,颜色越深的区域的温度越高。

图5a和图5c表示不具有热能施加部12的一个抓持面81到达要求的温度(200℃左右)的瞬间的温度分布。

在进行利用热能的处置的情况下,向活体组织lt传递的热以热源(发热体121)为中心与材料的导热性相应地呈辐射状逐渐扩展。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处置对象组织lt1中,热在厚度方向(抓持方向(图3、图5a~图5c中的上下方向),下面也是同样)传递耗费时间。

作为“仅使热能作用于活体组织lt的情况”的模拟结果,从开始施加热能起直到一个抓持面8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成为要求的温度(200℃左右)为止耗费t1秒(2.4秒左右)的时间(图5a)。在该t1秒后,与热能施加部12持续接触t1秒,并且位于处置对象组织lt1的周边的周边组织也成为比较高的温度(图5a)。

在进行利用高频能量的处置的情况下,高频电流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流动。如果像本实施方式1那样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分别配置在沿着一个抓持面81的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位置,则高频电流在一对钳爪8、9的宽度方向(图3、图5a~图5c中的左右方向)流动。即,因为能够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流动高频电流的部分成为发热部位,所以能够将处置对象组织lt1限定在一对钳爪8、9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之间)。并且,能够使处置对象组织lt1中的在厚度方向上与一对抓持面81、91隔开间隔的部分成为最高温度。但是,存在如下情况:随着高频能量的施加,处置对象组织lt1开始干燥(脱水),从而处置对象组织lt1的阻抗增加,结果,以某一时刻为界,高频能量的作用减弱,不再能够进行要求的处置。作为该“某一时刻”,可以列举“电源容量不再能够追随阻抗的增加时”或“由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不超过因蒸腾和传热而失去的热量,不再对组织温度上升做出贡献时”。

作为“仅使高频能量作用于活体组织lt的情况”的模拟结果,处置对象组织lt1被限定在一对钳爪8、9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并且处置对象组织lt1中的在厚度方向上与一对抓持面81、91隔开间隔的部分成为最高温度(图5b)。但是,即使从开始施加高频能量起经过t1秒(2.4秒左右)后,处置对象组织lt1的最高到达温度也没到达要求的温度(200℃左右)(最高到达温度:150℃左右)(图5b)。

在像本实施方式1那样进行利用热能和高频能量两者的处置的情况下,如“使热能和高频能量两者作用于活体组织lt的情况”的模拟结果(图5c)所示的那样,能够解决上述的各问题。

即,通过施加高频能量来对热能的施加产生辅助效果,从开始施加热能和高频能量两者起直到一个抓持面8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成为要求的温度(200℃左右)为止的时间成为“仅使热能作用于活体组织lt的情况”下的时间(t1秒)的6成左右的短时间(t2秒(1.5秒左右))。因为是该t2秒的短时间,所以只要与热能施加部12持续接触t2秒即可,并且能够降低热对位于处置对象组织lt1的周边的周边组织的影响,该周边组织成为比较低的温度。

从而,采用本实施方式1的处置器具2,能够得到能够缩短处置时间并且低创地进行处置的效果。并且,因为构成一对钳爪8、9的材料具有的总热量也小,所以还能够得到处置结束后的一对钳爪8、9的温度降低的效果。

此外,还得知了取决于活体组织lt和施加的能量条件,能够使活体组织lt的最高到达温度提高,能够降低发热体121所需要的到达温度,还有助于提高发热体121的可靠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处置器具2中,在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分别配置在能够由它们夹着发热体1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o1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o2与该中心位置o1一致。即,能够使通过施加高频能量产生的发热区域与通过施加热能产生的发热区域重叠。因此,能够提高上述的辅助效果,适当地实现上述的“能够缩短处置时间并且低创地进行处置”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1的处置器具2中,在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相对于发热体121,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分别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外侧。换言之,发热体121配置在另一个抓持面9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热能对位于处置对象组织lt1的周边的周边组织的影响。

可是,在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和热能施加部12设置在一对钳爪8、9中的一者的情况(设置在同一钳爪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下面的问题。

在由于从热能施加部12对活体组织lt施加热能,位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的周边的组织干燥(脱水),该组织的阻抗增加的情况下,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产生的高频能量的作用减弱。即,有可能导致上述的辅助效果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1的处置器具2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与热能施加部12设置在不同的钳爪。因此,不会产生上述的问题。具体而言,高频电功率能够避开因热能施加部12的作用而导致阻抗增加的组织,有选择地施加在阻抗低的未处置的活体组织lt,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处置进行辅助。

(实施方式2)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

图6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处置器具2a的抓持部7a的图。具体而言,图6是与图3对应的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2的处置器具2a中,如图6所示,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处置器具2(图3),本发明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设置位置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2的一个钳爪8中,在一个抓持面81上,如图6所示,没有设置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本实施方式2的一个抓持面81虽然没有设置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平坦形状。也可以对该一个抓持面81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2的另一个钳爪9中,在另一个抓持面91上,如图6所示,除了热能施加部12以外,还设置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相同的形状和功能(对活体组织lt(处置对象组织lt1)施加高频能量的功能)。

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分别被嵌入到位于另一个抓持面9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热能施加部12的两侧)的该另一个抓持面91的全长范围的区域。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分别构成另一个抓持面91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2的另一个抓持面91虽然分别嵌入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平坦形状。也可以在该另一个抓持面91中,在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的图6中的上方侧的面构成的区域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导电性涂敷材料,在其它区域(由传热部件122的图6中的上方侧的面构成的区域)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闭合状态下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与热能施加部12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作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并不限于板体,也可以是以具有比一对钳爪8、9的间隔小的凸部的方式嵌入的圆棒等异形形状。作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不需要是块状的材料,也可以是由通过蒸镀或溅射等形成的铂等的导电性薄膜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2中,另一个钳爪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钳爪。另一个抓持面9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抓持面。一个钳爪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钳爪。一个抓持面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抓持面。

采用上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2的处置器具2a,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2的处置器具2a中,在另一个钳爪9设置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和热能施加部12。换言之,在一个钳爪8没有设置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a、11a和热能施加部12。因此,能够实现一个钳爪8的结构的简化,还能够使该一个钳爪8小型化(使抓持部7a直径变细)。

(实施方式3)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3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

图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处置器具2b的抓持部7b的图。具体而言,图7是与图3对应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3的处置器具2b中,如图7所示,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处置器具2(图3),本发明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设置位置和形成方法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3的一个钳爪8中,如图7所示,一个抓持面81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没有设置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具有平坦形状。也可以对该一个抓持面81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3的另一个钳爪9中,在另一个抓持面91上,如图7所示,除了热能施加部12以外,还设置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相同的功能(对活体组织lt(处置对象组织lt1)施加高频能量的功能),但是其设置位置和形成方法不同。

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分别由通过蒸镀或溅射等形成的铂等的导电性薄膜构成。如图7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分别形成在位于传热部件122的图7中的上方侧的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该传热部件122的全长范围的区域。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分别构成另一个抓持面91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3的另一个抓持面91虽然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平坦形状。也可以在该另一个抓持面91中,在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构成的区域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导电性涂敷材料,在其它区域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即,在本实施方式3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形成在传热部件122上,因此,分别配置在另一个抓持面91的与其宽度方向的外缘隔开间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闭合状态下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热能施加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彼此一致。

作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并不限于薄膜,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同样,由块状的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3中,另一个钳爪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钳爪。另一个抓持面9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抓持面。一个钳爪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钳爪。一个抓持面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抓持面。

采用上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3的处置器具2b,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3的处置器具2b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分别配置在另一个抓持面91的与其宽度方向的外缘隔开间隔的位置。即,通过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的宽度方向的间隔尺寸减小,能够将位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之间的处置对象组织lt1进一步限定在一对钳爪8、9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热对位于处置对象组织lt1的周边的周边组织的影响。

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之间流动的高频电流,由于活体组织lt的阻抗因施加高频能量而增加,其路径随着时间经过而改变。具体而言,在像本实施方式3那样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设置在另一个抓持面91上的情况下,高频能量的施加刚开始后,经由靠近该另一个抓持面91的路径流动高频电流。高频能量的施加开始后,随着时间经过,经由靠近一个抓持面81的路径流动高频电流。即,高频电流的路径随着时间经过而沿着处置对象组织lt1的厚度方向改变。

特别是像本实施方式3那样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b、11b的宽度方向的间隔尺寸减小的情况下,高频电流的路径会在处置对象组织lt1的厚度方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的辅助效果,能够适当地实现上述的“能够缩短处置时间并且低创地进行处置”的效果。

(实施方式4)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4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

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处置器具2c的抓持部7c的图。具体而言,图8是与图3对应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4的处置器具2c中,如图8所示,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处置器具2(图3),本发明的第一抓持面、第二抓持面的形状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4的一个钳爪8中,如图8所示,在一个抓持面81上设置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和绝缘性部件13。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11相同的功能(对活体组织lt(处置对象组织lt1)施加高频能量的功能),但是其设置位置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在一个抓持面81的与其宽度方向的外缘分别隔开间隔的位置分别被嵌入到该一个抓持面81的全长范围的区域。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分别以从一个钳爪8向另一个钳爪9侧突出的状态被嵌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的图8中的下方侧的面分别构成一个抓持面81。

绝缘性部件13由具有高耐热性、导热系数低并且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例如由ptfe、peek、pbi等树脂、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等构成。绝缘性部件13由沿着一个抓持面8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板体构成,被嵌入到一个抓持面81上的位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之间的该一个抓持面81的全长范围的区域。绝缘性部件13以该绝缘性部件13的图8中的下方侧的面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的图8中的下方侧的面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以从一个钳爪8向另一个钳爪9侧突出的状态分别被嵌入。绝缘性部件13的图8中的下方侧的面分别构成一个抓持面81。

即,本实施方式4的一个抓持面81具有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中央并且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和绝缘性部件13的图8中的下方侧的各面构成的第一中央区域ar1(图8)向另一个钳爪9侧突出的凸形状。也可以在该一个抓持面81上,在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构成的区域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导电性涂敷材料,在其它区域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作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不需要是块状的材料,也可以是由通过蒸镀或溅射等形成的铂等的导电性薄膜构成。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4的热能施加部12以从另一个钳爪9向一个钳爪8侧突出的状态被嵌入。

即,本实施方式5的另一个抓持面91具有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中央并且由传热部件122的图8中的上方侧的面构成的第二中央区域ar2(图8)向一个钳爪8侧突出的凸形状。也可以对该另一个抓持面91附着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具有对活体的非粘附性的绝缘性涂敷材料。

上面说明的第一中央区域、第二中央区域ar1、ar2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在闭合状态下彼此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闭合状态下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热能施加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彼此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4中,一个钳爪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钳爪。一个抓持面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抓持面。另一个钳爪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钳爪。另一个抓持面9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抓持面。

采用上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4的处置器具2c,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4的处置器具2c中,一对抓持面81、91分别具有第一中央区域、第二中央区域ar1、ar2,且分别具有凸形状。在第一中央区域ar1设置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10c、11c。在第二中央区域ar2设置有热能施加部12。因此,能够用高的压力对处置对象组织lt1进行压缩,有效地对处置对象组织lt1进行处置(接合、吻合或封合等)。

(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仅由上述实施方式1~4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一对抓持面81、91由平坦面或凸形状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为了有效地进行活体组织lt的切开,而形成为一对抓持面81、91中的至少一者的与切开位置对应的部分靠近另一个抓持面的截面v字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为了施加高频能量,设置了第一电极10(10a~10c)和第二电极11(11a~11c)这2个电极,但是电极的数量并不限于2个,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此外,为了施加热能,仅设置了1个热能施加部12,但也可以是在一对钳爪8、9分别设置热能施加部12。

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第一电极10(10a~10c)、第二电极11(11a~11c)和热能施加部12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1~4中说明的设置位置。只要在沿着一对抓持面81、91彼此相对的方向看时,第一电极10(10a~10c)和第二电极11(11a~11c)配置在能够由它们夹着热能施加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o1的位置,也可以采用其它的设置位置。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第一电极10(10a~10c)和第二电极11(11a~11c)设置在一对抓持面81、91中的一个抓持面上(设置在同一抓持面上),但是也可以采用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抓持面上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一对抓持面81、91两者都具有凸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一对抓持面81、91中的一者形成为平坦状而另一者具有凸形状,或者一对抓持面81、91中的一者形成为凸形状而另一者具有凹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处置器具2(2a~2c)采用了能够对活体组织lt施加热能和高频能量来进行处置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除了热能和高频能量以外,还能够对活体组织lt施加超声波能量和激光等光能来进行处置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处置系统

2、2a~2c处置器具

3控制装置

4脚踏开关

5把手

6杆部件

7、7a~7c抓持部

8、9钳爪

10、10a~10c第一电极

11、11a~11c第二电极

12热能施加部

13绝缘性部件

51操作捏手

81、91抓持面

121发热体

122传热部件

ar1、ar2第一中央区域、第二中央区域

c电缆

lt活体组织

lt1处置对象组织

o1、o2中心位置

r1箭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