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21907发布日期:2019-07-10 09:4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像内裤型的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那样包括与穿着者的前体围部对应的前体围区域、与穿着者的后体围部对应的后体围区域和与穿着者的下裆对应的下裆区域的吸收性物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前体围区域、后体围区域以及下裆区域的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的折叠方法。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即,对连续地排列有要成为吸收性物品的区域的片状物进行输送的工序、以通过吸收性物品的下裆区域的折叠线为基点将片状物对折的工序和将片状物切断为各个吸收性物品的工序。此外,吸收性物品的折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即,在吸收性物品的前体围区域的前侧的端部与下裆区域的折叠线之间的中间部,以使前体围区域和下裆区域彼此重叠的方式将形成为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折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09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形成为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体沿厚度方向重叠为两层。当在吸收性物品的前体围区域的前侧的端部与下裆区域的折叠线之间的中间部以使前体围区域和下裆区域彼此重叠的方式进一步折叠像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折叠后的部分有时在制造工序中自然地张开。

特别是,当位于吸收性物品的前体围区域的前侧的端部与下裆区域的折叠线之间的中间部的折叠线通过吸收体所存在的部分的情况下,吸收体沿厚度方向重叠为4层,所以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易于变得比较大。因此,特别是被折叠后的部分在制造工序中易于自然地张开。

因而,期望有一种在折叠后吸收性物品不易张开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一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前体围区域、后体围区域、下裆区域、吸收体和弹性构件,上述下裆区域位于前体围区域与后体围区域之间,上述吸收体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上述弹性构件配置于至少与吸收体重叠的区域;第1折叠工序,以通过下裆区域并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第1折叠部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对折;以及第2折叠工序,以在对折后的吸收性物品上彼此重叠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第2折叠部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进一步折叠。一对第2折叠部中的至少一者与弹性构件交叉。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俯视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另一部分的图。

图6的(a)、图6的(b)以及图6的(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折叠形态的图。

图7的(a)以及图7的(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被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的弹性构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工序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包装工序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图。

图11的(a)、图11的(b)以及图11的(c)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折叠形态的图。

图12的(a)以及图12的(b)是表示被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的弹性构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清楚以下事项。

一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前体围区域、后体围区域、下裆区域、吸收体和弹性构件,上述下裆区域位于上述前体围区域与上述后体围区域之间,上述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至少配置于上述下裆区域,上述弹性构件配置于至少与上述吸收体重叠的区域;第1折叠工序,以通过上述下裆区域并沿着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第1折叠部为基点将上述吸收性物品对折;以及第2折叠工序,以在对折后的上述吸收性物品上彼此重叠并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第2折叠部为基点,将上述吸收性物品进一步折叠,上述一对第2折叠部中的至少一者与上述弹性构件交叉。

采用本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一对第2折叠部中的至少一者与弹性构件交叉。弹性构件沿与第2折叠部交叉的方向使第2折叠部附近的区域收缩。为了在第2折叠部处张开一端被折叠了的吸收性物品,颇需要使与第2折叠部交叉的弹性构件伸长。换言之,弹性构件以稳定地维持在第2折叠部折回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的方式进行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折叠后的部分在制造工序中自然地张开。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在上述第2折叠工序中,以使上述一对第2折叠部中配置于内侧的第2折叠部与上述弹性构件交叉的方式折叠上述吸收性物品。

在该情况下,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折叠后的状态下,该弹性构件因收缩作用而在第2折叠部处呈现比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所呈现的曲线短的曲线(参照图12)。由此,弹性构件成为比沿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延伸的情况(吸收性物品未被折叠的情况)收缩了一些的状态。为了抻开该吸收性物品,需要使弹性构件与弹性构件收缩了一些的量对应地伸长。换言之,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折叠后的状态下,吸收性物品成为稳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一对第2折叠部在制造工序中自然地张开。

此外,利用弹性构件使一对第2折叠部中的内侧的第2折叠部附近的区域沿前后方向进一步收缩,所以弹性构件想要以在一对第2折叠部闭合吸收性物品的方式进行收缩。由此,也能在第2折叠工序中易于折叠吸收性物品。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在上述第2折叠工序中,以使上述一对第2折叠部中配置于外侧的第2折叠部与上述弹性构件交叉的方式折叠上述吸收性物品。

在该情况下,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折叠后的状态下,该弹性构件因收缩作用而在第2折叠部处呈现比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所呈现的曲线短的曲线(参照图7)。由此,弹性构件成为比沿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延伸的情况(吸收性物品未被折叠的情况)收缩了一些的状态。为了抻开该吸收性物品,需要使弹性构件与弹性构件收缩了一些的量对应地伸长。换言之,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折叠后的状态下,吸收性物品成为稳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一对第2折叠部在制造工序中自然地张开。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在上述第1折叠工序与上述第2折叠工序之间具有折边折叠工序,在上述折边折叠工序中,以沿着前后方向的一对折边折叠部为基点,折叠上述前体围区域以及上述后体围区域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在上述第2折叠工序中,以使上述下裆区域将利用上述折边折叠工序折回的上述前体围区域以及上述后体围区域的上述外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折叠上述吸收性物品。

下裆区域将利用折边折叠工序折回的前体围区域以及后体围区域的外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如上所述,利用弹性构件的作用将下裆区域稳定地维持为在第2折叠部折回了的状态。因此,下裆区域能够抑制前体围区域以及后体围区域的外侧部自然地张开。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在上述第1折叠工序与上述第2折叠工序之间具有折边折叠工序,在上述折边折叠工序中,以沿着前后方向的一对折边折叠部为基点,折叠上述前体围区域以及上述后体围区域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在上述第2折叠工序中,以使上述下裆区域位于在厚度方向上与利用上述折边折叠工序折回的上述前体围区域以及上述后体围区域的上述外侧部相反的那一侧的方式折叠上述吸收性物品,上述一对第2折叠部与上述折边折叠部交叉。

向在厚度方向上与利用折边折叠工序折回的前体围区域以及后体围区域的外侧部相反的那一侧折叠下裆区域。此外,一对第2折叠部与折边折叠部交叉。即,前体围区域以及后体围区域的外侧部的一部分位于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面,前体围区域以及后体围区域的外侧部的另一部分位于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面。因而,能够防止前体围区域以及后体围区域的外侧部自然地张开。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在上述第2折叠工序之后具有包装工序,在上述包装工序中,输送上述吸收性物品以及包装材料,并且自下游侧利用上述包装材料包裹上述吸收性物品,在使上述一对第2折叠部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包装工序。

采用本形态,自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的第2折叠部侧慢慢地利用包装材料包裹该吸收性物品。因而,由于利用包装材料自吸收性物品的被折叠的部分(未张开的部分)进行包裹,因此能够利用包装材料漂亮地包入吸收性物品。

(2)吸收性物品的整体结构

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附图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另外,在以下的图的记载中,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应注意的是,图是示意性的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情况不同。因而,应参考以下的说明判断具体的尺寸等。另外,有时包含在图彼此间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另外,图2所示的展开俯视图是使吸收性物品1伸长至用于构成吸收性物品1的片材的不形成褶皱的状态的伸长状态的图。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吸收性物品1的示意性剖视图。吸收性物品形成为像一次性尿布、短裤型的卫生巾那样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后方向l、宽度方向w和厚度方向t,上述前后方向l向穿着者的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上述宽度方向w与前后方向正交,上述厚度方向t向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相对面侧t1以及朝向与肌肤相对面侧相反的那一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侧延伸。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体围区域r1、后体围区域r2和下裆区域r3。前体围区域r1在使用时与穿着者的身体前侧相对。后体围区域r2在使用时与穿着者的身体后侧相对。下裆区域r3位于前体围区域r1与后体围区域r2之间,在使用时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

将吸收性物品1前后分为两部分的第1折叠部fw1通过下裆区域r3。第1折叠部fw1沿宽度方向w延伸。自图2所示的状态将第1折叠部fw1作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1折叠为前体围区域r1与后体围区域r2重叠。另外,形成有使前体围区域r1在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与后体围区域r2在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彼此接合而成的侧部接合部29。在吸收性物品1形成有供穿着者的腰围插入的腰围开口部31和供穿着者的腿分别插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32。在将侧部接合部29切开后展开的吸收性物品1的展开状态(参照图2)下,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最短的部分可以位于比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

吸收性物品1进一步具有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一对第2折叠部fw2。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一者设置在第1折叠部fw1与后体围区域r2的后侧缘之间。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另一者设置在第1折叠部fw1与前体围区域r1的前侧缘之间。

一对第2折叠部fw2设置于当以第1折叠部fw1为基点前后折弯了吸收性物品1时(参照图1)彼此对齐的位置。通过自图1所示的状态以一对第2折叠部fw2为基点进一步折回吸收性物品1,能以更紧凑的状态包装吸收性物品1。

前体围区域r1在吸收性物品1的展开状态下由在宽度方向w上与侧部接合部29叠合且与穿着者的身体前侧相对的区域规定。后体围区域r2在吸收性物品1的展开状态下由在宽度方向w上与侧部接合部29叠合且与穿着者的身体后侧相对的区域规定。下裆区域r3由前体围区域r1与后体围区域r2之间的区域规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折叠部fw1与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对齐。也可以代替此结构地使第1折叠部fw1沿前后方向l偏离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一些。第1折叠部fw1可以位于比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最短的部分靠后侧的位置。

吸收性物品1具有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r3的吸收体13。吸收体13可以自下裆区域r3向前体围区域r1以及后体围区域r2延伸。此外,吸收性物品1具有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至少与吸收体13重叠的区域的弹性构件40。

以下,说明吸收性物品1的具体的结构的一例。吸收性物品1可以包括吸收性主体10和基片20。吸收性主体10至少设置于下裆区域r3。吸收性主体10可以包括主体背部片14、透液性的主体上片11、非透液性的主体薄膜12和配置在主体上片11与主体薄膜12之间的吸收体13。基片20可以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具有外装上片21和外装背部片22。

主体上片11位于比吸收体13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主体上片11能够利用无纺布、开口塑料薄膜等透液性的片材构成。

主体薄膜12配置于比吸收体13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且比基片20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主体薄膜12能够利用非透液性的片材构成。

吸收体13设置在主体上片11与主体薄膜12之间,吸收来自穿着者的排泄物例如体液。吸收体13可以含有粉碎纸浆或高吸收性聚合物或这些物质的混合物等。

主体背部片14既配置于主体薄膜1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也配置于主体上片11的肌肤相对面侧t1。主体背部片14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配置于主体薄膜1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主体背部片14的比中央部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部分以主体薄膜12的外侧缘为基点被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折回,配置于主体上片11的肌肤相对面侧t1。主体背部片14能够利用无纺布等的片材构成。

基片20具有外装上片21和外装背部片22。构成基片20的外装上片2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以及外装背部片2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比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长。

外装上片21可以由具有至少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伸缩性的无纺布构成。外装背部片22配置于外装上片2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外装背部片22可以由非伸缩性的无纺布构成。

外装上片21具有位于前体围区域r1侧的前侧外装上片24和位于后体围区域r2侧的后侧外装上片25。前侧外装上片24和后侧外装上片25沿前后方向l分开。外装背部片22遍布前体围区域r1以及后体围区域r2地设置。配置有前侧外装上片24的区域以及配置有后侧外装上片25的区域,成为至少沿宽度方向w具有伸缩性的伸缩区域。前侧外装上片24至少配置于前体围区域r1的一部分即可。另外,后侧外装上片25至少配置于后体围区域r2的一部分即可。

前侧外装上片24以及外装背部片22在基片20的前端缘20f处被折回到后侧。在前侧外装上片24以及外装背部片22被折回的部分配置有腰围伸缩性构件26。

后侧外装上片25以及外装背部片22在基片20的后端缘20r处被折回到前侧。在后侧外装上片25以及外装背部片22被折回的部分配置有腰围伸缩性构件26。腰围伸缩性构件26沿腰围开口部31设置。腰围伸缩性构件26可以由例如多条橡胶线构成。

在后侧外装上片25与外装背部片22之间配置有腿围伸缩性构件27。腿围伸缩性构件27的至少一部分沿腿围开口部32延伸。腿围伸缩性构件27可以由例如多条橡胶线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至少与吸收体重叠的位置的弹性构件40,可以包含中央弹性构件41和侧部弹性构件42。中央弹性构件41配置于吸收体13在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附近。中央弹性构件41沿前后方向l延伸。中央弹性构件41在以规定的伸长率伸长了的状态下与吸收性主体10接合。作为一例,中央弹性构件41设置在主体薄膜12与主体背部片14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弹性构件41由沿宽度方向w排列的多条橡胶线构成。可以取而代之地使中央弹性构件41由1条橡胶线构成。另外,中央弹性构件41也可以由片状的弹性构件构成。

中央弹性构件41与第2折叠部fw2交叉。优选是,中央弹性构件41只与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一者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弹性构件41与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位于后侧的第2折叠部交叉,不与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位于前侧的第2折叠部交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弹性构件41比第1折叠部fw1向前侧延伸,未到达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位于前侧的第2折叠部。

侧部弹性构件42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侧部弹性构件42在以规定的伸长率伸长了的状态下与吸收性主体10接合。侧部弹性构件42可以设置于至少与吸收体13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弹性构件42设置于比吸收体13靠肌肤抵接面侧的位置,在吸收性主体10在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附近形成有皱褶。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弹性构件42设置于主体背部片14的比吸收体13靠肌肤抵接面侧的部分,构成为能够利用收缩力使主体背部片14的比吸收体13靠肌肤抵接面侧的部分立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弹性构件42由橡胶线构成。

(3)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4~图9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另一部分,具体而言是接着图4的工序的图。

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含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第1折叠工序和第2折叠工序。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是形成具有前体围区域、后体围区域、下裆区域、吸收体和弹性构件的吸收性物品的工序,上述下裆区域位于前体围区域与后体围区域之间,上述吸收体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上述弹性构件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至少与吸收体重叠的区域。

第1折叠工序是利用第1折叠部fw1折叠吸收性物品的工序。第2折叠工序是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fw2进一步折叠吸收性物品的工序。第2折叠工序比第1折叠工序晚地实施。

以下,对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的具体的一例进行说明。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可以具有基片形成工序s1、吸收性主体配置工序s2、腿围开口形成工序s3、第1折叠工序s4、接合工序s5和切断工序s6。这样,上述的第1折叠工序可以是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中的一个步骤。

在基片形成工序s1中,在构成外装背部片的连续片状物7a与构成外装上片21的连续片状物7b之间配置腰围伸缩性构件26以及腿围伸缩性构件27,从而形成用于构成基片20的连续片状物7。

在吸收性主体配置工序s2中,在片状物7之上配置吸收性主体10。吸收性主体10具有吸收体13以及弹性构件40。吸收性主体10的具体的结构与设置于上述的吸收性物品1的吸收性主体10的结构相同。这里,使在厚度方向t上至少与吸收体13重叠的弹性构件40与成为在后述的第2折叠工序中的折叠基点的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至少一者重叠。优选是,使在厚度方向t上至少与吸收体13重叠的弹性构件40只与成为在后述的第2折叠工序中的折叠基点的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一者交叉。

在腿围开口形成工序s3中,通过切断片状物7而形成腿围开口部32。由此,形成吸收性物品1的基本结构。即,片状物7成为沿输送方向md连续地排列有展开后的状态的多个吸收性物品1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腿围开口形成工序s3在吸收性主体配置工序s2之后实施。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在吸收性主体配置工序s2之前实施腿围开口形成工序s3。

在第1折叠工序s4中,以通过下裆区域r3并沿着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的第1折叠部fw1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1对折。由此,使吸收性物品1的前体围区域r1与后体围区域r2彼此重合。

在接合工序s5中,在第1折叠工序s4之后利用超声波处理、加热处理使吸收性物品1的接合部29处接合。另外,接合部29位于沿与输送方向md正交的正交方向cd延伸的切断预定位置sl的输送方向md两侧。在切断工序s6中,在接合工序s5之后对各个吸收性物品1都切断片状物7。

在切断工序s6中被切断出的吸收性物品1在物品输送工序s10中被输送。具体而言,以输送方向md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输送吸收性物品1。

接着,利用输送方向变更工序s20使吸收性物品1的输送方向md变更90度。作为具体的一例,利用打料(日文:突落)机构100自吸收性物品1的输送路径朝向下方打料吸收性物品1。然后,利用带式输送机在使吸收性物品1的输送方向变更了90度的状态下输送吸收性物品1。

接着,根据需要实施折边折叠工序s30。折边折叠工序s30以前后方向l上的一对折边折叠部fl为基点折叠前体围区域r1以及后体围区域r2在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以下有时称为“折边”)70。由此,自图6的(a)所示的状态变为图6的(b)所示的状态。在第1折叠工序s4与后述的第2折叠工序s40之间实施折边折叠工序s30。

作为具体的一例,当正在利用带式输送机输送吸收性物品1的时候,利用侧部引导机构110自折边70向下方下垂的状态朝向吸收性物品的下侧折叠折边70。由此,自图6的(b)所示的状态变为图6的(c)所示的状态。

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一对第2折叠部fw2为基点进一步折叠吸收性物品1。另外,一对第2折叠部fw2在对折的吸收性物品1上彼此重叠。另外,第1折叠部fw1、第2折叠部fw2以及弹性构件40的位置关系如使用图1~图3说明的那样。

作为具体的一例,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利用顶出机构120自吸收性物品1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方顶出吸收性物品1的第2折叠部fw2处。由此,吸收性物品1被进一步对折。

这里,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至少一者与弹性构件40交叉。更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以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位于外侧的那一者与弹性构件40交叉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在该情况下,利用第2折叠部fw2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和弹性构件40成为像图7的(a)或图7的(b)的示意图所示那样的状态。图7的(a)和图7的(b)在弹性构件40位于展开后的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还是位于非肌肤面侧的这一点上彼此不同。

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fw2折叠后的状态下,弹性构件40因收缩作用而在第2折叠部fw2处呈现比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所呈现的曲线短的曲线。即,如图7的(a)以及图7的(b)的附图标记s所示,弹性构件40比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所呈现的曲线短。由此,弹性构件40成为比沿吸收性物品1的外表面延伸的情况(吸收性物品未被折叠的情况)收缩了一些的状态。为了抻开该吸收性物品1,需要使弹性构件40与弹性构件40收缩了一些的量对应地伸长。换言之,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fw2折叠后的状态下,吸收性物品1成为稳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一对第2折叠部fw2在制造工序中自然地张开。

另外,优选是,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以下裆区域r3将利用折边折叠工序s30折回的折边7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也参照图6的(c))。如上所述,利用弹性构件40的作用将下裆区域r3稳定地维持为利用第2折叠部fw2折回的状态。因此,下裆区域r3能够抑制折边70自然地张开。

也可以在第2折叠工序s40之后,利用输送工序s50输送吸收性物品1(参照图8和图9)。优选是,在利用一对输送带200沿厚度方向夹着吸收性物品1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工序s50。由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在第2折叠工序s40之后张开。

根据需要,在输送工序s50之后实施包装工序60(参照图8和图9)。在包装工序s60中,利用包装材料180将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包裹起来。

包装工序s60一边输送吸收性物品1以及包装材料180,一边自下游侧利用包装材料180包裹吸收性物品1。吸收性物品1和包装材料180的输送方向相同。

具体而言,自输送带200向包装材料180之上放置吸收性物品1。通过将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折回到吸收性物品1之上,使包装材料180包裹吸收性物品1。

优选是,在使一对第2折叠部fw2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状态下进行包装工序s60。即,自第2折叠部fw2侧慢慢地利用包装材料180将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包裹起来。因而,由于利用包装材料180自吸收性物品1的被折叠的部分(未张开的部分)进行包裹,因此能够利用包装材料180漂亮地包入吸收性物品。

在利用包装工序s60包裹了吸收性物品1后,形成熔接部182以将各个吸收性物品之间划分开,从而密封包装材料180(密封工序s70)。接着,在熔接部182处切断包装材料180,从而在每个吸收性物品1切开包装材料(切断工序s80)。由此,制造由包装材料180包装的吸收性物品1。

另外,优选是,输送工序s50直接连结第2折叠工序s40与包装工序s60之间。更具体而言,优选是,利用第2折叠工序s40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在由一对输送带200夹着的状态下被直接输送至包装工序s60。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在制造工序中张开的隐患。

(4)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对其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吸收性物品的工序能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实施。

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图。在第2实施方式中,折边折叠工序s30以及第2折叠工序s40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折边折叠工序s30以沿着前后方向l的一对折边折叠部fl为基点折叠折边70。由此,自图11的(a)所示的状态变为图11的(b)所示的状态。另外,在图11的(a)以及图11的(b)中,弹性构件40位于吸收性物品1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下侧,所以用虚线表示。

作为具体的一例,当正在利用带式输送机输送吸收性物品1的时候,利用侧部引导机构110朝向吸收性物品1的上方折叠折边70。由此,自图11的(b)所示的状态变为图11的(c)所示的状态。

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一对第2折叠部fw2为基点进一步折叠吸收性物品1。另外,一对第2折叠部fw2在对折后的吸收性物品1处彼此重叠。

作为具体的一例,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利用顶出机构120自吸收性物品1的输送路径朝向上方顶出吸收性物品1的第2折叠部fw2处。由此,吸收性物品1被进一步对折。

这里,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至少一者与弹性构件40交叉。更具体而言,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以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配置于内侧的那一者与弹性构件40交叉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参照图11的(c))。在该情况下,利用第2折叠部fw2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和弹性构件40成为像图12的(a)或图12的(b)的示意图所示那样的状态。图12的(a)和图12的(b)在弹性构件40位于展开后的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还是位于非肌肤面侧的这一点上彼此不同。

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fw2折叠后的状态下,弹性构件40因收缩作用在第2折叠部fw2处呈现比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所呈现的曲线短的曲线。即,如图12的(a)以及图12的(b)的附图标记s所示,弹性构件40比吸收性物品的外表面所呈现的曲线短。由此,弹性构件40成为比沿吸收性物品1的外表面延伸的情况(吸收性物品未被折叠的情况)收缩了一些的状态。为了抻开该吸收性物品1,需要使弹性构件40与弹性构件40收缩了一些的量对应地伸长。换言之,在利用一对第2折叠部fw2折叠后的状态下,吸收性物品1成为稳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一对第2折叠部fw2在制造工序中自然地张开。

此外,利用弹性构件40使一对第2折叠部fw2中的内侧的第2折叠部附近的区域沿前后方向进一步收缩,因此弹性构件40想要以在一对第2折叠部fw2闭合吸收性物品1的方式进行收缩。由此,也能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易于折叠吸收性物品1。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2折叠工序s40中,以下裆区域r3位于在厚度方向上与利用折边折叠工序s30折回的折边70相反的那一侧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参照图10和图11)。此外,一对第2折叠部fw2与折边折叠部fl交叉。即,折边70的一部分位于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面,折边70的另一部分位于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1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面(参照图11的(b)以及图11的(c))。由此,在利用第2折叠部fw2折叠着吸收性物品1的状态下,折边70不会自然地张开。

也可以在第2折叠工序s40之后实施输送工序s50以及包装工序s60。输送工序s50以及包装工序s6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以及图限定本发明。根据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各种各样的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因而,根据上述的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只由妥当的权利要求书的技术特征确定。

例如,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尽量改变顺序地实施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能够尽量变换或者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上述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能在第2折叠工序后使吸收性物品难以自然地张开。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收性物品;13、吸收体;40、弹性构件;fl、折边折叠部;fw1、第1折叠部;fw2、第2折叠部;r1、前体围区域;r2、后体围区域;r3、下裆区域;s4、第1折叠工序;s30、折边折叠工序;s40、第2折叠工序;s60、包装工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