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动态抛光吸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340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白内障动态抛光吸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用品,特别涉及一种白内障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白内障指眼球内的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视力,早期混浊轻微或范围较小时不影响视力,而后逐渐加重至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失明。目前,超声乳化术以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先进的白内障治疗方法,在进行手术时分两步,第一步摘除混浊的晶体,第二步植入人工晶体。

第一步时首先在眼睛上做一个1.8mm-3mm的切口,通过这个小切口,医生插入一个超声乳化针头,将混浊、变硬的晶状体分成小块,使之变成乳糜状液体,再通过负压吸引的方式将这些小块吸出,然后在前房注入粘弹剂,将囊袋充盈,再将传统抛光器由侧切口伸入囊袋,刮除前囊膜上的上皮细胞,在后囊膜表面采用机械性摩擦方法,对后囊膜进行抛光,最后再通过主切口将i/a注吸器针头伸入囊袋,通过负压吸引的方式将抛光掉的上皮细胞和残余皮质吸出或直接用i/a注吸器针头在吸除残余皮质后直接进行前囊下的抛光,但这样会导致主切口水肿,造成散光增大。在整个白内障手术中,抛光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其用于防止和减轻后发障,抛光时如果上皮细胞残留过多的话,很容易产生后发障。随着植入的人工晶体越来越高端化,比如三焦点晶体、无极变焦晶体等,现在的白内障手术不仅仅是去除混浊的晶状体提高视力,还强调术后要有更好的视觉质量,因此手术过程中对抛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抛光器和先抛后吸的静态抛光方法也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以上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白内障动态抛光吸除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白内障动态抛光吸除装置,包括一注水针头和一抛光针头;所述注水针头前端有一钝性斜切面,注水针头后端通过软管与一输液装置连接;所述抛光针头固定连接在一中空手柄上,手柄两端开口,手柄另一端通过软管与一负压吸引器连接,抛光针头内部中空,抛光针头分为直段部分和向上的弯折部分,直段部分与弯折部分之间圆滑过渡,弯折部分的顶端一体连接抛光头,抛光头内部中空,抛光头上表面设一开孔,抛光头下表面为磨砂面,抛光头、直段部分、弯折部分和手柄之间内部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抛光头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为平面,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圆滑弧形过渡,抛光头整体呈碗型。

进一步的,所述注水针头与抛光针头的针管内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注水针头与抛光针头均为8号针头。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表面设有防滑结构。

优选的,所述防滑结构为环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直段部分与折弯部分之间的夹角为140°-155°。

优选的,所述输液装置为输液瓶或输液袋。

优选的,所述与输液装置连接的软管上设有流量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开孔直径为0.2-0.3mm。

利用本设计的装置,白内障手术时可实现双路动态操作,无需粘弹剂,边注水边抛光吸除,减少了上皮细胞、碎屑的残留,大大减少了后发障的可能性,也减少了针头进入囊袋的次数,同时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改善了视觉质量,满足了高端晶体更高质量的抛光需求;本设计的抛光头可实现边抛光边吸除抛光物质,且抛光头的设计,可以实现对晶状体囊袋360°抛光,抛光精准度高,降低了后发障的发生率;利用本设计的装置进行动态手术,侧切口可在1mm左右,较传统在主切口进入i/a注吸器针头切口小,损伤小,效率高,且双路动态操作在保持前方的稳定性方面会更好一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注水针头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抛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柄,2注水针头,3抛光针头,4钝性斜切面,5软管,6输液装置,7直段部分,8弯折部分,9抛光头,10开孔,11磨砂面,12负压吸引器,13环形凹槽,14流量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该动态抛光吸除装置包括独立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注水部分,一部分是抛光吸除部分,下面对这两部分做详细介绍。

注水部分包括一注水针头2,在注水针头2前端有一钝性斜切面4,钝性斜切面4的设计是为了方便注水针头2从侧切口容易伸入囊袋且不损伤囊袋。注水针头2后端套接一软管5,软管5另一端与一输液装置6连接,输液装置6用于给注水针头2输送液体,输液装置6可以为我们常见的输液瓶或输液袋,也可以为其他常见的输液器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抛光吸除部分包括一抛光针头3,抛光针头3固定卡接在一手柄1上,手柄1内部中空,两端开口,手柄1另一端通过软管5与一负压吸引器12连接,负压吸引器12为医院常见的医疗器械,这里不再对负压吸引器12进行赘述。上述的抛光针头3内部中空,分为直段部分7和向上弯折的弯折部分8,且直段部分7与弯折部分8之间圆滑过渡,直段部分7与折弯部分之间的夹角在140°-155°之间最佳,方便对前囊和后囊进行抛光,本实施例优选直段部分7与折弯部分之间的夹角为150°。弯折部分8的顶端一体连接抛光头9,抛光头9的内部中空,与直段部分7和弯折部分8内部相通,抛光针头3与中空手柄1内部也相通。在抛光头9的上表面设一开孔10,开孔10直径在0.2-0.3mm之间为佳,本实施例优选开孔10直径为0.3mm,抛光头9下表面为磨砂面11。

抛光头9的形状可以有多种,比如扁平椭圆形、圆环形、船桨形等等,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优选抛光头9整体呈碗型,抛光头9的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也为平面,但下表面的平面面积小于上表面的平面面积,且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圆滑弧形过渡,整体与碗型相似。

为使注入的水与吸除的液体相当,优选注水针头2与抛光针头3的针管内径相等,本实施优选注水针头2与抛光针头3均为8号针头。

为增加操作的稳定性,在抛光针头3连接的手柄1表面设有防滑结构,防滑结构可以有多种,比如防滑纹、防滑点、防滑垫等等,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实施例优选的防滑结构为环形凹槽13。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在与输液装置6连接的软管5上设有流量调节阀14,方便对注水流量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的白内障动态抛光吸除装置,使用时,首先,在角膜缘三点,九点位各做一个侧切口,直径约1mm,超声乳化后,将注水针头2和抛光针头3分别由侧切口伸入囊袋,将输液装置6放于高处,通过注水针头2一边向囊袋内注水,一边手持手柄1通过抛光头9对前囊,赤道部及后囊进行抛光,抛光头9上表面用于抛光前囊及赤道部,抛光头9下表面用于抛光后囊,同时用负压吸引器12将抛光头9打磨下来的上皮细胞、残余皮质和水的混合液体通过抛光头9上表面的开孔10被负压吸除至负压吸引器12,如此形成了一个白内障手术动态抛光吸除过程,一边注水,一边抛光吸除,与传统的先注入粘弹剂再进入静态抛光器抛光或直接用i/a注吸器针头进行抛光的方式截然不同,本发明的动态抛光吸除装置不需要另外注入粘弹剂,抛光的同时将前囊,赤道部和后囊的抛光物质进行吸除掉,双路操作,侧切口可以较传统的方法小很多,侧切口可以在1mm左右,且在保持前方的稳定性方面会更好一些。

本实施例的抛光头9形状的设计,保证了对晶状体囊袋360°进行抛光,抛光精度高,且抛光的同时,通过抛光头9上的负压开孔10将抛光物质及时吸除,大大减少残留皮质,降低了后发障的发生率,提高了后期植入人工晶体后的视觉质量。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