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草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以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而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病程长,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且有癌变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多环节、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由基因决定机体的遗传易感性,通过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机制,在外界致病因素的诱导和促使作用下,介导对宿主肠粘膜免疫应答失调,最终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细胞持久的损伤。正常情况下肠腔内的微生物群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肠腔内环境的免疫稳态,当环境因素或感染作用于遗传易感者,破坏肠粘膜屏障,打破肠道对抗原刺激的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的缺失激活树突状细胞,使得树突状细细等抗原递呈细胞迁移至肠系膜淋巴结,并在肠系膜淋巴结促进原始t细胞分化成th-1、th-2、th-17或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细胞),增加促炎性细胞因子及化学因子的产生,导致持续的炎症。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能一定程度减轻患者痛苦,但治疗周期长、毒副作用大、疗效不理想,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因此,还需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进一步研究,提高其治愈效果和减少其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主要目的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所述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25-35份,红芪15-25份,太子参8-12份,青蒿15-25份,知母4-8份,肉桂4-8份,红藤25-35份,败酱草25-35份,地榆8-12份,地榆炭8-12份,龟板12-18份,鳖甲12-18份,忍冬藤25-35份,荆芥炭12-18份,乳香4-8份,没药4-8份。
作为优选,以重量份计,所述黄芪为28-32份,所述红芪为18-22份,所述太子参为9-11份,所述青蒿为18-22份,所述知母为5-7份,所述肉桂为5-7份,所述红藤为28-32份,所述败酱草为28-32份,所述地榆为9-11份,所述地榆炭为9-11份,所述龟板为13-17份,所述鳖甲为13-17份,所述忍冬藤为28-32份,所述荆芥炭为13-17份,所述乳香为5-7份,所述没药为5-7份。
作为优选,以重量份计,所述黄芪为30份,所述红芪为20份,所述太子参为10份,所述青蒿为20份,所述知母为6份,所述肉桂为6份,所述红藤为30份,所述败酱草为30份,所述地榆为10份,所述地榆炭为10份,所述龟板为15份,所述鳖甲为15份,所述忍冬藤为30份,所述荆芥炭为15份,所述乳香为6份,所述没药为6份。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可进行辩证加减。
作为优选,针对湿热甚者,所述中药还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连8-12份,白头翁8-12份。
作为优选,所述黄连为10份,所述白头翁为10份。
作为优选,针对气滞甚者,所述中药还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木香8-12份。
作为优选,所述木香为10份。
作为优选,针对阳虚怕冷患者,所述中药还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附子8-12份,干姜8-12份。
作为优选,所述附子为10份,所述干姜为10份。
作为优选,针对腹痛甚者,所述中药还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白芍13-17份,延胡索8-12份。
作为优选,所述白芍为15份,所述延胡索为10份。
作为优选,针对腹泻明显,所述中药还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茯苓13-17份,泽泻13-17份。
作为优选,所述茯苓为15份,所述泽泻为15份。
本发明中药配方中的黄芪、红芪及太子参大补元气,以托毒外出;
本发明中药配方中的败酱草、忍冬藤及红藤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本发明中药配方中的知母、青蒿、龟板及鳖甲清热滋阴;
本发明中药配方中的地榆、地榆炭及荆芥炭凉血止血;
本发明中药配方中少量的乳香与没药行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
本发明中药配方中少量的肉桂温阳散寒,补火生土。诸药合用,扶正御邪,标本同治,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促进溃疡逐渐变浅愈合。
一般病例资料: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治疗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67岁,平均(41±5.6)岁,病程2~12年,平均(8±3.6)年。全部病例符合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按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及内科学相关标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上述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50例患者中有32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因此,本发明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以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下述说明中的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发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的所有药材均购自广州北京同仁堂,经南方医科大学中药方剂教研室鉴定为正品。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25份,红芪15份,太子参8份,青蒿15份,知母4份,肉桂4份,红藤25份,败酱草25份,地榆8份,地榆炭8份,龟板12份,鳖甲12份,忍冬藤25份,荆芥炭12份,乳香4份,没药4份。该配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配方。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35份,红芪25份,太子参12份,青蒿25份,知母8份,肉桂8份,红藤35份,败酱草35份,地榆12份,地榆炭12份,龟板18份,鳖甲18份,忍冬藤35份,荆芥炭18份,乳香8份,没药8份。该配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配方。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28份,红芪为18份,太子参为9份,青蒿为18份,知母为5份,肉桂为5份,红藤为28份,败酱草为28份,地榆为9份,地榆炭为9份,龟板为13份,鳖甲为13份,忍冬藤为28份,荆芥炭为13份,乳香为5份,没药为5份。该配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配方。
实施例4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32份,红芪为22份,太子参为11份,青蒿为22份,知母为7份,肉桂为7份,红藤为32份,败酱草为32份,地榆为11份,地榆炭为11份,龟板为17份,鳖甲为17份,忍冬藤为32份,荆芥炭为17份,乳香为7份,没药为7份。该配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配方。
实施例5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30份,红芪为20份,太子参为10份,青蒿为20份,知母为6份,肉桂为6份,红藤为30份,败酱草为30份,地榆为10份,地榆炭为10份,龟板为15份,鳖甲为15份,忍冬藤为30份,荆芥炭为15份,乳香为6份,没药为6份。该配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配方。
实施例6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30份,红芪为20份,太子参为10份,青蒿为20份,知母为6份,肉桂为6份,红藤为30份,败酱草为30份,地榆为10份,地榆炭为10份,龟板为15份,鳖甲为15份,忍冬藤为30份,荆芥炭为15份,乳香为6份,没药为6份,黄连10份,白头翁10份。该配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且湿热甚重症状。
实施例7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30份,红芪为20份,太子参为10份,青蒿为20份,知母为6份,肉桂为6份,红藤为30份,败酱草为30份,地榆为10份,地榆炭为10份,龟板为15份,鳖甲为15份,忍冬藤为30份,荆芥炭为15份,乳香为6份,没药为6份,木香为10份。该配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且气滞甚重症状。
实施例8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30份,红芪为20份,太子参为10份,青蒿为20份,知母为6份,肉桂为6份,红藤为30份,败酱草为30份,地榆为10份,地榆炭为10份,龟板为15份,鳖甲为15份,忍冬藤为30份,荆芥炭为15份,乳香为6份,没药为6份,附子为10份,干姜为10份。该配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且阳虚怕冷症状。
实施例9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30份,红芪为20份,太子参为10份,青蒿为20份,知母为6份,肉桂为6份,红藤为30份,败酱草为30份,地榆为10份,地榆炭为10份,龟板为15份,鳖甲为15份,忍冬藤为30份,荆芥炭为15份,乳香为6份,没药为6份,白芍为15份,延胡索为10份。该配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且腹痛甚者症状。
实施例10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为30份,红芪为20份,太子参为10份,青蒿为20份,知母为6份,肉桂为6份,红藤为30份,败酱草为30份,地榆为10份,地榆炭为10份,龟板为15份,鳖甲为15份,忍冬藤为30份,荆芥炭为15份,乳香为6份,没药为6份,茯苓为15份,泽泻为15份。该配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且腹泻明显症状。
本发明中药的服用方法:将以上中药1付水煎2次,取滤液200ml,分2次早、晚服用。
在服药期间应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本发明的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肠粘膜病变活动度,采用改良mayo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包括排便次数、便血、内镜发现及医师评估四项,总分12分。评分≤2分且无单个分项评分>1分为临床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有效定义为评分相对于基线值的降幅≥30%及≥3分,而且便血的分项评分降幅≥1分或该分项评分为0分或1分,具体见表1。
表1.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用于科研)
注:a每位受试者作为自身对照,从而评价排便次数的异常程度;b每日出血评分代表1天中最严重出血情况看;c医师总体评价包括3项标准:受试者对于腹部不适的回顾、总体幸福感以及其他表现,如体检发现和受试者表现状态。
本发明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黏膜病变基本消失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95%;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缓解,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明显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70%;
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缓解,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有所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
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加重,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
总有效率=(临床缓解+显效+有效)/接受该疗法的所有病例数。
注: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应用例1
贾士林,男,45岁,患有溃疡性结肠炎10余年,症状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有时便少量带血粘液,大便3-5次/日,自觉解不净,小便黄赤,射洪苔黄腻,脉滑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5中药配方,水煎2次至200ml得到汤剂,早晚各一次服用,服用1个疗程后,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较前好转,排便偶有少量粘液,无出血,大便2-3天/日,舌淡红苔白,脉滑;复查肠镜病变明显好转,无活动。
应用例2
贾杰,男,36岁,患有溃疡性结肠炎5年,症状是反复腹痛、腹泻,腹部下坠感,大便2-4次/日,有时伴少量粘液及暗红色血丝,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5中药配方,水煎2次至200ml得到汤剂,早晚各一次服用,服用1个疗程后,患者腹痛、腹泻较前好转,偶有粘液便,无便血,大便2-3次/日,舌淡红,苔黄,脉滑。复查肠镜病变明显好转,无活动。
应用例3
刘相坡,男,25岁,患有溃疡性结肠炎3年,症状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中有粘液带脓血,大便5-6次/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6中药配方,水煎2次至200ml得到汤剂,早晚各一次服用,服用1个疗程后,患者腹痛、腹泻较前好转,脓血便较前减少,大便3-4天/日,舌红苔黄,脉滑数。复查肠镜病变明显好转,无活动。
应用例4
常孝先,男,77岁,患有溃疡性结肠炎9年余,症状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中有粘液带脓血,无腥臭,大便5-6次/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根据本发明实施例8中药配方,水煎2次至200ml得到汤剂,早晚各一次服用,服用5个疗程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基本缓解,无解粘液带脓血,无腥臭,大便1-2次/日,手足温暖,舌淡苔薄白,脉缓。复查肠镜病变明显好转,无活动。
应用例5
王振玉,女,52岁,患有溃疡性结肠炎2年余,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带有粘液带脓血,白多赤少,腹泻明显,大便7-8次/日,乏力,舌红,苔薄白,脉细弱,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0中药配方,水煎2次至200ml得到汤剂,早晚各一次服用,服用5个疗程后,腹痛、腹泻明显好转,大便1-2次/日,无便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复查肠镜病变明显好转,无活动。
本发明人根据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正气不足,其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以湿热毒瘀为标。湿热邪毒壅滞肠中,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下痢赤白,正虚无力托毒外出,邪留肠间,而成缠绵之势。
本发明人结合临床30多年来临床经验,提出解毒排脓、益气养阴、活血止血综合治疗,将益气、解毒、养阴、止血、活血集于一方,临床以本发明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为基方,在此基方上根据病症调整配方以适用患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个体;例如,针对湿热甚者在基方上再加黄连和白头翁;针对气滞在基方上再加木香;针对阳虚怕冷者在基方上再加附子和干姜;针对腹痛甚者在基方上再加白芍和延胡索;针对腹泻明显在基方上再加茯苓和泽泻等。采用上述各中药配方治疗uc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通过对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愈过程观察分析,采用本发明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可得到缓解和减轻,经治疗1个疗程后50例患者中有32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说明本发明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且服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临床推广使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未尽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从现有技术中选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上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