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91233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特别是供鼻渊患者使用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医者认为:鼻渊又称“脑漏”、“脑砂”、“脑崩”、“脑渊”等,是一种以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其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等症状,男女、老幼均可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袭表犯肺,久而化热,壅遏肺经,肺失清肃,致使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窍,灼伤鼻窦肌膜而为病;或胆经郁热,随经上犯,蒸灼鼻窍而发,因胆为刚脏,内寄相火,其气通脑,若情志不畅,喜怒失节,胆失疏泄,则气郁化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或邪热犯胆,胆经热盛,上蒸于脑,伤及鼻窦,燔灼肌膜,热炼津液而为涕,迫津下渗发为鼻渊;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而发,患者若素嗜肥甘酒醴,导致脾胃湿热内生,运化失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邪毒遂循经上犯,停聚窦内,灼损窦内肌膜而为鼻渊。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鼻渊的中药组合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鼻渊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鼻渊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鼻渊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以解决鼻渊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其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鼻渊。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鹅不食草5~10g、连翘6~16g、辛夷3~12g、苍耳子3~10g、石菖蒲3~12g、柴胡3~12g、金银花15~36g、川贝母3~10g、皂刺3~12g、荆芥穗5~12g、白芷3~12g、防风5~12g、蔓荆子5~12g、龙胆草3~8g、薄荷3~8g、藁本3~12g、乳香3~8g、黄芩3~10g、没药3~8g、当归尾8~18g、赤芍4~10g、栀子6~10g、穿山甲3~9g、陈皮3~13g、泽泻6~10g、天花粉10~18g、甘草节3~8g、车前子9~18g。

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鹅不食草6~9g、连翘7~14g、辛夷5~11g、苍耳子5~9g、石菖蒲5~11g、柴胡5~11g、金银花18~32g、川贝母5~9g、皂刺5~11g、荆芥穗6~11g、白芷5~11g、防风6~11g、蔓荆子6~11g、龙胆草4~7g、薄荷4~7g、藁本5~11g、乳香4~7g、黄芩5~9g、没药4~7g、当归尾9~16g、赤芍5~9g、栀子7~9g、穿山甲5~8g、陈皮5~12g、泽泻7~9g、天花粉11~16g、甘草节4~7g、车前子10~16g。

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鹅不食草8g、连翘12g、辛夷10g、苍耳子8g、石菖蒲10g、柴胡10g、金银花26g、川贝母8g、皂刺10g、荆芥穗10g、白芷10g、防风10g、蔓荆子10g、龙胆草6g、薄荷6g、藁本10g、乳香6g、黄芩8g、没药6g、当归尾14g、赤芍8g、栀子8g、穿山甲7g、陈皮11g、泽泻8g、天花粉14g、甘草节6g、车前子14g。

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①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35min,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锅内,注入过药65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武火煎煮,待煎煮到15min时,转文火熬制40min,滤取药液;②药渣中再次注入过药60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武火煎煮,待煎煮到10min时,转文火熬制35min,滤取药液;③将两次药液混合浓缩成50%的中药液600ml(毫升)即可。

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以一天服用,每日一剂,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200ml(毫升)/次,趁温服(儿童剂量按年龄酌减)。3天为一个疗程,服药1~3个疗程,症状消失,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鹅不食草,性味:味辛、性温,具有祛风通窃、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鼻渊、鼻息肉、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肿毒、疥癣、咳嗽、喉痹、耳聋、目赤翳膜、疟疾等症;

连翘,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辛夷,性味:辛、性温,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鼻渊、风寒感冒之头痛、鼻塞、流涕等症;

苍耳子,性味:味苦、甘、辛、性温,小毒,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鼻渊、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疥癣等症;

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具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之功效,用于治疗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柴胡,性味: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金银花,性味: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疏利咽喉、消暑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暑热症、泻痢、流感、疮疖肿毒、急慢性扁桃体炎、牙周炎等病;

川贝母,性味:苦、甘,微寒,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等症;

皂刺,性味:辛、温,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荆芥穗,性味:辛、微温,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白芷,性味:味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防风,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蔓荆子,性味:味辛、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龙胆草,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之功效,用于治疗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还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薄荷,性味:味辛、性凉,具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

藁本,性味: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巅顶疼痛、风湿痹痛;

乳香,性味:辛、苦、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症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黄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没药,性味:味辛、苦、性平,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当归尾,性味:甘、辛、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赤芍,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功效,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栀子,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防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穿山甲,性味:咸、凉,大毒,具有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之功效,用于治疗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用于经闭癓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

陈皮,性味: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不和、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哕逆、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乳痈疥癣、中鱼蟹毒、酒毒等;

泽泻,性味:甘、寒,具有利小便、清湿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天花粉,性味:甘、微苦、微寒,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等症;

甘草节,性味:甘、生凉、炙温,具有解毒、利咽、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车前子,性味: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鼻渊的原则,从依据鼻渊的病理机制及药理作用认为:就鼻渊,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鼻渊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很好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鹅不食草8g、连翘12g、辛夷10g、苍耳子8g、石菖蒲10g、柴胡10g、金银花26g、川贝母8g、皂刺10g、荆芥穗10g、白芷10g、防风10g、蔓荆子10g、龙胆草6g、薄荷6g、藁本10g、乳香6g、黄芩8g、没药6g、当归尾14g、赤芍8g、栀子8g、穿山甲7g、陈皮11g、泽泻8g、天花粉14g、甘草节6g、车前子14g。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鹅不食草9g、连翘14g、辛夷11g、苍耳子9g、石菖蒲11g、柴胡11g、金银花32g、川贝母9g、皂刺11g、荆芥穗11g、白芷11g、防风11g、蔓荆子11g、龙胆草7g、薄荷7g、藁本11g、乳香7g、黄芩9g、没药7g、当归尾16g、赤芍9g、栀子9g、穿山甲8g、陈皮12g、泽泻9g、天花粉16g、甘草节7g、车前子16g。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治疗鼻渊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鹅不食草10g、连翘16g、辛夷12g、苍耳子10g、石菖蒲12g、柴胡12g、金银花36g、川贝母10g、皂刺12g、荆芥穗12g、白芷12g、防风12g、蔓荆子12g、龙胆草8g、薄荷8g、藁本12g、乳香8g、黄芩10g、没药8g、当归尾18g、赤芍10g、栀子10g、穿山甲9g、陈皮13g、泽泻10g、天花粉18g、甘草节8g、车前子18g。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典型病例如下:

经临床诊断治疗鼻渊患者共1350例,年龄为33岁以上的845例,只有505例为33岁以下。1350例患者中痊愈的1050例,有效的246例,无效的54例。总有效率达9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