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68408发布日期:2019-04-20 05:39阅读:896来源:国知局
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植物有效部位的分离及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还涉及龙眼叶在降血糖方面的应用及其有效部位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后威胁人类的“第三号杀手”,所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ⅱ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明显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特点,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有不少疗效较好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但因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且某些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故不能作为长期应用的首选,某些抗糖尿病药物甚至在降血糖的同时,具有诱导β细胞凋亡的副作用,为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药物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长期使用。而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时具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良反应少且轻等优势。因此,中药治疗糖尿病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龙眼叶,是一味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中药材,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图说》。为著名的亚热带水果--龙眼(dimocarpuslonganlour.)树的叶子或嫩芽。其性味甘、淡、平,具有发表清热、利湿解毒等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疟疾、疔疮、湿疹等。龙眼原产于我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南亚热带区域,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我国龙眼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南方龙眼叶资源蕴藏量丰富,每年龙眼被摘之后,果农对树木进行截枝,大量的树叶被抛弃或燃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龙眼叶主要含有鞣质、酚酸类、黄酮类及挥发油等成分。目前国内对龙眼叶的研究报道不多,主要集中在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方面,未见针对其降血糖有效部位进行提取分离方法。虽然已有研究表明,龙眼叶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但国内外关于龙眼叶降血糖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发明通过研究龙眼叶不同提取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药理作用,筛选出了其抗ⅱ型糖尿病的有效部位,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龙眼叶中提取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保健品或药物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为龙眼叶药材经粉碎后用乙醇渗漉提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浸膏,加水将浸膏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乙酸乙酯部位;及用乙酸乙酯萃取后,再用正丁醇萃取得到的正丁醇部位。

进一步的,以上所述有效部位优选为乙酸乙酯部位。

进一步的,以上所述乙醇浓度为50%乙醇至无水乙醇。

一种如上所述的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干燥龙眼叶药材,粉碎后用乙醇渗漉提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浸膏;

s2.将浸膏加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萃取液;

s3.将乙酸乙酯萃取液回收溶剂,得到乙酸乙酯部位。

以上所述的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4.步骤s2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后留下的水层,再用正丁醇萃取,得正丁醇萃取液;

s5.将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溶剂,得到正丁醇部位。

进一步的,以上所述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中步骤s1项下乙醇浓度为50%乙醇至无水乙醇,所述乙醇渗漉提取为依次用95%乙醇、50%乙醇渗漉提取。

以上所述的龙眼叶在降血糖方面的应用,为所述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在制备预防或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保健品或药物方面的应用,优选在制备预防或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保健品或药物方面的应用,最佳优选在制备预防或治疗高血脂ⅱ型糖尿病的保健品或药物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所用的原材料为龙眼的叶或嫩芽,现有技术中大量的龙眼叶被废弃或燃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发明变废为宝,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2、本发明通过现代化提取分离方法,结合大量药理实验筛选,优选得到具有很好降血糖作用的龙眼叶有效部位,该有效部位活性强,药效好,质量安全可控。

3、本发明提供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龙眼叶有效部位可制备成药物或保健品,能方便临床应用。同时本发明提供的龙眼叶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提取的有效部位收率高,可操作性强,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应用范围:一、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

实施例1

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干燥龙眼叶药材10kg,粉碎后依次用95%乙醇和50%乙醇渗漉提取,合并渗漉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乙醇浸膏;

s2.取乙醇浸膏加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正丁醇各萃取3次,最后剩下水部位,得各部位相应萃取液;

s3.分别取各部位萃取液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得到龙眼叶石油醚部位浸膏,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浸膏,龙眼叶正丁醇部位浸膏,龙眼叶水部位浸膏。

实施例2

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干燥龙眼叶药材10kg,粉碎后用40%乙醇渗漉提取,渗漉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乙醇浸膏;

s2.取乙醇浸膏加混悬,依次用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正丁醇各萃取3次,得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相应萃取液;

s3.分别取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萃取液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得到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浸膏,龙眼叶正丁醇部位浸膏。

实施例3

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干燥龙眼叶药材10kg,粉碎后用50%乙醇渗漉提取,渗漉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乙醇浸膏;

s2.取乙醇浸膏加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30-60℃)萃取2次、乙酸乙酯、正丁醇各萃取3次,得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相应萃取液;

s3.分别取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萃取液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得到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浸膏,龙眼叶正丁醇部位浸膏。

实施例4

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干燥龙眼叶药材10kg,粉碎后用75%乙醇渗漉提取,渗漉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乙醇浸膏;

s2.取乙醇浸膏加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90-120℃)、乙酸乙酯、正丁醇各萃取3次,得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相应萃取液;

s3.分别取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萃取液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得到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浸膏,龙眼叶正丁醇部位浸膏。

实施例5

龙眼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干燥龙眼叶药材10kg,粉碎后用无水乙醇渗漉提取,渗漉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乙醇浸膏;

s2.取乙醇浸膏加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60-90℃)萃取2次、乙酸乙酯、正丁醇各萃取3次,得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相应萃取液;

s3.分别取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萃取液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得到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浸膏,龙眼叶正丁醇部位浸膏。

二、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

1材料

1.1实验试药

样品:分别取实施例1中制备所得的龙眼叶石油醚部位浸膏,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浸膏,龙眼叶正丁醇部位浸膏,龙眼叶水部位浸膏,临用前加水研磨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混悬液,做为供试品溶液;阳性对照:盐酸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aah5779),临用前配成溶液,备用。

试药:大鼠、小鼠维持饲料(北京科澳协力有限公司);高糖高脂饲料(北京博爱港商贸中心提供);链脲佐菌素(美国sigma公司,s0130-1g);柠檬酸(天津市北辰方正试剂厂,批号20160225);柠檬酸钠(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160103);葡萄糖(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601010);tc、tg、hdl-c、ldl-c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161008,20161008,20161013,20161013);95%食用级酒精为化学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实验仪器

血糖仪、血糖试纸(安稳bgms-1,2618nd,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eyelan-1100,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0.1g-1000g,浙江凯丰集团公司);数显恒温水浴锅(hh-4,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离心机(5430r,eppendorf台式多功能冷冻离心机);电热恒温箱(dwp-9162,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酶标仪(tecanm200pr全波长酶标仪)。

1.3实验动物

健康的昆明种小白鼠,体重范围18-22g,雌雄兼具,spf级,由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湘)2011-0003,scxk(湘)2013-0004。本实验所有动物生活环境一致,实验前3天为适应期,自由摄食与饮水,适应期内饲料与饮用水完全相同。

2实验方法

2.1急性毒性实验

根据新药开发要求,以龙眼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浸膏作为供试品,参照《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指导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预实验。具体方法:先进行毒性预试,然后再根据动物死亡情况进行正式的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实验或者是最大耐受量(mtd)测定实验。

2.2龙眼叶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2.2.1ⅱ型糖尿病模型的制备

选取体重在18-22g之间的spf级雄性昆明小白鼠,饲喂4周高糖高脂饲料,对其注射stz制备ⅱ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前小鼠禁食不禁水12小时,将stz溶解于柠檬酸-柠檬酸钠溶液中,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stz的注射剂量为110mg/kg。一周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血糖值≥9mmol/l的作为成模小鼠。

2.2.2分组与给药

取合格的小鼠随机分为15组:阳性对照组(0.1g/kg·d);石油醚部位高、中、低剂量组(ig石油醚提物剂量依次为44g(生药材)/kg·d、29.6g(生药材)/kg·d、22.2g(生药材)/kg·d);乙酸乙酯部位高、中、低剂量组(ig乙酸乙酯提物剂量依次为32g(生药材)/kg·d、16g(生药材)/kgd、10.7g(生药材)/kg·d);正丁醇部位高、中、低剂量组(ig正丁醇提物剂量依次为31.6g(生药材)/kg·d、15.8g(生药材)/kg·d、10.5g(生药材)/kg·d);水部位高、中、低剂量组(ig水提物剂量依次为37g(生药材)/kg·d、24.6g(生药材)/kg·d、18.5g(生药材)/kg·d);模型对照组(ig等体积的蒸馏水);正常对照组(ig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上午9:00定时灌胃,1次/d,灌胃体积0.2ml/10g,连续给药28天,给药期间正常对照组饲喂小鼠维持饲料,其余各组均饲喂高糖高脂饲料。

2.2.3主要观察指标

实验过程中,每天定时观察鼠笼内垫料的脏湿度情况,定时给小鼠清理脏湿垫料,换上新鲜干净的垫料。观察小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进食饮水量等变化,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并于给药前、给药后小鼠尾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值。

2.2.4体重测定

小鼠开始灌胃给药前一天(第0周),各组小鼠禁食8h不禁水,分别称量空腹体重,记录体重值。给药处理期间,每周称量空腹体重1次,观察整个给药阶段的小鼠体重变化。

2.2.5空腹血糖的测定

每次测血糖之前,所有小鼠均需禁食8小时不禁水,之后进行尾静脉取血,使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值。

2.2.6葡萄糖耐量测定

给药28天后,对给药干预之后血糖明显下降的小鼠组别进行ogtt实验。方法为:给药28天后各组小鼠禁食6小时不禁水,对其进行尾静脉取血测血糖作为0小时的血糖值。然后每只小鼠口服给予2g/kg的葡萄糖溶液,并于给予葡萄糖0.5,1,2小时后尾静脉取血测血糖值。观察各组小鼠在各时间点上的血糖变化情况,同时对小鼠在此时间内的血糖值绘制曲线,计算小鼠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

2.2.7样品的采集

于末次给药前小鼠禁食不禁水12h,给药后继续禁食不禁水2h后,拔眼球取血0.7~1ml,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置于低温冷冻离心机中3500r/min离心15min,取血清进行分装备用,小鼠血清存于-80℃冰箱。

2.2.8血脂四项测定

给药28天后,对给药干预之后血糖明显下降的小鼠组别进行此实验。具体操作参见相应的试剂盒说明书。

2.3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均数间比较用f检验,两组间均数差异以spss22.0(statisticalpaclcageforthesocialsciencl)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3实验结果

3.1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龙眼叶水部位具有明显毒性,经测定后利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740g(生药)/kg。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均未见明显毒性,测定其最大耐受量(mtd)分别为:888.8g(生药)/kg、320g(生药)/kg、316g(生药)/kg。

3.2龙眼叶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3.2.1一般情况

小鼠造模前生长正常,造模后逐渐消瘦,饮食量和排泄量加大,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在给药干预一段时间后,二甲双胍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的小鼠状态有所好转。

3.2.2对体重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别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说明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体重减轻的特点。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在给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的体重与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酸乙酯部位中剂量组在给药后第14天,第21天的体重与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各组与其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对糖尿病小鼠的体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体见表1。

表1龙眼叶各部位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3.3.3对血糖的影响

给药前,各模型组小鼠血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均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本实验模型制备成功。给药后,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乙酸乙酯部位各剂量组、正丁醇部位高剂量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正丁醇部位中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石油醚部位各剂量组和水部位各剂量组均未见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未见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正丁醇部位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果见表2。

表2龙眼叶各部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自身前后比较:##p<0.01,#p<0.05。

3.3.4对糖耐量的影响

由3.3.3项下结果得知,石油醚部位和水部位无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故本次只对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部位进行糖耐量实验。给予葡萄糖0.5h:模型组小鼠的血糖急剧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各给药组小鼠的血糖也具有升高的情况,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它各给药组无显著性差异。给予葡萄糖1h:各组小鼠的血糖值较前一时间点有下降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还是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此时各给药组小鼠的血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乙酸乙酯部位中剂量组、正丁醇部位高剂量组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正丁醇部位中和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给予葡萄糖2h: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各组血糖值均在继续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还是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此时各给药组小鼠的血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对小鼠auc进行计算,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乙酸乙酯部位高、中剂量组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和正丁醇部位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丁醇部位中、低剂量组则未见有差异性。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结果见表3和图1。

表3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3.3.5对血脂的影响

由3.3.3项下结果得知,石油醚部位和水部位无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故本次只对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两个部位进行实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小鼠出现严重的血脂代谢紊乱。在对模型小鼠给药干预28天后,部分给药组小鼠的血脂四项指标具有一定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高剂量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酸乙酯部位中剂量组对tc、tg、hdl-c的含量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丁醇部位中剂量组只对hdl-c的含量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对tc、hdl-c的含量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由以上实验结果可知,乙酸乙酯部位能很好的降低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型小鼠的体重变化,增强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并对糖尿病小鼠的血脂紊乱情况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正丁醇部位对糖尿病小鼠具有同样的药理作用,但其效果不如乙酸乙酯部位明显;石油醚部位和水部位则未见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所以经过以上实验我们筛选出龙眼叶抗2型糖尿病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

三、本发明实施例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在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对实施例1-5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试验,主要对比了各实施例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1材料

1.1实验试药

样品:分别取实施例1-5中制备所得的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浸膏和龙眼叶正丁醇部位浸膏,临用前加水研磨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混悬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阳性对照:盐酸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aah5779),临用前配成溶液,备用。

试药:同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

1.2实验仪器

同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

1.3实验动物

同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

2实验方法

2.1ⅱ型糖尿病模型的制备

同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

2.2分组与给药

取合格的小鼠随机分为13组:阳性对照组(0.1g/kg·d);本发明实施例1-5中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ig乙酸乙酯提物剂量为32g(生药材)/kg·d);正丁醇部位高剂量组(ig正丁醇提物剂量为31.6g(生药材)/kg·d);模型对照组(ig等体积的蒸馏水);正常对照组(ig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上午9:00定时灌胃,1次/d,灌胃体积0.2ml/10g,连续给药28天,给药期间正常对照组饲喂小鼠维持饲料,其余各组均饲喂高糖高脂饲料。

2.3主要观察指标

实验过程中,每天定时观察鼠笼内垫料的脏湿度情况,定时给小鼠清理脏湿垫料,换上新鲜干净的垫料。观察小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进食饮水量等变化,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并于给药前、给药后小鼠尾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值。

2.4空腹血糖的测定

同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

2.5样品的采集

同龙眼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实验。

2.6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均数间比较用f检验,两组间均数差异以spss22.0(statisticalpaclcageforthesocialsciencl)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3实验结果

3.1一般情况

小鼠造模前生长正常,造模后逐渐消瘦,饮食量和排泄量加大,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在给药干预一段时间后,二甲双胍组、各实施例中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的小鼠状态均有所好转。

3.2对血糖的影响

给药前,各模型组小鼠血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均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本实验模型制备成功。给药后,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实施例1、3、4、5的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正丁醇部位高剂量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实施例2的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和正丁醇高剂量组均未见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实施例1、3、4、5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而实施例2的乙酸乙酯部位降血糖作用不明显。结果见表5。

表5各实施例龙眼叶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自身前后比较:##p<0.01,#p<0.05。

以上结果表明,实施2制备所得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血糖的影响均不明显,说明经40%乙醇渗漉提取的有效部位降血糖活性较低,50%或以上乙醇渗漉提取的有效部位降血糖活性较高,故本发明选择50%或以上的乙醇渗漉提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