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骨骨折的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825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跟骨骨折的复位器。



背景技术:

跟骨关节内骨折为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后关节面骨折移位变形,在高度、长度及宽度均发生了改变,如何处理好跟骨骨折,恢复其高度、长度及宽度及böhler角和gissane角,降低致残率是创伤骨科的难题之一。切开复位内固定相较于保守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扁平足、足跟变宽、持续性疼痛等后遗症。手术中需要对塌陷翻转的后关节面撬起复位,压缩增宽的跟骨体进行挤压牵引复位,恢复跟骨的形态,并维持牵引进行必要的固定。目前,在跟骨复位手术中,多数骨科医师多采用斯氏针或点状复位钳进行人力牵引,难以长时间进行有效维持必需的牵引方向和牵引力。如何有效维持手术中的牵引并达到复位后稳定,并且在短时间内结束手术,减少出血,减少辐射,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跟骨骨折的复位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在跟骨复位手术中用斯氏针或点状复位钳进行人力牵引难以长时间进行有效维持必需的牵引方向和牵引力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跟骨骨折的复位器,包括靴形块、连接于靴形块前侧的前侧板、滑动连接于前侧板上的皮肤拉杆、设于靴形块底部的牵引装置、转动连接于靴形块底部的顶起装置以及设于靴形块上的加压装置,所述靴形块包括呈┘形的背板以及设于背板外侧边部的凸起块,背板位于牵引装置旁设有缺口,凸起块的竖直部的下部设有斯氏针孔,凸起块的横部位于牵引装置处设有牵引让位槽,所述皮肤拉杆的前端设有钩子,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下拉杆与下拉环,所述顶起装置包括顶起杆a、顶起杆b以及顶起套筒,所述加压装置包括加压支撑板、压板以及压动装置;前侧板、背板与凸起块的内侧面为弧形面。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背板的内侧边部设有绑带孔a,所述前侧板上设有绑带孔b以及连接孔,绑带穿过绑带孔a与绑带孔b将前侧板的一侧与背板相连,所述凸起块上设有连接孔,连接块将前侧板的另一侧与凸起块相连。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连接块的主体为环形板,该环形板的两端设有连接板,一端的连接板上设有通孔,另一端的连接板上设有腰型孔,锁紧螺钉穿过通孔将连接块的一端与前侧板相连,锁紧螺钉穿过腰型孔将连接块的另一端与凸起块相连,前侧板与凸起块的两端由两个连接块连接,其中,上方的连接块通过万向节连接有固定块,该固定块上设有克氏针针孔,且万向节上设有锁定装置。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前侧板上设有斜板,所述皮肤拉杆滑动连接于斜板上,皮肤拉杆的中部为螺杆,其上螺纹连接有拉紧螺母,所述斜板上设有多个滑动连接孔,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滑动连接孔,便于钩子拉住皮肤。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钩子通过万向节与皮肤拉杆相连,万向节上设有锁定装置。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下拉杆与下拉环为两组,下拉环上设有斯氏针锁紧装置,两根下拉杆固定连接于拉板上,拉板上螺纹连接有推杆,推杆的一端设有推动把手,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推块,下拉杆滑动连接于凸起块的横部上,推块压于凸起块的横部的底面上,且两根下拉杆之间的距离为a;a大于患者足部的宽度。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顶起装置为两组,分别转动连接于凸起块的横部上,所述凸起块的横部上设有支撑转轴a以及支撑转轴b,两根顶起杆a的底部设有连接通孔,两个连接通孔分别与支撑转轴a以及支撑转轴b转动连接,顶起杆b的顶部设有顶起孔,顶起孔上设有克氏针锁紧装置,顶起杆a以及顶起杆b分别与顶起套筒螺纹连接;顶起套筒一个方向转动时,顶起杆a与顶起杆b相向运动;顶起套筒另一个方向转动时,顶起杆a与顶起杆b背向运动。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凸起块的横部上还设有多个支撑转轴;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支撑转轴,确保顶起装置对关节面塌陷或骨折进行有效复位。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支撑板由螺钉固定连接于凸起块的竖直部与横部上,且凸起块的横部上设有多个连接孔,压动装置包括滑块以及加压螺杆,加压支撑板上设有加压腰型孔,滑块滑动连接于加压腰型孔内,加压螺杆与滑块螺纹连接,加压螺杆的一端设有加压把手,加压螺杆的另一端与压板转动连接,压板的内侧为弧形面,所述背板与压板对应的位置处放置有内侧压板,该内侧压板与患足接触面为凸起面。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凸起块的竖直部的下部设有斯氏针孔,直径为3.0-3.5毫米,斯氏针孔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3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结构简单,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侧卧位,上止血带。把患足的内侧合适位置垫上内侧压板后,放入复位器中,绑带穿过绑带孔a与绑带孔b将前侧板的一侧与背板相连,外侧通过连接块把复位器固定,采用外侧“l”形切口,锐性全层切开软组织直达跟骨外壁并骨膜下剥离显露,皮肤用固定于前侧板上的钩子牵开,显露距下关节面及跟骰关节,直视下操作,注意保护腓肠皮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跟骨后下方垂直跟骨打入斯氏针并连接牵引装置牵引,后关节面塌陷的关节面下方打入克氏针,前方如有骨折亦可打入克氏针,连接顶起装置,旋转顶起装置的顶起套筒将后关节面塌陷的关节面和骨折向上顶起撑开,通过后下方的牵引和前上方的撑开恢复其高度,(对于牵引效果不佳的,可在连接块上的固定块中的克氏针孔打入克氏针,结合牵开装置进一步牵开),再通过内侧压板的凸起面和压板对应加压对跟骨的两侧进行挤压,恢复跟骨的宽度,利用牵引,撑开,挤压作用恢复跟骨的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恢复其高度、长度、宽度及böhler角和gissane角,必要时通过凸起块的竖直部下部斯氏针孔的斯氏针临时固定,根据需要去除加压装置,进行跟骨外侧钢板内固定和植骨操作。该复位器牵引,撑开,挤压,复位,固定等操作同期进行,并且能够直视下操作,方便手术中内置物的固定和植骨,避免透视,能够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减少辐射,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靴形块1的示意图。

图4为前侧板8的示意图。

图5为连接块6的示意图。

图6为皮肤拉杆7的示意图。

图7为牵引装置3的示意图。

图8为顶起装置5的示意图。

图9为加压装置4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以及图9所示,一种跟骨骨折的复位器,包括靴形块1、连接于靴形块1前侧的前侧板8、滑动连接于前侧板8上的皮肤拉杆7、设于靴形块1底部的牵引装置3、转动连接于靴形块1底部的顶起装置5以及设于靴形块1上的加压装置4,所述靴形块1包括呈┘形的背板11以及设于背板11外侧边部的凸起块13,背板11位于牵引装置3旁设有缺口,凸起块13的竖直部的下部设有斯氏针孔2,凸起块13的横部位于牵引装置3处设有牵引让位槽,所述皮肤拉杆7的前端设有钩子72,所述牵引装置3包括下拉杆35与下拉环36,所述顶起装置5包括顶起杆a52、顶起杆b54以及顶起套筒53,所述加压装置4包括加压支撑板41、压板46以及压动装置,所述背板11的内侧边部设有绑带孔a12,所述前侧板8上设有绑带孔b81以及连接孔,绑带穿过绑带孔a12与绑带孔b81将前侧板8的一侧与背板11相连,所述凸起块13上设有连接孔,连接块6将前侧板8的另一侧与凸起块13相连,所述连接块6的主体为环形板,该环形板的两端设有连接板,一端的连接板上设有通孔,另一端的连接板上设有腰型孔,锁紧螺钉穿过通孔将连接块6的一端与前侧板8相连,锁紧螺钉穿过腰型孔将连接块6的另一端与凸起块13相连,前侧板8与凸起块13的两端由两个连接块6连接,其中,上方的连接块6通过万向节连接有固定块,该固定块上设有克氏针针孔,且万向节上设有锁定装置,所述前侧板8上设有斜板82,所述皮肤拉杆7滑动连接于斜板82上,皮肤拉杆7的中部为螺杆,其上螺纹连接有拉紧螺母71,所述斜板82上设有多个滑动连接孔,所述钩子72通过万向节与皮肤拉杆7相连,万向节上设有锁定装置,所述下拉杆35与下拉环36为两组,下拉环36上设有斯氏针锁紧装置,两根下拉杆35固定连接于拉板31上,拉板31上螺纹连接有推杆32,推杆32的一端设有推动把手33,推杆3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推块34,下拉杆35滑动连接于凸起块13的横部上,推块34压于凸起块13的横部的底面上,且两根下拉杆35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顶起装置5为两组,分别转动连接于凸起块13的横部上,所述凸起块13的横部上设有支撑转轴a15以及支撑转轴b16,两根顶起杆a52的底部设有连接通孔51,两个连接通孔51分别与支撑转轴a15以及支撑转轴b16转动连接,顶起杆b54的顶部设有顶起孔55,顶起孔55上设有克氏针锁紧装置,顶起杆a52以及顶起杆b54分别与顶起套筒53螺纹连接,所述凸起块13的横部上还设有多个支撑转轴,所述支撑板41由螺钉固定连接于凸起块13的竖直部与横部上,且凸起块13的横部上设有多个连接孔,压动装置包括滑块43以及加压螺杆44,加压支撑板41上设有加压腰型孔42,滑块43滑动连接于加压腰型孔42内,加压螺杆44与滑块43螺纹连接,加压螺杆44的一端设有加压把手45,加压螺杆44的另一端与压板46转动连接,压板46的内侧为弧形面,所述背板11与压板46对应的位置处放置有内侧压板,该内侧压板与患足接触面为凸起面,所述凸起块13的竖直部的下部设有斯氏针孔2,直径为3.0-3.5毫米,斯氏针孔2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30°。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