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氧机恒温加热湿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0060阅读:16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氧机恒温加热湿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氧机加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制氧机恒温加热湿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制氧机湿化装置是湿化杯中盛装有水,将制氧机的氧气通过输氧管引入到水面以下,氧气再从水下以气泡形式冒出,然后经出气口再通过输氧管传输到需要应用的位置。氧气通过水后,使得氧气的含水量增大达到湿化的作用。现有的湿化装置极易出现不能充分对氧气进行加湿,并且温度无法控制。使病人只能呼吸到既干燥又冰凉的氧气,特别在寒冷干燥的冬季,人体在吸入干燥的凉的氧气后会感到不舒服,不利于人体的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氧机恒温加热湿化装置,使得到符合人体生理需求的氧气,以此提高氧气的相对湿度,以弥补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氧机恒温加热湿化装置,包括湿化杯、加热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和温湿度检测模块,所述加热控制系统包括加热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以及温湿度检测模块,所述湿化杯的上方设置有杯盖,且杯盖与湿化杯通过螺纹密封连接,所述杯盖的上方设置有进气口,且进气口的一侧设置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的底部连接有进气管道,且进气管道的底端设置有蜂窝海绵,所述进气管道的下端插入湿化杯杯体内下部,所述湿化杯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且导热板的底部设置有加热模块,所述杯盖上出气口的下端设置有温湿度检测模块。

优选的,所述湿化杯为PP透明塑料杯,且湿化杯的前端设置有温度计。

优选的,所述加热模块内设置有循环式PTC加热器,且加热模块上设置有温湿度控制模块。

优选的,所述温湿度控制模块和温湿度检测模块内部均设置有无线信号收发芯片,且选用nRF401无线信号收发芯片。

优选的,所述杯盖的顶部设置有泄压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湿化装置能够确保在不同的使用环境制氧机出来的氧气经过湿化装置后具有合适的湿度和温度的氧气,让使用者更舒适的使用制氧机,并且调节温度高低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吸入的氧气灼伤呼吸系统,避免温度过低没有起到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化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图。

图中:1、湿化杯;2、杯盖;3、进气口;4、出气口;5、泄压阀;6、进气导管;7、蜂窝海绵;8、导热板;9、加热模块;10、温湿度控制模块;11、温湿度检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制氧机恒温加热湿化装置,包括湿化杯1、加热模块9、温湿度控制模块10和温湿度检测模块11,加热控制系统包括加热模块9、温湿度控制模块10以及温湿度检测模块11,湿化杯1的上方设置有杯盖2,且杯盖2与湿化杯1通过螺纹密封连接,杯盖2的上方设置有进气口3,且进气口3的一侧设置有出气口4,进气口3的底部连接有进气管道6,且进气管道6的底端设置有蜂窝海绵7,此设置以便将气体引入湿化杯1下部充分加热和湿化,进气管道6的下端插入湿化杯1杯体内下部,湿化杯1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8,且导热板8的底部设置有加热模块9,导热板8具有导热功能,将加热模块9的热量均匀的传递到至湿化杯1内部加热湿化水,同时加热经过湿化杯1的氧气,使氧气达到使用者舒适的温度,杯盖2上出气口4的下端设置有温湿度检测模块11。

湿化杯1为PP透明塑料杯,且湿化杯1的前端设置有温度计12,加热模块9内设置有循环式PTC加热器,且加热模块9上设置有温湿度控制模块10,通过温湿度控制模块10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温湿度控制模块10和温湿度检测模块11内部均设置有无线信号收发芯片,且选用nRF401无线信号收发芯片,通过无线信号收发芯片将温湿度检测模块11检测到的数据反馈到温湿度控制模块10上,通过温湿度控制模块10调节加热模块9的加热温度,杯盖2的顶部设置有泄压阀5。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该制氧机恒温加热湿化装置时,首先根据使用者对所需氧气不同要求的温湿度,并根据使用环境的温湿度,将湿化杯1的水加热至指定温度,并保证恒定的温度,从而使制氧机出来的氧气通过湿化杯1后具有适合人体呼吸的温湿度的氧气,保证吸氧的舒适度,特别是寒冷干燥的冬天,其次湿化1与加热模块9是分离的,湿化杯12是可拆卸的,便于清洗湿化杯1又不影响加热模块9。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