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切割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5745发布日期:2018-07-07 06:0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塑形用具,具体涉及脂肪切割棒。



背景技术:

随着美容整形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变美,开始将微整形作为一个快速和见效快的手段。而改变自身的身材,可通过抽脂来实现。抽脂用具包括抽脂仪和抽脂器,抽脂仪利用高负压抽脂方式,将皮下脂肪吸进抽脂管后,利用抽脂管前后抽动将脂肪刮下再抽出。而目前用于切割和刮下脂肪的用具存在以下缺陷:

(1)工作效率低,抽脂时间较长;

(2)长时间的抽动使得患者的创口增大,影响愈合,并导致感染率上升;

(3)切割效果较差,患者在过了愈合期之后仍会出现脂肪不平整的现象,影响美观。

由此可见,目前的脂肪切割用具存在工作效率低、影响患者恢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脂肪切割用具存在工作效率低、影响患者恢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脂肪切割棒,呈柱状,包括一体相接的:

握持段,其外周面设有防滑纹;

切割段,其末端的外周面设有若干个条形的切割槽,各所述切割槽与所述切割段的中心轴形成第一锐角,所述切割槽的横截面为梯形,切割槽的底面与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锐角,所述切割槽的宽度由底面向开口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切割段沿其轴向设有导出槽,所述导出槽的槽壁为弧状,并与所述切割段的外周面圆滑相接,所述导出槽的长度为所述切割槽与所述握持段之间的长度的1/3。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均为45°。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出槽的侧壁包括与所述切割段的外周面平滑过渡的第一弧面,两所述第一弧面通过第二弧面圆滑相接,所述第一弧面和所述第二弧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握持段的外径为所述切割段的外径的2倍。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切割槽的深度为所述切割段的直径的一半。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握持段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握持的凹陷部。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切割段的末端为圆弧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切割段在皮下脂肪层上进行推拉来刮掉脂肪,由于若干个切割槽与切割段的中心轴形成第一锐角,切割槽的截面为梯形,切割槽的底面与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锐角,因此各切割槽形成切割脂肪的刃口,相比传统的切割槽,此刃口不仅倾斜于推拉方向,还是呈弧状的,并且厚度变薄,那么在推拉使用时,刃口在推进时对脂肪产生切割动作,形成连续的切割口,大幅降低了切割阻力,切割顺滑度提升,大大提高了脂肪的切割速度,从而提高切割效率;而且,切割槽的横截面为梯形,切割槽的开口向内逐渐变宽,使得切割槽具有更大的容纳脂肪的空间;切割段上还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导出槽,且导出槽与切割段的外周面圆滑相接,不存在死角,因此起到加快导出脂肪的作用,并且圆滑的边缘不会对皮下组织造成损伤,安全性高,脂肪在切割槽中逐渐向后排出,提高了脂肪排出效率,为提高切割效率提供了充分准备,省时省力,操作方便,降低了患者的损伤,缩短了愈合时间,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E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A-A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图1中B-B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脂肪切割棒,呈柱状,包括一体相接的握持段10和切割段20。握持段10的外周面设有防滑纹。切割段20的末端的外周面设有若干个条形的切割槽30,各切割槽30与切割段20的中心轴形成第一锐角C,切割槽30的横截面为梯形,切割槽的底面与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锐角D,切割槽30的宽度由底面向开口方向逐渐减小。切割段20沿其轴向设有导出槽40,导出槽40的槽壁为弧状,并与切割段20的外周面圆滑相接,导出槽40的长度为切割槽30与握持段20之间的长度的1/3。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切割段20在皮下脂肪层上进行推拉来刮掉脂肪,若干个切割槽30与切割段20的中心轴形成第一锐角C,各切割槽30形成切割脂肪的倾斜的刃口,那么在推拉使用时,刃口在推进时对脂肪产生切割动作,形成连续的切割口,提高了脂肪的切割速度,并且大幅降低了切割阻力,从而提高切割效率;而且,切割槽30的横截面为梯形,切割槽的开口向内逐渐变宽,使得切割槽30具有更大的容纳脂肪的空间,脂肪在切割槽30中逐渐向后排出,提高了脂肪排出效率,为提高切割效率提供了充分准备,省时省力,操作方便。

如图4所示,第一夹角C和第二夹角D均为45°。第一夹角C为45°,使得切割速度和切割速率得到平衡,第二夹角D也为45°,这个角度使得切割槽30的开口和底面之间具有较大的容纳空间,不必过度增大切割槽30的深度,但容纳空间相比普通的切割槽30增大了两倍以上,兼顾了切割槽30这一部分的强度和切割效率。

握持段10的外径为切割段20的外径的2倍,握持段10需要与其他设备对应连接,并带动切割段20来回抽拉,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而切割段20则是为了减少皮下损伤,尽量减少尺寸。切割段20的直径在实际使用中通常为2~6mm,能精确定位抽脂部位,将皮下损伤将至最低。

如图2和图3所示,切割槽30的深度为切割段20的直径的一半,这样能保证切割段20的刚度,避免切割槽30过深而削弱切割段20的刚度。

如图5所示,导出槽40的侧壁包括与切割段20的外周面平滑过渡的第一弧面41,两第一弧面41通过第二弧面42圆滑相接,第一弧面41和第二弧面42的凸出方向相反。此种结构既能方便脂肪进入导出槽40,又能使脂肪在推拉动作中缓慢向后排出,排出速度快,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握持段10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握持的凹陷部,凹陷部和握持段10表面的防滑纹都能为握持段10与对应设备的固定提供辅助作用,加大连接强度,防止在工作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发生晃动甚至滑脱。

切割段20的末端为圆弧面,圆弧面的形状圆滑,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并在推拉动作中不会对其他部位造成损害。

本实用新型,通过切割段在皮下脂肪层上进行推拉来刮掉脂肪,由于若干个切割槽与切割段的中心轴形成第一锐角,切割槽的截面为梯形,切割槽的底面与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锐角,因此各切割槽形成切割脂肪的刃口,相比传统的切割槽,此刃口不仅倾斜于推拉方向,还是呈弧状的,并且厚度变薄,那么在推拉使用时,刃口在推进时对脂肪产生切割动作,形成连续的切割口,大幅降低了切割阻力,切割顺滑度提升,大大提高了脂肪的切割速度,从而提高切割效率;而且,切割槽的横截面为梯形,切割槽的开口向内逐渐变宽,使得切割槽具有更大的容纳脂肪的空间;切割段上还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导出槽,且导出槽与切割段的外周面圆滑相接,不存在死角,因此起到加快导出脂肪的作用,并且圆滑的边缘不会对皮下组织造成损伤,安全性高,脂肪在切割槽中逐渐向后排出,提高了脂肪排出效率,为提高切割效率提供了充分准备,省时省力,操作方便,降低了患者的损伤,缩短了愈合时间,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