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异物取出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2860发布日期:2019-07-06 11:27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可视异物取出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普外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针对异物取出的器械,具体涉及为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鱼刺或硬质骨卡在食管内的现象,卡住的异物可对人的食管构成危害,如果处理不及时则会对食管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危险。

目前针对这种情况,通常是利用针对食管部分的取物钳将异物夹出或应用腔镜下取出,但现有的取物钳多不能观察到食管内的情况或腔镜下所用取物钳其钳夹力和张口度不够大,都不能够钳取较大异物和嵌入较深的异物。通常需要医务人员凭经验进行夹取与取出,对工作人员经验要求高,且精细度高,稍不谨慎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如果能有一即可视又有其张口度和钳夹力足够大于一体的一种器械,可以明显的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准确率;减少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要求。

虽然现有技术一种电子可视取异物钳106175896A,公开了一种可视取异物钳;但其摄像结构设置在手柄外侧边缘,使用过程中,摄像结构容易移位,甚至过程中对食管造成伤害。

本实用新型构思针对现有的可视取异物钳的结构不合理性及不包含其他辅助器械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简单的可视异物取出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可视取异物钳的结构不合理性及不包含其他辅助器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

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其包括钳头,钳柄,手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头后连接钳柄,钳柄末端连接手持部;所述钳柄为后端弯曲的钳柄;左右两钳头与钳柄交叉连接;左右两钳柄内,一个设置可视结构通道,另一个内设置冲洗吸引管通道;可视结构通道内设置可视结构,冲洗吸引管通道内设置冲洗吸引管;所述可视结构通过可视结构通道后经过左右两钳头与钳柄连接处中部后在中部伸出。

进一步,所述可视结构内设置成像结构与发光结构;发光结构为成像结构成像提供必要的光源;

进一步,两钳柄前端至第一弯曲部分设置为重叠部分,且通过张合滑动实现对钳头开闭控制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有效节省操作的空间要求。

进一步,重叠部分的钳柄的横截面设置为近半圆形,且近半圆形的两玄面接触,通过两玄面上下滑动实现对钳头的开合。

进一步,所述钳头设置卵圆形部分,卵圆形部分设置卵圆形孔;

进一步,冲洗吸引管的钳头处开口设置在卵圆形孔内。

进一步,钳头钳柄连接处分别设置一片状结构,中间中空,左右两侧的连接处交叉连接,且通过铆钉结构将两片状结构连接,可视结构穿入中空部分后伸出,铆钉结构穿过可视结构,但不干扰其中的成像结构与发光结构;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可视结构的位置稳定性。进一步,所述连接处前端及连接处后端各设置保证可视结构视野及可视结构位置的一小段弧形结构;进一步,卵圆形部分的长度为0.75-1.5cm,卵圆形部分至前弧形结构部分间有一直线长度为1cm,前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为2.5-3cm;后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较前弧形结构部分小。此种长度可以保证钳头部分对异物的准确夹取,又可以防止因钳头张开过大对人体腔壁造成损伤。

进一步,所述冲洗吸引管经过钳柄内的冲洗吸引管通道,在连接处上方越过后,经过钳头处的冲洗吸引管通道,最后在钳头前端卵圆孔内开口伸出。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冲洗、吸引,且减少对可视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所述冲洗吸引管在连接处上方的为硅胶管,且在连接处上方两侧设置用于套接硅胶管的接头。

进一步,钳头闭合时,所述连接处的弧形结构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0.5cm。

或者,所述可视结构穿过钳柄后,经过可视结构的连接处的外侧方设置;可视结构设置于连接处的中间,且竖直朝向钳口开口方向,所述冲洗管经过冲洗吸引管的连接处的外侧进行设置。

进一步,所述钳柄弯曲部分的角度符合人体腔道的弯曲角度。弯曲设置可以减少操作者的操作难度。进一步,设置三个弯曲,第一弯曲在距连接处7cm处,120°-130°间,其弧玄长2.5cm;第二弯曲紧接第一弯曲并斜向右上,弧度130°-140°间,玄长2.5cm,同时俩钳柄叉形分开,以其夹角角度为60°斜向右前行并在俩钳柄间的距离2cm处,以155°角形成第三个弯曲平行至7cm处。

进一步,所述手持部设置在两钳柄的外侧,且在两手持部内各设置一个椭圆形手持孔。钳柄的长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需要,可设计成不同的长短大小。

进一步,所述可视结构末端连接一显示屏结构,所述显示结构为可转动方向的显示结构;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进一步,所述显示结构设置在在第三弯曲和手持部间,显示屏结构上显示图像可以保证对内部情况的观察。

进一步,所述显示结构可通过螺丝结构连接在钳柄上;或者在钳柄上设置无线数据传出模块,显示结构上设置无线数据接收模块,所述显示结构与钳体分离设置。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有效节省空间,进一步,设置无线传输信号的有效距离。

进一步,所述冲洗吸引路管后端在离把手1.5cm处,从钳柄伸出并分叉,一个连接冲洗结构,一个连接吸引结构,进一步,在交叉处设置有冲洗吸引转换开关,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视野的清晰。

进一步,钳头部分及可视结构所向的弧形结构部分表面镀有反射效果好的无害金属涂层。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在可视结构的光线反射效果,保证成像效果清晰。

进一步,整个钳体上镀有反射效果好的无害金属;

进一步,将钳体前部即从第一弯曲至钳尖端部分的长度范围为12.5cm-20cm。

使用时,首先检查可视结构的成像效果及电池电量和冲洗吸引管路的通畅与否,打开可视结构后,进入体腔内,当视线被异物阻挡时可通过冲洗、吸引结构进行冲洗,到达异物处后,张开钳口,通过钳头夹取异物后,将取物钳整体缓缓撤出即可,异物若有菱角时注意避免损伤腔壁粘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异物取出钳为可视异物取出钳,且可视结构设置在钳头中部,能够清楚的观察到钳头操作区的情况,且可视结构的设置不会对取出钳的操作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可视结构的钳体分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冲洗管结构的钳体分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钳柄末端及手持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处及钳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带冲洗管的钳头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带可视结构的钳柄结构局部放大透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视结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钳头;2、钳柄;21、可视结构通道;22、冲洗吸引管通道;3、手持部;4、连接处;41、片状结构;42、铆钉结构;5、可视结构;51、成像结构;52、发光结构;6、冲洗吸引管;7、弧形结构;8、显示屏结构;9、卵圆形部分;91、卵圆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

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其包括钳头1,钳柄2,手持部3;其中,钳头1后连接钳柄2,钳柄2末端连接手持部3;钳柄2为后端弯曲的钳柄2;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交叉连接;左右两钳柄2内,一个设置可视结构通道21,另一个内设置冲洗吸引管通道22;可视结构通道21内设置可视结构5,冲洗吸引管通道22内设置冲洗吸引管6;可视结构5通过可视结构通道21后经过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连接处4中部后在中部伸出。可视结构5内设置成像结构51与发光结构52;发光结构52为成像结构51成像提供必要的光源;钳柄2上设置3个弯曲,保证最终钳柄2末端及手持部3上下平行设置,通过上下移动实现前端钳头1的开合运动;两钳柄2前端至第一弯曲部分设置为重叠部分,且通过张合滑动实现对钳头1开闭控制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有效节省操作的空间要求。重叠部分的钳柄2的横截面设置为近半圆形,且近半圆形的两玄面接触,通过两玄面上下滑动实现对钳头1的开合。将钳体前部即从第一弯曲至钳尖端部分的长度范围为12.5cm-20cm。

钳头1设置卵圆形部分9,卵圆形部分9设置卵圆形孔91;冲洗吸引管6的钳头1处开口设置在卵圆形孔91内。

钳头1钳柄2连接处4分别设置一片状结构41,中间中空,左右两侧的连接处4交叉连接,且通过铆钉结构42将两片状结构41连接,可视结构5穿入中空部分后伸出,铆钉结构42穿过可视结构5,但不干扰其中的成像结构51与发光结构52;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可视结构5的位置稳定性。连接处4前端及连接处4后端各设置保证可视结构5视野及可视结构5位置的一小段弧形结构7;卵圆形部分9的长度为0.75-1.5cm,卵圆形部分9至前弧形结构部分间有一直线长度为1cm,前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为2.5-3cm;后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较前弧形结构部分小。此种长度可以保证钳头1部分对异物的准确夹取,又可以防止因钳头1张开过大对人体腔壁造成损伤。钳头1闭合时,连接处4的弧形结构7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0.5cm。

冲洗吸引管6经过钳柄2内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在连接处4上方越过后,经过钳头1处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最后在钳头1前端卵圆孔内开口伸出。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冲洗、吸引,且减少对可视结构5的影响。冲洗吸引路管后端在离把手1.5cm处,从钳柄2伸出并分叉,一个连接冲洗结构,一个连接吸引结构,在交叉处设置有冲洗吸引转换开关,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视野的清晰。

手持部3设置在两钳柄2的外侧,且在两手持部3内各设置一个椭圆形手持孔。钳柄2的长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需要,可设计成不同的长短大小。

可视结构5末端连接一显示屏结构8,显示结构设置在在第三弯曲和手持部3间,显示屏结构8上显示图像可以保证对内部情况的观察。显示结构为可转动方向的显示结构。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显示结构可通过螺丝结构连接在钳柄2上。

使用时,首先检查可视结构5的成像效果及电池电量和冲洗吸引管6路的通畅与否,打开可视结构5后,进入体腔内,当视线被异物阻挡时可通过冲洗、吸引结构进行冲洗,到达异物处后,张开钳口,通过钳头1夹取异物后,将取物钳整体缓缓撤出即可,异物若有菱角时注意避免损伤腔壁粘膜。

实施例2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

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其包括钳头1,钳柄2,手持部3;其中,钳头1后连接钳柄2,钳柄2末端连接手持部3;钳柄2为后端弯曲的钳柄2;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交叉连接;左右两钳柄2内,一个设置可视结构通道21,另一个内设置冲洗吸引管通道22;可视结构通道21内设置可视结构5,冲洗吸引管通道22内设置冲洗吸引管6;可视结构5通过可视结构通道21后经过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连接处4中部后在中部伸出。可视结构5内设置成像结构51与发光结构52;发光结构52为成像结构51成像提供必要的光源;钳柄2上设置3个弯曲,保证最终钳柄2末端及手持部3上下平行设置,通过上下移动实现前端钳头1的开合运动;两钳柄2前端至第一弯曲部分设置为重叠部分,且通过张合滑动实现对钳头1开闭控制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有效节省操作的空间要求。重叠部分的钳柄2的横截面设置为近半圆形,且近半圆形的两玄面接触,通过两玄面上下滑动实现对钳头1的开合。将钳体前部即从第一弯曲至钳尖端部分的长度范围为12.5cm-20cm。

钳头1设置卵圆形部分9,卵圆形部分9设置卵圆形孔91;冲洗吸引管6的钳头1处开口设置在卵圆形孔91内。

冲洗吸引管6经过钳柄2内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在连接处4上方越过后,经过钳头1处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最后在钳头1前端卵圆孔内开口伸出。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冲洗、吸引,且减少对可视结构5的影响。冲洗吸引路管后端在离把手1.5cm处,从钳柄2伸出并分叉,一个连接冲洗结构,一个连接吸引结构,在交叉处设置有冲洗吸引转换开关,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视野的清晰。

可视结构5穿过钳柄2后,经过可视结构5的连接处4的外侧方设置;可视结构5设置于连接处4的中间,且竖直朝向钳口开口方向。

手持部3设置在两钳柄2的外侧,且在两手持部3内各设置一个椭圆形手持孔。钳柄2的长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需要,可设计成不同的长短大小。

可视结构5末端连接一显示屏结构8,显示结构设置在在第三弯曲和手持部3间,显示屏结构8上显示图像可以保证对内部情况的观察。显示结构为可转动方向的显示结构。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

在钳柄2上设置无线数据传出模块,显示结构上设置无线数据接收模块,显示结构与钳体分离设置。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有效节省空间,设置无线传输信号的有效距离。

使用时,首先检查可视结构5的成像效果及电池电量和冲洗吸引管6路的通畅与否,打开可视结构5后,进入体腔内,当视线被异物阻挡时可通过冲洗、吸引结构进行冲洗,到达异物处后,张开钳口,通过钳头1夹取异物后,将取物钳整体缓缓撤出即可,异物若有菱角时注意避免损伤腔壁粘膜。

实施例3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

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其包括钳头1,钳柄2,手持部3;其中,钳头1后连接钳柄2,钳柄2末端连接手持部3;钳柄2为后端弯曲的钳柄2;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交叉连接;左右两钳柄2内,一个设置可视结构通道21,另一个内设置冲洗吸引管通道22;可视结构通道21内设置可视结构5,冲洗吸引管通道22内设置冲洗吸引管6;可视结构5通过可视结构通道21后经过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连接处4中部后在中部伸出。可视结构5内设置成像结构51与发光结构52;发光结构52为成像结构51成像提供必要的光源;设置三个弯曲,第一弯曲在距连接处47cm处,120°-130°间,其弧玄长2.5cm;第二弯曲紧接第一弯曲并斜向右上,弧度130°-140°间,玄长2.5cm,同时俩钳柄2叉形分开,以其夹角角度为60°斜向右前行并在俩钳柄2间的距离2cm处,以155°角形成第三个弯曲平行至7cm处,其可保证最终钳柄2末端及手持部3上下平行设置,通过上下移动实现前端钳头1的开合运动;两钳柄2前端至第一弯曲部分设置为重叠部分,且通过张合滑动实现对钳头1开闭控制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有效节省操作的空间要求。重叠部分的钳柄2的横截面设置为近半圆形,且近半圆形的两玄面接触,通过两玄面上下滑动实现对钳头1的开合。将钳体前部即从第一弯曲至钳尖端部分的长度范围为12.5cm-20cm。

钳头1设置卵圆形部分9,卵圆形部分9设置卵圆形孔91;冲洗吸引管6的钳头1处开口设置在卵圆形孔91内。

钳头1钳柄2连接处4分别设置一片状结构41,中间中空,左右两侧的连接处4交叉连接,且通过铆钉结构42将两片状结构41连接,可视结构5穿入中空部分后伸出,铆钉结构42穿过可视结构5,但不干扰其中的成像结构51与发光结构52;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可视结构5的位置稳定性。连接处4前端及连接处4后端各设置保证可视结构5视野及可视结构5位置的一小段弧形结构7;卵圆形部分9的长度为0.75-1.5cm,卵圆形部分9至前弧形结构部分间有一直线长度为1cm,前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为2.5-3cm;后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较前弧形结构部分小。此种长度可以保证钳头1部分对异物的准确夹取,又可以防止因钳头1张开过大对人体腔壁造成损伤。钳头1闭合时,连接处4的弧形结构7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0.5cm。

冲洗吸引管6经过钳柄2内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在连接处4上方越过后,经过钳头1处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最后在钳头1前端卵圆孔内开口伸出。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冲洗、吸引,且减少对可视结构5的影响。冲洗吸引路管后端在离把手1.5cm处,从钳柄2伸出并分叉,一个连接冲洗结构,一个连接吸引结构,在交叉处设置有冲洗吸引转换开关,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视野的清晰。

手持部3设置在两钳柄2的外侧,且在两手持部3内各设置一个椭圆形手持孔。钳柄2的长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需要,可设计成不同的长短大小。

可视结构5末端连接一显示屏结构8,显示结构设置在在第三弯曲和手持部3间,显示屏结构8上显示图像可以保证对内部情况的观察。显示结构为可转动方向的显示结构。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

在钳柄2上设置无线数据传出模块,显示结构上设置无线数据接收模块,显示结构与钳体分离设置。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有效节省空间,设置无线传输信号的有效距离。

使用时,首先检查可视结构5的成像效果及电池电量和冲洗吸引管6路的通畅与否,打开可视结构5后,进入体腔内,当视线被异物阻挡时可通过冲洗、吸引结构进行冲洗,到达异物处后,张开钳口,通过钳头1夹取异物后,将取物钳整体缓缓撤出即可,异物若有菱角时注意避免损伤腔壁粘膜。

实施例4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

一种可视异物取出器械,其包括钳头1,钳柄2,手持部3;其中,钳头1后连接钳柄2,钳柄2末端连接手持部3;钳柄2为后端弯曲的钳柄2;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交叉连接;左右两钳柄2内,一个设置可视结构通道21,另一个内设置冲洗吸引管通道22;可视结构通道21内设置可视结构5,冲洗吸引管通道22内设置冲洗吸引管6;可视结构5通过可视结构通道21后经过左右两钳头1与钳柄2连接处4中部后在中部伸出。可视结构5内设置成像结构51与发光结构52;发光结构52为成像结构51成像提供必要的光源;设置三个弯曲,第一弯曲在距连接处47cm处,120°-130°间,其弧玄长2.5cm;第二弯曲紧接第一弯曲并斜向右上,弧度130°-140°间,玄长2.5cm,同时俩钳柄2叉形分开,以其夹角角度为60°斜向右前行并在俩钳柄2间的距离2cm处,以155°角形成第三个弯曲平行至7cm处,其可保证最终钳柄2末端及手持部3上下平行设置,通过上下移动实现前端钳头1的开合运动;两钳柄2前端至第一弯曲部分设置为重叠部分,且通过张合滑动实现对钳头1开闭控制的目的,此种设置可以有效节省操作的空间要求。重叠部分的钳柄2的横截面设置为近半圆形,且近半圆形的两玄面接触,通过两玄面上下滑动实现对钳头1的开合。将钳体前部即从第一弯曲至钳尖端部分的长度范围为12.5cm-20cm。

钳头1设置卵圆形部分9,卵圆形部分9设置卵圆形孔91;冲洗吸引管6的钳头1处开口设置在卵圆形孔91内。

钳头1钳柄2连接处4分别设置一片状结构41,中间中空,左右两侧的连接处4交叉连接,且通过铆钉结构42将两片状结构41连接,可视结构5穿入中空部分后伸出,铆钉结构42穿过可视结构5,但不干扰其中的成像结构51与发光结构52;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可视结构5的位置稳定性。连接处4前端及连接处4后端各设置保证可视结构5视野及可视结构5位置的一小段弧形结构7;卵圆形部分9的长度为0.75-1.5cm,卵圆形部分9至前弧形结构部分间有一直线长度为1cm,前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为2.5-3cm;后弧形结构部分玄的长度较前弧形结构部分小。此种长度可以保证钳头1部分对异物的准确夹取,又可以防止因钳头1张开过大对人体腔壁造成损伤。钳头1闭合时,连接处4的弧形结构7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0.5cm。

冲洗吸引管6经过钳柄2内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在连接处4上方越过后,经过钳头1处的冲洗吸引管通道22,最后在钳头1前端卵圆孔内开口伸出。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冲洗、吸引,且减少对可视结构5的影响。冲洗吸引路管后端在离把手1.5cm处,从钳柄2伸出并分叉,一个连接冲洗结构,一个连接吸引结构,在交叉处设置有冲洗吸引转换开关,此种设置可以有效保证视野的清晰。

手持部3设置在两钳柄2的外侧,且在两手持部3内各设置一个椭圆形手持孔。钳柄2的长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需要,可设计成不同的长短大小。

可视结构5末端连接一显示屏结构8,显示结构设置在在第三弯曲和手持部3间,显示屏结构8上显示图像可以保证对内部情况的观察。显示结构为可转动方向的显示结构。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显示结构可通过螺丝结构连接在钳柄2上;

钳头1部分及可视结构5所向的弧形结构部分表面镀有反射效果好的无害金属涂层。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在可视结构5的光线反射效果,保证成像效果清晰。或者整个钳体上镀有反射效果好的无害金属;亦或者钳头1部分及连接处4部分上设置有反射效果好的无害金属涂层。

使用时,首先检查可视结构5的成像效果及电池电量和冲洗吸引管6路的通畅与否,打开可视结构5后,进入体腔内,当视线被异物阻挡时可通过冲洗、吸引结构进行冲洗,到达异物处后,张开钳口,通过钳头1夹取异物后,将取物钳整体缓缓撤出即可,异物若有菱角时注意避免损伤腔壁粘膜。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