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9517发布日期:2019-01-13 16:49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创手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创手术腔内组织器官无创固定,防止反复拨动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灵活,使用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微创手术因具有体表切口小、损伤小、美观且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体表的切口较小,导致微创手术直接观测困难,必须通过内窥镜观察和应用特殊的微创手术器械才能完成手术。并且,在整个微创手术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用辅助器械推开目标组织附近的其他组织,以充分地暴露出目标组织,完成手术的精准操作。

然而,某些人体体内的组织太软(如处于半流体状态的肺脏),目前还缺乏有效的专用工具在腔内固定半流体组织器官;在手术过程中稍不注意,这些组织器官就又淌回原位,影响手术的操作。针对这类状况,手术助手医生通常使用挟持钳,反复将淌回的器官小心地拨开;且为了避免夹持钳对娇嫩器官组织的伤害,还不得不用纱布裹在夹持钳上进行作业。这种传统的操作方式不但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还降低了手术效率。所以,不解决如何在腔内有效固定半流体组织器官的这个问题,就会使切口小、通道狭窄的微创手术对体内脏器的损害,可能要大于传统的大切口手术,严重制约了切口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的发展。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腔内器官固定装置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微创手术腔内组织器官无创固定,防止反复拨动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灵活,使用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包括主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由对称布置的第一框架支管和第二框架支管构成,第一框架支管和第二框架支管均包括吸附板安装段,吸附板安装段的上端设置有指环安装段;第一框架支管和第二框架支管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以及两个指环安装段分别平行布置;第一框架支管吸附板安装段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孔,第二框架支管吸附板安装段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通气孔;所述主体框架下部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上设置有静吸附板和动吸附板,且动吸附板位于静吸附板的下方,静吸附板与动吸附板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主体框架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的下端设置有缓冲端座;所述动吸附板由动吸附壳体构成,动吸附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动吸附腔,动吸附壳体的动吸附面壳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动吸附孔,动吸附孔与动吸附腔相连通;动吸附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动通孔,动吸附腔内侧壁与滑动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气孔;动吸附板通过两侧的滑动通孔,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两个吸附板安装段的下部,动吸附板动吸附腔内侧壁上的第一吸气孔的位置,与主体框架第一框架支管上的第一通气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静吸附板由静吸附壳体构成,静吸附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静吸附腔,静吸附壳体的静吸附面壳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静吸附孔,静吸附孔与静吸附腔相连通;静吸附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通孔,静吸附腔内侧壁与固定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气孔;静吸附板通过两侧的固定通孔,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两个吸附板安装段的上部,静吸附板静吸附腔内侧壁上的第二吸气孔的位置,与主体框架第二框架支管上的第二通气孔的位置相对应;并且,静吸附板的静吸附面和动吸附板的动吸附面均朝向同一侧布置;所述主体框架上部的两个指环安装段上设置有拉动指环,拉动指环包括指环主体,指环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通孔,指环主体的上端设置有指圈,指环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传感装置;拉动指环通过两侧的导向通孔,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两个指环安装段的下部;拉动指环的上方、两个指环安装段的上部设置有拇指卡;拉动指环与动吸附板之间设置有长拉杆,长拉杆位于与动吸附板动吸附面相对的另外一面;长拉杆的一端与动吸附板的下侧面相连,长拉杆的另一端则与拉动指环的下部相连;所述拉动指环内设置的传感装置由加速度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构成,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无线通讯模组与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主控制器的控制端分别与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控制端相连;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工作口通过连接软管,分别与主体框架的第一框架支管、第二框架支管的上端相连,且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进气口分别与负压源相连、排气口分别与环境气压相连通。

所述动吸附板上设置的动吸附孔,与静吸附板上设置的静吸附孔的结构和尺寸相同;动吸附孔和静吸附孔均包括凹坑,凹坑的中部设置有气孔。以利于动吸附板和静吸附板对半流体组织器官的吸附和固定;并在移动、拨开半流体组织器官时,避免对组织器官的损伤,提升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所述主体框架的两个指环安装段上部设置的拇指卡包括指卡主体,指卡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弧形凹面,指卡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通孔;拇指卡通过两侧的连接通孔,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两个指环安装段的上部。以便于手术医生将单手拇指的根部卡在拇指卡上,利用食指或中指对拇指卡下方的拉动指环进行操作,方便装置的使用。

所述主体框架第一框架支管、第二框架支管的吸附板安装段和指环安装段之间,均设置有向内侧收缩的中部细腰段;中部细腰段的下端通过内折弯段,与吸附板安装段的上端相连;中部细腰段的上端则通过外折弯段,与指环安装段的下端相连。以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使主体框架的两个中部细腰段处于手术介入孔的位置,减少与其他手术器械的干涉,提升手术操作的灵活性。

所述主体框架的两个中部细腰段上设置有固定夹。以便于整个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定位。

所述固定夹包括手按夹和滑动连接夹套,滑动连接夹套由C形夹套主体构成,C形夹套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滑动卡槽,C形夹套主体的上部设置有铰接耳板;手按夹由弧形夹体构成,弧形夹体的一端为按压端,弧形夹体的另一端为夹紧端,弧形夹体上、靠近夹紧端的前端设置有铰接孔;手按夹利用穿过铰接孔的销钉,铰接在滑动连接夹套的铰接耳板上;销钉上套设有螺旋弹簧,螺旋弹簧两端的尾部分别支撑在滑动连接夹套和手按夹上;所述固定夹通过滑动连接夹套的滑动卡槽,滑动卡接在主体框架的两个中部细腰段上。以在使用固定夹将腔内器官固定器于手术介入孔位置定位后,能够让整个装置沿着固定夹滑动连接夹套的滑动卡槽、实现上下滑动微调,利于手术过程中的操作。

所述主体框架的两个位于吸附板安装段上端与中部细腰段下端之间的内折弯段上,设置有三角块;三角块由三角形主体构成,三角形主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卡槽,三角形主体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导向侧板,两个导向侧板之间设置有拉杆导向槽;所述三角块通过两侧的固定卡槽,分别与主体框架的两个内折弯段相连;三角块的导向侧板与所述长拉杆布置在同一侧,且长拉杆位于三角块的拉杆导向槽内。以在增强主体框架内折弯段位置处结构强度的同时,为长拉杆的移动进行导向,提升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所述主体框架下端设置的缓冲端座与动吸附板之间设置有缓冲胶垫。以缓解动吸附板向下回位时的冲击力,减小整个装置在手术过程中的振动,进一步提升使用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由对称布置的第一框架支管和第二框架支管构成的主体框架,主体框架下部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上设置静吸附板和动吸附板;动吸附板通过两侧的滑动通孔,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两个吸附板安装段的下部;静吸附板通过两侧的固定通孔,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两个吸附板安装段的上部;静吸附板的静吸附面和动吸附板的动吸附面朝向同一侧布置,静吸附板与动吸附板之间设置复位弹簧;拉动指环通过两侧的导向通孔,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两个指环安装段的下部,拉动指环的上方设置拇指卡;拉动指环与动吸附板之间设置长拉杆;拉动指环内设置的传感装置由加速度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构成,微处理器通过无线通讯模组与主控制器相连,主控制器分别与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相连;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通过连接软管,分别与第一框架支管、第二框架支管的上端相连,且两位三通电磁阀分别与负压源相连的结构形式,所以其具有如下优点:1、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优化了腔内器官固定装置的结构,操作灵活;采用大面积吸附的柔性方式来把持组织器官,减少了对组织造成的损伤。2、在推开病灶旁相关组织器官、或已剥离的部分组织的过程中,由于动吸附板和静吸附板的轮番动态把持,所以能够快速、可靠地移开器官,并防止反复拨动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伤,提升了操作效率,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进而将微创理念从体表创口延伸到内部器官。3、在腔内器官固定器对相关组织器官进行有效固定之后,可通过辅助工具将其固定在手术切口旁的无菌布上,以便解放出一只手来完成更重要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中的主体框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动吸附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向视图。

图7是图5沿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7沿D-D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1中的静吸附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沿E-E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沿F-F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7中的动吸附孔、图10中的静吸附孔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的拉动指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G向视图。

图15是图1中的拇指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的固定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滑动连接夹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的手按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中的三角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H向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框架采用弧形弯曲结构形式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3是图22的I向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主体框架、2缓冲端座、3动吸附板、4复位弹簧、5静吸附板、6三角块、7固定夹、8长拉杆、9拉动指环、10拇指卡、11连接软管、12第一框架支管、13第二框架支管、14吸附板安装段、15内折弯段、16中部细腰段、17外折弯段、18指环安装段、19第一通气孔、20第二通气孔、21动吸附壳体、22滑动通孔、23动吸附面、24动吸附孔、25拉杆下连接耳板、26动吸附腔、27第一吸气孔、28静吸附壳体、29固定通孔、30静吸附面、31静吸附孔、32静吸附腔、33第二吸气孔、34凹坑、35气孔、36指环主体、37导向通孔、38指圈、39防护盖板、40容置腔、41拉杆上连接耳板、42指卡主体、43连接通孔、44弧形凹面、45滑动连接夹套、46手按夹、47夹紧弹簧、48C形夹套主体、49滑动卡槽、50铰接耳板、51弧形夹体、52按压端、53夹紧端、54铰接孔、55三角形主体、56固定卡槽、57导向侧板、58拉杆导向槽、59塑料环、60无菌布。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2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该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包括由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构成的主体框架1,其中,主体框架1的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对称布置。中空管状的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均包括用于布置动吸附板3和静吸附板5的吸附板安装段14;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布置拉动指环9和拇指卡10的指环安装段18。出于在手术过程中,减少该腔内器官固定器与其他手术器械干涉的目的,主体框架1第一框架支管12的吸附板安装段14和指环安装段18之间、以及第二框架支管13的吸附板安装段14和指环安装段18之间,均设置有向内侧收缩的中部细腰段16,且两个中部细腰段16相邻的外侧管壁相互连接。主体框架1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端,通过内折弯段15与中部细腰段16的下端相连接;中部细腰段16的上端则通过外折弯段17,与指环安装段18的下端相连接。以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使主体框架1的两个中部细腰段16处于手术介入孔的位置,提升手术操作的灵活性。

第一框架支管12的吸附板安装段14与第二框架支管13的吸附板安装段14、以及第一框架支管12的指环安装段18与第二框架支管13的指环安装段18,分别平行布置,以便于动吸附板3和静吸附板5、以及拉动指环9和拇指卡10的连接和滑动。第一框架支管12吸附板安装段14下部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与动吸附板3动吸附腔26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孔19;第二框架支管13吸附板安装段14上部的内侧,则设置有用于与静吸附板5静吸附腔32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孔20。主体框架1下部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上,设置有用于吸附、移动组织器官的动吸附板3,以及用于吸附固定组织器官的静吸附板5。动吸附板3布置于静吸附板5的下方,且静吸附板5与动吸附板3之间的两端吸附板安装段14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动吸附板3向下回位的复位弹簧4。主体框架1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下端部、并缓解动吸附板3冲击力的缓冲端座2。为了减小整个装置在手术过程中的振动,主体框架1下端设置的缓冲端座2、与动吸附板3下部侧壁之间设置有医用橡胶制成的缓冲胶垫;以缓解动吸附板3向下回位时的冲击力,提升使用可靠性。

主体框架1的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上设置的动吸附板3包括动吸附壳体21,中空的动吸附壳体2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与负压源相连的动吸附腔26。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壳体21上侧的动吸附面23壳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矩阵式排列、用于吸附组织器官的动吸附孔24;各动吸附孔24分别与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腔26相连通。动吸附板3动吸附壳体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主体框架1吸附板安装段14配合连接的滑动通孔22;动吸附板3动吸附腔26的内侧壁与滑动通孔2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动吸附腔26、与第一框架支管12吸附板安装段14上的第一通气孔19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孔27。动吸附板3通过两侧的滑动通孔22,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1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下部;且动吸附板3动吸附腔26内侧壁上的第一吸气孔27的布置位置,与主体框架1第一框架支管12上的第一通气孔19的位置相对应;以将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腔26与主体框架1第一框架支管12的内孔相连通,进而利于空气的流动、对位于动吸附板3动吸附面23位置处的组织器官进行吸附或放松。能够理解的是,为了防止动吸附板3运动过程中的气体泄漏,并确保吸附效果,动吸附板3两侧滑动通孔22内壁、与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的管外壁之间,设置有滑动密封结构。

设置在主体框架1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上、位于动吸附板3上方的静吸附板5包括静吸附壳体28,中空的静吸附壳体28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与负压源相连的静吸附腔32。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壳体28上侧的静吸附面30壳壁上,同样设置有若干个矩阵式排列、用于吸附组织器官的静吸附孔31;各静吸附孔31分别与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腔32相连通。静吸附板5静吸附壳体2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主体框架1吸附板安装段14配合连接的固定通孔29;静吸附板5静吸附腔32的内侧壁与固定通孔29之间,设置有用于将静吸附腔32、与第二框架支管13吸附板安装段14上的第二通气孔20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孔33。静吸附板5通过两侧的固定通孔29,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1两个吸附板安装段14的上部;静吸附板5静吸附腔32内侧壁上的第二吸气孔33的布置位置,与主体框架1第二框架支管13上的第二通气孔20的位置相对应;以将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腔32与主体框架1第二框架支管13的内孔相连通,进而利于空气的流动、对位于静吸附板5静吸附面30位置处的组织器官进行吸附或放松。并且,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面30和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面23均朝向同一侧布置。

为了利于动吸附板3和静吸附板5对半流体组织器官的吸附和固定,动吸附板3动吸附壳体21上侧的动吸附面23上设置的动吸附孔24,与静吸附板5静吸附壳体28上侧的静吸附面30上设置的静吸附孔3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结构和尺寸相同的动吸附孔24和静吸附孔31均包括半球形的凹坑34,凹坑34底面的中部设置有圆形的气孔35。以在操作腔内器官固定器移动、拨开半流体组织器官时,避免对组织器官的损伤,进一步提升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主体框架1上部的两个指环安装段18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动吸附板3向上滑动的拉动指环9。拉动指环9由指环主体36构成,拉动指环9的指环主体3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主体框架1指环安装段18配合连接的导向通孔37。拉动指环9的指环主体36的上端设置有便于手指拉动的指圈38,指环主体36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40,容置腔40内设置有用于将拉动指环9的运动趋势传递给主控制器的传感装置,容置腔40的开口处设置有防护盖板39。拉动指环9通过两侧的导向通孔37,滑动连接在主体框架1两个指环安装段18的下部。设置在主体框架1指环安装段18上的拉动指环9,与设置主体框架1吸附板安装段14下部的动吸附板3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动吸附板3向上滑动的长拉杆8,且长拉杆8位于与动吸附板3动吸附面23(静吸附板5静吸附面30)相对的另外一面。长拉杆8的一端与动吸附板3下侧面(背面)设置的拉杆下连接耳板25相铰接,长拉杆8的另外一端则与拉动指环9下部的拉杆上连接耳板41相铰接。

出于方便装置使用的目的,拉动指环9的上方、两个指环安装段18的上部设置有拇指卡10。拇指卡10由指卡主体42构成,指卡主体42的上端设置有便于拇指卡10合的弧形凹面44,指卡主体4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主体框架1指环安装段18配合连接的连接通孔43。拇指卡10通过两侧的连接通孔43,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1两个指环安装段18的上部;以便于手术医生将单手拇指的根部卡在拇指卡10上,利用食指或中指对拇指卡10下方的拉动指环9进行操作。

用于驱动动吸附板3的拉动指环9内设置的传感装置,由MEMS加速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和钮扣电池构成。传感装置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无线通讯模组与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无线连接;主控制器的控制端分别通过信号传输线与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控制端相连接。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工作口通过聚丙烯塑料连接软管11,分别与主体框架1的第一框架支管12、第二框架支管13的上端相连接。并且,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进气口,分别通过连接气管、与能够使动吸附板3和静吸附板5产生吸附力的负压源相连接;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排气口,则分别与环境气压相连通。以通过主控制器分别对两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控制,使与第一框架支管12内孔相连通的动吸附板3动吸附腔26、以及与第二框架支管13内孔相连通的静吸附板5静吸附腔32,分别与负压源或环境气压相通,便于动吸附板3和静吸附板5对腔内组织器官的吸附和放松;即:动吸附板3或静吸附板5吸气时可吸附住组织器官,放气时便与组织器官分离;动吸附板3吸气后的运动可移动组织器官。

为了便于整个腔内器官固定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定位,主体框架1的吸附板安装段14和指环安装段18之间的两个中部细腰段16上设置有固定夹7。固定夹7由手按夹46和滑动连接夹套45构成。滑动连接夹套45包括C形夹套主体48,滑动连接夹套45的C形夹套主体48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与主体框架1两个中部细腰段16配合连接的滑动卡槽49;C形夹套主体48的上部,设置有两个用于与手按夹46连接的铰接耳板50。手按夹46包括弧形夹体51,手按夹46的弧形夹体51的一端为用于手指按下、打开夹子的按压端52,弧形夹体51的另外一端为用于夹持固定的夹紧端53;手按夹46的弧形夹体51上、靠近夹紧端53的前端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滑动连接夹套45相连的铰接孔54。手按夹46利用穿过铰接孔54的销钉,铰接在滑动连接夹套45的铰接耳板50上;套设在销钉上的螺旋弹簧两端的尾部,分别支撑在滑动连接夹套45和手按夹46上,以通过手指下按手按夹46来打开固定夹7,手指放松即可夹紧。当该器官固定器将腔内组织器官推移、固定好之后,把固定夹7夹在手术切口旁的塑料环59上,以将整个装置固定住;进而让手术辅助医生能够腾出手来、协助主刀医生做更重要的手术工作。

固定夹7通过滑动连接夹套45的滑动卡槽49,滑动卡接在主体框架1的两个中部细腰段16上;以在使用固定夹7将腔内器官固定器于手术介入孔位置处定位后,让整个装置能够沿着固定夹7滑动连接夹套45的滑动卡槽49、实现上下滑动微调,利于手术过程中的灵活操作。出于方便手术医生使用的目的,主体框架1的两个中部细腰段16的外壁上设置有标识刻度;以利用刻度的标识,来显示腔内器官固定器的插入深度和拔出距离。

为了提升装置的使用稳定性,主体框架1上、两个位于吸附板安装段14上端与中部细腰段16下端之间的内折弯段15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增加结构强度的三角块6。三角块6包括三角形主体55,三角块6的三角形主体55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主体框架1内折弯段15配合连接的固定卡槽56。三角块6的三角形主体55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导向侧板57,两个导向侧板57之间设置有用于为长拉杆8移动导向的拉杆导向槽58。三角块6通过两侧的固定卡槽56,分别与主体框架1上的两个内折弯段15相固定连接;三角块6的导向侧板57(拉杆导向槽58)与长拉杆8布置在同一侧,且长拉杆8的中下部位于三角块6的拉杆导向槽58内。以在增强主体框架1内折弯段15位置处结构强度的同时,对长拉杆8的移动进行导向。

能够理解的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该腔内器官固定器主体框架1的第一框架支管12和第二框架支管13,可设计成弧形弯曲的结构形式(例如图22和23所示),以进一步方便手术过程中的操作。

该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使用时,首先,使主体框架1下部的动吸附板3和静吸附板5,经由微创手术切口进入到患者体内(如图24所示);并将动吸附板3和静吸附板5的动吸附面23和静吸附面30朝向腔内需要固定的组织器官;拉动指环9的默认初始状态是处于主体框架1指环安装段18的下部,即拉动指环9内的传感装置(加速度传感器)未发出运动趋势的相关信号。然后,启动电源;主控制器发出信号,驱动与第一框架支管12相连的两位三通电磁阀动作,让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腔26与负压源相连通(吸气),进而使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面23吸附住组织器官。

之后,手术医生通过单手手指驱动拉动指环9向上运动,拉动指环9通过长拉杆8带动动吸附板3、连同其上吸附的组织器官一起向上移动;当拉动指环9移动至指环安装段18上端时、停止运动;随后,与加速度传感器相连的微处理器向主控制器发出信号,驱动与第二框架支管13相连的两位三通电磁阀动作,让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腔32也与负压源相连通(吸气),进而使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面30与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面23同时吸附住组织器官(同时吸气50ms~70ms),以使静吸附板5吸附住动吸附板3提升上来的组织器官,确保吸附的稳固性。当需要继续向上移动位于主体框架1下部的组织器官时,手指放松拉动指环9,动吸附板3依靠复位弹簧4的复位弹力、带动拉动指环9一同向下运动;在加速度传感器感应到拉动指环9(连同动吸附板3)有向下运动复位的趋势时,传感装置的微处理器向主控制器发出信号,驱动与第一框架支管12相连的两位三通电磁阀反向动作,让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腔26与环境气压相连通(放气),进而使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面23与组织器官分离(此时,静吸附板5持续吸气),以便于动吸附板3松开组织器官、向下运动。

当动吸附板3向下复位运动到初始位置、加速度传感器感应到运动停止后,传感装置的微处理器向主控制器发出信号,再次驱动与第一框架支管12相连的两位三通电磁阀动作,让动吸附板3吸气,且动吸附板3的动吸附面23与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面30同时吸附住组织器官(同时吸气50ms~70ms),使动吸附板3稳固地吸附住下部的组织器官。然后,通过手指再度驱动拉动指环9带动动吸附板3向上运动,加速度传感器一旦感应到拉动指环9向上运动的趋势,就会通过微处理器向主控制器发出信号,驱动与第二框架支管13相连的两位三通电磁阀反向动作,让静吸附板5放气,进而使静吸附板5的静吸附面30与上部的组织器官暂时分离(此时,动吸附板3则持续吸气),以便于动吸附板3带动组织器官整体向上的移动。当拉动指环9带动动吸附板3、连同其上吸附的组织器官,持续向上移动到指环安装段18上端、停止运动时,传感装置的微处理器向主控制器发出信号,让静吸附板5再次吸气(静吸附板5与动吸附板3同时吸气50ms~70ms),使静吸附板5稳固吸附住动吸附板3再次提升上来的组织器官。

重复上述动吸附板3吸附、上移组织器官,静吸附板5吸附固定组织器官等步骤,直到将目标组织附近的其他组织充分移开,完全暴露出目标组织、便于精准实施手术操作为止。该微创手术腔内器官固定器的应用,可现实对腔内组织器官的无创固定,提升操作效率,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操作灵活,使用安全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