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1808发布日期:2019-03-02 04:22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



背景技术:

因脑溢血或脊髓损伤等病因,有的病人需要长期卧床治疗或康复,长期卧床的话就容易引起褥疮,以及痰液沉积而造成肺部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为防止病人长期卧床时因睡姿固定而引起褥疮或肺部并发症,必须经常给卧床病人进行翻转护理,如果采用人工方式对病人进行翻转的话,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致使翻转护理工作难以为继,故设计一种能够对卧床病人进行翻转护理的医疗床设施便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以可用于卧床病人的自动翻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其包括控制器,还包括:

床垫,由并排布置的多个床管构成,且所述床管包括床管本体,所述床管本体具有位于底部的呈长条状的底气囊,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气囊顶部的呈方块状的左气囊和右气囊,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大小相同、并连接在一起,并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的高度大于所述底气囊,于所述左气囊、右气囊及底气囊上还分别设有通气口;

控制阀,对应于各床管分别设置有一个,且所述控制阀包括阀座、弹性膜片及开关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阀座包括下阀座和上阀座,于所述下阀座顶部设有气室,于所述下阀座的侧部设有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室中的进气管、排气管及三个出气管,所述上阀座螺接于下阀座的顶部;所述弹性膜片位于所述下阀座的顶部,且所述弹性膜片的边缘因所述上阀座于下阀座上的螺接,而可压接于所述下阀座与上阀座之间,以构成对所述气室顶部的密封;所述开关组件为于所述气室中的所述进气管、排气管及各出气管的连通口处各设置有一个,且所述开关组件包括设于连通口内的具有通孔的弹性垫片,位于所述弹性垫片上方的滚珠,以及穿设所述通孔布置的、对所述滚珠施加顶推开启力的弹簧;所述控制组件为对应于各开关组件设于所述上阀座中的多个,且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具有驱动端的、与所述控制器联接的直线动力输出机构,并于所述直线动力输出机构的驱使下,所述驱动端下压所述弹性膜片而可形成施加于所述滚珠上的按压关闭力;

供气机构,所述供气机构的出气口与各所述控制阀的进气管并联。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于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上分别设有固定带。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于所述固定带上设有固定孔。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于所述下阀座侧部还设有一端连通于所述气室中的压力检测管,于所述压力检测管上连接有与所述控制器联接的压力传感器。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直线动力输出机构为推拉式电磁铁。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驱动端为连接于电磁铁推拉杆上的压板。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供气机构为气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通过由多个床管构成的床垫的设置,以及床管的组成结构,通过底气囊可对病人提高持续的支撑,在控制阀的控制下利用对分置于两侧的左气囊及右气囊轮替充放气,便可实现组合而成的床垫两侧高低的交替变换,由此能够实现躺于其上的病人的自动循环翻转,达到防止褥疮及肺部并发症的作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的控制阀结构中,通过将进气管、排气管及出气管集成于下阀座上,并通过于各管路连通口处相应设置的开关组件与控制组件的配合,即可实现对不同气路间的通断控制,其相比于现有设计多个电磁阀进行控制的结构,本控制阀的集成式结构能够节约管路,且也能够便于阀体的安装布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阀通过弹性膜片的密封设计,以及在使用时为通过弹簧与直线动力输出机构对滚珠的上下驱动而进行通断控制,其仅存在弹性膜片的上下弹性变形,不会对弹性膜片的密封带来影响,因而相比于现有电机驱动的集成式阀体结构还可便于阀体的密封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床管组合而成的床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下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气垫床的整体构成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管左翻转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管右翻转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其整体结构上包括控制器,还包括由并排布置的多个床管构成的床垫,对应于各床管分别设置的控制阀,以及出气口与各所述控制阀的进气管并联设置的供气机构。

具体上,本实施例构成床垫的床管的结构如图1中所示,该床管在结构上包括床管本体10,且床管本体10具有位于底部的呈长条状的底气囊101,以及连接于底气囊101顶部的同呈方块状的左气囊102和右气囊103,左气囊102和右气囊103的大小也相同,并且两者也连接在一起。此外,本实施例中左气囊102和右气囊103的高度在设计上也大于底气囊101,其具体上左、右气囊的高度可为底气囊101的至少4倍,以此可在使用时获得更好的翻转效果。本实施例中,于左气囊102、右气囊103以及及底气囊101上也分别设有用于充放气使用的通气口105,通气口105为一小段气管,以便于和外部气路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多个床管并排于一起构成的床垫的结构如图2所示,卧床病人即可躺在这多个床管构成的床垫之上。在并排布置多个床管时,可通过周围的阻挡物件在侧壁的挡靠以利于多个床管集中在一起。不过,出于使用方便的考虑,本实施例中仍如图1中所示的,在左气囊102与右气囊103的相背离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带104,同时在固定带104上也设置有固定孔,通过固定带104的设计,从而可便于利用辅助物品,以实现对多个聚集的床管的固定。

而作为上述辅助物品的一种示例,与设置的固定带104适配的,本实施例可设计如图3中所示的连接固定杆40,使用时,将连接固定杆40穿设于同一侧的各固定带104上的固定孔内,并在连接固定杆40的两端设置螺母等起到限位阻挡作用的固定件,以此实现各床管于一起的固定。此外,本实施例的床管中各气囊均由橡胶制成,以使其具有很好的弹性,通气口则可采用塑料管制成。

本实施例的控制阀的结构如图4至图7中所示,该控制阀整体上包括阀座301、弹性膜片308、开关组件和控制组件,其中具体的,阀座301由下阀座3011和螺接于下阀座3011顶部的上阀座3013构成,下阀座3011和上阀座3013均为圆形结构,在下阀座3011的顶部设有内凹布置的气室3012,在下阀座3011的侧部还设置有进气管302、排气管306以及三个出气管(第一出气管303、第二出气管304、第三出气管305),此外,除了进气管302、排气管306以及各出气管,在下阀座3011的侧部还设置有压力检测管307。

本实施例中下阀座3011可为铸造成型,并于下阀座3011内形成连通进气管302、排气管306、各出气管以及压力检测管307与气室3012连通的通道,由此使得在气室3012内分别形成有与进气管302连通的进气管连通口3021,与排气管306连通的排气管连通口3061,与压力检测管307连通的检测管连通口3071,以及分别与各出气管连通的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第二出气管连通口3041和第三出气管连通口3051。

本实施例中各连通口于气室3012内的端口与气室3012的底面齐平,各连通口也于气室3012中分散布置,该分散布置可便于下阀座3011的设计成型,保证下阀座3011的结构强度,更为重要的是其还有利于前述的控制组件的设置。

弹性膜片308为覆盖于下阀座3011的顶部,且弹性膜片308的边沿为搭在气室3012的边沿处的下阀座3011上,由此在通过螺接的方式将上阀座3013连接于下阀座3011上时,弹性膜片308的边沿便会压紧在下阀座3011和上阀座3013之间,经由该压紧设计,便实现了弹性膜片308对气室顶部的密封。本实施例中弹性膜片308应设计的较薄且同时其也应由韧性好的材料制成,以此不仅可在控制组件的作用下实现对下述开关组件中滚珠的可靠下压,以使需关闭的开关组件关闭,而且也能够通过弹性膜片308的充分形变,保证气室3012的气流空间,以不对其它打开的开关组件处的气体流量带来影响。

本实施例中位于气室3012中用于和各管路连接的连通口为于下阀座3011上垂直于气室3012底面的竖直布置,前述的开关组件为于进气管302、排气管303及各出气管的连通口处各设置有一个,而控制组件则为对应于各开关组件,设置于上阀座3013中的多个,各对应设置的开关组件和控制组件被弹性膜片308分隔于上下两侧。

本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结构以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处的开关组件为例进行说明,该开关组件具体包括设置于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内的中心具有通孔的弹性垫片3017,位于弹性垫片3017上的滚珠3015,以及穿设弹性垫片3017上的通孔布置的弹簧3016。其中,弹性垫片3017由位于其底部的支撑筒3010支撑,支撑筒3010的中心也形成有贯通孔,且靠近于支撑筒3010顶部的贯通孔为台阶状,以此使得弹簧3016的底端被支撑于支撑筒3010上。此外,支撑筒3010的底端的侧部也设置有连通其内外的豁口,下阀座3011内部的用于和第一出气管303相连通的通道3030便是经由该豁口及贯通孔实现与连通口的相通。

本实施例中为防止支撑筒3010在使用中发生自转而使得豁口与通道3030错开,因而造成对通道3030和支撑筒3010内贯通孔的封堵,在支撑筒3010的底端面上还设置有缺口,同时在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的底部也设置有防转凸台3032,在支撑筒3010插至连通口内后,防转凸台3032嵌设于支撑筒3010底部的缺口中,以此实现对支撑筒3010的定位。此外,除了设置支撑筒3010,本实施例中当然也可不在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内设置支撑筒3010,此时可将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的顶部设置为台阶状,以进行弹性垫片3017的布置,弹簧3016此时设计的较长,而使其底端支撑于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的底部便可。

本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弹簧3016处于压缩状态,而具有施加于滚珠3015上的向上的顶推开启力,由于此使得滚珠3015与弹性垫片3017脱离并顶起弹性膜片308中位于滚珠3015上方的那部分。此时便可使得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和气室3012内保持连通状态,气室3012中进入的气体便可进入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内,并最终由第一出气管303排出。

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控制组件仍以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处的为例进行说明,该控制组件具体包括设置于上阀座3013上的具有驱动端的直线动力输出机构,该直线动力输出机构可为设置于上阀座3013上的推拉式电磁铁309,此时的直线动力输出机构的驱动端为连接于电磁铁推拉杆3091端部的压板3092。在推拉式电磁铁309的驱使下,当电磁铁推拉杆3091带动压板3092下移时,压板3092先与弹性膜片308抵接,而后压板3092继续下移而可通过弹性膜片308对滚珠3015施加向下的按压关闭力,该按压关闭力最终使得滚珠3015抵接于弹性垫片3017上,进而实现对第一出气管连通口3031的关闭。

本实施例中弹性膜片308和弹性垫片3017均采用橡胶材质即可,推拉式电磁铁也采用现有的微型电磁铁结构便可,设置于其他出气管以及进气管302和排气管306处的开关组件和控制组件均与上述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而本实施例中因压力检测管307在使用中为实时对气室3012中的压力进行检测,故可不于检测管连通口3071处设置开关组件和相应的控制组件,当然在检测管连通口3071处设置开关组件及控制组件亦是可以的。

本实施例中因进气管302所进气体需经由气室3012进入进气管及压力检测管307内,而在排气过程中,进气管作为排气使用时,进气管中的气体也要经过气室3012进入排气管306和压力检测管307中。此时,为了降低弹性膜片308的设置对气室3012内气体流通性带来的影响,在气室3012的中心位置还设置有一凸起,该凸起对弹性膜片308的中心提供一定的支撑,以在弹性膜片308和气室3012底部之间形成空隙。

本实施例中各推拉式电磁铁309固定在上阀座3013中,为便于各电磁铁的安装,上阀座3013的顶部也设置有螺接布置的盖板3014,各电磁铁安装后其连接线通过上阀座3013侧部设置的接线孔穿出便可。

本实施例的控制阀在使用时,将各推拉式电磁铁309的连接线接于控制器上,进气管302与供气机构连接,排气管306外通大气,压力检测管307上连接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各出气管则连接需进行供气的床管上的各气囊的通气口105。当需对某一出气管所连接的气囊供气时,控制进气管连通口3021和该出气管连通口处的推拉式电磁铁309将压板3092上移拉回,此时弹簧3016顶起滚珠3015,进气管连通口3021和该出气管连通口均与气室3012连通。与此同时,排气阀306和其它出气管连通口处的压板3092下移按压滚珠3015,将相对应的连通口关闭。这样,便可实现对设定的出气管所连接气囊的供气。

当需要某一已供气的气囊排气时,通过压板3092下移将进气管302和其它进气管的连通口处关闭,而经由弹簧3016的顶起使得该排气气囊所连接的出气管和排气管306的连通口开启,如此便可实现该气囊的排气。在供气或排气中,通过压力检测管307上的压力传感器可实时检测供气压力或排气压力,以用于控制器根据设定阈值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的充气机构具体采用气泵即可,而本实施例的由床垫、控制阀及气泵构成的具有翻身功能的气垫床的整体结构如图8中所示,图中仅以一个控制阀30及床管本体10作为示例,控制阀30的各出气管对应床管本体10中的各气囊,其它相连的床管本体10及控制阀30并联于气泵20的出气口。该气垫床在使用时,通过各控制阀30实现各床管本体10上的各气囊与气泵20出气口之间的连通,且利用如前所述的控制阀30的供、排气控制方式,由此使用过程中,先于各气囊中均充气而令床管本体10充满气,然后通过控制阀30使得底气囊101保持充气状态,以作为支撑使用,而分置于两侧的各左气囊102和各右气囊103则在控制阀30的控制下,使得它们如图9及图10中所示的轮流充、放气,以此便可实现躺于其上的病人身体的翻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所得的技术方案,都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