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内科术后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0613发布日期:2018-09-01 02:5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尤其涉及一种心内科术后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心内科患者在进行开胸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两个月,且卧床休息的体位必须是仰卧位,以避免胸骨畸形愈合。为保证患者能够一直保持仰卧的姿势,避免侧卧,通常采用的固定方法是使用纱布捆绑,这种方式操作比较麻烦,而且纱布固定位置不确定,容易造成捆绑不牢固;纱布捆绑需要人工操作,不容易控制力度,且纱布捆绑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增加患者的痛苦。

因此,为了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并兼顾患者的舒适性,需要研制一种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病人保持仰卧姿势且舒适度较高的心内科术后固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心内科术后固定装置,包括底板和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内侧设有用于填充病人与所述固定片之间的空隙的充气囊;所述固定片的上部对称设置有左肩固定带和右肩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固定部和右固定部,所述左肩固定带和右肩固定带之间设有便于病人头颈部伸出的第一凹陷部,所述左固定部与左肩固定带之间以及右固定部与右肩固定带之间设有便于病人肩部伸出的第二凹陷部;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固定片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分别与所述左肩固定带、右肩固定带、左固定部和右固定部连接的左肩固定座,右肩固定座、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所述左肩固定座,右肩固定座、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与所述左肩固定带、右肩固定带、左固定部和右固定部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调整所述固定座位置的滑槽,所述滑槽内各安装有一个滑杆,所述滑杆与其所对应的固定座一体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槽是T形槽,所述滑杆包括滑杆头和杆体,所述杆体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滑杆头设置在所述T形槽的底部,所述杆体的端部伸出所述T形槽并贯穿与其对应的固定座,所述杆体的端部还安装有用于将所述固定座与所述T形槽锁紧的紧定螺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是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固定座之间通过调节带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充气囊包括三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片的左侧、中部和右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位于中部的充气囊的下方设有与病人创口位置相对应的创口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还设有头枕,所述头枕位于所述左肩固定带和右肩固定带之间。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病人的肩部以及胸部的位置固定,比避免病人移动,使病人能够维持仰卧姿势,以便于病人创口的恢复;由于设置了面积较大的固定片,能够调节距离的滑槽,以及填充固定片与人体之间的空隙的充气囊,本实用新型且能够根据人体的体型进行调节,适用于各种体型的病人,且与人体的贴合度较高,病人感觉更舒适;由于气囊填充了固定片与人体之间的空隙,对人体具有支撑作用,减少了创口部位的张力,有利于创口尽快恢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中:1-底板;11-滑槽;2-固定片;21-左肩固定带;22-右肩固定带;23-左固定部;24-右固定部;25-第一凹陷部;26-第二凹陷部;3-充气囊;31-创口贴;41-左肩固定座;42-右肩固定座;43-左固定座;44-右固定座;5-卡扣;51-调节带;6-滑杆;61-紧定螺母;7-头枕。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共同所示,一种心内科术后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和固定片2,固定片的内侧设有用于填充病人与固定片2之间的空隙的充气囊3,优选的,充气囊包括三个,分别设置在固定片2的左侧、中部和右侧。

位于中部的充气囊3的下方设有与病人创口位置相对应的创口贴31。

固定片2的上部对称设置有左肩固定带21和右肩固定带22,固定带2的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固定部23和右固定部24,左肩固定带21和右肩固定带22之间设有便于病人头颈部伸出的第一凹陷部25,左固定部23与左肩固定带21之间以及右固定部24与右肩固定带22之间设有便于病人肩部伸出的第二凹陷部25。

底板1上设有用于将固定片2固定在底板1上的固定座,固定座包括分别与左肩固定带21、右肩固定带22、左固定部23和右固定部24连接的左肩固定座41,右肩固定座42、左固定座43和右固定座44,左肩固定座41,右肩固定座42、左固定座43和右固定座44与左肩固定带21、右肩固定带22、左固定部23和右固定部24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连接件是卡扣,卡扣5与固定座之间通过调节带51连接。

如图2中所示出的,左固定座43与左固定部23之间通过卡扣5固定连接,卡扣5与固定座之间通过调节带51连接,卡扣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底板1上设有用于调整固定座位置的滑槽11,滑槽11内各安装有一个滑杆6,滑杆6与其所对应的固定座一体设置,如图2中所示出的是滑杆6与其所对应的左固定座43一体设置。

滑槽11是T形槽,滑杆6包括滑杆头和杆体,杆体上设有外螺纹,滑杆头设置在T形槽的底部,杆体的端部伸出T形槽并贯穿与其对应的左固定座43,杆体的端部还安装有用于将左固定座43与T形槽锁紧的紧定螺母61。

底板1上还设有头枕7,头枕7位于左肩固定带21和右肩固定带22之间。

本实施例中,固定片2可以是硅胶材质或软塑料板制成的板面,也可以采用纺织面料材质作内外表层,中间夹层中填充棉絮、丝绵等填充材料。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打开右肩固定带22与右肩固定座42之间的卡扣,以及右固定部24与右固定座44之间的卡扣5,使固定片2翻至底板1的一侧,病人放置在底板1上,病人的头部放置在头枕7上,将固定片2翻过来,使病人的胸部与固定片2相对,病人的头颈部与第一凹陷部25对应,病人的肩部和手臂穿过第二凹陷部26,将右肩固定带23与右肩固定座42之间的卡扣5,以及右固定部24与右固定座44之间的卡扣5合上,以左固定部23和左固定座43为例,根据病人的体型和胖瘦,调节左固定座43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左固定座43在滑槽11内左右移动,向左移动增大左固定座43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向右移动缩小左固定座43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将左固定座43调节至合适的位置后,锁紧左固定座43上的紧定螺母61,定位其位置,卡扣5与左固定座43之间的调节带51可以调节长短,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若病人与固定片2之间有空隙,将充气囊3充气鼓起,消除此空隙,以防止病人移动,中部的充气囊3上的创口贴31置于病人的创口上方,以便于创口的尽快恢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