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腔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4941发布日期:2019-05-31 21:36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管腔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腔支架。



背景技术:

在主动脉腔内疾病治疗领域,当遇到夹层破口过于接近分支血管时,容易导致主动脉覆膜支架锚定力不足,一般需要采用烟囱技术或原位开窗技术来同时达到隔绝病变位置和开通分支血管的目的。请参阅图1,其中烟囱技术为将主动脉覆膜支架11置于主动脉腔内,且其越过并覆盖分支血管12开口,同时在主动脉腔内靠近主动脉覆膜支架11近端的位置释放一枚分支支架13,使得分支支架13近端进入主动脉腔,分支支架13远端进入分支血管12,从而保证分支血管12的血液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将支架植入血管后,血流从支架近端流向支架远端。

而现有的烟囱技术中采用的分支支架一般采用单一的原料规格,通过统一的加工工艺,使得分支支架各部分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物理性能。这种支架虽然一致性较好,但由于主动脉覆膜支架径向支撑强度较大,当分支支架与主动脉覆膜支架同处于主动脉腔内时,主动脉覆膜支架会对分支支架近端产生较大的挤压力,分支支架近端受压后形态较差,且易变形甚至可能导致分支支架近端开口完全封闭。而且在主动脉弓部进行烟囱技术时,弓部血管的位置、尺寸及形态会根据血液的脉动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支支架的近端因与主动脉贴壁,也会随着主动脉脉动而移动,而分支支架的远端需要与分支血管壁贴合,分支支架的移动将会造成对分支血管壁的刺激甚至可能对分支血管壁造成损伤。此外,在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靠近主动脉的开口的中心轴与主动脉中心轴通常呈90°或接近90°的夹角,进行烟囱技术时需要分支支架能够顺应血管的弯曲,而目前的分支支架在主动脉腔与分支血管接口处,容易出现打折或狭窄等情况,影响分支血管血流的通畅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管腔支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一种管腔支架,包括第一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及位于所述第一分段及所述第二分段之间的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段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及所述第二分段的短缩率小于所述过渡段的短缩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短缩率不小于30%,且不大于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弯曲半径不大于1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轴向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管体的总长度的3/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包括覆膜及与所述覆膜连接的裸支架,所述覆膜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段上的第一覆膜、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段的第二覆膜及设置于所述过渡段的第三覆膜,所述裸支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段上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段上的第二径向支撑结构及设置于所述过渡段上的第三径向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径向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覆膜连接,所述第二径向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覆膜连接,所述第三径向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三覆膜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覆膜包括第三内膜及与所述第三内膜贴合的多个第三外膜,所述第三内膜沿所述第三径向支撑结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外膜沿所述第三径向支撑结构轴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三径向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三波形环状物,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包括波峰、波谷及连接相邻两个波峰及波谷的杆体,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的所述杆体夹设于所述第三内膜和所述第三外膜之间,且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的所述波峰或所述波谷裸露在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外膜沿着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的圆周方向覆盖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并裸露出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的所述波峰及所述波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外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过渡段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大于6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外膜的各个部位的宽度均相等,且所述第三外膜沿所述过渡段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度为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的所述波峰与所述波谷两者之间沿所述过渡段的轴向方向上的高度的1/3~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在轴向方向上连接形成网状结构,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波形环状物的所述波峰与所述波谷相对设置,并相互挂扣形成互锁结构。

上述管腔支架,过渡段的短缩率比第一分段及第二分段大,主动脉的博动可以被过渡段缓冲,使管腔支架的震动变形停留在第一分段及过渡段,从而可以保证第二分段与分支血管的相对稳定,减少对分支血管壁的刺激。而且还可以使得第一分段在释放时更贴合主动脉壁及主动脉覆膜支架,且不易因为血流的冲刷造成管腔支架近端回缩而造成管腔支架开口被主动脉支架覆盖的风险,第二分段能保证管腔支架的远端较好的锚定在分支血管内。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烟囱技术主动脉覆膜支架与分支支架植入管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管腔支架与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管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管腔支架的裸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分段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第一分段的第一覆膜与第一径向支撑结构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第二分段的第二覆膜与第二径向支撑结构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过渡段的第三覆膜与第三径向支撑结构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过渡段弯曲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管腔支架中裸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第一波形环状物或第三波形环状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第二波形环状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中过渡段的第三覆膜与第三径向支撑结构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另一实施例中过渡段的第三覆膜与第三径向支撑结构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第一分段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第二分段的第二径向支撑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6中过渡段的第三径向支撑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过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管腔支架中裸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管腔支架与主支架配合植入管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管腔支架领域,将覆膜支架植入血管后,定义血流从管腔支架的近端流向该覆膜支架的远端。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10可用于烟囱技术的分支支架,例如,与主动脉覆膜支架一起置于动脉腔内。管腔支架10包括第一管体101,第一管体101包括第一分段100、第二分段200及位于第一分段100与第二分段 200之间的过渡段300,过渡段300的一端与第一分段10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分段连接,第一分段100、第二分段200及过渡段300均为中空管状结构。请参阅图3,在释放后,第一分段100用于与主动脉覆膜支架20一并置于主动脉腔内,第二分段200用于在分支血管30内锚定,过渡段300连接第一分段100及第二分段200,通过过渡段300的弯曲变形,使管腔支架10完成从主动脉到分支血管的过渡。优选地,第一分段100的端部不比主动脉覆膜支架20的端部更靠近分支血管。更优选地,第一分段100的端部比主动脉覆膜支架20的端部更远离分支血管,即,第一分段100超出主动脉覆膜支架20的端部,以避免第一分段100的开口被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而遮挡而导致血流无法通过第一分段100 进入分支血管。具体地,第一分段100的长度不小于10mm。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00的长度不小于15mm。第二分段200的长度不大于40mm,这是因为,若第二分段200的长度大于40mm,容易造成管腔支架10整体的柔顺性较差。自然状态下,过渡段300的轴向长度不大于第一管体101的总长度的3/4,这是因为,若过渡段300的长度超过管腔支架10的总长度的3/4时,管腔支架 10整体的短缩率较大,这样在释放时容易导致管腔支架10的移位。

进一步地,第一分段100的径向支撑强度大于第二分段200的径向支撑强度。具体地,第一分段100的径向长度被压缩50%时,第一分段100的径向支撑强度为0.25N/cm~5N/cm,使得管腔支架10在与主动脉覆膜支架平行释放的区域难以被挤压变形,有效地保证了进入分支血管的血流的供给。优选地,第一分段100的径向长度被压缩50%时,第一分段100的径向支撑强度为 0.4N/cm~5N/cm。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00的径向长度被压缩50%时,第一分段100的径向支撑强度为1N/cm~3N/cm。第二分段200的径向长度被压缩50%时,第二分段200的径向支撑强度为0.1N/cm~1N/cm。

本申请中可采用平板挤压法进行测试径向支撑力,再通过径向支撑力计算径向支撑强度。具体地,采用两块相互平行的平板在沿第一径向支撑结构圆周的切向方向夹持第一分段100,其中一固定平板固定在底座上,一活动平板放置在第一分段100上方,测试过程中始终保持两块平板为平行,在活动平板上施加径向力来测试第一径向支撑结构从原始径长压缩至缩小50%时径向力的大小。径向支撑强度等于径向力除以第一分段100的长度。

当然,上述的平板挤压法仅为一种示例测试方法,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采用任意适合的方法进行与平板挤压法等效的测试。

更具体地,第一分段100的短缩率不大于10%,以避免第一分段100在血流的冲击下回缩至第一分段100的开口被主动脉覆膜支架遮挡,从而防止血流无法从第一分段100的开口进而分支血管。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短缩率是指,以第一分段为例,若第一分段自然状态下的长度L,当第一分段的两端同时受到沿轴向方向从端部向中间的力的挤压时,以使第一分段的两端沿第一分段轴向向第一分段中心中部或者第一分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靠拢直至,在保持第一分段两个端面与其轴向方向的夹角与自然状态相同情况下,第一分段在其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不再变化时的长度L’,L与L’的差值占L的比值。

进一步地,第一分段100及第二分段200的短缩率均小于过渡段300的短缩率,这样管腔支架10能够满足柔顺性的要求的同时,降低在释放时发生移位的风险。具体地,过渡段300的短缩率不小于30%,这样能够有效减弱或吸收管腔支架10近端因主动脉覆膜支架的波动造成的震动,并有效地避免管腔支架 10近端因震动而移位,从而保证第二分段200与分支血管相对静止,减少第二分段200对分支血管壁的刺激。优选地,过渡段300的短缩率不大于50%,以降低管腔支架10释放时出现移位的风险。

进一步地,过渡段300的弯曲半径不大于10mm,以使过渡段300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形态的血管,较好地贴合在血管壁上,避免过渡段300因顺应血管的形态而出现打折或狭窄,确保了分支血管的血流的通畅。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过渡段的弯曲直径,是指将过渡段的两端向中间弯曲,在保证过渡段的径向形态的前提下,即过渡段各部位径长变化小于5%的情况下,过渡段能够达到的最小半径。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过渡段300的弯曲半径不大于5mm。需要说明的是,过渡段300的整体可以同时满足短缩率及弯曲半径要求,可以是,过渡段300的结构是一致的,通过过渡段300的结构进行改进,使该结构同时满足短缩率要求及弯曲半径要求,还可以是,过渡段300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满足弯曲半径的要求,另一部分满足短缩率的要求。例如,过渡段300靠近第一分段100的部分满足弯曲半径的要求,靠近第二分段200的部分满足短缩率的要求。

进一步地,第一分段100的径长不大于第二分段200的径长,这样可以降低管腔支架10的装鞘难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段100、第二分段200及过渡段300的径长均相等。

第一管体包括覆膜及与所述覆膜连接的裸支架。请继续参阅图2,覆膜包括设置于第一分段100上的第一覆膜110、设置于第二分段200上的第二覆膜210 及设置于过渡段300上的第三覆膜310。请一并参阅图4,裸支架包括设置于第一分段100上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设置于第二分段200上的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及设置于过渡段300上的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第一径向支撑结构 120与第一覆膜110连接,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与第二覆膜210连接,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与第三覆膜310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4,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采用双层编织的方式编织形成。具体地,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包括由多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在轴向方向上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每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均包括5~20个波峰及波谷(即,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包括5~20个波峰及5~20个波谷,且波峰和波谷的数量相同),且第一波形环状物的波高(波高指第一波形环状物的两个相邻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高度)为2~5mm。多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沿轴向方向排成若干排。每一排包括两个并排排列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该两个第一波形环状物 121中,一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多个波峰与另一个波形环状物121的多个波谷一一对应,且一个波形环状物121的多个杆体分别与另一个波形环状物121 的多个杆体一一叠压,如此,使得两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组成多个四边形。相邻两排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波峰和波谷相对设置,并相互挂扣形成互锁结构,这样使得相邻两排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之间可以相互靠近,但是无法相互远离,这样有效控制了第一分段100的延伸率,即,可以降低第一分段100 在受到外力时轴向伸长的能力,从而降低了第一分段100在释放时定位不准确的风险。请参阅图5,本申请的互锁结构指的是相邻两排中右边一排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形成波峰1211部分的金属丝先从相邻两排中左边一排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形成波谷1212部分的金属丝上方越过,以使得该两排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波峰与波谷的金属丝勾绕连接成一体,从而形成互锁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还可以采用三层或者更多层编织的方式形成,即,每排包括三个或者更多个并排排列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

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采用单层编织方式形成。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的网状结构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径向支撑结构220的网状结构的孔径。具体地,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包括由多个第二波形环状物221在轴向方向上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二波形环状物221的波峰与波谷相对设置,并相互挂扣形成互锁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第二波形环状物221的形状完全相同,即,第二波形环状物221的波峰及波谷数目、波高与杆体之间的夹角分别与第一波形环状物221相同,在此条件下,由于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的编织密度小于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的编织密度,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的网状结构的孔径大于第一径向支撑结构的网状结构的孔径,使得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的径向支撑强度小于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的径向支撑强度,这样既可以避免管腔支架10的近端被主动脉覆膜支架挤压变形,还可以减小管腔支架10的远端对分支血管壁造成的压迫。

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包括多个沿第一管体101的轴向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相互独立,且互不接触。优选地,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间距(即,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 中,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谷与另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峰之间的沿过渡段300轴向方向上的距离)均相等。更优选地,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高。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间距为1~4mm,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高为2-5mm。第三波形环状物321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或第二波形环状物221的形状完全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波形环状物的间距及波高还可以根据过渡段300所需要达到的短缩率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6,第一覆膜110包括第一内膜111及与第一内膜111贴合的多条第一外膜112,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位于第一内膜111与多条第一外膜112之间。具体地,第一内膜111为长筒形结构,第一外膜112为短筒形结构,即第一内膜111沿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外膜112沿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轴向的长度,第一内膜111覆盖整个第一分段100的径向支撑结构121 的内壁,以隔绝血流。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的第一波形环状物121除波峰及波谷位置外均夹设第一内膜111及多条第一外膜112之间。即,第一内膜111 整张将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的内侧覆盖,每一条第一外膜112覆盖一排所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除波峰及波谷位置外的中间区域。也就是说,每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波峰及波谷裸露在外,其他位置均被第一内膜111及第一外膜112包覆。由于每个波形环状物121的波峰及波谷裸露在外,每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波峰可以与第一内膜111及第一外膜112相分离(也就是说,每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的波峰可以相对第一内膜111及第一外膜112翘起),如此,可以发挥出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中相邻两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相互靠近的特性,增强第一分段100的柔顺性。

请参阅图7,第二覆膜210包括第二内膜211及与第二内膜211贴合的第二外膜212,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位于第二内膜211及第二外膜212之间,第二内膜211及第二外膜212均为长筒形结构,且第二内膜211及第二外膜沿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1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等于第二分段200的轴向长度,以使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的所有第二波形环状物221均夹设在第二内膜211及第二外膜212之间。

请参阅图8,第三覆膜310包括第三内膜311及与第三内膜311贴合的多个第三外膜312,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位于第三内膜311及多个第三外膜312之间,第三内膜311的两端分别于第一内膜111及第二内膜211连接。第三内膜 311为长筒形结构,第三外膜312为短筒形结构,即第三内膜311沿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三外膜沿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轴向上的长度。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均夹设于一个第三内膜311及一条第三外膜312之间,且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峰裸露在外,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谷均被相应的第三外膜312及第三内膜311包覆。具体地,第三内膜311整张将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的内侧覆盖,每一条第三外膜312的一端均设于相应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外侧,另一端延伸至相邻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内侧。例如,每一条第三外膜312的一部分覆盖其对应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外侧1/2 区域,即,每一条第三外膜312从其内侧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中部位置开始覆盖。

请参阅图9,由于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峰或波谷裸露在外(也就是说,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的波峰或波谷均未被第三外膜312包覆),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峰或波谷可以与第三外膜312及第三内膜311相分离(也就是说,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的波峰或波谷可以相对第三外膜312及第三内膜311翘起),如此,待过渡段300被弯曲时,在小弯侧,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中,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可以和另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交叠,从而使得过渡段300具有较好的弯曲性能,能够顺应血管的解剖形态,同时过渡段300易短缩,能较好的吸收第一分段100传递过来的震动及位移,从而保证第二分段200与分支血管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减少第二分段200对分支血管壁的刺激。本申请中,所述小弯侧是指过渡段300被弯曲时,弯曲半径小的一侧。此外,正是由于小弯侧的波峰裸露在外,所以弯曲的过程中,小弯侧的波峰不易刺穿第三内膜311,提高了过渡段30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膜111、第二内膜211及第三内膜311 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一内膜111、第二内膜211及第三内膜311的材质及规格完全相同,且第一内膜111、第二内膜211及第三内膜311沿第一管体101的轴向依次相连形成一个筒状结构。

上述管腔支架10中,第一分段100在径长被压缩50%时,径向支撑强度为 0.25N/cm~5N/cm,避免第一分段100在与主动脉覆膜支架接触时不被主动脉覆膜支架挤压变形,有效保证了分支血管的血流的充分供给,同时第一分段100 具有一定的柔顺性及防短缩能力,可以使得第一分段100在释放时更贴合主动脉壁及主动脉覆膜支架,且不易因为血流的冲刷造成管腔支架10近端回缩而造成管腔支架10开口被主动脉支架覆盖的风险。第二分段200的径向支撑强度小于第一分段100的径向支撑强度,既能保证管腔支架10的远端较好的锚定在分支血管内,也能控制其对血管壁的刺激。

此外,过渡段300具有较佳的弯曲性能及短缩性能,使管腔支架10能顺应各种类型的烟囱术式及分支血管入路解剖形态,尤其是当在主动脉弓部使用时,主动脉的博动可以被过渡段300缓冲,使管腔支架10的震动变形停留在第一分段100及过渡段300,从而可以保证第二分段200与分支血管的相对稳定,减少对分支血管壁的刺激。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管腔支架10a,其主要用于肾动脉分支血管。肾动脉烟囱技术多采用双烟囱技术,为了保证两侧肾动脉的血管通畅,同时为减少双烟囱受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压迫,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请参阅图10,管腔支架10a中,第一分段100a的管径小于第二分段200a的管径,过渡段300呈锥度过渡,也就是说,过渡段300连接于第一分段100a与第二分段200a之间,且过渡段300为截头圆锥结构。

请参阅图11,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a、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a及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a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类似。即,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a、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a及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00a均采用单层编织方法编织。例如,采用单根镍钛丝编织而成的单层波圈结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a的网状结构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a的网状结构的孔径。请一并参阅图12及13,第一波形环状物121a、第二波形环状物221a 及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及波谷的数量相同,且第一波形环状物121a、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中相邻两侧杆之间的夹角α均相等,且大于第二波形环状物 221a中的相邻两侧杆夹角β,从而使得第一分段100a及过渡段300a的径向支撑强度大于第二分段200a的径向支撑强度。

请继续参阅图10,第一覆膜110a的覆膜方式与第二覆膜210a的覆膜方式相同,且均与实施例1中第二分段200的第二覆膜210的覆膜方式相同,即,第一覆膜也包括第一内膜及与第一内膜贴合的第二外膜,第一内膜及第一外膜也均为长筒形结构,第一内膜及第一外膜的轴向长度与第一分段的轴向长度相等,第一波形环状物121a均包裹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外膜之间,第二波形环状物 221a均包裹在第二内膜和第二外膜之间。

请参阅图14,第三外膜312a为多条,第三外膜312a可以沿着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圆周方向覆盖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杆体,并裸露出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及波谷。即,每一条第三外膜312a覆盖一排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 的除波峰及波谷位置外的中间区域。也就是说,每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及波谷裸露在外,其他位置均被第三外膜312a包覆。由于每个波形环状物121 的波峰及波谷裸露在外,这样可以发挥出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a中相邻两个第一波形环状物321a相互靠近的特性,增强过渡段300a的弯曲性能及短缩性能。优选地,第三外膜321a沿圆周方向上各部分的宽度均相等,使得过渡段能300a 够朝各个方向弯曲,以适应不同的血管形态。

优选地,第三外膜312a沿过渡段300a的轴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其所夹持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沿过渡段300a的轴向方向的距离的1/5,且小于或者等于其所夹持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沿过渡段300a的轴向方向的距离至4/5,以保证其所夹持的第三波形环状物 321a无法从覆膜上脱离的同时,又可以裸露出第一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及波谷。更优选地,第三外膜312a沿过渡段300a的轴向方向的宽度等于其所夹持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沿过渡段300a的轴向方向的距离的 1/2,以保证过渡段300a具有较好地弯曲性能及短缩性能的同时,又可以使过渡段300a的结构较稳定。

当然,第三外膜312a还可以沿着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其他方向覆盖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请参阅图15,第三外膜312a的延伸方向与过渡段300a的轴向方向的之间的夹角不大于65°,使得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之间可移动的距离较大,从而可以提高过渡段300a的柔顺性。优选地,第三外膜312a的延伸方向与过渡段300a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更优选地,第三外膜312a的延伸方向与被覆盖的杆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20°,以有助于第三外膜312a在不改变延伸方向的情况下尽可能覆盖的第三波形环状物的数量较多,从而有利于降低覆膜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所有杆体上均覆盖有第三外膜312a,以提高过渡段300a覆膜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地,每一第三外膜312a覆盖所有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即,每一第三外膜312a从第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开始延伸至最后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第三外膜312a至少覆盖每一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一杆体,每一条第三外膜312a覆盖的区域较长,可以增加每一第三外膜312a与第三内膜的结合力,减小第三外膜312a出现松脱的概率,而且可以减少第三外膜312a的数量,降低覆膜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覆膜时,将第三外膜312a从第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杆体位置拉向第二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杆体,随后在拉向第三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杆体,直至最后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杆体,完成一个延伸方向上的覆膜,然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延伸方向的覆膜,如此以使所有第三波形环状物 321a上的所有杆体上均覆盖有第三外膜312a。

进一步地,第三外膜312a各个部分的宽度均相等,第三外膜312a的宽度为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杆体的长度的1/3~1/2,以满足过渡段300a的短缩率在 30%~50%之间,过渡段300a的弯曲半径小于5m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第三外膜321a覆盖的杆体的数量及第三外膜321a的宽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过渡段300a所需的短缩率及弯曲半径。例如,第三外膜312a可以只覆盖部分杆体,多个第三外膜312a的宽度也可以不完全相同。

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内膜和第三外膜312a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第三外膜312a为整张覆膜形式,在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外表面覆盖所有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第三内膜为条状结构,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内表面覆盖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且只覆盖首尾端的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即靠近第一分段处的第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和靠近第二分段处的最后一个波形环状物321a)。

上述管腔支架10a中,第一分段100a采用单层编织方式,第一波形环状物 121a相邻两侧杆的夹角较大,且采用内外膜整张覆膜的方式,使得第一分段100a 的径向支撑强度较大,从而可以保证第一分段100a与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平行释放时不被挤压变形。过渡段300a由于第三波形环状物321a的波峰及波谷均裸露在外,使得过渡段300a具有较好的弯曲性能及短缩性能,能够保证管腔支架10a 较佳的释放形态,同时还能够消除动脉脉动对第二分段200a的影响。第二分段 200a中第二波形环状物221a的相邻两侧杆夹角较小,使得第二分段200a具有较小的径向支撑强度,同时第二分段200a采用内外膜整张覆膜的方式,使得第二分段200a具有较高的防短缩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第二分段200a的贴壁性能及稳定性。

此外,由于第一波形环状物121a、第二波形环状物221a及第三波形环状物 321a的波峰及波谷的数量相同,管腔支架10a整体一致性较佳,有利于管腔支架10a的均匀装配及释放。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6,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管腔支架10b 的裸支架采用镍钛管切割而成,且覆膜采用单层覆膜结构,仅包括内膜,例如,采用PET内膜,裸支架通过缝线140固定在覆膜上。

第一分段100b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b采用整体切割,包括由多个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在轴向方向上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使得第一分段100b的径向支撑强度较大,同时不易弯曲变形。具体地,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包括5~20 个波峰及波谷。请参阅图17,两个相邻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中,其中一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波峰与另一波形环状物121b的波谷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覆膜110b缝合的通孔123。

第二分段200b的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b同样采用整体切割,包括多个相连的第二波形环状物221b。

具体地,请参阅图18,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b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波形环状物221b,其中相邻第二波形环状物221b之间通过连接杆223连接。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二波形环状物221b之间连接杆223的数量为1~10根,有效保证了第二分段200b的稳定性,减小了第二分段200b的短缩率,降低了第二分段200b锚定时移位的风险。更具体地,第二波形环状物221b包括5~20个波峰及波谷。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波形环状物221b的部分波峰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覆膜210b缝合的通孔123。

过渡段300b的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采用切割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独立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具体地,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包括5~20个波峰及波谷。

请一并参阅图19,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相位差为零,即,相邻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相距最近的两个波峰或者相距最近的两个波谷的连线与过渡段300b的轴向方向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 之间的间距(即,两个相邻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中,从第一分段100b到第二分段200b的方向上看,第一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波谷与另一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距该波谷最近的波峰之间的在轴向方向上的距离)等于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波高(波高是指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高度)的1/2,换言之,过渡段300b的短缩率为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之间的间距与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波高之间的比值还可以为其他值,只要保证过渡段300b的短缩率不大于50%即可。更具体地,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每个波峰或波谷位置均设置有用于与第三覆膜310b 缝合的通孔12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形环状物121b、第二波形环状物221b及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波峰及波谷的个数均相等,且每一波形环状物的波高及杆体之间的夹角均相等,一致性较好。

第一覆膜110b、第二覆膜210b及第三覆膜310b采用一体成型的PET膜,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b、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b及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分别通过缝线固定在PET膜的外侧。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b、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b及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也可以分别通过缝线固定在PET膜的内侧。还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覆膜110b、第二覆膜210b及第三覆膜310b还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PTFE膜或其他类似的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中所有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均通过缝线固定在第三覆膜310b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仅部分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与第三覆膜310b。例如,只有两端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 与第三覆膜310b通过缝线固定,其余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与第三覆膜310b 并不固定连接。请参阅图20,过渡段300b包括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及覆盖在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上的第三覆膜310b。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的结构可参照实施例2中的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a,即,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包括由多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在轴向方向上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相邻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的波峰与波谷相对设置,并相互挂扣形成互锁结构。第三覆膜 310b位于在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的外侧(即,第三覆膜310仅包括外膜,无内膜),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b仅收尾两端的两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与第三覆膜320b通过缝线140固定连接,中间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与第三覆膜310b 不固定。

还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多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通过缝线固定在第三覆膜310b上,例如,可以将位于端部的多个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 通过缝线固定在第三覆膜310b上,仅保留少部分的第三波形环状物321b与第三覆膜310b不连接。

实施例4

请参阅图21,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管腔支架10c 还包括套设于第一管体101c外的第二管体400,第二管体400的一端与第一管体101c外表面密封连接。具体地,第二管体400位于第一分段100c的位置,且第二管体400的开口朝向于第一管体101c远离第二分段的一端。当血液从近端流入管腔支架10c时,第二管体400可以封堵管腔支架10c与主动脉覆膜支架因配合而形成的间隙,有效预防I型内漏的发生。优选地,第二管体400的长度小于第一分段100c的长度。更优选地,第一分段100c远离第二分段200c的端部超出第二管体400的开口的端部。例如,第一分段100c远离第二分段200c的端部超出第二管体400的开口的端部10~15mm,这样管腔支架10c更好地与主动脉覆膜支架配合,避免I型内漏的发生。

请参阅图22,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c、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c及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00c均采用单层编织的方式编织。例如,采用单根镍钛丝编织而成的单层波圈结构。即,第一径向支撑结构120c、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c及第三径向支撑结构320c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第二径向支撑结构220类似。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第二波形环状物221c及第三波形环状物321c的波峰及波谷数量相同,且第一波形环状物121c、第三波形环状物321c波高h1相等,且波高h1小于第二波形环状物221c的波高h2,从而使得第一分段100c的径向支撑强度大于第二分段200c的径向支撑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覆膜110c、第二覆膜210c及第三覆膜310c的覆膜方式与实施例2中对应的部分的覆膜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使第二管体400能够较好地封堵管腔支架10c与主动脉覆膜支架间产生的间隙,例如,第二管体400的径向支撑强度小于第一分段的径向支撑强度。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第二管体400的支撑结构采用丝径较小的镍钛丝。具体地,第一管体采用丝径为0.0060~0.0080英寸的镍钛丝,第二管体400 采用丝径为0.0045~0.0059英寸的镍钛丝。为了避免第二管体400在管腔支架10c 与动脉覆膜支架之间的间隙内移位,第二管体400的覆膜方式可以与第一分段 100c的覆膜方式相同,即采用内外整张覆膜的方式覆膜,这样可以使第二管体 400具有较高的防短缩能力及较低的柔顺性,从而避免第二管体400在填充间隙内移位。优选地,第二管体400的覆膜的厚度小于第一分段100c的覆膜厚度,以方便管腔支架10c装入鞘管,减小装鞘所需的鞘管的内径。

上述管腔支架10c中,通过在第一管体101c的外周设置第二管体400,且第二管体400的径向支撑强度小于第一管体的径向支撑强度,使得管腔支架10 在与动脉覆膜支架挤压的过程中不会进一步压缩动脉覆膜支架,进而避免管腔支架10c与动脉覆膜支架间间隙增加,同时还可以较好的填补管腔支架10c与动脉覆膜支架间的间隙,有效防止内漏的发生。

实施例5

请参阅图23,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管腔支架10d,与实施例4不同的是,第二管体400a能够实现外翻弯折。请一并参阅图24,管腔支架10d对应另一种释放形式,在主支架20开窗后,管腔支架10d的近端穿过窗口锚定在主支架20a的内腔,远端位于主支架20a的外部,并锚定在分支血管30a内。当第二管体400a进入主支架20a内部后,外翻并贴合在主支架20a的内侧,避免血流从主支架20a的窗口位置渗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径向支撑结构、第二径向支撑结构、第三径向支撑结构,与第一覆膜、第二覆膜、第三覆膜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的结构。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而且,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例中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第二径向支撑结构、第三径向支撑结构,与第一覆膜、第二覆膜、第三覆膜并不是唯一固定的。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相互组合搭配。例如,实施例1中的第一径向支撑结构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的第一覆膜结构,也可以采用实施例2中的第一覆膜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