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4055发布日期:2019-05-03 19:4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训练肌肉的装置的一例,存在肌肉电刺激装置。肌肉电刺激装置使电流流向肌肉纤维而使肌肉收缩和松弛。由此,期待肌肉扩大。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利用粘贴于主体部的凝胶垫的粘接性而粘贴于人体,且在该状态下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644号公报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于肌肉电刺激装置得到以下的认识。

考虑肌肉电刺激装置将具有粘接力的凝胶垫佩戴于例如腹部、上肢、下肢等用户身体的被佩戴部而对这些部位的肌肉施加电刺激。在该情况下,考虑通过凝胶垫的粘接力将粘贴了具有粘接力的凝胶垫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粘贴在被佩戴部上。为了得到训练效果,优选在佩戴了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状态下持续地使用一定时间。在这期间,考虑若用户进行剧烈的动作则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一部分从被佩戴部剥离而翘起。

为了抑制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翘起,考虑通过使凝胶垫大型化而增强粘接力。但是,若使凝胶垫大型化则凝胶垫从肌肉电刺激装置露出得较大,在该部分粘贴衣服或异物的可能性变高等管理变得繁杂。并且,若粘接力增强,则凝胶垫不容易从被佩戴部或肌肉电刺激装置剥离,使用便利性变差。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从抑制从被佩戴部翘起的观点出发,认识到在肌肉电刺激装置中存在应该改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被佩戴部翘起的肌肉电刺激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某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沿着身体的被佩戴部的周围佩戴的佩戴面。佩戴面在环绕被佩戴部的X方向上延伸,在主体部中设置有:一对电极部,该一对电极部彼此分开配置,用于使电流流向被佩戴部;以及一对连结部,该一对连结部在X方向上分开配置,将用于将主体部向被佩戴部侧牵拉的牵拉部件连结,牵拉部件在被佩戴部的与主体部相反的一侧沿X方向延伸,而横跨在一对连结部之间。

另外,以上的结构要素的任意组合或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要素和表现在方向、装置、系统等之间相互置换的方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也是有效的。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被佩戴部翘起的肌肉电刺激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训练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训练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3是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引线部的配置的一例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电极部的配置的一例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带部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佩戴于身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训练系统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训练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3是图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引线部的配置的一例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带部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安装机构的周边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在图1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上粘贴了衬纸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2是对第三变形例的带部件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60、110··肌肉电刺激装置,10b··佩戴面,12··远程控制装置,14··第一基材,15··第二基材,16··罩部件,16c··边缘罩部,20、62、120··主体部,22··正面部,23··正面凹部,25··边界凹部,30、70、130··控制单元,32··正面电极部,36··侧面电极部,37··引线部,38··受电端子部,42··带连结部,50··带部件,50b··第一部件,50c··第二部件,50e··折回部,30e··电刺激控制部,64··安装机构,132··电极,100、200··训练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者对于佩戴在身体的被佩戴部上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从抑制从被佩戴部翘起的观点出发进行考察,得到以下那样的见解。

考虑在利用凝胶垫的粘接性将肌肉电刺激装置佩戴于被佩戴部的状态下,用户进行对其他的身体部分进行训练等高强度的运动。若在佩戴了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状态下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则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一部分有可能从被佩戴部剥离而翘起。因此,考虑使训练中的用户产生行动被限制等负担感,而对于肌肉电刺激装置的训练感到厌烦。

由此,本实用新型者为了抑制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翘起,而提出了如下的结构:设置有将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体部向被佩戴部侧牵拉的牵拉部件。主体部由牵拉部件向被佩戴部侧牵拉,从而能够减小主体部翘起的可能性。例如,考虑在主体部的沿被佩戴部的周向的两端部附近设置有连结部,且使穿过了与被佩戴部的供主体部佩戴侧相反的一侧的牵拉部件的两侧部分与各连结部连结。在该情况下,由于主体部的两端部附近被向被佩戴部侧牵拉,因此能够抑制主体部的翘起。

作为牵拉部件,只要具有能够穿过被佩戴部的相反侧而与主体部的连结部连结的性质,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一例,可以采用由各种材料构成的带状的部件、绳状的部件、线状的部件等作为牵拉部件。

作为一例,关于牵拉部件由布制的带状部件构成,主体部的连结部包含孔部的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情况下,考虑使带状部件的一端穿过一方孔部且连结,将主体部粘贴在被佩戴部,使带状部件的另一端穿过被佩戴部的相反侧,使该另一端穿过另一方孔部且连结。并且,考虑在带状部件上设置有面紧固件,考虑在使该带状部件的两端部穿过各孔部的状态下,通过面紧固件将带状部件的端部和规定的部分连结。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将肌肉电刺激装置佩戴在被佩戴部上的麻烦。

优选佩戴的麻烦更少。因此,也可以在连结部的一方或双方中设置有面紧固件。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在设置于连结部的一方或双方的面紧固件上连结带状部件,因此在该部分带状部件的安装拆卸变得容易。面紧固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而设置于连结部。作为一例,也可以使设置了面紧固件的部件穿过连结部的孔部,而通过面紧固件将其端部彼此连结,由此面紧固件被固定于连结部。

由于被佩戴部的大小因人而异,因此考虑能够适合被佩戴部的带状部件的长度根据个人不同而大幅不同。因此,也可以在带状部件中形成由面紧固件维持的折回部。该折回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面紧固件而与连结部连结。在该情况下,通过改变该折回部的位置,能够使带状部件处于适合被佩戴部的大小的状态。并且,如果调节一次位置而形成折回部,则在同一用户下次使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保持该状态地使用,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若在佩戴时过强地勒紧带状部件,则有可能阻碍被佩戴部的血流而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面紧固件的剪切强度也可以形成为因施加手臂的力而使连结脱落的程度的大小。面紧固件的剪切强度也可以形成为带状部件不会因自身的质量而下落的程度的大小。

各实施方式是根据这样的思路而提出的,以下对其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以下,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各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各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为了易于理解而适当放大、缩小地表示。并且,在各附图中省略地显示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不重要的部件的一部分。

并且,包含第一、第二等序数的用语是为了对多种结构要素进行说明而使用的,但该用语仅以使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的结构要素区别为目的而使用,并没有通过该用语来限定结构要素。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训练系统100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使用了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训练系统10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在图1中,(a)表示从正面观察身体2的状态,(b)表示从左侧面观察身体2的状态,(c)表示从背面观察身体2的状态。训练系统100具有肌肉电刺激装置10和远程控制装置12。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被佩戴于用户的腹部3。肌肉电刺激装置10对腹部3的肌肉施加电刺激。并且,肌肉电刺激装置10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测,通过无线或有线将该检测结果输出给远程控制装置12。

远程控制装置12是由用户操作的各种终端。远程控制装置12例如也可以是PC、平板终端、智能手机。远程控制装置12根据用户的操作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动作进行控制。远程控制装置12从肌肉电刺激装置10接收动作状况的检测结果。作为一例,肌肉电刺激装置10也可以通过Bluetooth(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通信而向远程控制装置12发送装置信息,从远程控制装置12接收操作信息。

远程控制装置12根据从肌肉电刺激装置10取得的动作状况而在其触摸面板上进行规定的显示。用户能够通过观察远程控制装置12的触摸面板的显示而识别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动作状况。远程控制装置12能够通过该触摸面板对用户的操作进行检测。用户能够通过在触摸面板上用手指轻按1次的点击操作、或一边用手指按压触摸面板一边向一定方向移动的滑动操作等来输入规定的触摸操作。远程控制装置12能够根据用户的触摸操作而生成操作信息并发送给肌肉电刺激装置10。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被佩戴于身体2的腹部3而被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0具有作为在佩戴时沿着腹部3的周围佩戴的面的佩戴面10b。佩戴面10b在环绕腹部3的X方向和与X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延伸。另外,X方向和Y方向仅仅定义了佩戴面10b的面方向,佩戴面10b也可以包含在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且,虽然在图1中未记述,但将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与佩戴面10b垂直。

在图1的例子中,肌肉电刺激装置10以佩戴面10b的Y方向沿着身体2的长度方向且佩戴面10b的X方向围绕腹部3的周围的方式被佩戴。肌肉电刺激装置10优选使后述的主体部20的正面凹部与通过肚脐(未图示)的Y方向的直线L1对位地佩戴。以下,有时将Y方向记述为上方向或者下方向,将Z方向记述为厚度方向。这样的方向的记述并没有限制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使用姿势,肌肉电刺激装置10可以在任意的姿势下使用。

肌肉电刺激装置10包含主体部20和带部件50。主体部20围绕腹部3的正面侧,带部件50从主体部20的一端沿周向围绕腹部3的背面侧而与主体部20的另一端连结。带部件50是将主体部20向作为被佩戴部的腹部3侧牵拉的牵拉部件。关于带部件50后述说明。

主体部20包含正面部22、一对延伸部26、控制单元30、带连结部42。正面部22被佩戴于腹部3的正面。在正面部22上设置有正面电极部,该正面电极部构成为使电流沿着X方向流向腹直肌4。一对延伸部26从正面部22沿周向向两侧延伸。在一对延伸部26中分别设置有侧面电极部,该侧面电极部构成为使电流沿着周向流向腹斜肌5。控制单元30是向正面电极部和侧面电极部提供肌肉刺激用的电压的电子单元。带连结部42是使2个带部件50与主体部20连结的部件。正面电极部和侧面电极部包含向被佩戴部提供肌肉刺激用的电压的片状的电极。该片状的电极能够通过印刷银胶等导电材料或蚀刻而形成。

图3是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主视图。图4是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俯视图。图5是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后视图。图6是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引线部37的配置的一例的后视图。图7是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电极部的配置的一例的后视图。图3至图7是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展开而对各部分的佩戴面10b进行正面观察得到的图。如图3至图7所示,在展开的状态下,与身体2的周向对应的X方向和与身体2的上下方向对应的Y方向像箭头X、Y所示那样地被表示为直线状。

(主体部)

主体部20也可以具有层构造。作为一例,主体部20包含第一基材14、第二基材15以及罩部件16。第一基材14是被佩戴于身体2的部件,在展开时呈平坦的片状。在第一基材14的背面上设置有与腹部3接触的佩戴面10b。第一基材14具有使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露出到佩戴面10b侧的开口14b。第一基材14也可以构成为组合多个部件。本例的第一基材14的与正面部22对应的部分和与一对延伸部26对应的部分一体地构成。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与不具有第一基材14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引线部37的耐久性。

第二基材15是支承正面电极部32、侧面电极部36和引线部37的部件,在展开时呈平坦的片状。第二基材15也可以构成为组合多个部件。本例的第二基材15的与正面部22对应的部分和与一对延伸部26对应的部分一体地构成。在第二基材15的背面上设置有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例如能够通过印刷银胶等导电材料而形成。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也可以通过蚀刻而形成。在第二基材15上设置有与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电连接的引线部37。引线部37例如能够通过印刷银胶等导电材料而形成。引线部37也可以通过蚀刻而形成。引线部37有时被称为配线图案。

罩部件16是层叠在第二基材15的与第一基材14相反的一侧的部件。罩部件16包含:在展开时平坦的片状的片部16b;以及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从片部16b的外缘向第二基材15侧延伸的边缘罩部16c。在罩部件16的片部16b的外表面部10c设置有控制单元30。罩部件16也可以构成为组合多个部件。本例的罩部件16构成为一体地覆盖正面部22和一对延伸部26。

若将第一基材14和第二基材15形成得薄,则其外周边缘14e、15e也变薄。考虑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佩戴于身体2的状态下,外周边缘14e、15e与身体接触,而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触感。因此,本例的罩部件16具有覆盖第一基材14和第二基材15的外周边缘14e、15e的边缘罩部16c。在该情况下,由于边缘罩部16c覆盖外周边缘14e、15e,因此主体部20与身体2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改善带给用户的触感。本例的边缘罩部16c形成为包围外周边缘14e、15e的带状。本例的罩部件16与不具有边缘罩部16c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若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佩戴于身体2,则外周边缘14e、15e有可能扎入皮肤。通过设置边缘罩部16c,能够抑制此时对皮肤的刺激或疼痛。

第一基材14和第二基材15的素材只要是具有绝缘性和能够卷绕在身体上的程度的挠性的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本例的第一基材14和第二基材15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系的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罩部件16的素材只要是具有绝缘性和能够卷绕在身体上的程度的挠性的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一例,罩部件16能够由比第一基材14和第二基材15硬的树脂材料形成。本例的罩部件16由硅酮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罩部件16能够保护第一基材14和第二基材15,抑制因处理带来的损伤,赋予主体部20适当的刚性。能够通过由硅酮树脂制成的罩部件16从腹部3的正面覆盖到侧腹。通过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0,而将体温传递给硅酮树脂,在该硅酮树脂中蓄热。因此,期待在使用中感到温暖,通过温热效果来改善血流。

(正面部)

正面部22被佩戴在与腹部3的正面侧的腹直肌4对应的位置。在正面部22中设置有正面电极部32,该正面电极部32构成为使电流沿着周向流向腹直肌4。正面部22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且在Z方向上形成得薄。正面部22具有实际上可视为矩形的形状,该矩形在正面观察时具有Y方向的尺寸Y1和X方向的尺寸X2。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实际上可视为矩形的形状包含具有一对对边的形状,该对边具有全长的30%以上的长度。正面部22的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配置。

考虑到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与腹部3之间由于训练中的发汗而闷热。因此,在本例的正面部22中设置有多个(例如4个)通气孔23g。如图3所示,通气孔23g被设置在避开电极和引线部且包围控制单元30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不具有通气孔的结构相比,缓和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与腹部3之间的闷热。并且,通过设置有通气孔23g而提高正面部22的挠性。通过改变通气孔23g的个数或配置,能够对正面部22的挠性进行调节。

控制单元30也可以设置在正面部22的X方向和Y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正面部22也可以相对于控制单元30在X方向和Y方向上对称地形成。特别是,正面部22也可以相对于使控制单元30的X方向中心沿Y方向延伸的直线线对称地形成。通过具有这样的对称形状,而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用于上肢或下肢时,仅通过使装置的朝向反转就能够与各个部位对准使用。

(正面凹部)

从容易佩戴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能够容易地判别正面部22的X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因此,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在正面部2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正面凹部23。正面凹部23在正面部22的Y方向的侧部22b、22c上设置于使正面部22在X方向上二等分的位置。图3中示出使正面部22在X方向上二等分的二等分线M1。正面凹部23在Y方向上凹陷。本例的正面凹部23包含设置于Y方向的两侧的侧部22b、22c的第一凹部23b和第二凹部23c。

关于正面凹部23,优选除了能够通过视觉还通过指尖的触觉来识别中心位置。因此,本例的正面凹部23具有能够钩挂指尖的程度的X方向上的开间。若正面凹部23过浅,则中心位置的识别性有可能降低。从该观点出发,本例的正面凹部23的进深也可以设定为能够容纳指尖的末节的1/4的大小。

(边界凹部)

多数情况下,腹部3的周面由复杂变化的曲面构成。因此,若将主体部20佩戴于腹部3,则如图1所示,延伸部26在相对于正面部22扭转的状态下被佩戴于腹部3。若延伸部26不容易扭转,则正面部22与延伸部26之间产生的扭转力矩变大,在腹部3上的佩戴感降低。因此,在本例中,在主体部20的Y方向的侧部在正面部22与一对延伸部26的边界部分设置有向Y方向内侧凹陷的边界凹部25。在该情况下,与不设置边界凹部25的情况相比,延伸部26容易扭转,在腹部3上的佩戴感提高。

本例的边界凹部25包含设置于Y方向两侧的侧部26b、26c的第一边界凹部25b和第二边界凹部25c。在该情况下,与不设置一方的边界凹部的情况相比,延伸部26容易扭转,在腹部3上的佩戴感进一步提高。边界凹部25具有越向里侧行进则越接近二等分线M1的形状。即,边界凹部25相对于X方向倾斜地形成。在该情况下,与不设置倾斜的情况相比,由于扭转的变形区域在X方向上被放大,因此能够使扭转的应力在X方向上分散。如图7所示,第一边界凹部25b与第二边界凹部25c在Y方向上最接近的部分的Y方向的尺寸Y4比后述的尺寸Y5大,且比后述的尺寸Y2小。

(引线部)

如图6所示,本例的引线部37被设置于第二基材15的背面15b。引线部37包含配线37b、配线37c、配线37d、配线37e、配线37f、配线37g、弯曲部37h以及弯曲部37j。配线37b将端子38b和电极组32b电连接。配线37c将端子38c和电极组32c电连接。配线37d将端子38d和第一电极36b电连接。配线37e将端子38e和第二电极36c电连接。配线37f将端子38d和第一电极36d电连接。配线37g将端子38e和第二电极36e电连接。弯曲部37h与正面凹部23对应地设置。弯曲部37j与边界凹部25对应地设置。

若设置有正面凹部23,则考虑在该部分中引线部37过度接近第二基材15的外周边缘。因此,本例的引线部37具有与正面凹部23对应地向Y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37h。通过具有弯曲部37h,能够使正面凹部23成为期望的形状。

若设置有正面凹部23,则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设置有正面凹部23的部分,有可能在该部分产生裂缝等不良情况。因此,在本例中,在主体部20的设置有正面凹部23的部分中设置有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24g。厚壁部24g的形状能够与期望的耐久性对应地通过仿真来设定。

若设置有边界凹部25,则考虑在该部分中引线部37过度接近第二基材15的外周边缘。因此,本例的引线部37具有与边界凹部25对应地向Y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37j。通过具有弯曲部37j,能够使边界凹部25成为期望的形状。

若设置有边界凹部25,则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设置有边界凹部25的部分,有可能在该部分产生裂缝等不良情况。因此,在本例中,在主体部20的设置有边界凹部25的部分中设置有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25g。厚壁部25g的形状能够与期望的耐久性对应地通过仿真来设定。在本例中,利用沿着Z方向的面切断得到的厚壁部25g的截面具有如下的形状:从边界凹部25的边缘向上方上升而形成顶部,壁厚从顶部朝向内侧逐渐变薄。

(正面电极部)

如图7所示,正面电极部32被配置在具有X方向的尺寸X3和Y方向的尺寸Y3的配置区域32a。正面电极部32也可以包含在X方向上分开距离X6而配置的多个电极。距离X6也可以与腹直肌4的宽度对应地设定。本例的正面电极部32包含了在与腹部3的周向对应的X方向上分开配置的一对电极组32b、32c。电极组32b、32c在X方向上分离距离X6地配置。特别是电极组32b、32c在X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电极组32b包含在Y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例如,各3个)分割电极32d、32e、32f。电极组32c包含在Y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例如,各3个)分割电极32g、32h、32j。作为一例,本例的正面电极部32的各分割电极的X方向的尺寸X5比Y方向的尺寸Y6大,尺寸Y6比各分割电极之间的距离Y7大。作为一例,正面电极部32的各电极实际上具有可视为矩形的形状。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0被佩戴于腹部3时,一对电极组32b、32c被配置在与腹直肌4对应的区域,使周向的电流流向腹直肌4。在本例中,一对电极组32b、32c的各分割电极与由腹直肌4的各肌腱划分出的分区对应地配置。

作为一例,正面电极部32相对于控制单元30在X方向和Y方向上对称地配置。特别是正面电极部32相对于二等分线M1线对称。特别是本例的正面电极部32相对于使正面电极部32的配置区域32a在Y方向上二等分的二等分线M2线对称。

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佩戴于腹部3而使用时,在正面电极部32与腹部3之间配置有凝胶垫82(参照图5)。凝胶垫82具有粘接性。凝胶垫82通过其粘接力而实现确保身体与各电极之间的导通的作用。凝胶垫82被粘贴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各电极部。肌肉电刺激装置10在粘贴了凝胶垫82的状态下被佩戴于腹部3。肌肉电刺激装置10通过凝胶垫82的粘接性而被支承于腹部3。

凝胶垫82也可以一一对应地粘贴于正面电极部32的各分割电极。在本例中,如图5所示,凝胶垫82具有总体上覆盖多个分割电极的形状。即,凝胶垫82构成为分别一一对应地粘贴于电极组32b、32c。在该情况下,与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各分割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安装凝胶垫82的麻烦。

(侧面电极部)

如图7所示,侧面电极部36被配置在具有X方向的尺寸X7和Y方向的尺寸Y5的配置区域36a。侧面电极部36也可以包含在X方向上分开距离X9地配置的多个电极。距离X9也可以与腹斜肌5的宽度对应地设定。本例的侧面电极部36包含在X方向上分开的第一电极36b、36d和第二电极36c、36e。特别是第一电极36b、36d与第二电极36c、36e在与腹部3的周向对应的X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在统称第一电极36b、36d和第二电极36c、36e时,记述为各侧面电极。第一电极36b和第二电极36c在X方向上分开距离X9地配置在一方的延伸部26。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0被佩戴于腹部3时,第一电极36b与第二电极36c在与周向对应的X方向上被配置于腹斜肌5,使与周向对应的X方向的电流流向腹斜肌5。

第一电极36d和第二电极36e在X方向上分开地配置于另一方的延伸部26。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0被佩戴于腹部3时,第一电极36d和第二电极36e在与周向对应的X方向上被配置于腹斜肌5,使与周向对应的X方向的电流流向腹斜肌5。作为一例,本例的侧面电极部36的各侧面电极的Y方向的尺寸Y5比X方向的尺寸X8大。作为一例,侧面电极部36的各侧面电极具有实际上可视为矩形的形状。

作为一例,侧面电极部36相对于控制单元30在X方向和Y方向上对称地配置。特别是侧面电极部36相对于二等分线M1线对称。特别是本例的侧面电极部36相对于二等分线M2线对称。

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佩戴于腹部3时,在侧面电极部36与腹部3之间配置有凝胶垫82。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将具有一一对应地覆盖各侧面电极的形状的凝胶垫82一一对应地粘贴于各侧面电极而使用。

(延伸部)

一对延伸部26被佩戴在与腹部3的侧面的腹斜肌5对应的位置。各延伸部26设置有使电流流向腹斜肌5的侧面电极部36。延伸部26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且在Z方向上形成得薄。延伸部26在正面观察时具有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配置的实际上可视为矩形的形状。

作为一例,本例的延伸部26的Y方向的尺寸Y2比正面部22的Y方向的尺寸Y1小。作为一例,本例的延伸部26具有实际上可视为矩形的形状,X方向的尺寸X4比Y方向的尺寸Y2大。作为一例,本例的一对延伸部26的Y方向的尺寸Y2比正面电极部的配置区域32a的Y方向的尺寸Y3小。在一方的延伸部26中设置有侧面电极部36,该侧面电极部36具有在X方向上分开配置的第一电极36b、第二电极36c。作为一例,本例的一对延伸部26的Y方向的尺寸Y2比第一电极36b、第二电极36c的X方向的距离X9小。在图7的例子中,Y方向上各尺寸和距离具有距离Y7<尺寸Y6<尺寸Y4<尺寸Y5<尺寸Y2<尺寸Y1的关系。在图7的例子中,X方向上各尺寸和距离具有尺寸X8<尺寸X5<距离X6<距离X9<尺寸X7<尺寸X3<尺寸X4<尺寸X2的关系。

由于腰围因人而异,因此考虑从腹部3的正面到腹斜肌5的距离根据个人不同而大幅不同。因此,若作为第一电极36b与第二电极36c的分开距离的距离X9过小,则腹斜肌5的电流流过的范围有可能变窄。因此,在本例中,第一电极36b与第二电极36c之间的距离X9被设定得比电极组32b与电极组32c之间的距离X6大。在该情况下,与距离X9比距离X6小的情况相比,腹斜肌5的电流流过的范围变大。

由于腰围因人而异,因此考虑与肌肉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范围根据个人不同而大幅不同。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各电极被配置为使周向的电流流向腹直肌4和腹斜肌5。即,各电极能够使电流流向与该肌肉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在该情况下,与使电流流向肌肉的延伸方向的情况相比,期待对大范围的肌肉施加刺激。

并且,各电极在与延伸部26的扭转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分开配置,因此与在扭转方向上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极与身体稳定地接触。

能够根据施加给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的电压的极性来设定流向腹直肌4的电流的方向和流向腹斜肌5的电流的方向。流向腹直肌4的电流的方向可以是与流向腹斜肌5的电流相同的方向,也可以是相反方向。在本例中,设定施加给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的电压的极性,以使得流向腹直肌4的电流与流向腹斜肌5的电流反向流动。

(控制部)

接着,对控制单元30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控制单元30和后述的控制单元70、130的各块在硬件上能够由以计算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为首的元件或机械装置来实现,在软件上能够由计算机程序等来实现,但在这里描述通过它们的协作而实现的功能块。因此,这些功能块能够通过硬件、软件的组合而以各种形式实现,对于接触到本说明书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控制单元30包含收纳在壳体30m中的控制部30a、开关部20j、20k、充电端子20g以及电池20h。壳体30m被设置于主体部20的中央,成为控制单元30的外壳。壳体30m能够由各种树脂材料形成。开关部20j、20k被设置于控制单元30的正面。开关部有时记述为SW部。开关部20j、20k对按下操作的情况进行检测且将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部30a。开关部20j、20k例如也可以包含电接点,该电接点在非操作时关闭,在被按下操作时变化成打开。在本例的开关部20j的表面上显示正的记号,在本例的开关部20k的表面上显示负的记号。

电池20h与控制部30a电连接,向控制部30a提供电力。电池20h可以是一次电池,但在本例中采用能够重复充电的锂离子电池。电池20h也可以为能够更换,但在本例中采用内设类型。充电端子20g接受用于对电池20h进行充电的电力并输出给控制部30a。充电端子20g可以使用各种连接器,但在本例中采用USB(注册商标)规格的连接器。充电端子20g例如被设置于控制单元30的底面。电池20h通过由充电端子20g接受到的电力而被充电。电池20h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无线充电等非接触式的充电系统而被充电。

控制部30a包含通信部30b、皮肤检测部30c、操作取得部30d、电刺激控制部30e、充电控制部30g以及模式控制部30f。通信部30b能够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动作状况发送给远程控制装置12。远程控制装置12显示从通信部30b取得的动作状况。通信部30b接收基于输入到远程控制装置12的触摸操作的操作信息。控制部30a根据经由通信部30b取得的操作信息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动作进行控制。

操作取得部30d从开关部20j、20k取得操作的检测结果。操作取得部30d检测与各开关部的电阻值对应的电压,在检测电压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开关部被按下操作,在检测电压小于阈值时判定为开关部未被操作。控制部30a根据各开关部的按下状况的组合或按下时间的长度等来决定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控制方法。

在由远程控制装置12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禁止开关部20j、20k的操作。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即使在由远程控制装置12进行操作的状态下,也允许开关部20j、20k的操作。在该情况下,即使用户因位于远离远程控制装置12的位置而无法对远程控制装置12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开关部20j、20k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0进行操作。

皮肤检测部30c对电极是否与皮肤相接进行检测。皮肤检测部30c对电极组32b与电极组32c之间的电阻值进行检测,在检测出的电阻值小于阈值时判定为电极与皮肤相接,在检测出的电阻值为阈值以上时判定为电极未与皮肤相接。

若通过皮肤检测部30c检测出电极与皮肤相接,则电刺激控制部30e在规定的动作时间(例如20分)中按照规定的周期向电极提供与所设定的输出电压对应的电力。即,在该动作时间中对用户的腹部3施加电刺激。能够通过对远程控制装置12或开关部20j、20k进行操作而对输出电压进行变更。在本例的电刺激控制部30e中,每次开关部20j被按下时输出电压上升,每次开关部20k被按下时输出电压降低。

充电控制部30g控制由充电端子20g接受到的充电用的电力并提供给电池20h。充电控制部30g根据电池20h的充电率对提供给电池20h的电流的大小进行控制。例如,在充电率较低的情况下增大提供给电池20h的电流,在充电率较高的情况下减小提供给电池20h的电流。在相对于充电的电荷量的充电率的增加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作为电池的故障,充电控制部30g中止充电。

(模式控制部)

控制单元30能够对提供给正面电极部32的第一电压V1和提供给一对侧面电极部36的第二电压V2进行控制。控制单元30具有:独立地控制第一电压V1和第二电压V2的独立控制模式;以及同时控制第一电压V1和第二电压V2的同时控制模式。

在独立控制模式中,在希望加减腹直肌4和腹斜肌5中的一方的刺激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中的一方来进行控制。例如,在独立控制模式中,能够在保持固定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中的一方的状态下,对另一方进行增减。在独立控制模式中,能够在保持将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中的一方固定为零的状态下,对另一方进行增减。

在同时控制模式中,在希望使腹直肌4的刺激与腹斜肌5的刺激连动地加减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连动地进行控制。例如,在同时控制模式中,能够同时地增减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在同时控制模式中,能够在相同电压的状态下同时增减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在同时控制模式中,能够在具有电压差的状态下同时增减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

模式控制部30f进行切换独立控制模式和同时控制模式的控制。电刺激控制部30e能够通过远程控制装置12或开关部20j、20k的操作来切换独立控制模式和同时控制模式。当切换到同时控制模式时,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连动地被加减。当切换到独立控制模式时,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中的一方被固定,仅另一方被加减。

(带连结部)

在主体部20中设置有在X方向上分开配置的一对连结部,该一对连结部用于连结用于使主体部20向作为被佩戴部的腹部3侧牵拉的牵拉部件。特别是,一对连结部也可以设置于一对延伸部26。在本例中,设置有连结带部件50的一对带连结部42,该带部件50用于围绕腹部3而使主体部20向腹部3侧牵拉。作为带连结部42,只要是能够连结带部件50的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本例的带连结部42包含方管状的方管部件42k,该方管部件42k包围供带部件50穿过的孔部42h。方管部件42k在正面观察时呈长度方向在Y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在中央设置有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孔部42h。带连结部42例如也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一对方管部件42k嵌入且安装于安装孔26h中,该安装孔26h形成在延伸部26的X方向上与正面部22较远的一侧的端部。通过使用方管部件42k,而由方管部件42k承受从带部件50接受的力,因此与不使用方管部件42k的情况相比,施加给第一基材14、第二基材15以及罩部件16的负荷被分散,能够抑制带部件50的裂纹或外观的变形等产生。并且,还能够抑制第一基材14、第二基材15以及罩部件16的层构造的偏移。

(带部件)

带部件是在被佩戴部的与主体部20相反的一侧沿X方向延伸的、横跨在一对连结部之间的牵拉部件。作为牵拉部件,只要具有能够穿过被佩戴部的相反侧而与主体部20的连结部连结的性质,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一例,牵拉部件可以采用由各种材料构成的带状的部件、绳状的部件、线状的部件等。本例的带部件50是由布制成的带状的部件。

以下,作为一例对图8的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与肌肉电刺激装置10连结的带部件50的一例的俯视图。在图8中,为了易于理解,显示为主体部20处于在X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且使腹部3比实际的比例小。图9是表示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佩戴于腹部3的状态的侧视图。

带部件50包含带状的第一部件50b和第二部件50c。第二部件50c与设置于作为一对带连结部42中的另一方的连结部42c上的方管部件42k的孔部42h连结。第一部件50b的接近一方的端部50g的部分50j与设置于作为一对连结部中的一方的连结部42b上的方管部件42k的孔部42h连结。

在第一部件50b的中途形成折回部50e。折回部50e构成为能够在与第二部件50c连结的状态和与第二部件50c为非连结的状态之间切换。即,折回部50e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二部件50c装拆。在图9中(a)表示折回部50e与第二部件50c为非连结且分离的状态。在图9中(b)表示折回部50e与第二部件50c连结的状态。在第二部件50c和第一部件50b中整体上设置有能够整面地装拆的面紧固件部,能够在期望的位置折回且维持该状态。

若第一部件50b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过短,则对于腰围较大的用户来说不容易使用。若第一部件50b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过长,则在腰围较小的用户使用时,前端的部分从折回部50e起过长而垂下,变得繁杂。因此,展开状态下的第一部件50b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也可以被设定在从主体部20的X方向的尺寸X1的n倍(n为2以上的整数)到n+1倍的范围内。在本例中,展开状态下的第一部件50b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在从主体部20的X方向的尺寸X1的2倍到3倍的范围内。在该范围内,能够用于腰围较大的用户和腰围较小的用户,在任意的情况下,前端的部分从折回部50e起的长度在实用上是没有问题的水平。

罩部件16等层材的边缘在主体部20的安装孔26h露出,考虑在使第一部件50b、第二部件50c穿过时成为阻力而无法顺利地作业。因此,在安装孔26h中设置有作为包围第二部件50c或第一部件50b的环绕部件的方管部件42k。由于方管部件42k覆盖层材的边缘,因此能够使第一部件50b、第二部件50c顺利地穿过。方管部件42k也可以嵌入安装孔26h中,且通过粘接等进行固定。

对图8的例子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二部件50c在穿过了连结部42c的方管部件42k的孔部42h的状态下折回,第二部件50c的两端部由面紧固件51b连结。第二部件50c也可以形成为比第一部件50b短。

第一部件50b的一方的端部50g在穿过了连结部42b的方管部件42k的孔部42h的状态下折回,通过面紧固件51c而与第一部件50b的中间部50m连结。第一部件50b的另一方的端部50h为了调节长度而折回从而形成折回部50e,并且通过面紧固件51d而与第一部件50b的其他中间部50k连结。也可以如图8所示,与端部50h稍稍分离的中间部50n与中间部50k连结。

折回部50e能够通过面紧固件51e而与第二部件50c连结。肌肉电刺激装置10在折回部50e与第二部件50c分离的状态下,沿着用户的腹部3的周围佩戴。肌肉电刺激装置10在沿着腹部3的周围佩戴的状态下,通过使折回部50e与第二部件50c连结而被佩戴于腹部3。通过变更折回部50e的折回位置,能够容易地对第一部件50b的周向的长度进行调节。

对将像上述那样构成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佩戴于身体的被佩戴部且使用的方法进行说明。该方法包含以下的步骤。

(1)使第一部件50b的一方的端部50g侧的部分与设置在连结部42b上的方管部件42k的孔部42h连结。

(2)使第二部件50c与设置在连结部42c上的方管部件42k的孔部42h连结。

(3)在第一部件50b的另一方的端部50h侧形成折回部50e。

(4)在被佩戴部上配置主体部20。

(5)使折回部50e通过被佩戴部的与主体部20相反的一侧且与第二部件50c连结。

关于这样佩戴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能够对开关部20j、20k或远程控制装置12进行操作而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0动作。

也可以在该步骤中添加其他的步骤,或者调换步骤的顺序。

对像以上那样构成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0表示用户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0佩戴于腹部3的状态下接通电源而在开始进行对腹部3的电刺激之后直到结束为止的处理S100。

在开始进行处理时,控制部30a判定开关部20j是否被按下(步骤S102)。在开关部20j未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102的否),控制部30a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的起始处,重复执行步骤S102。在开关部20j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102的是),控制部30a判定是否经过了规定的经过时间T1(步骤S104)。

在没有经过经过时间T1的情况下(步骤S104的否),控制部30a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的起始处,重复执行步骤S102至S104。在经过了经过时间T1的情况下(步骤S104的是),控制部30a转移到步骤S106。步骤S104中的经过时间T1能够根据期望的规格来设定。本例的经过时间T1被设定为2秒。即,用户能够通过将开关部20j按下2秒而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电源接通。

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30a判定电极是否与皮肤相接(步骤S106)。在电极不与皮肤相接的情况下(步骤S106的否),控制部30a在待机了规定的待机时间之后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06的起始处。

在电极与皮肤相接的情况下(步骤S106的是),控制部30a开始对用户的腹部3施加电刺激(步骤S108)。在该步骤中,电刺激控制部30e向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中的至少一方提供按照规定的周期变化的电力。

执行了步骤S108的控制部30a判定是否经过了规定的经过时间T2(步骤S110)。步骤S110中的经过时间T2能够根据期望的训练时间来设定。本例的经过时间T2被设定成20分。即,用户能够持续训练直到经过了20分钟。在没有经过经过时间T2的情况下(步骤S110的否),控制部30a判定电极是否与皮肤相接(步骤S112)。

在电极与皮肤相接的情况下(步骤S112的是),控制部30a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08的起始处,持续施加电刺激。在电极不与皮肤相接的情况下(步骤S112的否),控制部30a停止施加电刺激而结束处理S100。即,即使在没有经过了经过时间T2的情况下,在电极与身体2分离的情况下,控制部30a也结束施加电刺激。在经过了经过时间T2的情况下(步骤S110的是),控制部30a停止施加电刺激而结束处理S100。

处理S100仅仅是一例,也可以在该处理中添加其他的处理、或者删除/变更步骤、或者调换步骤的顺序。

对像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具有主体部20,该主体部20具有沿着身体的被佩戴部的周围佩戴的佩戴面10b,佩戴面10b在环绕被佩戴部的X方向上延伸,在主体部20上设置有:彼此分开配置的正面电极部32,该正面电极部32用于使电流流向被佩戴部;以及在X方向上分开配置的一对带连结部42,该一对带连结部42连结作为用于使主体部20向被佩戴部侧牵拉的牵拉部件的带部件50,带部件50在被佩戴部的与主体部20相反的一侧沿X方向延伸,而横跨在一对带连结部42之间。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设置有带部件50而向被佩戴部侧牵拉主体部20,因此能够减小主体部20翘起的可能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作为牵拉部件的带部件50包含带状的第一部件50b和第二部件50c,第一部件50b的接近一方的端部50g的部分与设置于作为一对带连结部42中的一方的连结部42b的孔部42h连结,第二部件50c与设置于作为一对带连结部42中的另一方的连结部42c的孔部42h连结,在第一部件50b的中途形成有折回部50e,折回部50e构成为能够在与第二部件50c连结的状态和与第二部件50c为非连结的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部件50b和第二部件50c上设置有能够整面装拆的面紧固件。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第一部件50b和第二部件50c上设置有面紧固件,因此能够减少将肌肉电刺激装置佩戴于被佩戴部的麻烦。并且,通过改变折回部50e的位置,能够使第一部件50b处于适合被佩戴部的大小的状态。并且,如果通过调节一次位置而形成折回部50e,则在同一用户下次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该状态地使用,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展开状态下的第一部件50b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在从主体部20的X方向的尺寸X1的n倍(n为2以上的整数)到n+1倍的范围内。根据该结构,能够用于腰围较大的用户和腰围较小的用户,能够使从折回部50e起前端部分的长度收敛在实用范围内。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在安装孔26h中设置有作为包围第一部件50b或第二部件50c的环绕部件的方管部件42k。根据该结构,由于方管部件42k覆盖层材的边缘,因此能够使第一部件50b、第二部件50c顺利地穿过,而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主体部20包含第一基材14、第二基材15以及罩部件16,在第一基材14中设置有使正面电极部32露出的开口14b,在第二基材15中设置有正面电极部32,罩部件16层叠在第二基材15的与第一基材14相反的一侧。根据该结构,与不具有第一基材14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正面电极部32的周围的引线部的耐久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罩部件16具有覆盖第一基材14和第二基材15的外周边缘14e、15e的边缘罩部16c。根据该结构,由于边缘罩部16c覆盖外周边缘14e、15e,因此能够扩大主体部20与身体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佩戴的触感。与不具有边缘罩部16c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主体部20的刚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主体部20包含:正面部22,该正面部22具有用于使X方向的电流流向腹直肌4的正面电极部32;以及一对延伸部26,该一对延伸部26从正面部22向X方向的两侧延出,具有用于使X方向的电流流向腹斜肌5的侧面电极部36。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主体部20中包含正面部22和延伸部26,因此能够同时锻炼腹直肌4和腹斜肌5,能够减少佩戴的麻烦。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在正面部22的Y方向的侧部22b、22c在正面部22的X方向的中央位置设置有沿Y方向凹陷的正面凹部23,在正面部22的设置有正面凹部23的部分设置有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24g。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正面凹部23,因此除了能够通过视觉还能够通过指尖的触觉来识别主体部20的中心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与身体的适当的位置对位。通过设置有厚壁部24g,能够提高正面凹部23的强度,能够减少裂缝等不良情况的产生并提高耐久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在主体部20的Y方向的侧部在正面部22与一对延伸部26的各边界部设置有沿Y方向凹陷的边界凹部25,在主体部20的设置有边界凹部25的部分设置有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25g。根据该结构,与不设置边界凹部25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扭转延伸部26,而提高在腹部3上的佩戴感。通过设置厚壁部25g,能够提高边界凹部25的强度,能够降低边界凹部25的裂缝等不良情况的产生并提高针对延伸部26的扭转的耐久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中,在主体部20中设置有向正面电极部32和侧面电极部36提供电压的控制单元30,主体部20相对于控制单元30对称地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0的美观性,提高用户的购买欲。

以上,根据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实施方式是例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要保护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并且这样的变形例和变更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要保护的范围内。因此,本说明书中的描述和附图应当视为不是限制性的而是应该作为说明性的例证。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1至图1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附图和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重点地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肌肉电刺激装置110是用于训练上臂二头肌或上臂三头肌等上肢的肌肉、以及大腿四头肌、胭旁肌、下腿三头肌等下肢的肌肉的装置。以下,对训练下肢肌肉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的训练系统200的示意图。在图11中,(a)表示从正面观察下肢6的状态,(b)表示从背面观察下肢6的状态。特别是肌肉电刺激装置110能够用于上腿部6a的大腿四头肌等前侧的肌肉7b、上腿部6a的胭旁肌等后侧的肌肉7c、下腿部6b的下腿三头肌等肌肉7e。在图11的例子中,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10被佩戴于用户的上腿部6a而对肌肉7b施加电刺激的例子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同样地也可以用于下腿部6b的肌肉7e。

图12是表示使用了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的训练系统20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训练系统200具有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和远程控制装置12。在图12中,控制单元13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单元30对应,相对于控制单元30不具有模式控制部30f。远程控制装置1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在沿着下肢6的上腿部6a的周围佩戴的状态下被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具有在被佩戴时沿着上腿部6a的周围佩戴的佩戴面10b。在佩戴面10b沿着平面展开的状态下,佩戴面10b在X方向和与X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延伸。另外,虽然在图11中未记述,但将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与佩戴面10b垂直。

在图11的例子中,肌肉电刺激装置110被佩戴为佩戴面10b的Y方向沿着下肢6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佩戴面10b的X方向沿着环绕上腿部6a的方向。以下,有时将Y方向记述为上方向或者下方向,将Z方向记述为厚度方向。这样的方向的记述并没有限制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的使用姿势,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可以在任意的姿势下使用。

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包含主体部120以及在Y方向上分开设置的2个带部件50。主体部120沿着周向卷绕在上腿部6a的正面侧或背面侧。带部件50从主体部120的一端围绕上腿部6a的背面侧或正面侧而与主体部120的另一端连结。带部件5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主体部120中设置有控制单元130、带连结部42、以及在Y方向上分开配置的一对电极132。控制单元130是向一对电极132提供肌肉刺激用的电压的电子单元。带连结部42是使2个带部件50与主体部120连结的部件。一对电极132是向身体提供肌肉刺激用的电压的片状的电极。一对电极132包含在Y方向上分开设置的第一电极132b和第二电极132c。在本例中,第一电极132b和第二电极132c被设置为其长度方向与X方向平行。

主体部120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2个带状体120b、120c在Y方向上排列,而整体上形成为大致矩形。主体部120也可以形成为大致正方形。2个带状体120b、120c也可以一部分连结,剩余的部分分离。带连结部42也可以在2个带状体120b、120c各自的X方向的两端部各设置有一对。

控制单元130也可以在主体部120的Y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X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侧地设置。控制单元130也可以被配置为其中心位于使主体部120沿Y方向二等分且沿X方向延伸的直线M3上。控制单元130也可以设置于从主体部120的端部在X方向上伸出的伸出部120e。主体部120由于包含2个带状体120b、120c,由此主体部120也可以相对于控制单元130对称地形成。特别是主体部120也可以相对于直线M3线对称地形成。一对电极132也可以相对于控制单元130对称地配置。特别是一对电极132也可以相对于直线M3线对称地配置。

在本例中,主体部120被佩戴于上腿部6a。一对电极132构成为使肌肉刺激用的电流沿着Y方向流向上腿部6a的肌肉7b。即,一对电极132被配置为使电流沿着肌肉纤维的延伸方向流向上腿部6a的肌肉7b。

图13是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的主视图。图14是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的俯视图。图15是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的后视图。图16是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的引线部37的配置的一例的后视图。图13至图16表示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展开而使其佩戴面10b沿着铅垂面的状态。如图13至图16所示,在展开的状态下,与下肢6的周向对应的X方向和与下肢6的上下方向对应的Y方向像箭头X、Y那样地被表示为直线状。

(主体部)

主体部120也可以具有层构造。层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主体部120例如在与下肢6的上腿部6a的肌肉7b对应的位置上沿着周向佩戴。主体部120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且在Z方向上形成得薄。在主体部120中设置有在Y方向上分开配置的一对电极132。如上所述,一对电极132构成为使电流沿与周向垂直的方向流向上腿部6a的肌肉7b。主体部120在正面观察时具有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配置的实际上可视为矩形的形状。通气孔23g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多数情况下,上腿部6a的周面具有曲率半径随着向根部侧行进而变大的圆锥面这样的形状。因此,若不具有分支部的主体部120被佩戴于上腿部6a,则在主体部120在一部分形成有折纹部的状态下被佩戴于上腿部6a。考虑在形成有折纹部的状态下,一对电极132相对于上腿部6a的周面倾斜,其一部分翘起而使接触变得不稳定。因此,主体部120的X方向的一部分也可以以与不同的曲率半径对应的方式在Y方向上分支成多个。作为一例,主体部120具有通过间隙124g使X方向的一部分在Y方向上隔开的双叉形状。即,主体部120包含由间隙124g隔开的2个带状体120b、120c。

带状体120b的缘部120m与间隙124g相接。带状体120c的缘部120n与间隙124g相接。即,间隙124g是由缘部120m、120n在Y方向上夹持的区域。带状体120b、120c的一部分连结,剩余的部分分离。本例的带状体120b、120c分别形成为X方向尺寸比Y方向尺寸大的带状。间隙124g以从主体部120的X方向的端部120a朝向X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

本例的主体部120相对于通过间隙124g的Y方向的中心且沿X方向延伸的直线线对称地形成。在本例中,一对电极132分别设置在由主体部120的间隙124g隔开的区域中。由于主体部120的由间隙124g隔开的带状体120b、120c独立地卷绕在上腿部6a的周围,因此不容易产生折纹,能够使与身体的接触稳定。由于具有双叉形状,因此即使在像上腿部6a的那样粗度变化的情况下,双叉形状的带状体120b、120c也分别独立地弯曲,因此能够减少折纹的产生。也可以是,作为双叉形状的切入深度的间隙124g的Y方向尺寸在将下肢的上腿部作为佩戴对象的情况下较深,在将上肢作为佩戴对象的情况下较浅。

在具有由间隙124g隔开的双叉形状的情况下,应力集中于主体部120的与间隙124g的最里部相接的部分,有可能在该部分产生裂缝等不良情况。因此,在本例中,在主体部120的与间隙124g相接的部分设置有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124h。特别是厚壁部124h也可以设置在主体部120的与间隙124g的最里部相接的部分的周边。厚壁部124h的形状能够根据期望的耐久性而通过仿真来设定。

(引线部)

如图16所示,本例的引线部37被设置于第二基材15的背面15b。引线部37包含配线37m和配线37n。配线37m将端子38m和第一电极132b电连接。配线37n将端子38n和第二电极132c电连接。

(一对电极)

如上所述,一对电极132包含在Y方向上分开配置的第一电极132b和第二电极132c。一对电极132各自的长度方向与X方向平行配置。一对电极132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一对电极132分别配置在作为上腿部6a的周向的X方向上,使Y方向的电流流向上腿部6a的肌肉7b。一对电极132被设置在第二基材15上,从设置在第一基材14的开口14b露出到佩戴面10b。第一电极132b通过配线37m而与端子38m电连接,第二电极132c通过配线37n而与端子38n电连接。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10佩戴于身体且使用时,在各电极与身体之间配置有凝胶垫82(参照图15)。

(带连结部)

在主体部120中设置有一对带连结部42,该一对带连结部42用于将带部件50分别安装于2个带状体120b、120c。图17是表示与肌肉电刺激装置110连结的带部件50的一例的俯视图。一对带连结部42在X方向上分离且分别设置于2个带状体120b、120c(还参照图15)。在使主体部120沿X方向卷绕的状态下,一对带连结部42在X方向上排列。带连结部42和带部件5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像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同样地进行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通过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0相同的结构,而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8至图2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附图和说明中,对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重点地对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中,对控制单元130与主体部120一体地连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主体部不具有控制单元,而控制单元构成为单独的装置。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设置于主体部的装拆用的机构而装拆。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的主体部62的主视图。肌肉电刺激装置6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相比是小型的,优选用于上臂二头肌或上臂三头肌等上肢肌肉或细长的下肢肌肉。图19是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60的结构的框图。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60的安装机构64的周边的侧视图。图20表示能够安装于肌肉电刺激装置60的控制单元70的一例。

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在主体部62中不具有控制单元,而具有安装机构64和受电端子部38。控制单元70构成为与主体部62分体的装置,通过安装机构64而安装于主体部62。控制单元70具有供电端子部72。在控制单元70被安装于主体部62时,供电端子部72与受电端子部38接触,而向受电端子部38提供电刺激用的电力。

第三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2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20对应地具有除了控制单元130以外的所有结构和特征。控制单元70向一对电极132提供电压。控制单元7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单元130对应地具有控制单元130的所有结构和特征。

(安装机构)

主体部62具有安装机构64和受电端子部38。安装机构64是用于将控制单元70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62的机构。安装机构64也可以是使用工具来进行装拆的结构,但优选不使用工具而能够手工地对控制单元70进行装拆。作为主体部62的安装机构64,可以采用通用的拉链等基于各种原理的安装机构。作为能够采用的安装机构64的一例,列举出使用磁吸引力的机构、包含钩和与钩卡合的凹部的机构、包含外螺纹和内螺纹的机构、包含面紧固件的机构、包含子母扣的机构、包含侧部释放扣的机构等。

在本例的安装机构64中,控制单元70具有磁铁76,主体部62具有与磁铁76的磁极在磁性上拉拽的磁性部件68。控制单元70通过磁铁76的磁极与磁性部件68的磁吸引力而保持于主体部62。在使超过磁铁76的吸引力的力作用于控制单元70时,控制单元70从主体部62脱落。图20的(a)表示未安装控制单元70的状态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图20的(b)表示安装有控制单元70的状态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

(受电端子部)

受电端子部38包含在主体部62的中央附近按照规定的间隔排列的2个端子38m、38n。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端子38m、38n与一对电极132的第一电极132b、第二电极132c连接。也可以对端子38m、38n实施贵金属电镀等表面处理,以实现电极面的防锈。受电端子部38也可以具有弹性,以使得与供电端子部72的接触压稳定化。

(供电端子部)

供电端子部72包含配置在与受电端子部38的端子38m、38n对应的位置的端子72b、72c。端子72b、72c例如也可以具有弹性。端子72b、72c向端子38m、38n提供用于电刺激的电力。

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主体部62也可以相对于控制单元70对称地配置。特别是主体部62也可以相对于直线M3线对称地形成。一对电极132也可以相对于控制单元70对称地配置。特别是一对电极132也可以相对于直线M3线对称地配置。

(带连结部)

在主体部62中设置有用于将带部件50分别安装于2个带状体120b、120c的一对带连结部42。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一对带连结部42在X方向上分离且分别设置于2个带状体120b、120c。在使主体部62沿X方向卷绕的状态下,一对带连结部42在X方向上排列。带连结部42和带部件50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可以参照图17。

(保管方法)

接着,参照图21对肌肉电刺激装置60的保管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在肌肉电刺激装置60上粘贴了片状的衬纸80的状态的后视图。在使用了肌肉电刺激装置60之后,有时以在背面侧粘贴了凝胶垫82的状态进行保管。因此,也可以在凝胶垫82的背面侧粘贴具有规定的刚性的片状的衬纸80。

衬纸80也可以比主体部62大一圈,例如形成为矩形。优选能够在安装了带部件50的状态下进行保管。因此,在衬纸80中在与方管部件42k和带部件50接触的区域中设置有切口部80b。通过设置有切口部80b,衬纸80能够避开方管部件42k和带部件50而与凝胶垫82密接。衬纸80的除了四角的切口部80b之外的部分构成在X方向上向两侧延伸的延伸部80c、80d。也可以对衬纸80的表面实施用于平滑化的表面涂层。

肌肉电刺激装置60能够以粘贴在衬纸80上的状态被收纳在收纳袋中而进行保管。收纳袋例如能够由布或树脂制成的片等形成。通过这样地保管,能够在安装着凝胶垫82的状态下进行保管,并且能够降低在凝胶垫82上粘贴异物或袋的可能性。

像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在安装了控制单元70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同样地进行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10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肌肉电刺激装置60中,在主体部62中设置有安装机构64,该安装机构64用于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向一对电极132提供电压的控制单元70。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1个控制单元而切换地使用不同种类的主体部。并且,在主体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只更换主体部。因此,与无法更换控制单元的情况相比,是经济的,有助于节省资源。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变形例的附图和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重点地对与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变形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设置有面紧固件的第二部件50c穿过连结部42c的孔部42h且被连结,由此固定于连结部42c,但不限于此。设置有面紧固件的第二部件50c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方法而固定于连结部42c。在该情况下,第二部件50c可以穿过孔部42h,也可以不穿过。

(第二变形例)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对控制单元130靠近X方向的端部侧地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控制单元130也可以配置在主体部120的X方向的中间区域。特别是控制单元130的中心也可以配置于使主体部120在X方向上二等分的位置。

(第三变形例)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2个带状体120b、120c上分别设置有带部件50,2个带部件50独立地卷绕于被佩戴部,但不限于此。关于带部件,也可以相对于2个带状体120b、120c设置有1个带部件。图22是对第三变形例的带部件15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表示正面观察时的示意图,(b)表示背面观察时的示意图。如图22所示,在第三变形例中,带部件150具有双叉的Y字部分,带部件150的Y字部分分别与2个带状体120b、120c连结,2个带状体120b、120c通过1个带部件150佩戴于被佩戴部。通过像本例那样地使用具有Y字部分的带部件150,能够一次性地佩戴身体随动性较高的双叉构造的主体部120。

(第四变形例)

在各实施方式中,关于远程控制装置12具有能够显示和能够进行触摸操作的触摸面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远程控制装置12也可以根据显示在触摸面板以外的显示设备上的图像,通过触摸面板以外的操作设备而进行操作输入。作为这样的显示设备列举出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操作设备列举出键盘等键开关。

根据上述的各变形例,起到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各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任意的组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也是有效的。组合产生的新实施方式组合具有所组合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各自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