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导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1957发布日期:2019-02-22 22:0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立体定向导引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立体定向导引器,用于脑室镜的立体定向。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脑立体定向仪有Leksell定向系统、BRW/CRW定向系统、Todd‐well定向系统;国内有深圳安科高技术有限公司的ASA‐601、602定向仪等,以上所有立体定向仪的原理都是需要首先在头颅外安装一个框架,再将这个框架和病人一起进行CT或MRI的扫描,然后得到带有框架坐标参数标记的病人颅脑CT或MRI的图像,病人颅脑内的各个影像解剖结构都会在这个坐标体系内有一个相应的坐标值,然后通过脑立体定向仪定义的机械数据定位该坐标点,并且由导向器与停止器所确定的穿刺路径,将器械引导至该坐标点,从而实现脑立体定向。

然而上述定向仪的问题在于导向器与停止器对导针的固定作用,只能用于指定位置和路径的导向,而无法扩展到周围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体定向导引器,该导引器适用于脑立体定向仪和无框架立体定向,即适合靶点的定位,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对靶点周围的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立体定向导引器,包括定位帽和导向锥体,所述定位帽开有中心圆孔,导向锥体上部为圆柱形结构,下部为倒圆台结构,内部具有孔径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通孔,且所述通孔下端直径与中心圆孔相同;所述导向椎体上端沿具有圆角,定位帽具有与导向椎体上端沿相耦合的内圆角。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圆孔孔壁具有橡胶圈。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锥体上端具有凸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定位帽与导向椎体在耦合的情况下,可通过定向帽中心圆孔与导向锥体下端的圆孔确定穿刺路径,将脑室镜沿预设的路径引导至手术的目标区域;

2.到达手术的目标区域后,将定位帽与导向锥体脱离耦合关系,脑室镜具有以穿刺路径为中心轴的锥形的可调空间,穿刺前将导向锥体下端的圆孔放置在脑组织表面,从而脑室镜以最小化的脑组织扰动,获得最大化的观察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定向导引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定位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导向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脑室镜在立体定向导引器中转动的示意图;

图中,定位帽1、导向锥体2、中心圆孔11、通孔2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立体定向导引器,适用于现有的脑立体定向仪和无框架立体定向;包括定位帽1和导向锥体2,所述定位帽1开有中心圆孔11;导向锥体2上部为圆柱形结构,使之适用于现有的脑立体定向仪的导引器底座或者无框架立体定向的固定支架上,下部为倒圆台结构,方便对准指定部位,内部具有孔径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通孔21;所述导向椎体2上端沿具有圆角,定位帽1具有与导向椎体2上端沿相配合的内圆角。

使用时,通过立体定向仪的停止器和导引器确定脑室镜穿刺路径,使得脑室镜沿预设的路径推进至手术的目标区域,并可循至路径探查不同深度的区域情况;然后卸除停止器,位于导引器通孔21内的脑室镜即可以沿通孔21侧壁进行转向,如图4所示。导向锥体2的内腔,即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通孔21可为脑室镜提供一个锥体形状的可调空间,脑室镜的镜体位于锥形空间的顶端,接近大脑表面时,前端的镜头无论怎样调整,镜体对大脑表面的搅动都很小,随着镜体深入脑组织的深度加大,其可调空间变大,即越深部的病灶,观察范围越大,从而以最小化的脑组织扰动,获得最大化的观察范围。

而当操作过程中迷失方向的时间,只需将定位帽1滑移至导向锥体2的耦合位置,脑室镜即恢复至原先的穿刺路径上,此时即可利用导航或手术计划的图像进行可视化评估。圆角的设计可以避免导针活动时被锁死的问题。

同理,将导引器放置在无框架立体定向的固定支架上,完成定位导向的操作后,将导引器的位置锁定,即可实现上述同样的功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向锥体2上端具有凸缘,辅助导引器底座的固定作用。所述中心圆孔11孔壁具有橡胶圈,使得定位帽1与脑室镜之间具有较高的摩擦力,避免相对滑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