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5258发布日期:2019-03-27 10:2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血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血器,特别涉及一种采血器,属于采血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实际的生活中,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储存和分析时通常采用的是真空试管的采集方式,这种方式便捷因此大面积的适用于医院、检验场所等,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使用,真空和血液中的压差可能会导致一些心脏病患者感到不适,甚至是生理上的病情加重,并且在血液的储存的时候,采集好的血液在运送至冷库的途中,可能因为外界温度导致部分血液生理变质,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血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采血器,包括采血器本体,所述采血器本体包括静脉采血针柄、采血软管和采血袋,所述静脉采血针柄一侧连接有静脉采血针头,所述静脉采血针柄一侧安装有单向进液阀,所述单向进液阀一侧连接采血软管,所述采血软管上安装有流速调节器,所述采血软管一端连接密封插头,所述采血袋一侧安装密封插槽,所述采血软管通过密封插头和密封插槽连接采血袋,所述采血袋一侧安装真空泵,所述采血袋上端安装有压力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静脉采血针柄、采血软管、采血袋均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静脉采血针柄内部设有的管路分别与静脉采血针头和单向进液阀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采血袋为双层设计,所述采血袋内外层之间设有冷冻液。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采血袋内部设有压力探头,所述压力表与压力探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采血器,具有密封良好,性能安全的特点,在具体的使用中,通过流速调节器可以最简单有效的解决因为压差过大导致血管疾病患者身体不适的问题,采血袋双层设计,内外层之间设有冷冻液可以保证在采集完之后的血液在几个小时之内处于低温的环境。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采血器本体;2、静脉采血针头;3、静脉采血针柄;4、单向进液阀;5、流速调节器;6、采血软管;7、密封插头;8、密封插槽;9、采血袋;10、真空泵;11、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采血器,包括采血器本体1,采血器本体1包括静脉采血针柄3、采血软管6和采血袋9,静脉采血针柄3一侧连接有静脉采血针头2,静脉采血针柄3一侧安装有单向进液阀4,单向进液阀4一侧连接采血软管6,采血软管6上安装有流速调节器5,采血软管6一端连接密封插头7,采血袋9一侧安装密封插槽8,采血软管6通过密封插头7和密封插槽8连接采血袋9,采血袋9一侧安装真空泵10,采血袋9上端安装有压力表11,通过流速调节器5可以最简单有效的解决因为压差过大导致血管疾病患者身体不适的问题,采血袋9双层设计,内外层之间设有冷冻液可以保证在采集完之后的血液在几个小时之内处于低温的环境。

静脉采血针柄3、采血软管6、采血袋9均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制成,安全性能稳定,无毒,适合用于医疗用品,静脉采血针柄3内部设有的管路分别与静脉采血针头2和单向进液阀4连接,采血袋9 为双层设计,采血袋9内外层之间设有冷冻液,冷冻液可以保障血液在短时间内处于低温的环境,从而减缓了变质的速度,采血袋9内部设有压力探头,压力表11与压力探头连接,压力表可以实时的监测采血袋内腔中的压力。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本实用新型一种采血器,具有密封良好,性能安全的特点,首先将采血袋9中的空气通过真空泵10排出,再将密封插头7插入带有密封插槽8的采血袋9中,然后密封插槽8中医护工作人员手持静脉采血针柄将静脉采血针头2插入血管,通过流速调节器5可以控制血液的采集速度,避免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感到不适,血液通过静脉采血针头2进入到单向进液阀4,由单向进液阀4进入到采血软管6,最终进入到采血袋9的内层中,采血袋 9内外层的冷冻液可以短时间内保证血液处于低温的环境,减缓了血液变质的时间,当需要使用时,只需要通过密封插槽8和密封插头7 的连接就可以通过血液中的压力向真空排出的特性将采血袋9中的血液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